APP下载

从生态评估视角探讨随班就读质量的提升

2015-04-11王姗姗韩同振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随班残疾评估

王姗姗 韩 梅 韩同振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从生态评估视角探讨随班就读质量的提升

王姗姗 韩 梅 韩同振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随班就读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安置形式,经过20多年的实践,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反应在随班就读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文章将从生态评估视角探讨如何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运用生态评估表法、自然观察法和环境因子分解法三种生态评估方法对生态评估在随班就读中实施进行了分析,赋予了随班就读发展新的研究思路,从而有利于推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随班就读;生态评估;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质量

自1988年在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正式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一项政策以来,随班就读在我国开始由点到面、由实验基地到全国实施,迄今已近30年的发展历程,随班就读的数量与规模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回顾随班就读的发展之路,提高随班就读质量成为了目前发展特殊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随班就读现状

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的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9.38%和61.12%,这意味着我国一大多半的残疾儿童是在普通学校完成教育的,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主要有三类,即听力残疾、智力残疾以及视力残疾随班就读在我国得到推行是践行融合教育理念的产物,与西方宣扬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是相契合的。经过20多年的实践,随班就读数量与规模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目前主要是随班就读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问题。

对随班就读的性质定位,国内有学者指出随班就读属于全球全纳(融合)教育运动之列,但其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1]。西方实行融合教育是以实现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为目的,而我国实行随班就读是为了解决残疾儿童的上学问题,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率。由此可见,随班就读教学质量在发展之初就被忽视。伴随随班就读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质量问题逐渐引起重视,该问题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育理念的落后、随班就读的师资质量没有保证、普通班级班额过大、随班就读的支持体系不完善等[2]。

随班就读质量问题对随班就读发展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得以扩大规模为目标的随班就读发展策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3]。随班就读数量和质量是对立统一的,数量的扩大需以质量为保障,反过来质量提高又促进数量的增长,在新时期强调重视随班就读质量是必要的,我们要把握好质量是随班就读发展的生命线这一主旨。从生态评估视角出发,研究如何提高随班就读质量就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评估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适切性

传统的随班就读质量评估方式虽能以量化的结果直观地呈现出学习质量的优劣,但它是将残疾学生与健听学生组合在一起,运用一些标准化测验和量表,如行为评定量表、综合成就测验来评定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这种评估方式将残疾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健听学生比较,残疾学生由于身体障碍与健听人有差异,容易被贴上标签,成为受歧视和被“边缘化”的群体。而生态评估是运用观察与评价的方式研究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对残疾学生进行的评估,是科学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与其所处生态环境间的互动关系。

(一)生态评估概念解析。生态评估理念来源于1979年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处在一个环境网络中,人的发展是通过自身与家庭、同伴群体、学校、社区及社会等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态评估研究学生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分析各生态环境因子间的复杂关联及其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动态发展关系,进而找寻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和行为。台湾学者陈静江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处在多个生态系统中,且系统间存在重叠,微观系统(家庭、学校)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要大于宏观系统(国家、社会)的影响。生态评估要求用全面、发展和变化的观点来掌握学生在不同环境因子中呈现的变化,是从动态视角把握学生能力和行为的发展脉络,是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的体现。

(二)适切性分析。

1.对师资水平提出高要求。生态评估着眼点是分析学生的行为和所处环境的关系,因此教师运用生态评估实施教学活动前,应先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性格特征、学习需要和身体障碍、与同伴群体的关系、家长的教养方式、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其次在掌握普通教育知识的前提下,学习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学会灵活运用学生的差异性制定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个别化教学策略。

生态评估要求教师充分考虑随班就读学生的差异性,在进行教育教学时,要密切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和他们进行沟通。根据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速度,合理安排补课的形式和时间,确保残疾学生能高效地进行学习。

2.课程设置要更具生活性。生态评估思想要求改变影响学生行为的相关环境因素,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须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独自适应生态环境的能力,它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因此在随班就读课程设置上并不只是简单降低课程难度,使残疾学生易于接受,它更多地要求课程贴近残疾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具有生活性和开放性。以往的课程多强调知识本位,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理论性,教师将这些理论性的知识传授给随班就读学生,随班就读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实用性不强,在未来发展中适应能力不高。而生态评估方式所倡导的课程设置原则是“基于生活,为了生活”,课程设置上遵循该原则能够加强随班就读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其在未来生活中生存能力。

3.实现真正意义的融合。生态评估研究学生的行为与其所处环境间的关系,学生所处的环境包括显性环境和隐形环境,显性环境是指学校的物质设施、教学设备等,隐性环境是指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隐性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是生态评估研究的重点,生态评估要实现的生态环境是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而这也正是实现融合教育需要的环境。此外,它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对课程内容的生活性、开放性要求都是为实现融合教育创造条件,目的是使每个残疾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殊教育,进而实现自身价值,实现真正的融合教育。

三、生态评估在随班就读中的实施

生态评估思想认为,残疾学生的适应不良或功能障碍不是单纯由学生自身的原因如听力问题、残疾行为等导致的,而是自身特征与各种环境因素复杂交互、共同作用的结果[4]。如一个听障学生性格自闭,除了他自身的身体障碍外,是否与健听人不愿意和他们交流有关,因此针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在为他们制定个别化教学策略的同时,要优化环境中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有利于残疾学生更好地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系统,更有效地参与到学习环境中。

(一)实施的前提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实施生态评估的前提是教师要对随班就读学生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特点全面了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了解学生与同伴群体的关系;了解残疾学生可利用到的学习资源;同时了解残疾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现有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特质及以往的生活经历;了解残疾学生的个性特征,为生态评估的实施提供基础。

(二)合理运用生态评估方法。

1.生态评估表法。生态评估表法是比较易于实施的一种评估方法,紧扣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环境因素进行全部罗列,不仅是显性环境因素,而且包括各种隐形环境。

运用该方法的第一步是生态评估表的填制,能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掌握各种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该表的填制必须通过家长、老师和同伴群体的合作与帮助。一份完整的、有效的生态评估表不仅要包括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环境,而且要对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生态环境因素进行预测。第二步是要对生态评估表中所罗列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重要性排序,找出那些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并加以标记,这些可以解释造成学生学习行为障碍的原因或成为以后提升学习成绩可利用的重要资源。

2.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生态评估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指教师在自然环境下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分析来收集提高学习成绩资料的方法。通过对学生系统持续观察获得有价值的资料,这些可以作为对残疾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的重要参考。梅伦斯和莱曼认为:“(1)经常观察学生的成果,就能持续地检验进度,指出错误并立即更正;(2)观察结果则能提供无法由其它方法取得的有价值的补充资料。”[5]

使用自然观察法时,教师介入观察情景不要被学生察觉,学生的行为才能自然流露,观察到的结果才更具有可信度。自然观察法包括几个环节:一确定观察目标,它因教师观察的着眼点不同而不同,如有的教师将着眼点放在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而有的则针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花费时间。在确定观察目标环节中必须明确观察地点、观察时段和时间、观察时采用的记录方式、以保证观察过程的顺利展开。二避免引起观察误差,教师要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观察,避免情感因素介入保证观察结果的公正性。或者多名教师共同对同一目标进行观察,形成一致意见提高观察结果的可信度。三分析观察结果。对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形成的原因,教师要因人而异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捕捉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环境因子分解法。环境因子分解法是生态评估过程的关键,是就学生所处的某个特定环境进行逐步分解,以此找出对课堂学习和技能实践影响最重要的环境因素,通过帮助,培养学生成功地适应环境、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

环境因子分解法的重点是找寻适合学生的关键性活动和技能。运用该方法需要教师先对学生所处的环境进行重要性划分,选取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息息相关的环境进行因子分解,在分解基础上找出最适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态环境,就学生在环境中的表现进行分析,找出提高的空间,进行目标明确的教学设计。学生身处的环境有家庭、学校、社区等,如选取与学生学习行为密切相关的学校环境,将其进行环境分解,学校环境又包括校园环境、课堂环境及食堂环境等。我们选取课堂环境来进行分析,在课堂环境中学生可以参与的行为有:上课注意力集中程度、和老师同伴的互动及完成作业等,在这些行为中选择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情况的行为,如完成作业行为,分析学生在完成此活动时的表现与不足,针对不足给予相应的帮助,使学生借助帮助培养学习技能。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特殊教育重要的办学形式,提高其质量对于今后随班就读规模扩大和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生态评估视角去研究随班就读质量,赋予随班就读发展新的研究思路,从而突破传统评估方式的局限,以获取随班就读更大发展空间,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1]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3(4):1-7.

[2]华国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3(2):65.

[3]李拉.从规模到质量:随班就读发展的目标转型与策略调整[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16-18.

[4]韦小满,余慧云.运用新的评估方式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初步设想——“融合教育”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3-8.

[5]刘东刚.论特殊教育的生态评估[J].中国特殊教育,1997(2):29-33.

[责任编辑 刘金荣]

G760

A

2095-0438(2015)10-0015-03

2015-06-17

王姗姗(1990-),女,河南安阳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

2014年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融合教育模式下聋人特殊高等教育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14-8);2013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随班就读听障大学生教学体系设计”(YB13-04)。

猜你喜欢

随班残疾评估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评估依据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