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源记》两种英语译本对比赏析

2015-04-10唐利君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林译桃花源记渔人

唐利君

(1.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2.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1)

《桃花源记》两种英语译本对比赏析

唐利君1,2

(1.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2.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1)

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为众多翻译名家所青睐,并将《桃花源记》译为各种文字,使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文章选取了林语堂和罗经国两位大师的英译本进行赏析,通过对译文的赏析明确在翻译《桃花源记》这一类文章时,译者不仅要考虑语义对等,还要注意传达原文的美感。

《桃花源记》;英译本;赏析;美感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世人虚构了一个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自得其乐。文章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世人跟随武陵渔人的脚步进入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欺压没有杀戮没有阶级的社会。《桃花源记》结构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简练优美,文章中心突出,主题深刻。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人的自给自足和安宁祥和,表现了其追求和乐平等的美好理想,使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虽然世界上并没有桃花源,但是诗人笔下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世人追求平等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记》的这些特点使其流芳百世,经久不衰。这也吸引了翻译界的关注,众多翻译名家将其译成各种文字,使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本文选取了林语堂和罗经国两位大师的译本进行赏析。

《桃花源记》中第一段第一句话作者仅仅用了11个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引人入胜,因为桃花源本来是作者虚构的,但他却把发现桃花源的人写得逼真确切,这样,就可使读者对桃花源的存在确信不疑,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接着叙述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林语堂将此句译为(以下简称林译):One day,hewas walking along a bank.After having gone a certain distance,he suddenlycameuponapeachgrove...

罗经国译为(以下简称罗译):Oneday,he rowed hisboat alongastream,unawareofhow farhehad gonewhen allofasudden, he foundhimselfin themidstofawood fullofpeachblossoms.

根据下文“便舍船,从口入”一句很容易推断出渔人是划船前行,林译中“walking”一词不难看出译者将其理解为沿岸徒步前行,因此存在一定偏差。相比之下,罗译中“rowed his boatalongastream”沿着溪流划船更加符合原文表达的含义。

这其中“忘”字是点睛之笔。“忘”字既指渔人因贪恋美景而“忘记”路程,也体现了渔人是在不知不觉中误入桃花源,更是为下文渔人再寻找桃花源却无功而返做了铺垫。作者不仅把这条通往桃花源的道路描写得飘忽不定,也把渔人因沉醉美景而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衬托得有声有色。对译者而言,在翻译此句时,不仅要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还要译出原文的艺术美感。林译本没有译出“忘”字,译文只是描述了渔人经过了一段路程,简单地传达了信息,却没能突出整句话蕴含的意外性。而罗译用“unaware of”这一短语则准确地传达了原文“忘”的含义。“忘路之远近”描述渔人沿溪而行,逐渐迷失了方向,在不知不觉中误人桃花源,unaware一词有“不知不觉的、无意识的”的含义,用在此处准确地体现了渔人是在不知不觉中误闯桃花源。

作者接着开始借武陵渔人的经历进行逼真的描述。作者绘声绘色地描摹了一个宛如仙境般的纯洁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读者似乎看到了两岸纯净偌大的桃园。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让读者置身于碧绿的芳草地中,两岸桃花灼灼如满天彩霞,阵阵清香泌人心脾。

林 译 :...so singularly free from the usual mingling of brushwood,while thebeautifullygrassygroundwascoveredwith its rosepetals.

罗译:Therewereno treesofotherkinds.The lush grasswas freshand beautifuland peach petalsfellin riotousprofusion.

“中无杂树”的桃花源两岸遍布桃树,没有其他的树,此句旨在突出桃花源的美丽和纯洁。罗译直接用了一个简单的句子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与原文意思更加切合;相较之下,林译本则显得略微繁琐。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一句罗经国先生将其译为由and连接的两个句子,使译文在形式上更贴合原文,在语言形式上译文力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同时,罗译中lush、beautiful、riotous这些词汇都体现了桃花源的“美”。所以罗译本不仅实现语义对等,而且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美感。相比较而言,林译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但在传达美感方面略显逊色。

在描写完桃花源的美景之后,下一句紧接着描写渔人的心理活动:“渔人甚异之。”看到这样的美景,渔人“甚异之”是自然而然的。林译本并未翻译此句,为漏译。罗译本将此句译为The fishermanwasso curious.根据《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五版)》的解释,curious有这样的用法:ifyou are curious about something,you are interested in itand want to know more aboutit,如果你对某事好奇的话,你对这件事很感兴趣并且想要探索更多。Curious在这儿体现出了渔人的好奇心,想要进一步探索桃花源的想法。

上文提到渔人在见到桃花美景之后的心理活动“甚异之”,出于好奇,渔人“欲穷其林”。紧接着,第二段描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渔人眼中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林译:Hesaw beforehiseyesawide,levelvalley,with houses and fieldsand farms.Therewerebamboosandmulberries;farmers wereworkingand dogsand chickenswererunningabout.

罗译:The land was flat and spacious.There were houses arranged inorderwith fertile fields,beautifulponds,bamboogroves, mulberry trees and paths crisscrossing the fields in all directions. Thecrowingofcocksand thebarkingofdogswerewithineveryone’s earshot.

这段文字极度简练概括,仅用寥寥数语就向读者描绘了一个优美安宁祥和的世外桃源。林译本语言较为简洁,平铺直述地向读者介绍了原文中描写的土地、屋舍、良田、桑竹,未加入太多的修饰语。罗译本则使用了 flat, spacious, fertile和beautiful这些描述性的形容词,增添了译文的美感。“鸡犬相闻”一句,“闻”表示听见的意思,林译本没有译出“听”的含义,罗译本则选择了crowing一词来描绘鸡犬的叫声,crowing本来有“欢呼声”的含义,连动物的叫声都是欢快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桃花源的和美。crowing又和下文的earshot相互呼应,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相闻”的含义,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仿佛能听到桃花源中交织在一起鸡犬的鸣叫声。

描写完景色,作者接着描写桃花源里的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林译:Thedressesofthemenandwomenwere like thoseofthe outsideworld,and the oldmen and children appeared very happy and contented.

罗译:In the fieldsthevillagerswerebusywith farmwork.Men and women were dressed like people outside.They all,old and young,appeared happy.

原文中“黄发垂鬈”是指桃花源里所有的人,从耄耋之年的老人到牙牙学语的孩提,都是快乐幸福的。林译本的主语为theoldmenand children,意为老人与小孩都很高兴,相对于原文,主语的范围窄了,没有体现出桃花源中“所有人”的含义。罗译本的主语为theyall,代表了桃花源中的所有人,再加上同位语old and young做补充说明,意为不管男女老少,主语的范围更广,更加准确地体现了原文的含义。

作者接着描写了渔人与桃花源人如何接触交往。桃花源人殷勤地款待了渔人,他们“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人热情地款待了渔人,就如同招待多年不见的亲友一样。

林译:...andwasinvited to theirhomes,wherewinewasserved and chickenwaskilled fordinnertoentertainhim.

罗译:Then they invited him to visit their homes,killed chickens,and servedwine toentertainhim.

两位译者在翻译此句时选取的词汇基本相同,但林译本使用了被动语态,而罗译本使用的是主动语态。本句中作者的这些描述展示了桃花源人的纯朴、热情、和友善。此句用主动语态更加能够体现出桃花源人积极主动地邀请渔人做客,体现桃花源人的友善和热情。

作者接着交待了桃花源人来到这儿的时间和原因。“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同时向读者交代从进入桃花源以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活于此,从未离开,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所以桃花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林译:...escape from the tyrannyof Tsin Shih-huang(builder ofGreatWall)....They had noteven heard of the Han Dynasty(two centuriesbeforetotwocenturiesafterChrist),nottospeak oftheWei (third centuryA.D.)and theChin(thirdand fourth centuries).

罗译:...toescape from the turmoilduring the Qin Dynasty.... Theydid notknow theWeiand the Jin Dynasties.

此句中出现了多个与中国文化背景相关的词语,罗译本完全忠实于原文,但是对于不熟悉中国历史的外国读者而言理解起来难免费劲。而林译本采用了增译法,补充出了秦、魏、晋的年代。林译本最为出彩的是对“避秦时乱”的翻译,林语堂先生增译了“builder of GreatWall”来解释“Tsin Shih-huang”,因为外国读者更加熟悉中国的万里长城,这样的译文在“万里长城”和“秦始皇”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译文更加通俗易懂。

渔人意外闯入桃花源,进入到一个没有纷争没有杀戮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并受到纯真质朴的桃花源人的热情款待,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渔人是时候该离开桃花源了。桃花源与外世隔绝,桃花源人与世无争,所以在渔人离开之前,桃花源人一再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林译:The villagersbegged him not to tell the people outside abouttheircolony.

罗译:Thevillagepeopleentreatedhim notto letothersknowof theirexistence.

此处体现了桃花源人想要宁静与世无争的生活,所以希望渔人不要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乞求渴望的语气浓重。此句中,林译选用了beg一词而罗译选用了entreat。查阅《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五版)》,entreat和beg的用法分别为:Ifyou entreatsomeone todosomething,you ask them very politely and seriously to do it;ifyou beg someone to do something, you ask them veryanxiouslyoreagerly todoit.对比两个词的用法可以发现,entreat表示要求某人认真地对待某件事,而beg则有恳求某人做某事的含义,两个词都含有渴望、乞求的意味,两个译本都很好地传达了原文乞求的语气。

对渔人而言,生活在桃花源犹如生活在天堂,他希望再入桃花源,因此渔人忽略了桃源人对他的叮嘱,在归途中他“处处志之”,以期能重返桃花源。不仅渔人,太守在听闻渔人误入桃花源这番经历后,“即遣人随其往”,不过结果却是“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

林译:The latter sent someone to go with him and find the place...butgotlostand could never find itagain....Since then,noone hasgonein searchofthisplace.

罗译:...whoimmediatelysentpeople to look for theplace,with the fishermanasaguide....Theygotlostand could notfind theway.... nooneelsemadeanyattemptto find it.

“即遣人随其往”这句话中“即”字表达了太守在听说桃花源的传闻后迫不及待地想要寻找到桃花源,体现了太守急切的心情,林译本没有译出这种迫切的心情,而罗译本用了immediately一词表达了太守急切的心情。下文指出了这番寻找的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所以相比于林译的find一词,罗译中选用的短语look for更加贴合原意。经历了太守的一番寻找还有后世刘子骥的“未果”之后,文章以“后遂无问津者”结束。在前人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之后却仍然未寻得桃花源,所以后人“无人问津”,不再为寻找桃花源做出尝试,所以相比于林译的平铺直述,罗译本的made any attempt更能体现出后人的不折腾。

《桃花源记》有300多个字,却向世人呈现了一个平等、安静、和平、安乐的理想社会。在翻译此文时,要既要考虑到原文语言简洁精炼的特点,又要译出原文的美感,对译者而言是极大的挑战。通过对《桃花源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我们可以看到林语堂先生的译文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并且语言较为简洁,与原文写作风格较为相似。而罗经国先生的译文不仅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语义含义,语言上更加优美,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美感”,所以,从审美角度上看,罗译本略胜一筹。通过阅读两个译本可明确在翻译《桃花源记》这种传递着较强美感一类的文章时,译者不仅要考虑语义对等,同时还要注意传达原文的美感。

[1]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蒲璞,胡显耀.从文本特征定量分析看《桃花源记》英译本的词语操作常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万福明.文质兼美 情境俱佳——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4).

[4]许雷,宋畅.翻译过程中文化图式建构与文化传递——以林语堂《桃花源记》英译本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5]于海燕.从《桃花源记》三个英译本看译者风格[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6]朱效蕴.《桃花源记》赏析[J].河南教育,2002(9).

[责任编辑 靳开宇]

H315.9

A

2095-0438(2015)12-0068-03

2015-09-28

唐利君(1983-),女,四川江油人,四川师范大学MTI专业在读研究生,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实践。

猜你喜欢

林译桃花源记渔人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晚清民初文学翻译的高峰
—— 百年林译小说研究评述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渔人的故事
《桃花源记》
林语堂与汪榕培的《庄子·逍遥游》译文对比研究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我国近十年林纾翻译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