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析

2015-04-10成敏郑予捷李文成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成敏郑予捷李文成

(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成都611730)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析

成敏郑予捷李文成

(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成都611730)

本文立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阐述了在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浪潮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问题模式向积极模式转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路、内容与对策。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正处在生涯探索期,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对大学生未来生涯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当代社会,多元化信息环境造就的复杂性,给大学生成长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大学生创造更加适应发展需求的教育环境。但是,多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在“问题模式”的思维框架中进行,更多地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控制中,即使如此,形势仍不容乐观。而问题学生之外的大学生占大学生群体的比重更大,对其提供的心理教育大多集中于知识宣讲和较零散的团体心理活动体验,其心理发展需求尚需更为深层和系统地满足,这是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转向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象应该是全体大学生,不仅仅为问题学生提供支持与帮扶,更多地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性需求。多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将核心目标和主要任务放在对学生严重或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有效控制、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保障心理问题学生和心理危机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干预,其次是全校心理知识的普及宣传、入学的心理普查、个体的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不同组织机构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讲座培训等,依赖心理专兼职老师、心理委员、心理社团等队伍,各项工作的主旨诉求仍集中于对心理高危学生的及时筛查和帮助,以避免情况的持续恶化。高校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关注和所采取的各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走出难关或危机,但仍有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其心理发展诉求得不到更有效的满足,存在一定的缺失。

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赛里格曼(M.Seligman)曾指出:“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缺憾就是对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重视不够”,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正回应了问题模式面临的主要缺憾,肯定了人或群体的积极品质所拥有的力量,围绕人的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品质、积极社会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只有以积极待人,创造积极的精神,提供积极的机会,肯定积极的价值,才能使它的服务对象在感受积极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积极,给予积极,并最终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理念,除关注心理问题和疾病的治疗外,更关注普通人自身潜能的深入发掘以及美好愿景的实现。这为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转向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支持和可能的实践方向。

2.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依据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所在,集中于三个方面,即获得更深刻的积极体验、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及营造积极的组织系统,三者集中促进个体体悟积极的意义和力量,挖掘自身的积极因子,形成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在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着眼于心理系统,将高校心理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立足于各层次学生发展需求,以积极的视角,整合相关资源,对系统的内、外环境进行优化,形成运行良好的整体。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在教育理念上,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原有的心理问题防治拓展到治疗与发展并行,并树立构建积极心理的观念;在教育对象的内环境构建层面上,通过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和方法,增强学生对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的体悟,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注重积极品质的培养,提升自身的抗逆力水平;在教育的环境层面上,要立足心理文化构建,营造积极的整体氛围,形成良性的互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外环境;在教育的保障机制上,要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完善心理工作制度保障。

要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突出并依赖于个人的积极力量,引导个体和群体做出积极的认知与应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转向,应着重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2.1 增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

“体验,就一般意义上说,是指直接实践的反思性心理过程”。教育要取得效果,必须将教育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促进教育对象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内化,是教育的关键环节。而体验,除获得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外,更重要或更关键的在于获得情感上的体悟,这些体悟很大程度上首先是非理性的、自然的渗透,并结合认知形成对教育内容的最初接受,对教育的深入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通过相应的体验激发学生对积极情绪的心理体验。

因此,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上,要加强对积极心理的引导,除一般的心理问题防治常识外,更多地传递积极的理念信念、积极的思维方法、积极的行为应对等;在教育方法上,要开创体验情境,通过活动设计、互动交流、素质拓展等各种方式,增强活动中的积极体验,通过营造积极的情境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让大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生动的感受和体验,增加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激发对情境的反思性感悟,产生共鸣感和认同感。同时,要充分利用评价促进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体验,要带有情感的评价,在整个过程中凸显大学生心理应对的积极建设性因素,弱化其消极性因素,激发其内在潜能,促使大学生形成以积极思考、积极情绪来积极应对的行为惯性。

2.2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注重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其良好的自尊,增强其对幸福感的感知能力,并建立良好愿景,在遇到挫折性问题时,能激活自身的积极因子来应对。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形成积极的信念,个体的愿景、希望、乐观等,内含极大的积极力量,在日常教育中,要传递积极的心理信念,提升其内在心理弹性;同时,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大学生积极品质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过学生心理社团活动、学生自发组织的学习兴趣小组、心理情景剧演出等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其较强的感染性和吸引力,增强大学生积极应对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教育活动中,优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相互信任的正性互动关系,教师利用自身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将积极品质传递给学生,教师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阶段特点,研究其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形成积极的人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共同的实践经历中,形成相互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

2.3 创建积极的心理环境

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除关注个体内在积极心理环境的建设,也要注重个体所处外在环境的配套。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在群体中的积极互动来强化与固化,让学生在积极的群体环境中,内化积极的体验、稳定积极的品质、固化积极的思维及行为模式,逐渐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就个体而言,要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以积极的姿态和积极的品格在人际互动中相互影响,并逐渐摒弃原有的消极问题,形成积极的人际环境;就学校而言,要构建积极向上的心理文化,也就是校园心理环境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及广大师生注重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自愿、热情、兴趣与智慧,心理文化的构建是心理环境的自组织过程,学校整合相关资源,从校园文化着手,从内在层面上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营造积极的整体氛围。学校进一步可与家庭、社区形成联动,从而形成覆盖面更广的心理环境。

3.结语

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包含各个层次。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更富实效性,必须立足各层次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积极心理学的逐渐兴起,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视角。作为较前沿的心理学分支,积极心理学摒弃过往心理学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关注倾向和对干预心理问题的过度重视,将关注点投放到人的幸福与幸福感,注重个体的积极心理因素及积极体验,以更人性、更积极的视角关照到更广阔的群体,旨在挖掘个体或社会的内在积极品质,帮助更多地人发现和运用自己的力量与潜能。这一浪潮的推进,使得心理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逐渐由消极问题模式向积极模式转向。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是当前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新探索。

[1]Seligman M.Authentic Happiness[M].New York:FreePress,2002.

[2]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张澍军,王立仁.《论德育过程的内化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3(02).

New 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heng min Zheng Yu-jie Li Wen-cheng

(Chengdu Industrial CollegeSichuanChengdu611730)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from the re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sychology;Mental health education;New model

G641

A

2095-7327(2015)-08-0099-02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多维立体化新模式"(10SB062)及成都工业学院校级课题"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KY1021001A)阶段性成果。

成敏(1984—),女,汉族,山东临朐人,成都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郑予捷(1963—),女,汉族,福建福州人,成都工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硕士管理学。李文成(1976—),男,汉族,陕西西安人,成都工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