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2015-04-10朱丽华陈斌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校园

朱丽华,陈斌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228)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朱丽华,陈斌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228)

本文从大学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及特征入手,分析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阐述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风尚。

大学;校园文化;现状;途径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特别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基本要求、具体内涵等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大学作为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争夺的阵地,其倡导和塑造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软环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和辐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我国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从大学校园文化综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如何更好的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三方面来进行论述。

1 大学校园文化综述

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各种思潮也在不断侵蚀着这个肌体,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从宏观上加深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认识,保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1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准确理解和掌握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是保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员工思想和行为的群体文化形态,是历代大学人在教育科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而成的。

标准不同、视角不同,大学校园文化的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以文化现象的存在形态为标准来划分,并且这种分类方法被学术界普遍认可。如有学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其外在表现形式则为深具学校个体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式。[1]校园文化包括丰富优质的物质文化、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且三者之间彼此交织、相互依存,没有天然的界限。其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前提和基础;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桥梁和保障。[2]还有学者将大学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学者认为这四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也有学者将大学校园文化进一步分类,认为它可以大致分为观念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和理想、信念与追求。还有学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校园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总之,大学校园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大学校园不同于其他的社会团体,它在思维逻辑、行为方式、日常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团体的意识和精神氛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是大学人在长期学术实践活动中日益积累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具体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表现为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核心是大学精神文化。

1.2 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广义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征。

首先,学术性与育人性的统一。大学校园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大学校园是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相结合的组织。从大学的功能属性看,学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塑造理想与道德情操、倡导科学与人文精神、磨练师道示范与治学精神、培养团队与合作精神、孕育自立与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知识、育人、科研、服务等四个维度具有独特形态。其独特形态为:(1)知识文化:追求“应用学术”氛围的培育;(2)育人文化:追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3)研究文化:追求应用研究和教学研究导向的构建;(4)服务文化:追求“面向区域,实施多样化服务”理念的形成[3]。大学校园文化的学术性是指大学校园文化中所反映的大学学术的规律与文化特征,包括学术人的价值取向、学术精神、学术态度、学术作风等诸多文化要素。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性是指在大学校园文化中所反映的育人规律、教学规律及其文化特征,包括教书育人观念、治学教学理念、育人态度、育人作风等。大学校园文化的学术性与育人性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构成大学职业活动的主体内容,并促进大学校园文化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其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由于我国大学的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不同,如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不同的运行机制等等,这造就了各所大学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但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或多或少存在着相通和共同之处。这是因为作为教育类的社会组织,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律和基本精神是相同的。大学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特征,对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正是由于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共通的东西,才使得不同大学之间的文化学习、交流、借鉴成为可能。

2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透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化的发展,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转型加剧了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冲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改革攻坚期,人们的价值观出现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变,这些都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再加上社会改革前进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一些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大学生出现了精神上“缺钙”,陷入了道德危机的泥沼中。表现在高校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步趋向实用化和功利化。不少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对本民族的文化理解不深刻,由于文化底蕴不足、自身的能力有限,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迷失了自我,同样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出现了问题,许多大学生不谈贡献只讲索取,自私自利,虚度光阴,无度挥霍,逃避社会现实等等,某种程度上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了不良的负面影响。

2.2 大学校园文化安全现状存在隐患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的安全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在各国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明显,文化安全问题已被普遍认为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安全不仅对自身而且对整个国家文化的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安全隐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信息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快捷、深入,在网络媒体的大肆宣扬下,西方强势文化冲击着本土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渗透、交融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大学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些大学生开始“西化”,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偏执热衷西方文化而忘记了本民族的文化。因此,如何解决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有所取舍地对待西方文化,取西方文化之精华,去西方文化之糟粕,弘扬民族文化主旋律,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大挑战。

网络文化负面性的冲击。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文化迅速发展,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网络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个别人利用高校校园的网站论坛、聊天室等方式散播谣言,诽谤和打击政府。一些缺乏辨别是非、科学理性评判社会是非曲直的大学生,容易对网上消极的信息及网络群体激烈的言语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偏激的想法,造成其价值观混乱和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的严峻性和艰巨性。

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个性张扬的学生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另一道靓丽的“风景”,文娱活动气息减退了,商业活动色彩浓重了。虽然当前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健康活跃的,但与此同时非主流文化也在潜滋暗长。如果辩证地看待非主流文化,其积极正面的影响是使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更为活跃;而负面消极的影响则让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混乱。如果对它的负面影响不加以控制,非主流文化将会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安全的一大隐患。

3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包括其建学的规划和理念、所蕴含的学术精神、学校的制度章程、校园的地理环境等要素。大多数学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因此笔者从以上三个层面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进行论述。

3.1 培育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建设的核心任务。有学者认为:“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由人才,精神文化的构建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4]而每所大学的主体又是由学生组成的,因此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不能忽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3.1.1 注重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首先,要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精神是人把握世界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则是人把握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把人文精神融入到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因此,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客观地学习我国悠久的历史,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而培养大学生做人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其次,要主动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创新精神的认知误区。人的正确认识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来自于实践,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体现自身的力量提供了平台,而且还可以正确地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因此,鼓励在校园里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走出创新精神的认知误区,是解读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最后,主动在校园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是一个社会稳步向前迈进的永恒的因子。正因为如此,必须始终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对现实保持适度的超越。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是不容忽视。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引导理性地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正确地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的教育起点,从而使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提升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

3.1.2 注重体现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折射出我国大众人民的美好夙愿及利益诉求,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是我国人民努力团结、奋勇进取的强大动力,是实现我国经济复兴的必要条件。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大学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培养青年一代成为国家栋梁的重任,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注重政治觉悟的培养,更要注重思想内核的培育。思想内核的培育要将正确的道德认知引导、自觉的道德养成习惯和积极的道德实践锻炼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的本质是“文化化人”,就此而言,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关于人才的培养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在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获得知识的领域拓宽,学生的思维逻辑日趋活跃、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难度加大;西方敌对势力企图把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目标,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高校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复古主义等社会思潮向高校扩散,随之而来的社会上某些消极负面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学生有信仰,校园文化建设才有力量,校园文化建设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为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凝聚青春正能量。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风尚,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负重担的栋梁之才。

其次,以科学方法培养人。人才培养恪守的理想目标,即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能言、会做、善为人。能言,高校培养的人才在人际交往上要善于交流,有技巧性地参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做,指发扬吃苦耐劳和务实肯干的精神,踏实做好本分的工作,善为人,指与人为善,以科学的方法为人、助人。

以科学方法培养人是教育观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教育观关注、研究的热点是如何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高校培养人才的方案要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执行有力。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应该处理好八个关系,即以国家战略与行业面向匹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容、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通融、素质提升与创新潜能协调、基本标准与个性发展相宜、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行相济与知行合一兼具、校内与校外资源配置合理、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准则,根据专业的特点精心策划、精密设计、精细实施,才能在最基础的环节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3.2 完善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制度文化丰富多彩,它包含有国家法律规章,教学活动、科研行为、生活作息等多方面的内容。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它赋予物质文化以生命和活力,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奠定了整个校园文化的基础。

3.2.1 制定完善的校园文化发展规划

对高校文化进行总体规划,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总体设计,是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健康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校园文化的规划属于高校校园制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包括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思想、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的设计。

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思路目标、保障措施之中,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使规划成为建设先进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体系中最顶层的制度设计。

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彰显自身文化个性和文化精神。规划要紧密结合大学自身的办学传统、办学历史,继承和弘扬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传统,在总结提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的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理念、内容、形式和载体,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时效性,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促进大学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3.2.2 构建大学校园制度文化的实践体系

文化制度来源于文化建设实践,是对文化建设实践的总结,它因文化建设实践的需要而产生。

首先,对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育人思想等基本要素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用制度将其固化下来。比如,提炼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高校核心价值理念,并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以制度固定下来用于指导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次,在高校校园文化实践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汲取科学的成分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例如,很多行之有效的高校校园文化制度,比如学术报告举行及审批制度、学生和同行专家网络评教制度、大学生社团协会管理制度等等,都是不断总结经验并将经验制度化的结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3.3 加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存在离不开物化的表现形式,人们抽象思维的成果只有转化为物质存在,才能凝固成为现实的文化形态,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高校校园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

3.3.1 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首先,加强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高校校园的人文景观是大学人精神世界的物化结果,蕴含着大学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高校的校门、图书馆、办公楼、教学楼等标志性建筑,都可以通过造型、基调、颜色、空间布局等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实现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技术和艺术、形式和内容、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多元融合。

其次,加强校园自然景观的建设。高校校园的自然景观原本是自然的产物,但通过改造、利用和赋予一定的人文精神,也可以成为承载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大学在设计建造自然景观时,力求做到依山傍水、依势布局、山水相依,使校园绿化与自然美化和谐统一,不但为大学人提供了修身养性、治学育人的良好环境,而且赋予了自然景观以人文内涵。

3.3.2 重视高校校园的整体规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高校校园的整体规划,一般要本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节约用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对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运动休闲区等明确区分、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一切要以便利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出发点,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重视对校园的整体规划,做好绿化美化的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基调景观激发大学生们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1]李继星.把握现代学校文化的发展脉搏[N].现代教育报, 2010,02(26)

[2]邱琳.浅谈创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J].学习月刊,2009(10)

[3]方泽强,谢笑天.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独特形态及其突破——以云南师范大学职教学院文化建设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4(08)

[4]周德俭.大学文化及其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9(05)

G641

A

JL01-0229(2015)02-0050-05

2015-02-11

责任编辑:翟巧丽

校对:栗笑彦

朱丽华(1982-),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公共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为哲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园文化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