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西地区异地务工青年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015-04-10黄伟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子女量表

黄伟伟

中国.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 E-mail:weiwei5984@163.com

《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2.68 亿人,比上年增加633 万,有1.66 亿属于异地务工人员[1]。自21世纪初期始,众多的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便开始关注异地务工青年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异地务工青年指的是年龄16~35岁,在非户籍所在地从事各行各业的务工人员,他们的随迁子女主要分散在小学和初中接受教育。早在2004年新华网就向全国人民发出呼吁-关注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认为农民工子女因为缺少关爱容易产生厌世自闭,社会逆反,自卑等心理问题[2]。有研究者认为,这些孩子们在认知、情绪、意志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极度自卑、厌学、反社会人格等[3];韩煊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儿童差,随迁子女中男生的学习焦虑、身体症状、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普通男生,随迁子女中女生的恐怖倾向、学习焦虑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女生[4]。随着《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的不断推进,粤西地区的经济与社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异地青年到此就业和创业,其中一部分务工人员的子女随着父母移居粤西地区,且人数在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成为不可忽视的受教育群体。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笔者发现,缺乏关于粤西地区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本文拟通过对粤西地区异地务工青年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为开展相关研究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粤西地区3 所农民工子弟小学,调查475人,其中四年级140人,五年级202人,六年级133人,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的数量为429 份,其中四年级130人,五年级177人,六年级122人;男生238人,女生191人;独生子女349人,独生子女80人;年龄(11.63±1.10)岁;随迁子女366人,非随迁子女63人。

1.2 方法

1.2.1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完善,成为适应于我国中小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5]。该量表适用范围为小学至高中的学生,总共包括100 道题目,由1 个效度量表和8 个内容分量表构成,8 个内容分量表分别为:学习焦虑倾向、对人敏感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的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量表。各分量表分半信度0.84~0.88,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

1.2.2 施测过程 采用集体施测方式,统一指导语指导被试填答问卷。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SPSS 17.0 和WPS 表格上进行数据录入及相关的数据处理。

2 结 果

2.1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基本情况统计

在家庭教育基本情况问题中,调查结果显示,父亲的文化程度53人(15.3%)为大专以上,293人(84.7%)为高中及以下;母亲56人(16.2%)大专以上,290人(83.8%)高中及以下。父母职业,父亲事业单位5人(1.4%),建筑业173人(50.1%)、制造业126人(36.5%)、服务业14人(4.1%)、自由职业27人(7.8%);母亲事业单位9人(2.7%)、建筑业24人(7.2%)、制造业159人(47.9%)、服务业124人(37.3%)、无职业9人(2.7%)、自由职业7人(2.1%)。“父母花多长时间指导自己的学习”这一问题,149人(41.7%)选择“父母没时间”、185人(51.8%)选择“较少时间”、23人(6.4%)选择“较多时间”。

“对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类课程的评价”,172人(48.6%)选择“课时数少而且作用不大”,73人(20.6%)选择“课时数少但有作用”,75人(21.2%)选择“课时足够但是没作用”,34人(9.6%)选择“课时足够而且起到作用”。“是否喜欢上学”这一问题,218人(60.4%)选择不喜欢,143人(39.6%)选择喜欢。

2.2 随迁子女心理问题检出率

总分≥65 分的为有明显心理问题,表1数据显示,随迁子女中有2人(0.5%)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这说明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各内容量表的检出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对人敏感、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孤独倾向。

表1 随迁子女心理问题检出率

2.3 随迁子女中男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量表得分的差异检验

表2显示,女生在恐怖倾向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量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2.4 随迁子女中不同年级量表得分的差异检验

表3显示,不同年级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分量表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差异存在于六年级与四五年级之间。

表2 随迁子女中男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量表得分的差异检验(±s)

表2 随迁子女中男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量表得分的差异检验(±s)

注:* P <0.05,**P <0.01,***P <0.001,下同

项 目 男(n=208) 女(n=158) t 独生子女(n=68) 非独生子女(n=298)t 724对人敏感 3.81±2.14 3.82±2.05 -0.018 3.75±2.05 3.83±2.11 -0.279孤独倾向 2.71±1.89 2.46±1.84 1.264 2.59±1.80 2.61±1.89 -0.076自责倾向 4.93±2.17 5.29±2.22 -1.569 5.09±2.09 5.08±2.23 0.015过敏倾向 5.02±2.09 5.25±1.97 -1.065 5.32±2.05 5.08±2.04 0.899身体症状 3.84±2.68 3.89±2.46 -0.181 3.85±2.86 3.86±2.52 -0.018恐怖倾向 2.46±2.16 3.27±2.30 -3.427*** 2.62±2.24 2.85±2.26 -0.773冲动倾向 2.50±2.32 2.44±2.14 0.287 2.76±2.62 2.41±2.15 1.179总 分 32.74±12.35 33.97±11.66 -0.970 33.69±12.87 33.18±11.88 0.316学习焦虑 7.41±2.90 7.56±2.84 -0.493 7.71±2.79 7.43±2.90 0.

表3 随迁子女中不同年级量表得分的差异检验(±s)

表3 随迁子女中不同年级量表得分的差异检验(±s)

项 目 四(n=115) 五(n=153) 六(n=98)F学习焦虑 7.20±2.85 7.28±2.80 8.11±2.95 3.325*对人敏感 3.81±2.02 3.65±1.97 4.08±2.37 1.282孤独倾向 2.80±1.77 2.49±1.89 2.55±1.96 0.952自责倾向 5.23±2.20 4.92±2.17 5.17±2.24 0.738过敏倾向 5.13±2.01 5.01±1.98 5.30±2.17 0.601身体症状 3.55±2.59 3.89±2.61 4.17±2.52 1.574恐怖倾向 2.88±2.27 2.65±2.28 2.97±2.21 0.663冲动倾向 2.10±2.11 2.43±2.22 2.98±2.35 4.147*总 分32.78±12.07 32.32±11.56 35.34±12.66 2.020

3 讨 论

3.1 家庭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随迁子女的父母更多的是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其工作时间长、不规律,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家庭物质财富的积累上,而放在指导孩子学生的时间偏少,甚至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更何谈重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这将导致父母忽视儿童的正常心理需要,缺乏必要的亲子沟通和相互理解[6];随迁子女父母的学历偏低,这样会影响他们对先进教育理念的接受力度,无法获得与时俱进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再加上异地务工青年本身的心理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7],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会体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3.2 学校教育

调查结果得出,60.4%的随迁子女不喜欢上学,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表1、表3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随迁子女,学习焦虑依然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强。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帮小学生减负,但是优秀教育资源不足,他们为了能够进入更好的中学,将面临升学的压力,学习压力加大加上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焦虑自然增强。同时五、六年级的孩子大部分已经逐渐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协调使得他们的内心冲动性增强。但是仅9.6%的随迁子女认为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类课程课时足够而且起到作用,因此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时效性不强,作为教育者我们没有给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多的关注。

3.3 随迁子女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

表2显示,女生在恐怖倾向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女生的生理特点和社会刻板印象使得社会在对男女生教育时区别对待,给与女生更多的保护,使得他们的依赖性较强。再则可能由于网络媒体的一些女生被伤害和自伤的事件频发的报道使得他们对环境产生一种恐惧。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教育增强女生的独立性、自信心、社会责任感。但是很少有学校针对女生的特点开展系统的安全教育、性生理保健教育、自我意识的教育、建立女生成长档案等。

4 对 策

4.1 实现教育公平,为随迁子女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户籍问题使随迁子女被拒之于教育资源优良的公立学校之外,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是边缘人”的心理,这种歧视现象对于身心处于成长期的儿童来说很容易导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扭曲[8]。随迁子女只能选择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学校,这些学校大部分属于私立学校或者是非重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不到位,再加上粤西地区本身教育条件的限制。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放在一起,使得随迁子女虽居住在城市却无法享受到城市孩子的教育资源,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国家制定了一些政策协助异地务工子女的上学就业问题,但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依然是杯水车薪。这使得当代随迁子女教育过程的不公平问题成为实现中国教育梦的瓶颈[9],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们应该为每个孩子创造一个教育公平的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在一种教育公平的大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4.2 加大家庭教育投入力度,为随迁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作为随迁子女的父母首先应该意识到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不是单单学校的责任,作为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同时孩子的培养不仅对家庭有重要影响,而且关乎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异地务工青年应该在随迁子女成长过程中投入除金钱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家长学校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部分地区想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的方式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出发点和目的性很好,但是家长的工作性质、本身的教育意识淡薄、家长学校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等原因,使得实际实施效果比较差,普遍流于形式。

4.3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促进随迁子女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包括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家庭教育不足的状况下应充分发挥学校集中教育的优势,结合学生的特点,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时效性,促进随迁子女人格完善,健康成长。各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开设以下课程。

4.3.1 梦想教育课程 著名的心理学家格桑泽仁说过这么一句话:“格局不大,处处受气;梦想不大,处处压抑”。我们都知道梦想和坚持是马云等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学校教育中的教师缺乏梦想,对未来缺乏美好的憧憬,导致我们的孩子缺少梦想,更甚者不敢有梦想。没有梦想的引导很多学生对未来缺乏激情,缺乏动力,进而导致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应该从小给学生开设梦想教育课程,引导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4.3.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儒家经典《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周欣悦教授也指出获得幸福感一个方面是明确生命的意义。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人生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缺乏,遇到问题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人就会变得浮躁。我国基础教育应该借鉴很多国家在中小学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经验,让学生尽早的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需要的的能力,这样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相应的选择,有助于减轻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11]。这对于那些在小学阶段就流失的学生来说更加重要。

4.3.3 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学会做人是做事的前提,我们一直在“望子成龙”、“望子成才”,却无视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的现状[12],忽视了成才先成人的道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我们的精神瑰宝,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需要借鉴的[13]。从初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价值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民族性格的养成;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14];传统文化是建立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当然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单纯的模仿、诵读,而是要形成一种氛围去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分享交流,身体力行。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应该开设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逐步深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随迁子女作为一个需要被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是需要被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重视的。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针对随迁子女这一群体特殊的心理状态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让他们享受到国家教育改革带来的优秀成果,心理健康的成长。

[1]宗和.《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发布[EB/OL].http://www.jsgrb.com/Article/68742-1.html,2014-05-13

[2]吴文.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建议[J].学园,2014,7(16):183-184

[3]刘淑云.浅谈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7):146-147

[4]韩煊,吴汉荣.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2(1):64-65

[5]殷绪群.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及自我概念发展的相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6]张晓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6):961-962

[7]李祝敏,罗京滨.异地务工青年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1667-1669

[8]周艳华,林钻辉,吴佳敏,等.浅析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J].学理论,2010,52(5):100-101

[9]刚芮.论“平民教育”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32(2):128-129

[10]Shek D T L.Individual and dyadic predictors family functioning in a Chinese context[J].Am J Fam Ther,1999,27(1):49-61

[11]张明亮,方绍英.中小学职业规划教育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89-91

[12]王付曼,陈晶琦,肖晚睛,等.小学生同伴暴力发生现状及与暴力信念和相关技能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6):449-453

[13]陈立成.心理咨询工作的若干问题[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632-633

[14]马杰.重视传统文化读物塑造学生健全人格[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6):87-88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子女量表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