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字都是情,词词皆有味

2015-04-09金宝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情理品味词语

金宝女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探索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构思新颖巧妙,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但在语文阅读课堂追求形式丰富多彩的同时,粗略了解文本语言甚至撇开文本语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无疑是有弊无利的。揣摩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真正品鉴文味的重要途径,只有深入文本语言才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受到文学的熏陶。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好像一幢房子,词好像砖和木头。房子是用砖和木头盖起来的,语言是用词组织起来的。”优秀散文的阅读,只有吃透“砖和木头”,才能见识到“房子”里的丰富内涵。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不可能对值得揣摩处一一加以品味,否则会陷入支离破碎的分析误区,甚至背离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明确揣摩关键词语,抓住词语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方法品味词语的独特情味。

一、朗读关键词语

朱光潜先生认为“语体文……可以在长短、轻重、缓急上面显出情感思想的变化和发展”“文学须表现为情趣,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散文是自我情思的自然流露,作者不同的情感状态在措词上就表现为文字语音的停顿、轻重,节奏的急缓、抑扬等的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把握语调所赋予文字的生命力量,那么学生就能快速而有效地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情理。伴随着层层递进的朗读,既净化学生的心灵,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开篇出现了很多叠词,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让不同的学生来演绎,特别对这里的叠词反复朗读、感受。学生读出了春寒时节台北冷雨下得绵绵而畅快的气势;读出了“潮润润”中余老在雨帘前流泪的心;读出了“霏霏”雨雪,凄凉迷蒙中作者浓浓的思乡情;进而读出了“点点滴滴”“滂滂沱沱”的江南云情雨意;读出了“嗅嗅闻闻”“舔舔”的寻寻觅觅急切之感;读出了“层层叠叠”积聚在心头挥之不去的浓重相思记忆,而这些无不与千山万水那头的故乡联系。学生通过朗读,在这抑扬顿挫的文字中体会到源源涌现的思乡之情。又如《鸟啼》的第五段作者运用了许多短句,有些是一词一句,这样的行文节奏,与开篇的长句所形成的沉重氛围形成强烈对比,在朗读中学生就体会到了扑面而来的春天的力量,这种盎然生机让作者有些应接不暇了,生命的力量甚至让作者难抑激动,欣喜若狂了,学生自然也能领悟到作者歌颂春天,热爱生命的深情。

二、品味修辞手法

“修辞的目的在于依据题旨情境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它能增强抒情的效果,完美地传达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感。所以,凡是用到修辞处,往往值得辨析、揣摩。修辞手法林林总总,与词语相关的方法也是丰富多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对修辞运用处的品味。

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此处“沉默”一词多次出现,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一声声的“沉默”既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当时社会现状的无情揭露,也包含对国人麻木不仁的沉痛之情,又蕴藏号召国人于无声处爆发的力量。词语一次次反复,而情感愈加丰赡。在《十八岁和其他》一文中,“十八岁有许许多多令人沉湎眷恋的回忆”,“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抓住“沉湎”“溺爱”贬词褒用的手法,未为父母的学生也能感受到父亲在愧疚中洋溢着的爱。又如《西地平线上》“直到最后,在落日又贪婪地映照了一阵后,西边天空终于恢复了它平庸的色彩”一句中,我就让学生扣住“贪婪”“平庸”两个词语来品味语言。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活现了落日急切地不知满足地创造了自然界雄伟壮丽奇迹的举动。因为运用了拟人手法,我们就能发现作者其实是拿自己与落日比较,凸显庄严落日下自身的渺小和卑微。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而落日却是一道永恒的风景伴随着人的一生,也激励着人类不断向世界奉献惊世骇俗的美。

三、运用联想想象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选文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而学生由于受到阅历、经验的限制,对很多文本中的情理很难引起共鸣,深入体味。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通过模拟,让抽象的语言可触可摸,把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情理形象化,让学生有全新的发现,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

例如:在《江南的冬景》一文中,要体验“寒村微雨”一幅图景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洒”“加”“点”“泊”“添”“加”等动词模拟,让学生想象一个静谧的冬日,在浓淡适宜的背景下,没有精密的构图,没有精致的线条,没有精美的色彩,点染眼前的场景。小嘬一口,酒意而至随性而为,潇洒闲适而如画般的境界尽显出内心的闲情逸致。几个简单的动词构成的场景,通过学生的想象模拟而情味感受得淋漓尽致了。

又如《鸟啼》一文中,“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和“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两个句子中“笨拙”“萌发”两个词语的运用其实是独具匠心的,我在此引入联想的方法,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婴儿学走路时蹒跚的样子,笨拙中学生感受到了新生命憨态可掬的情态;让学生联想芽儿钻透地面萌芽的过程,学生自然体味到种子萌芽时不可阻挡的力量。整合了学生已有的生动丰富的感受,学生受到启发之后自然解读出了新生命由弱到强不可抑制的神奇力量,感受到面对战争带来的毁灭性摧残,内心敏感的作者对生活中微弱新生命迹象的赞叹、感激之情。

四、比较运用的词语

吕叔湘认为“一切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文也是这样”。所以,在散文语言的品味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比较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深入地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方法,从而形成一种准确的判断和深入的鉴赏,引领学生与文本、作者不断地心灵碰撞。

比较词语可以多样化运用于揣摩语言,如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比较,同一语境运用不同词语的比较,作者原稿和修改稿措词的比较,作者原稿和编者定稿措词的比较,词语增删等等。无论哪一种方法,在具体的语境中针对性地使用,都会让学生在比较中形成对文本情理更有效而深刻的认识。

例如《斑纹》不是一篇仅说明斑纹特征的说明文,而是情理皆备的散文。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句中的词语,就能让学生深入体味蕴含在文本中的情理,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与人类同步结束伊甸园幸福时光的受难者是蛇,只因说出一个真相,蛇受到了上帝的惩罚”,此处“只因”两字看似微不足道,但去掉之后,就无法传达出作者强调上帝给予蛇过于严厉惩罚的意思,我们也无法体会到作者惋惜地悲叹。这两字颠覆了普通人心中蛇阴鸷、凶险的形象,这与作者在本文中倡导的在大自然规律面前众生平等的理念是高度吻合的。删去这词比较揣摩,窥一斑而知全貌,文本的情理一目了然。

又如《想北平》一文,作者的原稿和教材的文本有很多用词不一样的地方,特别是第六段原稿中 “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等句,在教材里把感叹词“呀”“哼”等删去,虽然语言更加简洁流畅,但是同时删去的是老舍口语化俏皮式语言中对平民生活深深的眷恋,是老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学生很难理解“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一句,教师引导学生把 “注定”换成“一定”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就能体会到“注定”比“一定”形成的结果更具有不可逆转性。作者用这个词让我们认识了一位生命中承担着多重不幸而只能独自隐忍挺住,在痛苦和惊恐中挣扎,默默奉献给儿子毫不张扬的爱的母亲。这是作者在理解母亲后的无尽痛苦和懊悔,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揣摩语言就是强调斟酌、品味,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上述品味词语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斟酌文字,领悟体验的能力,让学生对文本情理体味变得形象、丰富、深入。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学到经验,掌握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实现拓展和创新,真正实现散文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的目标。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中学]

猜你喜欢

情理品味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品味桂峰
知真求通中的情理交融——基于历史阅读的情感培养为案例
法外开恩:郑继成刺杀张宗昌案中的情理、法律与政治
品味四季
一枚词语一门静
论中国传统情理审判中的调处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