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2015-04-09付小玲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歌行茅屋秋风

付小玲

【教学设想】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不难,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歌行体”的诗歌,并且“歌行体”的特点明显。句子以七言为主,间有二言和九言,句式灵活;用韵自由,随着韵脚的变化,所写内容或表达的意思就有所改变。根据诗歌的这些特点来设计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歌行体诗歌的节奏韵律,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感受到“歌行体”诗歌的魅力,为以后学习歌行体诗歌引路。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加上我们今天将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共四首诗歌,之后初中阶段将不再学习杜甫的诗歌。这四首诗歌中,除了《望岳》抒发了作者满腔的豪情,远大的抱负外,其它三首都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完这首诗,我们将对杜甫的作品进行阶段性的归纳小结,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他作品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歌行体”。

2、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导入背景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当时田园荒芜、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却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初读课文,了解歌行体

1.老师简介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2.齐读课文,看看文章语句有何特点。

句子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二字句(“呜呼”)和九字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式灵活。

句中“号、茅、郊、梢、坳”压ao的韵;“力、息”压i的韵;“色、黑(hè)”压e的韵;“铁、裂、绝”压ie的韵;“间、颜”压ian的韵;“屋、足”压u的韵,用韵自由。

3.歌行体的诗歌,一般情况下韵律的变化,标志着行文意思的改变,根据文章内容,结合韵脚的变化给课文分层。

(板书)秋风破屋   顽童抱茅   夜雨难眠 期盼大厦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歌内容。

2.结合课文语句,说说杜甫生活的情境给你的感受。

(1)“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把诗人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栖身之所给损坏了。

(2)布衾冷似铁,那是因为棉絮破旧,并且孩子还把被里蹬破了,连一床像样的被子也没有,可见作者当时生活境况的悲惨。

(3)屋漏偏逢连夜雨,床头屋漏,雨脚如麻,困了没有一席之地可以休息,阴冷的长夜要一分一秒地熬过,可怜,可叹。

3.在动荡的时代,在阴雨难眠的长夜里,作者会想些什么?请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4.朗读诗的最后一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联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火连绵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杜甫博大的襟怀,崇高的品德,让人叹服。

四、拓展

1.回顾已学习过的杜甫的诗歌,整体上把握杜甫诗歌的特点。

教师简介杜甫一生的创作历程:

①读书和壮游时期

②困居长安时期

③战乱流离时期

④漂泊西南时期

我们学过的《望岳》是杜甫少年壮游时期的作品,《春望》《石壕吏》是他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今天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漂泊西南时期的作品,结合这些作品谈谈杜甫给你的印象。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促使杜诗诗风发生转变,趋近现实主义。其诗诗风沉郁顿挫,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忧国忧民是他作品的主旋律。

2.补充杜甫的《登岳阳楼》,进一步体会其诗歌特点。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小结: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因此他的作品才会深深地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五、有感情地朗读

六、板书设计(略)

[作者通联:湖北秭归县泄滩中学]

猜你喜欢

歌行茅屋秋风
长歌行
长歌行
东瀛长歌行
雪域高原长歌行
茅屋
茅屋
秋风
秋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