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文本教学中写作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探究

2015-04-09黄咏洲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文章

黄咏洲

在平时的教学中,开辟出大量的阅读课时不现实,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和作文能力呢?教材范文本来就是经典,从形式和内容,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将平时的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文练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一、加工提炼教材文本事例,积累写作素材

翻阅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及学生竞赛获奖作文,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能活用、化用教材文本中出现的材料的文章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也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了高分。教材选用的文章,内容涉及面广,有很多具有人生启迪的历史瞬间和场景,也有对生命的思考、对社会的洞察、对人性的解剖和对人生的感悟等,均是典范。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来说,就有“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珍爱生命”“慢慢走,欣赏啊”等专题,文章涉及面广,思考角度深。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整理和加工,把教材提炼成学生的写作素材,思考可以运用的方向,在作文时随机取用,这不失为一种积累素材的好方法。为此,每学完一篇课文,我就引导学生整理文章中的材料,加以储藏积累。

给了学生方向,学生自己也会逐渐学会整理和运用,比如,学习了《劝学》,学生在随笔《借助外物我们可以更早成功》一文中写道: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告诉我们,理想不一定要靠个人一点一点努力,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每篇课文学完,我就引导学生做类似的思考,整理文中让自己有想法的语句,思考它可以说明问题的角度。每过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集中交流一次自己整理的素材,让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从教材中整理提炼出了近两百条这样的素材。学生写作时,将相应的材料充实到文章里,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之言之有物,避免空话套话。

二、挖掘教材文本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思想性和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灵魂。没有对生活的感悟和深刻思考,要写出打动人的文章来,那是不可想象的。教材文本的作者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者。与他们的作品倾心“交谈”,既可使学生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又可使学生在“对话”中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获得人生启迪。当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一定触动,心灵深处进一步体验作家的独特见解和真情实感时,他们的情感就会丰富起来、认识也会全面起来。

学生小小的心灵或许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他们的欣喜、忧伤、迷惘都是他们成长的记录,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洁净灵魂和提升灵魂的过程。在阅读文本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放过这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很多同学被史铁生母亲对他的爱所感动,我抓住这个机会,开展了一次“ ‘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亲情体验专题写作”活动,要同学们描述自己与亲人之间的爱的一些场景,活动就是以文本为引子,利用文本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完成的作文中,描述母爱的较多,写到家人之间的温馨的也不少,有很多富有亲情的镜头和细节跃然纸上。

三、学习教材文本结构,构建清晰的写作思路

很多学生在写作前,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拿起笔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东拉西扯,思路混乱,层次不清,缺乏条理,要表什么情,要达什么意,一片混乱,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只管字数写到没有。文章是表情达意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要表达什么意思,必需要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

例如《六国论》,文章开门见山亮出了论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文章接着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论分析。先从“赂者”的角度分析,把土地割让给秦国,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明确“赂秦”的结果是“力亏”。论题“弊在赂秦”所包含的内容在这里说得更为具体。接着从“不赂者”的角度,层层深入论述“赂者”对“不赂者”产生的严重影响。无论是“赂者”本身还是“不赂”的一方,贿赂的行为都会使他们灭亡,所以作者下结论说“弊在赂秦也”。这样的结构安排显示出构思的独具匠心。

我们在文本教学时,就应该把这种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说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去模仿、体悟,并通过实践迁移巩固这种写作知识。

四、仿写教材文本语言,在学习经典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靓丽的语言是提高文章品味的重要手段。一篇文章当中,语言上有了几个亮点,就可以起到变沉闷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没有哪个人能够一开始就掌握好语言这门艺术。要扮靓自己的语言,先只有模仿。教材里有着丰富的精彩语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表达效果、句意关系,体会句子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品味句子的哲理韵味,进行模仿练习写作。模仿得像样了,学生就是学到位了;模仿到了极致,就是创新了。

例如《鸟啼》里面有个语段:

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

这段话语言很美,在教学时,我就让学生模仿写作一段话。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无论人们愿意与否,艾草总要沁出幽香,蝉儿总要放声歌唱,映山红总要满山吐艳,那就是新的心灵和新的世界。”格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很到位。

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句子的模仿,经典名篇,段落模仿、整篇模仿,也未尝不可 。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都是经典之作。完成“月是故乡明”模块的教学后,我开展了一次“月是故乡明——我爱上虞,我爱我家乡模仿写作” 活动,要求学生模仿经典,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文章。活动中,有的学生写出了家乡自然景色的秀美,有的学生写出了家乡田园生活的安适,有的写到了人文景观带给自己的自豪感,有的写出了社会发展带来的家乡的变迁。有自豪,有飘逸,有担忧。无论怎样,最基本的都是源于对家乡的爱。在语言和形式上,模仿也比较成功。

有章可循,学生兴致就会高。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落入俗套,能够学会经典篇目的语言方式,这已经是一种进步。所有的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高境界就是化用,也就是将学到的东西活化为自己的能力。模仿得多了,这种能力就会形成。

五、学习教材文本叙写方式,提高表达技巧

文无法不立。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表达技巧的重要性,甚至作文时没有表达技巧的概念。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像白开水一样,没什么味道。

要想让学生有表达技巧的概念,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在讲授课文时也应该把文章的写作技巧分析作为一个重点,教学生学会借鉴名家名篇的表达技巧,把名家的表达技巧应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去。

比如在教学老舍的《想北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怎样做到“以小见大”及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在教学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的手法及如何选取典型景物,避实就虚;教学柯灵的《乡土情结》一文则可让学生体会如何很好的化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内涵及文采性。

面对教材文本,只要我们指导学生炼就一双撷取素材的“慧眼”,开发教材文本,贮积素材,作文时知道从哪个库里拿“米”, 选好“锅具”,控制好温度,“香喷喷的米饭”——作文——就会新鲜出炉。只要我们老师肯动脑筋,作文教学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小越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文章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