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物说理散文写作图式及运用

2015-04-09贺克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川上松子散文

贺克春

世界上的道理千千万,世界上的事物万万千,可以这样说,所有的道理都可以在事物中找到,或者说,所有的说理散文都可以用某些事物来阐释。说理本身是枯燥的,尤其是中学生,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活跃,写写事物,写写围绕事物的事件,然后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对道理的阐述和证明,这样的说理散文,论据充足,形象生动,有人物,有事件,让人读起来情思涌动,回味无穷。

以小见大和联想是说理散文常用的表达技巧,因物说理散文也概莫能外。因物说理散文就是指一种通过对物的描摹、分析、感悟,从而表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散文。因物说理的“物”只是说理时的凭借,因此描写要精要,要为说理服务,讲道理才是文章的重点。一个小小的“物”,一个深深的“理”,“物”可以是平凡的、常见的,但“理”应该是独到的、新颖的、有穿透力的。“物”与“理”紧密的内在联系,往往通过联想自然贴切地表达出来。例如《我的空中楼阁》借助于栖居的小屋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病梅馆记》借写梅揭示了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借“梅”表达了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的强烈愿望,充分展示出作者要不顾一切来“疗梅”、“护花”的自我牺牲精神。

一、因物说理散文的构思及其图式

说理散文往往以联想为核心,分为三个构思环节:“由头”发起——联想思索——回扣“由头”。(1)“由头”发起。“由头”是引发思索感悟的一个触发点。因物说理议论散文的“由头”非常重要,因为“物”须及人,与人没什么关系的“物”拿来毫无用处。因此,发起“由头”易,引发联想难。所以,好的“由头”是因物说理散文成功的基础。(2)联想思索。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关键在两个思维层面:由物及人,由人及理。“联想思索”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这两个层次。其中“由人及理”部分还可以再联系相关事例、名言(论据)进行分析。(3)回扣“由头”。第二部分要“放得开”,行文到最后要“收得拢”。即再由理及人,回扣“由头”之物。

下面以林清玄的散文《松子茶》为例来加以说明: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粒停泊在温柔海边的细沙,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这是一篇典型的因物说理散文。台湾作家林清玄是参禅的大师,本文也不例外,处处充满禅意,启发读者领悟生活的哲理。“由头”之物是“松子”,从对松子食用的错误认识到领略人生的真谛及理,这个“理”便是“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行文中,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朋友带来松子建议“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于是,用油炒松子变成泡茶,对月喝松子茶时展开联想思索。联想:①松子烹茶的感觉;②由朋友的话“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想到人与世界的关系;③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阐明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出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的道理;④禅宗五祖与六祖慧能的问答引出人心所动的遐思。最后两段回扣“由头”,用沈从文的话语得出结语。作者从自身出发,由自身追寻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悟出人生至理——坦然地面对生活,不要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而要像把握小松子一样把握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富有思辨性。由此看到物本身并不代表什么,关键是人心所动。由世事之理上升至人的本心,可见其深刻。

如果用图式加以呈现,可以这样表示出来:

由物“松子”引出话题+与朋友喝松子茶感悟“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阐述+联系佛语探讨人心所动的内在动机+素材印证+提出观点

这一图式也是对因物说理散文三个构思环节的精彩运用。

二、因物说理散文的模考例文分析

在一次以“留一点空间”为题的高三模拟考试中,一位同学在考场上成功运用了因物说理散文三个构思环节,获得了作文满分。

留一点空间

①极爱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标题是句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

②好一个“留将一面与梅花”!

③雅趣如此,竟是坐也不用坐满的,反而留出这一点空间,看那月山梅枝。隐隐月色梅影扶疏,方是真正的赏心乐事了吧。

④留一点空间,定是一种大智慧。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者便是如此了吧。若是完满到了极致,不是固步自封便只能是江河日下。在艺术中,这便是让人失却了回味的余韵和悠长。“留白”一词,由此而生。

⑤留一点空间,留一面给梅花,不如说是留给自己心灵一片栖息地。若桌边团团四人,多半就是吆五喝六地“筑长城”“抹骨牌”了,哪还有月白风清,品茗赏香的雅致?追求俗世繁华的人们更应该学会如此。当生命中只剩下奔波劳碌,人人都在期盼一种完满人生——有家有室,养尊处优的物质生活的境界时,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放在哪里?不妨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点空间,这便是心灵的自由,诗意的栖居。不戚戚于贫贱,也不汲汲于富贵,这并非坚守安贫乐道,而是一种乐天知命的豁达。

⑥因为,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人口极速膨胀的今天,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古人的屋宇,檐下有衔红香归梁的燕,庭中有“绿叶发华滋”的树。庭院深深,那不仅是人自己的居所,更是万物万生的和谐。如今呢?我们怕是一点空间都不留给它们了。呢喃双燕一去不返,只剩下路边凄惶的树永远长不高。

⑦当我们独自挤在一方小天地里时,我们的心又在哪里呢?外部的物质世界我们无法改变,可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不那么完全地被名利世俗所霸占,留一点空间给自己。

⑧周庄、李庄曾齐名天下。后来,一个在不遗余力地开发中失去了水乡的灵秀,只剩喧嚣浮躁,另一个却在静默中保全了那一份质朴的本真。

⑨“五一”小休,静好光阴之下,将如山的高考复习资料弃掷一边,独自欣赏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做一回宁静的李庄,让周庄在万人拥堵的喧闹声中老去。

本文是一篇因物说理散文。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紧紧围绕“‘由头引发——联想思索——回扣‘由头”这个关键构思逻辑设计。“物”为丰子恺的一幅漫画,“理”是“留一点空间保全质朴的本真”。(1)“由头”发起。①-③段为开头部分,借助丰子恺一幅漫画的标题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引起“留一点空间”的话题。(2)联想思索。④-⑧段为主体部分,由物及人,指出留一点空间是“一种大智慧”,是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片“栖息地”。第⑥-⑦段借助古今对比,不同心境对比,分析“留一点空间”的重要性。第⑧段用两个风景区进行对比,肯定李庄在开发中“留一点空间”保全了一份质朴的本真。(3)回扣“由头”。第⑨段为结尾部分,回扣丰子恺的漫画,写在高考重压之下,“我”“将如山的高考复习资料弃掷一边”,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做一回宁静的李庄”,形象且有余韵。如果用图式来表示,本文行文思路应该是这样的:

由物“漫画”开头点题并阐述+由物及人深度分析+古今对比由人及理+素材印证+联系自我回扣由头

三、因物说理散文的文题训练

2014年“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十四届中学生(高中组)作文大赛初赛作文题目为:子在川上曰。该题目来自论语《子罕》,原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指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面对这个只取“子在川上曰”这个没观点只有情境的作文题目,一般参赛学生很难下手。但我们无妨借用因物说理散文的写作策略来构思一篇。

子在川上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即河流,有动人的线条,它流畅、贯通、空灵,它智慧、伟大,它造就了文明。它源源不断,滚滚不止,亦是文人墨客倾爱之物。在我看来,思想便如同这河流流淌在人间,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

思想如同这河流般流畅,是河流孕育了智慧,它是文明的发源。子在川上曰,圣人的光芒普照大地,圣人的光辉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股思想之潮便在此处流转。这是智慧的发源,文明的新的开始,儒家经典学说便流淌在中华大地。

思想又如这河流般贯通。他,公元前251年任蜀郡守,一直苦于四川的旱涝。于是他总结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心得,这永远水气淋漓的学问。都江堰这一伟大水利工程造福了直至今日的人们,而正是他——李冰,让这股股河水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踊跃着飞奔的力量。当水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一分为二,得以治流。后人把李冰的雕像立在河中来纪念他。他大智又大巧,死于两千多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他以老农的思想,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思考学。都江堰,为民众送出了汩汩清流,永远地滋润着中华民族。

思想如这河流一样源源不断、滚滚不止。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多少文人墨客对着这滔滔不绝的流水抒写自己的情怀。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无奈;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激昂;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苦;又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矛盾。河流,是他们所思所感之物,他们借流水道出了多少悲壮愁苦,水也因此流入了人们的心田。没有斗升之米、爵禄王侯的浑浊,流水给急躁以清冽,流淌在人间的只有如水般灵动的思想,它流淌在大江南北。

思想如这河流般激越。鲁迅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不可调和的还很多,绝不因此回头。”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赤诚的心,他是中国近代最痛苦的灵魂,再没有别的人心中的情感比他激越。仿佛有一条气势宏大的河流奔腾在他心中,它悲愤地流着、一往无前地流着。

子在川上曰。历史的长河贯穿了几千年的思想和文化,没有地理的限制,没有时间的束缚,成就了那么多智慧的杰作。这动人的线条还将蔓延下去,直到永远。

本文抓住题目中的“川”这个物象来做文章很有独特之处,“川”具有丰富的外形和深邃的品质内涵,河流悠长、激荡的外形特征和永恒、奔流不息的品质都可以作为选材立意的切入点。开篇以“川”作为由头迅速点题,然后展开联想,以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将“思想”与“河流”相连,找到它们的共通处:从源头上看,河流有源头,而人类的思想是文明的源头,儒家学说影响中国几千年,且不断蔓延全球;从发展上看,都有连绵不绝、贯通始终、延续传承的特点。作者深入细致的分析、阐释,让思想的河流尽情挥洒出别样的情调,体现了作者较强的思辨能力;再加上诗文的恰当引用,这篇文章在格调上便显得深邃而雅致。

因言说理散文写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三点:一是选好有承载力的“由头”。一般抒情、议论散文或者杂文都要有“由头”,但是,在需要“由头”的散文中,最要紧的当属因物说理散文。因为纯粹的“物”没有什么意义,有意义的是其背后的“人”。所以,这“物”就不是亲人的一块表,朋友的一支笔了,因为那“表”那“笔”是抒情的好“由头”,却无法承载一个有重量的“理”。什么样的“物”具有这种功力?一般来说,有思想、有文化品位的“物”具有承载有重量的“理”的功力。例如,一件文物,一件著名艺术家的艺术品等等。二是要梳理好主体部分的“两个推进”。显然,有个好的“物”只是个好的开始,关键在于主体部分的“两个推进”。哪两个“推进”?其一是“由物及人”,其二是“由人及理”。“由物及人”,就是要“拉出”物背后的人,这“人”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一群、一类人,但是必然是有思想、有文化内涵的人,而不是毫无特色的人。“由人及理”就是对“人”的精神的揭示,这“精神”就是“理”,这“理”必须与中心论点、试题的核心指向高度一致。三要打破一般议论文的僵化面孔。尽管开头之“物”需要有承载力,但是引入还是比较轻松的,然而,到主体部分推进的时候往往就不轻松了。因此,行文到最后,必须“回来”,再由理及人,由人及物。在轻松感性的氛围中结束全文,从而打破一般议论文那种刻板僵化的面孔,给读者一种温暖的境界。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图式理论的高中作文教学序列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B-b/2013/02/197。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川上松子散文
松子儿有个神奇碗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迷失黑白秀
北美星鸦知道松子藏在哪儿
最后的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