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欣赏里获得妙谛真知

2015-04-09易晓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父爱美的价值

易晓阳

读者如同饥渴难耐的行旅者,将书籍作为手中的面包牛奶,本能地陶醉着——啃食、吮吸,不浪费,不虚掷。对这种热切的求知受益状态,法国古典主义批评家波瓦洛更极尽能事地说:“一个贤明的读者,不愿把光阴虚掷。他还要在欣赏里获得妙谛真知。”可以说,读者秉持着求知受益心理,使阅读成为直指内心的活动,一方面,读者在阅读欣赏中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及审美体验;一方面读者在阅读欣赏中又获得所需和接受启发。语文课堂,阅读占很大的比重。因而教师不仅仅是把学生看作语文基础知识的吸纳者,还要将其视为怀有求知受益心理的学习者,引导他们在文字的盛宴中获得妙谛真知。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挖掘展现阅读篇章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遵从并满足学生这种求知受益心理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 追寻隐含在事件叙说中的实用价值

万千文章皆出于作者对本心及眼中宇宙的述写,这种自我的述写有意无意地对读者产生了作用。读者会于作者事件叙说中找到可以应用于自己的实用价值,文章得以经久传世,是因为读者这种求知受益心理驱使下的传承。当然,初中学生也是传承者的一个群体,但他们阅读能力有限,有时很难领悟文章所述事件中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在阅读活动中,他们总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文章中的事件,认为那是发生在作者人生某一阶段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干系。这样一来,事件叙说中的诸多价值无法凸显,学生无法获得心理及审美体验,也无法从文章中提取所需和启发性的东西。所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追寻隐含在事件中的实用价值,让学生看到作品背后的生命状态。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恰恰是因为作者真挚平实的叙事,所以将最容易被人忽视的背影作为领悟父爱的切入点。送别中,买橘过程的蹒跚、慢慢探身、慢慢爬上、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等一系列的动作来呈现父爱的深沉。平常中却透着不平凡,细微中却见出父爱之海的涌动。无不令人赞叹。初中学生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只会依稀感觉时间相隔的距离感,觉得那是作者所经历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其实,作者是想借自己的领悟来告诫人们父爱的无处不在,即使山水相隔,那份思念还是让父爱来到眼前。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文章的价值。让学生说说发生在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事情,并能从事情的细微处领略到父亲深沉的、不显山露水的爱。学生将自己所拥有的父爱叙说出来的时候,会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阐述深镌在字句中的审美价值

字句如同雨滴,积少成多,它会汇聚成江河,形成江河的澎湃。字句所展现的美营造了美的段落和篇章美的意象,美的意境。学生读这美的字句也会获得美的心理体验。而这些深镌在字句中的审美价值都需学生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积累去感知挖掘,而不是人云亦云。可以说,运用自己的眼光挖掘的美才是真正能召唤内心审美的情感体验,而拿别人咀嚼后所获得的美学领悟是没有味道的。当下,学生比较注重文章字句的知识性,而忽略了文章字句的审美意蕴。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视角加以矫正,让其将字句的知识性与审美性结合,真正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深度的解读。

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词人心思细腻,将明月与或想象中、或事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青天、宫阙、琼楼玉宇、清影、朱阁、绮户。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上片起句奇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作者在这里似乎是向青天发问,追溯明月和宇宙的源起。又似在惊叹造化的神妙,透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而“我欲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情绪急转而下,这一转折又写出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里。短短几句,起伏转折。教师要在此相机引导钻进字句当中,感受苏轼妙笔处流溢出来的“明月境,人间情”。教师可以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几句包含作者对月境的赞叹和向往。但作者又接下来急转:“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其中“又恐”是什么缘故,暗含哪种情思?用你自己的视角阐述作者跌宕起伏的奇思妙想。探究出转折开阖间的情感起伏、幻想上天又回到人间的出世入世的哲理意味。长此以往,也必定会养成审美意识。

三、挖掘附丽在主题中的社会价值

主题呈现是文章的终极目的,即使字词句已经堆砌很多,但如果主题没有凸显,文章还是不成整体。主题象征文章的格调,它或许是个人内心情感思想的比照,但在这同时,它又兼具社会价值,指向人以及世间大小事。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本能地进行联想,挖掘附形在主题中的社会价值。但是,初中生由于阅读能力有限,在阅读中,他们的思维常常是封闭式的,不能独自完成主题社会价值的挖掘。所以,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寻求主题所比照的社会问题、社会哲学。

以刘叙杰的《巍巍中山陵》为例,这是一篇有关建筑艺术的文章,作者对中山陵的方位、设计特色、修建过程等等都做了有条不紊的介绍,展现了中山陵巍巍的建筑气势,以及该建筑的象征意义——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岿然形象和崇高地位。可以说,文中所说明的建筑有其社会价值。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当你立于宏伟的建筑物处,你心里会滋生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时学生就会说出孙中山的伟业,以及人们对他的景仰,以及该建筑与其崇高人格的匹配。当然,对此,教师应该继续提问:“那你认为这些陵墓、纪念碑等建筑物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学生深思,并联系前一个问题,说出:“缅怀先人、伟人”等等。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适当地补充。

面对文本,学生自然会产生求知心理,而求知方法的正确与否又决定学生从文本处受益的程度。初中生对文本阅读的能力还有限,挖掘不出文本潜在的使之受益的东西,所以,作为教师要对其加以引导,使其真正求知受益。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猜你喜欢

父爱美的价值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父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父爱如山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