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民教育视域下四川藏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整合

2015-04-09吴海荣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藏区四川公民

吴海荣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

基于公民教育视域下四川藏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整合

吴海荣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是多民族国家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重要课题。促进四川藏区民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符合四川藏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公民教育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现代公民教育应当成为四川藏区群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重要途径。

公民教育;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整合

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认同建构一直是影响社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社会成员认同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是实现四川藏区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公民教育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而合格的社会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从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来看,多民族地区和国家公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是一件困难事情,而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通过公民教育的途径来增强和实现多民族地区民众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整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1]。因此,目前在四川藏区实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公民教育,这既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内容,也是对全球化和多元化时代的民族化国家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

一、社会稳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必要性

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是一个现代公民社会和公民个体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建构的基础。民族认同即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国家认同是指生活在某一国家之内的公民基于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热爱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是指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确立国家认同在社会成员认同体系中的优先性,引导人们树立国家至社会优先的观念,从而确保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另一方面,承认各民族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尊重和保护民族群体的权益。国家认同既是民族国家时代一个普遍性的难题,同时,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现实要求[2]。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在传统与现代的相互碰撞中,人们面临着种种困惑,会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族群、宗教、地区等的认同回归需要。在一个存在认同危机的时代,国家如果不能有效地促进公民对国家的认同,社会就可能分散成不同的相互疏离,甚至仇视的群体,不同宗教、族群、地缘组织等都可能构成对国家的伤害,破坏社会稳定,导致国家内部的不团结。因此,一个国家或社会需要集体认同感和共识,引导人们形成对国家利益、社会及其组织运作方式的广泛认同,从而为人们提供一种关于认识自己的价值、地位和努力目标的一般性意识。如果一个多民族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民族认同差异如果被刻意强调,甚至被政治化,可能对更为广泛的社会团结构成障碍。因此,只有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树立国家认同在社会成员认同体系中的优先地位,才能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3]。特殊的地缘条件使得四川与西部各少数民族地区接壤,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四川甚至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四川藏区的社会稳定和反分裂斗争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藏不稳,则国不安”、“稳藏必先安康”。同时,四川是全国第二大藏区,藏族人口占全国藏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四川的康定、甘孜、德格、理塘、巴塘至四川藏区的昌都一线,历来都是康巴地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区,是“稳藏必先安康”政策作用的主要客体。因此,四川藏区民众国家认同和满足认同的整合关系到民族的发展,以及四川藏区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全稳定。加强四川藏区民众认同整合,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和谐的民族关系,最终维护四川藏区乃至西部社会的长治久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认同分歧——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困难性

四川藏区是少数民族尤其是藏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其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历史传统、独有的价值标准和特殊的社会经济状况,使藏区社会形态较之其他区域更为复杂。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藏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增强和提升,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更是空前提高。但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一些矛盾问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并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四川藏区社会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分歧,一些认识上的模糊成为阻碍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相统一的因素,给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蒙上了阴影,对藏区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全球化趋势背景下,世界上出现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也影响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反华浊浪,达赖趁机四处活动,公开歪曲历史,为所谓“藏区独立”制造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的支持下,达赖集团加紧了对藏区的渗透。他以宗教之名,行鼓吹“藏独”之实,大肆煽动不明真相的僧尼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达赖集团把四川藏区始终作为其重点渗透地区。近年来发生的若干次煽动“藏独”的事件就是明证。事实证明,这些分裂行为在客观上极大地影响了四川藏区的稳定和发展。目前,各种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对国家认同形成威胁和阻碍,当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以及各种极端主义在世界许多地区发展、蔓延之时,四川藏区也不能例外地深受其影响,而且最近已呈愈演愈烈之势。西方反华势力在涉藏问题上设置双重标准,而且经常把中国的正当反恐行动和“人权”、“民主”等联系起来。美、英等国一直对“藏独”势力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这些举动无疑在纵容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离散四川藏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尽管从历史到现实,藏区主流社会的各界群众从来不倡导分裂,藏区内外的绝大多数人民都不认可分裂、独立的倾向,但在各种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下,一些有关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关系甚至民族与宗教的关系等方面的蛊惑性煽动,对四川藏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人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认识混乱。民族和宗教是分裂势力的两面旗帜,境外反动分裂势力煽动的发生在四川藏区的系列藏民自焚事件中,参与者几乎都是通过煽动、蛊惑民族对立和宗教狂热,达到分裂目的,故意将暴力恐怖活动标榜为反抗汉族殖民统治或反对异教徒压迫的斗争。这在客观上极大地影响了四川藏区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四川藏区民众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整合的难度。

三、和谐共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可能性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人们认同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可以和谐共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元素存在许多重叠,例如,历史、土地、文化等方面。民族和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个文明社会中,国家离不开民族,民族也离不开国家。民族构成的状况常常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结构形式。而国家存在与发展又对民族的巩固、分化与融合产生巨大影响。随着历史上移民潮的加剧,各民族往往不再是繁衍于一个特定地域的土著,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道德、文化或政治的共同体,而不仅是地理学或生物学意义上的单位。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多个民族生活在一个国家之内,国家对民族的形成和影响作用越来越重要,民族也逐渐成为国家的下位概念。因此,树立国家认同的优先性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观念却极具包容性,为不同文化的共存提供了可能性,必然引出一个多元化的亦即多民族国家模式[4]。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一定要追求所谓的文化纯洁性。发展和丰富各民族的文化,与同其他文化交流并不冲突,而且还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得以促进。因此,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空间。长时间以来,藏、羌、汉等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于四川藏区土地之上,四川藏区各民族活动的历史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自然会产生和形成国家认同感。此外,藏区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接触、交流,相互渗透和吸收,共持基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等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而树立了共同的理想和抱负,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5]。

四、多元共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途径的立体性

国家认同意识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都与公民个人的价值选择和公民素养联系在一起,进而与社会的公民素质、规范和公民教育形成内在关联。公民规范对公民个人有重要的约束力,国家认同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也就成为公民的基本规范。作为一个国家公民,在拥有各项基本权利的同时,对国家都负有基本的法律与道德义务或责任,需要自觉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成为具有基本道德素质和责任感的国家公民,这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和要求的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6]。宪法规定“爱祖国”是公民公德规范和对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把爱国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现代公民教育能够促进四川藏区群众的社会认同感,使公民之间、公民与社会之间、社会与国家之间形成亲和力和凝聚力。只有强化公民教育,提升公民意识,多民族的四川藏区才能够实现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的整合。

(一)树立公民意识,引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整合。

公民教育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公民教育的程度通常是体现一个国家实行民主化程度的表现。社会在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进程中,应该通过公民教育,树立国民的公民意识,强调以公民自身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强调公民身份的平等性,强调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强调差异与宽容、协商与妥协、竞争与合作、权利与责任,建构一种与民主制度相适应的公民政治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取向[7]。培育公民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公民教育是树立公民意识、形成公民身份认同、培育公民文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只有树立认同意识,才会出现认同性的实践行为。因此,在四川藏区要通过开展公民教育来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共同公民文化塑造中的主导地位,培养藏区各民族成员的国族意识,以价值共识来引导各民族成员在文化差异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引导少数民族成员将公民身份而非民族身份作为第一认同。公民教育也要培养公民对共同体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认同意识,因为一个民主社会不仅要保障公民的私人领域不可侵犯,同时还要培养个体对公共领域的认同[8];其次,要逐步改变认同的主体和范围。要由以前对种族和地域为基础的个人认同向以全体公民为主体的国民认同转变,把认同的内容和范围扩大到一国政治共同体中,把认同的层次由较低层次的民族认同转向最高层次的国家认同。公民教育还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相互依存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公民教育既要强调国内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共同缔造者,又要大力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强调各民族之间应当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加大各民族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在日常交往中拉近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还要强调作为一国国民应享受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强化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意识,增强其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公民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更新公民教育内容,把公民教育所形成的道德价值信念融合在核心价值体系中,全方位、多角度培育广大人民的国家认同感,树立国家主义,形成国家意识[9]。

(二)倡导公民身份,形成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整合。

公民身份是一个人属于某一国家的成员的法定身份的延伸,能够按照地域原则和政治法律性原则相结合的原则,把具有不同民族认同的民族成员联系起来,有利于形成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忠诚。现代化国家中公民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自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对社会发展起到自觉能动作用。一个社会、一个政府所关注的应当是独立的个人而不是任何在民族国家层级下的亚群体(民族)的利益。通过强调公民身份让人们淡化自己的种族或族群性这种方式,才能使国家更有凝聚力[10]。 因而,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国家要主动承认和尊重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身份、突出公民的主体性地位。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平等、竞争、参与、合作等精神,不同民族、种族、身份、地域的群体和公民,在市场经济这个杠杆下一律平等。因此,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新型的认同纽带,对于促进我国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一体化体系构建具有深远的意义。必须立足于国情和四川藏区的实际情况,探索以公民身份为基础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效融合的路径,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基于公民身份和公民权利框架下的“政治一体”和“文化多元”相结合的道路。在具体公民教育中,首先,培养公民权利意识。公民权利是公民身份的核心,是公民身份的物质基础,也是认同的现实基础,其实现程度直接决定了公民国家认同的状况。公民权利的法治化、制度化是保障公民身份、强化公民认同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实现建立在公民身份基础之上的公民权利,奠定了公民在共同体中生活的前提和基础,能够使社会成员意识到其利益和资源的获得不是由于其民族身份而是因为其公民身份,有效避免民族差异和分界的人为扩大化,公民身份带来的国家认同就得到了巩固;其次,提高公民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参与不仅是公民的最基本责任,也是实现公民权利的保障,是公民身份的要义所在。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进行观点和意见表达的民主化过程中,受到共同政治文化的熏陶、产生情感的共鸣,形成一致的认同,因此,公民参与能力是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保证[11]。

(三)强化共同文化,内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整合。

文化认同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粘合剂”,是培育社会成员国家统一意识的深层基础。共同文化是认同整合的重要基础和源泉,是联系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纽带,共同文化的塑造决定了一个国家或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代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要把具有不同宗教、文化传统的人群维持在一个共同体之内,必须在这些文化价值之间找到交叉的、共同的东西,例如,真善美、平等、公平、民主参与等等,以形成共识,作为大家遵循的指导性原则。以“藏独”为代表的分裂势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文化认同来疏离国家认同。再加上藏独分子利用追溯历史仇恨的话语策略,夸张现实民族差异,达到强化民族认同离散国家认同目的的做法,对四川藏区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和思想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致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问题突然变得艰难和复杂。中华民族作为一种国族建构,需要文化上的集体认同。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面貌,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已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动力。在当下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中,需要重视“认同培育”,尤其是塑造超越单纯民族文化认同的国家认同更是至关重要。从各民族历史和文化中拣选、提取、重塑共享资源,以使各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与历史记忆,从而建构国家共同体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途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文化民族主义的传统,往往以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的基础,少数民族一旦认同了主流的中华儒家主导的多元文化,便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而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也为整体的中华文化贡献了自己的营养与成分,丰富其内涵与外延。由此锻造起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观,深厚了国家认同的文化精神基础[12]。

在新时的历史期,现代公民教育中的文化建构需要求同存异,在传承各自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文化,要汲取中国甚至世界其他族群和社会的先进文化因素,构建与时俱进的现代公民文化。让藏区各族群众都意识到无论是各少数民族文化还是汉族文化都需要汲取先进文化的养分,不断完善和发展,要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各种先进文化,融会贯通,形成新的共同文化,增强了各民族的主人翁意识。因此,在公民教育过程中,需要提倡在承认文化多元和差异的基础上,强调其统一性和整体性,继承和弘扬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并着力寻找各种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另一方面,要加强四川藏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增强彼此了解,拉近相互之间的心理文化距离,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寻求文化上的更大重合,使两种认同能在文化的引力下越来越趋向一致。通过公民教育强化共同的国家文化边界,而不能强化国土内部的地域性文化的边界。通过各种地域性文化之间的共同性来模糊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凸现公民的文化普遍意义和共同性[13]。总之,在多元整合的基础上,用现代共同文化为引领,把各民族纳入到现代文化体系之中,以培育公民文化为目的,增强各民族的公民意识,淡化族群意识,内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

[1]陶建钟.公民身份、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一种民主与国家理论的共洽[J].浙江学刊,2009,(3):98-101.

[2]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6):16-19.

[3]徐黎丽.论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以中国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34-37.

[4]周大鸣.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23-56.

[5]陈茂荣.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何以和谐共生——基于民族认同基础理论的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3,(5):82-87.

[6][10][英]斯廷博根.公民身份的条件[M].郭台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68-86.

[7][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 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8]秦树理.公民意识读本[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7-18.

[9]吴玉敏.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4.

[11]张立国.试论公民身份视域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8-70.

[12]郭文雅.现代公民文化引领下的我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探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3,(7):41-44.

[13]何晓芳.艾丽斯·杨的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资格观与公民教育观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13-16.

The Integration to the Sichuan Tibetan Ethnic Identity w ith the National One Basing on the Public Education

WU Hai-rong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s amajor topic in themodern construction for amulti-ethnic country.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Sichuan Tibetan might be helpful to the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matching to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Sichuan Tibetans.The citizen education is amainly channel to cultivate qualified citizens and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So,themodern citizen education should be an importantway to integrate the ethnic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Citizen Education;National Identity;Ethnic Identity;Integration

G 416

A

1674-5612(2015)03-0001-06

(责任编辑:吴良培)

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参与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2014156496)

2015-03-11

吴海荣,(1969-),男,四川南充人,博士,四川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警察心理学和公民道德教育。

猜你喜欢

藏区四川公民
A gift I treasure
论公民美育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