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蜱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2015-04-05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系北京房山10244

山东畜牧兽医 2015年2期
关键词:脑炎病原体宿主

曹 允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系 北京 房山 10244)

文献综述

蜱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曹 允(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系北京 房山10244)

蜱类是危害极大的体外寄生虫,是一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严重威胁人畜健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蜱是陆地脊椎动物的专性、非永久性体外寄生虫[1],全世界有899种,中国已描述定名119种[2],蜱在吸食血液的同时还传播各种病原体,引起多种疾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媒斑疹热、莱姆病及蜱瘫等),同时由于多数蜱类可以更换宿主,而且有些病原体可以长期保存在蜱的体内甚至可以传代,因此扩大了疾病的传播,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可见研究蜱类具有重要的医学、经济学意义。本文对蜱媒疾病、蜱引起的经济损失和防治方法等做了简要阐述,为了解蜱及全面制定蜱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1 蜱的危害

1.1蜱媒疾病

蜱类是多种脊椎动物的体外暂时性寄生虫,其各活动期都需要吸食宿主动物的血液,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家畜如被蜱类寄生,不仅皮毛易受损伤,而且还会使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引起家畜死亡,影响畜产品产量。人经蜱叮咬后,宿主的皮肤组织受到破损,留下微小的伤口,有时引起皮炎,发生糜烂,出现溃疡或继发感染全身病症,严重时会引起宿主动物死亡。在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先后发现疑似蜱传播疾病病例557例,引起死亡18例[3]。蜱类可以传播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和原虫等病原体,与其他昆虫相比,蜱类在感染、传播和贮存许多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方面显得更突出。其传播的疾病有:

1.1.1森林脑炎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又称苏联春夏脑炎(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或称远东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经硬蜱媒介所致自然疫源性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森林脑炎病毒属于虫媒病毒乙群,为RNA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耐低温,而对高温及消毒剂敏感,野生啮齿动物及鸟类是主要传染源,林区的幼畜及幼兽也可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由于硬蜱叮咬。本病分布中、苏、捷克、保加利亚、波兰、奥地利等国,据报道,自1999年后,每年该病的发病率在6000例以上,1993年后增加到10000例以上[4]。我国主要见于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流行于5~6月份,8月后下降。据对东北地区人群蜱媒传染病抗体的调查显示,森林脑炎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7%[5]。

1.1.2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或称新疆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因首先在克里米亚和刚果两个地区相继发现而得名,而国内因首先在新疆巴楚县发现该病而命名为新疆出血热。该病由硬蜱传播,病原体为病毒,当人被带有病毒的硬蜱叮咬后就可能发病。病人起病急骤,体温39~41℃。头痛剧烈,尤以前额和颞部剧痛难忍,颜面呈痛苦表情。四肢关节酸痛剧烈,血压降低。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极高,可达50%。该病临床表现与其他型出血热相似,都以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为主要症状。只是肾脏的损伤较其他种类的出血热轻微。2011年在新疆地区爆发的出血热中,出现51例病人,其中3人死亡[6]。新疆绵羊阳性率为26%~55%,山羊65%,骆驼55%,牛42%,马20%[7]。

1.1.3北亚蜱媒斑疹伤寒北亚蜱媒斑疹伤寒(North-Asian tick-borne typhus)病原体是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多种啮齿动物为其贮存宿主,硬蜱和软蜱为传播媒介。能经变态和经卵传递,还可经精细胞传递。人被感染的蜱叮咬或蜱粪便污染皮肤伤口而感染。我国有黄鼠、田鼠等20余种小型啮齿动物为其主要贮存宿主。草原革蜱是内蒙古和新疆的主要传播媒介。边缘革蜱、森林革蜱、粒形硬蜱和微小牛蜱等约10种蜱为个别地区的传播媒介。此病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区。

1.1.4Q热Q热(Q fever)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为Q热立克次氏体,多途径感染人,偶由蜱叮咬而传播。潜伏期一般为2~4周。有畏寒、发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可发生肺炎及胸膜炎,部分病人还可发生肝炎、心内膜炎、心肌炎、血栓性脉管炎、关节炎及震颤性麻痹等。全世界分离到Q热病原体的蜱类有70余种,中国有19种[8]。

1.1.5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该病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有报道称将其误诊为流行性出血热[9]。近年来,在美国、欧洲、非洲等地均有相关病例报道[10]。中国安微省于2006年也发现此病,为中国新发传染病[3]。

1.1.6莱姆病莱姆病(Lyme disease)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为贮存宿主,硬蜱为其传播媒介,能经叮咬传播,可经变态和经卵传递,但以经变态传递为主。我国有黑线姬鼠、大林姬鼠等十余种野生啮齿动物及牛、羊、狗等为其贮存宿主。全沟硬蜱确定为主要传播媒介。莱姆病广泛分布,呈世界性流行。据美国CDC调查报告,1992~2006年美国共有248 074 例莱姆病例,并且呈逐年增加趋势[11]。 国内有29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分布,内蒙古、新疆以及东北林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12]。据调查,北京西山地区存在莱姆病[13],长角血蜱为主要生物媒介,并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体。

1.1.7蜱传回归热蜱传回归热(tick-borne relapsing fever)又称地方性回归热。多种啮齿动物为其贮存宿主,硬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变态或经卵传递。通过蜱叮咬或基节液污染受损皮肤而感染。1977年~2000年美国报道的蜱传回归热病例超过450例[14]。

1.1.8细菌性疾病有些细菌性疾病是非专性蜱媒疾病,如土拉弗氏菌病、布鲁氏菌病和鼠疫等,前两者可通过蜱的叮咬感染人。蜱能长期保存一些病原菌,并能经变态、卵传递。

1.1.9原虫病—巴贝斯虫病原虫病—巴贝斯虫病由巴贝斯虫属(Babesia)的红细胞内寄生的血液原虫通过蜱类媒介感染所致人兽共染的寄生虫病。有多种传播方式,蜱的叮咬是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人巴贝虫病,急性发病时颇似疟疾,临床以间歇热、脾大、黄疸及溶血等为特征。据统计,世界上大多数牛生活在巴贝斯虫流行区[15],我国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江苏、河南等地区,每年都有牛巴贝斯虫病的发生。另外,犬的巴贝斯虫感染也在不断增加,自1987年至1993年间,仅南京农业大学收治的感染巴贝斯虫的病犬就有1000多例[16]。

1.1.10蜱瘫由雌蜱唾液腺所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所致。当蜱叮咬时,将唾液中的毒素注入人或动物体内。毒素主要侵犯运动神经,其作用是造成运动纤维的传到障碍,引起人或动物肌肉麻痹或瘫痪[17]。

蜱带来的疾病病原体非常多元化,但是,中国尚未建立起检测病原体的标准方法。由于某些蜱及蜱传病研究领域的空白,出现新病原体和疫情时,不能迅速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和控制。大部分的蜱传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彻底消灭很困难,且蜱传病的分布、自然疫源地、流行规律和临床类型等还不十分清楚,因此中国蜱传病的漏诊和误诊率相当高[18]。

1.2经济学危害

蜱及蜱传播疾病引起的经济损失十分大。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8亿头动物遭受蜱及蜱传病感染,全球每年用于蜱及蜱传病防治的费用达139~187亿美元,其中南美洲因蜱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l0亿美元,澳大利亚每年为1亿美元。尤其在非洲,蜱及蜱传病是最严重的动物疾病,其中肯尼亚每年防治需要 0.16亿美元,赞比亚为0.1亿美元 ,津巴布韦为0.093亿美元,尼日利亚为0.16亿美元,坦桑尼亚为0.26亿美元。其中微小牛蜱每年给全世界牛的生产方面带来数千万美元的经济损失,从全球性经济观点来看,属于危害最严重的蜱之一。在我国,自1986年首先报告在黑龙江地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之后,已相继在吉林、北京、辽宁、湖北和甘肃等地从30多种节肢动物体内发现了莱姆病病原体。已记载能感染各种家畜的蜱的种类为110余种,蜱及蜱传病给我国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新疆调查,1994年~1996共3年间,蜱及蜱传病引起家畜死亡数约 30000多头。其中羊25500余只,马400余匹,牛500余头,导致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以上[19]。

2 蜱的防治措施

目前,蜱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遗传防治、免疫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2.1化学防治是控制蜱感染的传统方法。在生产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药物防治。目前常用的化学药物有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灭净菊酯类)和抗生素类药物(伊维菌素)等。拟除虫菊酯为菊科植物除虫菊的有效成分,对各种昆虫的击倒力极强,对蜱类有高效、速杀作用,对人、畜无毒。但是天然除虫菊酯化学性质不稳定,残留期短,有些昆虫被击倒后可复苏。现在天然除虫菊酯化学结构的基础上人工合成一系列的除虫菊酯类,性质稳定,残留期较长,但是据报道英国的一种蜱对当前的一种合成除虫菊酯类药物会产生抗药性,抗药性的产生大大降低了除虫剂的使用效果[20]。伊维菌素对蜱防治也很有效果,药物虽不能立即使蜱死亡或肢解,但能影响摄食、蜕皮和产卵,从而降低生殖能力。

2.2遗传防治主要通过宿主和蜱两方面进行,前者由于品种和个体差异,对蜱的抵抗力不同。通过耐受畜群的选育和利用遗传学方法改良畜群品种,可以达到降低蜱感染的几率。后者可通过释放具有一定活力和竞争力的不育蜱,使其有充分的机会接触雌性蜱,可有效防治其种群。利用不育方法虽然在理论上能防治蜱类,但是由于其技术手段复杂、步骤多等缺陷,现在还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2.3免疫主要集中在几种蜱上,如从微小牛蜱中国安徽株成功克隆出一个抗菌多肽基因,并在体外抗菌实验中发现具有抗菌活性[21]。成功构建了青海血蜱cDNA表达文库[22],并对青海血蜱cDNA表达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获得了21个新DNA序列有5个cDNA序列登陆了GenBank[23]。根据半胱氨酸蛋白酶的保守性氨基酸序列及廉形蜱氨基酸密码子偏好性设计引物,扩增到了两个组织蛋白酶L-样半胱氨酸蛋白酶新基因CysA和CysB,将两个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实验证明重组质粒pET32a-cysA和Pet32a-cysB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其表达产物能引诱家兔产生一定的抗蜱能力[24]。

2.4生物防治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据文献记载:自然界中有100余种病原体、150余种捕食性天敌和7种拟寄生性黄蜂对蜱具有致病性或可作为蜱的天敌[25]。1920年,最早尝试使用黄蜂防治蜱。黄蜂将卵产在蜱体内(多为幼蜱) ,待发育为成虫后,从蜱体内钻出[26]。

目前,蜱类的防治措施都有其局限性,药物防治虽然弊端较多,但因其方便和成本低廉,在农户中是最常用的方法。另外,在蜱的防治过程中,必须在做好区县流行调查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综合防治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Klompen J S, Black I V Keirans J E, et a1. Evolution of ticks[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1996, 4l(1): 141-161.

[2] 杨晓军, 陈泽, 刘敬泽. 蜱类系统学研究进展[J]. 昆虫学报, 2007,50(9): 941-949.

[3] 秦少青. 全沟硬蜱及相关疾病[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10): 15-16.

[4] 高岛郁夫, 林紫雯. 森林脑炎(蜱传脑炎)[J]. 日本医学介绍,2006(9): 404-405.

[5] 李红兵, 胡玲美, 魏安明等. 东北三省部分地区人群几种蜱媒传染病抗体的调查[J]. 沈阳部队医药, 2003, 16(5): 371-372.

[6] 唐青, 韩磊, 赵秀芹. 新疆巴楚地区2001年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现场调查报[J]. 疾病监测, 2002, 2: 50.

[7] 肖成恩. 新疆出血热媒介宿主调查总结[J]. 地方病通报, 2004, 19( S1): 50-54.

[8] 张军民. Q热的临床流行病学[J]. 医学动物防制, 2010, 26(5): 423-424.

[9] 王海涛, 杨桂生, 宋修爱.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误诊为流行性出血热[J]. 临床误诊误治, 2011,24(3): 67-68.

[10] 喻艳林, 杨进孙, 芮景.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治进展[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7, 12(9): 980-983.

[11] Bacon R M, Kugeler K J, Mead P S. Surveillance for Lyme-disease-United States, 1992-2006[J]. MMWR Surveill. Summ. 2008, 57(10): 1-9.

[12]牛庆丽, 殷宏, 罗建勋. 国内莱姆病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2009, 30( 10) : 89-93.

[13] 张薇芬, 冯方波, 渠战芬. 从北京地区及河北省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五株伯氏包柔氏螺旋体[J].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1,14: 109-111.

[14] 康素明译. 蜱传回归热[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13(11): 59-61.

[15] Young A S. Biology of babesia, Parasitology today, 1986, 2(8): 211-219.

[16] 李德昌, 陈启军. 中国梨形虫病及其传播媒介—蜱的研究概况[J].中国兽医学报, 1994,2:202-204.

[17] 廖党金, 骆佳锐, 戴卓建等. 养殖场绵羊寄生虫病的控制技术[J].中国兽医学报, 2006, 26(4): 439-441.

[18] 马广鹏, 孙传范, 赵娜等. 中国蜱传病主要流行趋势及防控科技对策[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1,13(2): 105-109.

[19] 郝雪峰, 殷宏, 罗建勋. 蜱的化学和免疫学防治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08, 29(12): 52-56.

[20] Alger N E, Cabrera E J. An increase in death rate of Anopheles stephensifed on rabbits immunizedwith mosquito antigen[J]. Econ Entomol, 1972, 65: 165-168.

[21]白霞, 周金林, 程天印等. 微小牛蜱铁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和分析[J]. 畜牧兽医学报, 2005, 36(1): 66-69.

[22] 高金亮, 关贵全, 马米玲等. 青海血蜱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J].畜牧兽医学报, 2005, 36(11):1187-1191.

[23] 高金亮, 罗建勋, 樊瑞泉等. 青海血蜱cDNA表达文库的免疫学筛选和阳性克隆的鉴定[J]. 中国兽医学报, 2006, 36(11): 1187-1191.

[24] 陈灵芝, 周金林, 李培英等. 廉形扇头蜱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表达产物免疫保护性分析[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 21(10): 871-916.

[25] Samish M, Ginsberg H, Glazer I. Biocontrol of ticks[J]. Parasitology,2004, 12(9): 389-403.

[26] Stafford K C, Denicola A J, Kilpatrick H J, et al. Reduced abundance of Ixodess capularis(Acari: Ixodidae) and the tick parasitoid Ixodipha gushookeri(Hymen-optera: Encyrtidae with reduction of white-tailed deer [J]. J Med Entomol, 2003, 40(5): 642-652.

中图分类号:S852.7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5)02-0056-03

收稿日期:(2014-11-17)

基金项目: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技术与研发推广项目(XY-YF-13-25)

猜你喜欢

脑炎病原体宿主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表现为扁平苔藓样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
一起猪乙型脑炎病的诊断与防治
家猪链球菌病和乙型脑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