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应用PICC与PORT的效果比较

2015-04-04顾志菊付小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10期

顾志菊, 付小伟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老年一科,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应用PICC与PORT的效果比较

顾志菊, 付小伟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老年一科,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要:目的比较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应用PICC与PORT的效果。方法选择阿尔兹海默症患者60例,分为PICC组和PORT组各30例,2组分别统计导管计划外拔管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计划外拔管率30%,PORT组无计划外拔管发生(P<0.05);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70%,PORT组一次置管成功率36.7%(P<0.05); 导管留置1年以上PICC组2例,PORT组30例(P<0.01); PICC组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63.3%, PORT组3.3%(P<0.01)。结论对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PORT较PICC作为长期血管通路更为适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阿尔兹海默症; PICC; PORT

阿尔兹海默症(AD)又称老年痴呆,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疾病,病程7个月~11年,平均4.7年[1],在此期间患者需要间断输液。输液指南[2]提出,预计输液超过6 d的患者应选择长期血管通路装置,目前的长期血管通路装置有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本科2009年引进PICC,2012年3月引进PORT,这2种装置对于老年AD患者各有优劣,本文就2种输液装置的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成功率等进行比较,旨在为AD患者寻求最佳长期血管通路装置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AD患者;PICC和PORT置管出院后仍到本院进行维护的患者;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后由患者法定监护人签署PICC、PORT置管和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患者:有PICC和PORT置管禁忌证的患者;血凝常规、血常规、血小板计数不在正常值范围内的患者;中途死亡患者。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的60名老年AD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和PORT组各30例。PICC组男19例,女11例,其中合并高血压9例、2型糖尿病11例、肺部感染10例,患者平均年龄患者年龄(84.8±5.6)岁;PORT组男17例,女13例,其中合并高血压13例、2型糖尿病10例、肺部感染7例,患者平均年龄(85.2±4.7)岁。2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置管成功后,采用输液器材滴注活血化瘀类、脂肪乳、人血白蛋白、抗生素等患者需要用的药物。抽血采用该管道时,严格按照美国INS操作流程。导管维护均遵美国INS标准[3]。

PICC组仪器采用美国巴德公司Site Rite 5血管超声仪;材料选用超声专用导针架,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规格4Fr), MST套件,本院自制PICC穿刺包。置管前,借助血管超声仪对靶血管进行穿刺前的评估,了解血管大致走向、位置、深度和直径,确定穿刺点,测量置入深度,测量方法是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隙[4]。皮肤消毒后,最大化无菌覆盖患者,从导针架置入穿刺针,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超声探头探测颈内静脉,以确认导管未异位至颈内静脉,最后连接延长管及肝素帽,穿刺点应用方纱布按压穿刺点,覆盖3M贴膜固定导管。流程按照美国INS操作规范[3]。置管后行x线检查确认导管位置及有无血气胸等并发症。

PORT组材料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配有三向瓣膜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型号为6Fr, 由穿刺座和导管锁、导管三部分组成。由血管外科医生在手术室进行。全部采用颈内静脉入路,用穿刺针于颈内动脉外侧0.5 cm处进针,针尖方向指向同侧乳头,边进针边抽回血,进入颈内静脉后,在导丝的指引下将导管放入血管,将导管送到位。将导管头端放置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送导管到位后,植入穿刺座,植入的部位选择在患者的锁骨下窝,将导管与穿刺座进行连接完成操作,回抽见血后用肝素盐水封管后缝合固定。术后行x线检查确认导管位置及有无血气胸等并发症。术后7~10 d拆线。流程严格按照美国INS操作规范。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计划外拔管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指一针穿刺成功进入靶向血管,将导管末端送于上腔静脉。导管末端位置由患者拍摄的全胸正位片确定,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视为置入成功;导管末端不在上腔静脉,视为置入失败。穿刺点出血评估:本研究中,评估术后覆盖在纱布上出血量作为出血判断。以是否浸透6 cm×4 cm的8层纱布作为出血标准,大于4层视为出血,浸透小于2层记为无出血,将结果记录在PICC置管一般情况记录表。导管留置时间:从导管置入至拔出的时间,以0~3个月、3~6个月、9~12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统计。留置期间并发症; ①静脉炎:采用美国INS标准[3]。0度:无症状;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Ⅳ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长度大于2.5cm。只要有Ⅰ度(包括Ⅰ度静脉炎)即视为静脉炎; ②相关性感染:穿刺点或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或脓性分泌物; ③导管堵塞:无法回抽或注入药液; ④导管脱出(计划外拔管):导管体外长度增加,导管末端不足以达到上腔静脉,或全部脱落; ⑤导管破裂:推注药液或滴注药液时,自穿刺点漏液。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计划外拔管

PICC组计划外拔管9例,拔管率为30%;PORT组无计划外拔管,拔管率为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一次置管成功率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21例,一次置管成功率70%;PORT组一次置管成功11例,一次置管成功率3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导管留置时间

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1年的2例;PORT组留置时间30例全部超过1年,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

PICC组留置期间并发症共发生19例次,发生率63.3%,其中静脉炎4例、穿刺点出血3例、相关感染1例、导管堵塞1例、计划外拔管9例、导管破裂1例;PORT组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1例次,发生率3.3%,为穿刺点出血,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PICC及PORT多应用于肿瘤患者,对于2种输液装置应用效果比较的报道,仅仅限于血液病患儿[5]及血液病肿瘤患者[6]、乳腺癌患者[7],对于老年AD患者报道较少。PICC常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中[8], 若无并发症可留置1年,有临床报道[9]将其应用于老年患者。本科引进PICC应用于AD患者,由于患者行为异常,经常无意识拔出导管。部分AD晚期患者,肌肉强直,无意识频繁上肢动作,使固定PICC的贴膜卷边,致使导管脱出时有发生。临床这些现象与王增英[10]报道一致,同时老年患者皮肤较差,对固定的贴膜过敏导致湿疹等都可以导致PICC计划外拔管。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是一种可以完全植入体内的闭合静脉输液系统,最常应用于血液病、淋巴瘤、实质肿瘤患者[11],直到近年才被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12],该装置在皮下埋置,患者无法拔出,这大大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PORT组,结果与李慧[13]一致。然而,本研究中PICC组应用血管超声配合MST置管成功率70%,与谢士芳[14]报道的100%有差异。原因分析为AD患者在操作时,患者对疼痛耐受低,不配合操作有关。在PORT组置入过程中,6名患者由于躁动,无法完成操作,遵医嘱使用了镇静药完成了手术。对于病程长的AD患者,导管留置时间长,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PICC组有2例留置时间达到1年,根据规范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就要重新进行PICC置管,不仅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同时患者还要遭受再次置管的痛苦。PORT留置全部超过1年,无拔管发生,都可以继续进行输液治疗,使患者免受再次置管痛苦,同时也节约了再次置管的经济花费。AD患者经常无意识的上肢机械性动作使导管摩擦血管导致局部出血和机械性静脉炎高发,老年患者高凝状态也造成了导管堵塞率较高。PICC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3.3%,与报道[15]有差异,这导致AD患者PICC应用效果不佳。PORT埋置在皮下,并发症较少,与何越[6]报道相符。但埋置过程因为患者不配合手术,需要使用镇静类药物[16]完成。患者年龄较大,增加了手术风险,同时增加费用,所以在植入PORT之前,需要考虑老年患者家庭经济因素。

参考文献

[1]汤哲. 北京地区老年痴呆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8): 734.

[2]王建荣. 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19.

[3]2011 INS standards. 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 2011, 34(1Suppl): 33.

[4]黄敏清, 陈秀峰, 赖秀花, 等. 改良PICC体外测量法在血液肿瘤患儿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5(27): 41.

[5]任万华. PICC与VPA在血液肿瘤患儿化疗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7): 70.

[6]何越, 孙艳萍, 李宁.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效果比较[J].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1): 1001.

[7]李慧, 李志新. 植入式输液港与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8): 891.

[8]Linda Kelly. A practical guide to safe PICC placement[J]. 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2013, 8(22): 513.

[9]陈炎丽, 徐永能, 陈伟真, 等. PICC在老年患者输液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0(13): 163.

[10]王增英, 焦月新, 彭金莲. 老年长期住院患者PICC非正常拔管原因分析与对策[J]. 广东医学, 2010, 8(31): 1000.

[11]Niederhuber J E, Ensmminger W, Gyves J W, et al. Totally implanted venous and arterial access system to replace external catheters in cancer treatment[J]. Surgery, 1982, 92(4): 706.

[12]陈行秀. 老年认知障碍应用输液港难点与护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31): 3469.

[13]李慧, 李志新. 植入式输液港与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8(18): 891.

[14]谢士芳, 邓小岚.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老年患者PICC置管的应用体会[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1(26): 81.

[15]吴金凤, 李雁飞, 彭蕾. 血管超声系统引导下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0(14): 42.

[16]李国福, 张岩生, 吴秀英. 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07, 2(26): 126.

Efficacy comparison of PICC and PORT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GU Zhiju, FU Xiaowei

(GeriatricsDepartment,LianyungangFirstPeople'sHospital,Lianyungang,Jiangsu,222000)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PICC and PORT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Methods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were divided into PICC group and PORT group,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ne—time success rate of catheterization,duration of catheter indwelling,and catheter-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unplanned catheter removal rate of PICC group was 30%, and no catheter removal occurred in PORT group(P<0.05). One—time success rate of catheterization was 70% in PICC group and 36.7%in PORT group (P<0.05) .There were 2 cases in the PICC group and 30 cases in the PORT group with catheter indwelling over 2 years(P<0.01). The complications rate was 63.3% in the PICC group sand 3.3% in the PORT group(P<0.01).Conclusion PORT is a better pathway for patient with Alzheimer disease.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Alzheimer disease; PICC; PORT

通信作者:付小伟, E-mail:502497436@qq.com

基金项目: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青年英才豪森基金项目(QN140305)

收稿日期:2015-01-10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10-014-03

DOI:10.7619/jcmp.2015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