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难以对社会开放的原因探究

2015-04-02翟源风武继灵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图书大学图书馆

□翟源风,武继灵

(1.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近年来,要求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公众热切盼望能早日走进高校图书馆。然而,高校对社会的呼声反应并不是很积极。我国近1800 所高校中,实现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少之又少。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作为当今社会一个热点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全面了解国内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现状,分析探讨阻碍其向社会开放的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

一、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现状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知识的富矿,拥有丰富的馆藏。有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1794 所高校的图书馆拥有藏书6.6 亿多册,公共图书馆为4 亿册;网络版电子期刊,高校图书馆占有65%,公共图书馆仅占有28.6%。现实情况是,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人群数量庞大,但资源却十分缺乏。如果高校图书馆能够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把高校图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将会为社会提供巨大而丰富的共享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阅读需求,为服务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国高校图书馆目前实现有限度开放的只占14%。最近几年,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有了实质性进展。据媒体报道,2014年12月1 日起,成都市内的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华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工业学院、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等11 所高校图书馆开始面向社会开放,社会人士均可以凭借本人身份证办理借阅证。成都市教育局向高校提供专项补贴资金,专款专用,提高了高校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

2012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和江汉大学联合发出倡议,推进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图书信息服务。湖北大学图书馆向武汉市民开放图书馆资源,市民可与在校本科生享受同样的待遇。

此外,北京、上海的部分高校图书馆正在陆续开放;安徽省教育厅还下发文件,要求高校面向社会开放资源,包括安徽大学等在内的36 所高校将率先面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和体育馆。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程度依然很低。日本不论是国立、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其图书馆全部向社会开放,大多数图书馆只要求读者提供身份证明即可入馆读书学习,少数图书馆甚至不需要任何证明,读者就可以享用图书资料信息。美国的大学图书馆注重社会化职能的实现,图书馆奖的评比中,社会教育与服务就是其中一项考核内容。许多世界著名的院校都开放其图书资源,耶鲁大学所有图书馆全部开架服务,社会人士无需提供证件就可到此阅览图书杂志,除了不能外借书刊,其他在校生享有的权利,社会人群均可享用。哈佛大学部分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美国的公立大学图书馆则一定是全部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因为是用纳税人的钱建起来的。

二、高校图书馆难以向社会开放的原因分析

“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开放”,这是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提出来的。然而10 多年过去了,我国的大学图书馆依然公主般孤傲地高高在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也不愿意向社会公众开放。对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问题,存在赞同和反对两种观点。赞同者认为,目前高校的图书资源实际利用率不高,大量文献资料被闲置着,高校图书馆藏书的流通率低的仅有20%,平均流通率也不足40%。数亿册图书在书库里无人使用,图书资源的浪费相当惊人。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一部分,不论从那个角度来讲,都应该让社会大众共享宝贵的图书文化资源。而反对者则认为,满足公众阅读需求是社会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国家应投资建立更多的公共图书馆,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而不应该由高校图书馆来承担。

一项超过2000 人参与的关于大学图书馆是否应该向社会公众开放的调查结果显示,76%的人认为应该开放。他们认为,大学的图书资源是社会公共资源的一部分,理应为公众服务,而不应该将社会人士拒之门外。社会有如此强烈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为什么不能顺应民意,敞开大门呢?这其中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

(一)公共图书馆资源匮乏,大学图书馆社会责任欠缺

改革开放30 多年,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今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位。我国社会物质生活对比30年前已经极大丰富,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匮乏,人们汲取精神食粮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少之又少。以公共图书馆为例,2012年,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为3076 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是7.89 亿册(件),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8 册。截至2011年底,我国平均每44 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 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文化部提供的这样一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社会公共图书资源实在是少得可怜,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然而现实中,拥有丰富图书资源的大学图书馆文献利用率只有20%—30%。尤其是每年的寒暑假,大量的图书期刊、文献资料躺在书库里闲置着,无疑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笔者曾对太原地区的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查。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太原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的图书馆均不对外开放。山西大学图书馆只允许社会公众到馆阅览,图书资源不可外借。太原理工大学则是只外借,前提是交300 元押金办理临时借阅证,并且每年收费50元。该市的大型公共图书馆有山西省图书馆和太原市图书馆,公开资料显示,省图馆藏总量340 余万册(件),其中图书169 万册,报刊87 万册,古籍30 万册(件),视听、缩微、电子图书及其他文献54 万册(件)。省图由两个分馆组成,一个位于太原市解放路,另一个位于长风商务区。太原市图书馆拥有藏书104 万册(件)。此外还有分布在各县区的图书馆共10 所,为全市人民提供服务。而太原市有430万人口,平均35.8 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如果当地的高校发挥其服务社会的职能,面向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将大大缓解图书文化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因此,有大学管理者认为,学校图书馆做好分内之事,即满足本校教学和科研需求就可以了,至于为社会大众服务,那是社会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不能也不应该由高校图书馆来承担。

就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要大量建设公共图书馆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而这期间,社会尤其需要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能,为方便公众学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学的管理者们应转变观念,站在提高全民阅读水平,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高度考虑这个问题,以开放的胸襟面对社会,彰显高校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这同样会给大学带来美誉度和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

(二)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在操作中面临一些“难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确实是件好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难题。

首先,校园安全问题。学校的人员构成原本是相对固定的,图书馆开放后,社会人士大量涌入,人员结构变得复杂起来,学校又没有能力进行鉴别,会带来安全隐患。加之现在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又比较多,学校不愿意“引火上身”。我们调查发现,希望到大学图书馆学习的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曾经受过高等教育,在科研院所工作的知识分子,他们需要到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及信息;第二类是老年人,他们离退休后生活单调,希望在图书馆里读读书,看看报,有机会与同龄人沟通和交流,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第三类是少年儿童,家长们愿意带他们到大学图书馆来,无非是让其感受大学优雅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从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这些人群应该不会对大学的安全构成威胁,大学的管理者们也不必过度担心。

其次,“争抢”图书馆资源问题。高校图书馆都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设和配置的,前些年大学又进行了扩招,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出现了学生抢占座位的情况。尤其是到了学期末考试前,情况尤为严重,学校根本无心也无力接待社会人士。事实上,大学图书馆首先要服务好本校师生,在此前提下再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向社会开放的时间及开放的方式。从已开放的大学图书馆的情况看,并没有出现大学所担心的“社会人士大量涌入”的现象。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电子阅读普及,人们大量的是碎片化阅读和标题性浏览,而用整块的时间走进图书馆,回到书桌旁静静地读书,这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到图书馆读书的人不是多了,而是越来越少了,能把人们重新吸引到书桌旁,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意义所在。

第三,对在校学生是否公平问题。有些高校图书馆不愿向社会开放,还有一个理由:大学生每年要缴纳不菲的学费,如果社会人士免费使用学校图书馆资源,与在校生享有同等权利,显然对在校生不公平。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却不然。大学生在校时间只有短短四年,这期间可以充分享受高校图书馆的优质图书资源,不被社会人士打扰。一旦毕业后走出校门,母校图书馆立刻关闭了大门,因为你已经成为社会人士,不能再享用这些资源。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早已到来,人们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封闭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阻断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高校图书馆不对社会开放,短期看是保护了学生的权益,长远看却是损害更多人学习求知的权利。

(三)高校无力承担图书馆对外开放增加的运营成本

近些年,国家加大了资金投入,高校图书馆发展很快,许多学校的馆藏量大幅提升,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在满足服务本校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初步具备了向社会开放的条件,有不少学校也在尝试着为公众服务。图书馆开放后,必然会增加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双休日及寒暑假开馆,工作人员的加班费要支出,水、电、暖等费用将增加,图书以及设备的维护费也会提高,这些额外增加的成本谁来支付是一个问题。如果由高校独自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高校也无力承担。

三、结语

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现状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广大群众走进校园读书求知渴望和要求。究其原因,这里有高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而更深层的原因,恐怕与高校管理者思想观念保守,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不强有很大关系。当然,推动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并形成长效机制,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中央和地方财政在高校投入中应增加用于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服务的专门经费,实现专款专用,以保证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

[1]杨春玲.大学图书馆面向大众开放的现实困境[J].华章,2014(6):323-324.

[2]李梅军.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87-91.

[3]武继山.应当避免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误读[J].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2009(3):16-19.

猜你喜欢

图书大学图书馆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图书推荐
大学求学的遗憾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