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括《梦溪笔谈》军歌释论

2015-04-02付晓娟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沈括安西军歌

□付晓娟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9)

沈括《梦溪笔谈》被称为宋代的三大笔记体著作之一,内容涉及音乐、天文历法、算学、物理学、医药学、地理地图学、考古等诸多领域,国内外对《梦溪笔谈》的评价都极高,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沈括所生活的时期正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交困时期,不仅对内要处理好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与保守派的关系,对外还要应对西夏、辽朝的侵扰。沈括曾经略西北,任一方边帅,能够接触西北诸多民族,亲历宋夏战争。《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很多有关宋夏之战的史实,本文主要选取《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的五首军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沈括生平,从军歌内容还原宋夏之战,旨在厘清宋夏时期西北地名区域、民族成分,探讨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一、沈括与《梦溪笔谈》

(一)沈括——从政治家到科学家的转变

沈括生活在11 世纪中后期,字存中,杭州钱塘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20 多岁开始从政,从小吏到后来成为一方边帅,参与国家军政事务。宋神宗时期,沈括调任西北边陲,知延州,成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经略西北。由于西北领土屡遭西夏侵扰,宋神宗下令调动河东、鄜延、泾源、环庆、熙河五路兵马攻西夏。公元1081年、1082年,宋夏之间连续发生了两次影响时局的战役,即灵州之战与永乐城之战。西夏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宋军粮饷不足,又加上军队缺乏统一指挥,最终永乐城陷落宋军战败,沈括获罪,从此结束了他的从政经历。沈括晚年寓居九江,寓所为“梦溪园”,著书立说,撰写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音乐、天文历法、算学、物理学、医药学、地理地图学、考古等诸多领域,英国学者李约瑟把《梦溪笔谈》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二)《梦溪笔谈》写作时代背景

沈括《梦溪笔谈》与洪迈的《容斋随笔》、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被称为宋代的三大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的探索精神及认知能力得到宋代人及后世的赞赏,其写作背景正是沈括在宋夏之战被贬之后。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从西北向内地不断进行滋扰,扩大侵蚀的领地。王安石通过变法在陕西甘肃等地区扩充军备兵力,对西夏的侵扰进行了反击,收复西北诸多要塞。沈括在抗击西夏的侵扰、收复失地方面建立了赫赫战功。北宋又重新控制了葭芦、米脂、吴堡、义合等西北属地,在凯歌声中,他制作凯歌数十曲,用来鼓舞士气,它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和信心。

《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载:“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凯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予在鄜延时,制数十曲,令士卒歌之。今粗记得数篇。”[1]60回顾历史时间表,沈括在鄜延路任职时间是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至元丰五年(1082年)之间。因此这几首军歌创作的时间当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当时的情况正处于宋夏交战之际,著名的战役有灵州之战和永乐城之战。

二、《梦溪笔谈》军歌释论

《梦溪笔谈》中载有沈括所作的军歌五首:

“其一: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其二: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

其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

其四: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其五: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1]60

分析军歌的内容——凯歌,歌词反映了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宋夏之战,军歌所表达的主题相同。故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军歌,试图再现宋夏战争背景下西北地名、民族等代表的含义。

(一)军歌中的地名

1.山川河流

“山西”在今人的理解中十分自然地将它与今天的山西省对应起来,事实上,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山西”与山西省并不对应。古代,人们常根据山或水等自然地理实体的方位给某个地方取名,“山西”只不过是以山为坐标的一个方位地名,没有特定含义。最晚到汉代,“山西”才成为表示某一区域的地名。军歌中“黄河”出现两次,黄河在流入兰州之后,经会州然后全部流入西夏域内,由于沈括在宋夏战争中参加抗击西夏,宋夏之战的战场就在宋夏交界处,沈括才能够在秦塞看到黄河。而黄河北流从黄河经过的地域分析,黄河流经青铜峡之后的流向是向北的,恰恰符合“黄河北流”的记载。第二处“黄河”是“天威卷地过黄河”,这里描写了宋军作战英勇,在与西夏作战中,宋军五路分兵,渡过黄河抗击西夏,取得了一些胜利。“横山”,根据西北山峰命名,分析这里的横山范围在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绵延至陕西省中部以及北部的山地。[2]79北宋时此地为宋夏争夺之地,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载有:“夏国赖以为生者,河南膏腴之地,东则横山,西则天都、马衔山一带。”[3]卷四六六11129这段史料证实了横山的确切位置。“河源”即为黄河之源,因为河在中国古代,黄河的专称为河,但当时在河源的认识上还存在错误。因此,此处河源所处的区位不是现在科学的黄河源。

2.行政区划

军歌中的“十二州”指的是西夏,史籍中记载夏国有夏州、银州、绥州、宥州、灵州、会州、盐州、兰州、胜州、凉州、甘州、肃州十二州之地。而从北宋与西夏的边境来说,这十二州的确在“山西”范围内。北宋时期的西界是以秦州为界,秦州西北的土地被西夏所占据,这里的“秦塞”是指秦州。第三首中的“云中”是秦汉时期的郡名,东汉末废郡。因此此处的云中为虚指,泛指边地。第四首中的地名为“安西路”,具有政区含义的安西路在元代设立,是现在的西安,为元世祖忽必烈之子莽噶拉的封地,安西路之名,是因安西王封地在此而得,因此北宋并无安西路。而唐朝在天山以南设立过“安西都护府”,清康熙时期将河西走廊西端设立“安西”。从历史发展的顺序来说,军歌中的“安西”应是指安西都护府,那么“安西路”可以理解为通向安西都护府的道路。从地理范围来看,这条路的必经之地为西夏,故“安西路”是用来代指西夏的。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军歌中所指的安西路很有可能是西路与保安州的合称,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解释略有牵强。第五首中“灵武”、“西凉”分别指的是灵州(今宁夏灵武)和凉州(今甘肃武威)。灵州本为北宋领土,被西夏占领。西凉在宋初时为吐蕃控制,后亦被西夏占有,灵武、西凉两地是西夏的主要据点。

以上这些出自军歌中的地理名称大多数都与西夏有关,从沈括创作军歌的时间及地点来看,都是反映宋夏战争的。

(二)军歌中的民族及民族交流

羌。第二首“万里羌人尽汉歌”。《新唐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汉西羌别种,魏、晋后微甚。”[4]卷二二一6214这里的羌人就是指党项人,党项羌是西夏主要的民族构成,而这些羌人唱汉歌则显示出民族的融合。

匈奴。第三首中的“胡琴”随“汉车”亦是民族交流的成果,而“单于”本为匈奴首领的称呼,在这里不是实指匈奴族。

回回。第四首中的“回回”存在诸多争议。现代意义上的“回回”通常是指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也叫回民。张富祥解释为“回纥,实指西夏”[2]79并没有做更详细的解释。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曾提出“回回”为中国原少数民族回纥的音传,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也有不同的观点,学者金吉堂就认为顾炎武对“回回”的解释有误,认为对回回的错解成为中国回教史上一大症结[5]78-86关于“回回”原意的争论从乾嘉时期一直到今天。重新梳理一下“回回”这一词语出现的语境,沈括《梦溪笔谈》的军歌是在他经略鄜延是创作的,内容指向的主要是宋夏战争。虽然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回回”是指西夏境内的回纥人,但这种说法不太符合事理。如果“回回”单纯是指回纥的话,无论是西州回鹘还是回鹘民族建立的喀喇汗国与北宋都没有那种紧密的战争关系。所以“回回”为回纥的说法具有不充分性。汤开建就《梦溪笔谈》“回回”一词有最新的释义,认为沈括所说的“回回”指的是唐代之后进入中国的大食商人,他们聚居在西夏境内,信仰伊斯兰教。历经宋辽金三代的发展变迁,这些“回回”的分布区域愈加扩大,逐渐散布到西北各地区。[6]

蕃。第五首中的“蕃家”在《宋史》中记载为宋对党项、吐蕃部落的统称,也叫西蕃或称蕃部;归顺北宋的党项、吐蕃首领称作为蕃官,士兵为蕃兵。

(三)军歌中的专有名词

第一首中的“子将”是指亲兵。“衙头”是指敌军方面的主帅。学界一般认为“衙头”即为“牙头”。在中国古代,“衙”与“牙”是通用的。张富祥译注的《梦溪笔谈》中“衙头”是指山名,在今甘肃通渭南。[2]79查阅史籍及今地理名称,均无此种解释,这种解释缺乏科学性。第四首“背嵬”即“背嵬军”,是指骁勇善战的人,“背嵬”是西夏语。第五首“轧吃儿”,“吃”字原注“根勿反”,[1]60读音为“务”。轧吃是指小孩子在学说话时生涩不流利。轧吃儿在军歌中引申为新生儿,结合本义,可引申为汉人后代。

三、小结

沈括经略西北,亲临宋夏交战的经历而创作的《边兵凯歌》,不仅再现了元丰年间北宋与西夏的战场所在,同时亦记载下诸多历史名词,如“衙头”、“回回”、“背嵬”等。这些名词反映出宋夏之际存在的民族,以及这些民族之间的关系,具有研究价值。尤其是“回回”的词义,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梦溪笔谈》中的军歌,为研究宋夏关系提供新的方向,军歌中的地名、民族族称等都有利于西北史地的进一步研究,再现了历史地理时空格局下的民族关系。

[1](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宋)沈括撰,张富祥译注.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马肇曾.回回名源古今辨[J].回族研究,1996(1).

[6]汤开建.《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再释—兼论辽宋夏金时代的“回回”[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4(1).

猜你喜欢

沈括安西军歌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沈括
沈括的登山包
沈括与《梦溪笔谈》
军歌嘹亮
军歌嘹亮
军歌嘹亮
军歌嘹亮
沈括:一个通才的治水路
要钱还是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