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5-04-02□马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马 蜂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宣传思想工作,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络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席卷全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世界各国教育产生着革命性影响。特别由于3G、4G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能够连接无线网络,兼具文字、声音、图像、摄像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手机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须臾难离的传播工具,深刻改变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促使他们价值多元、思想多变。大学必须利用机遇,直面挑战,积极探索手机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一、手机媒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必备条件有二:一是能够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内容,为教育主客体熟练使用;二是能够成为联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纽带,主客体借助这种形式进行双向互动。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信息传播载体,具有便携性、个性化、及时性、交互性等鲜明特征,它不仅具备这两个载体条件,而且极大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这种提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手机媒体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它集语音、文字、图片、影像于一身,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广播更丰富,大学生人人拥有手机,且机机能够连接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对手机格外青睐,手机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第二,手机媒体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是移动学习的极佳载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尤其是手机媒体具有私密性与平等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利用手机沟通信息,缩短了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利于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G 时代湖北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研究”项目组于2014年4月至5月间对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东湖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天门职业学院等六所高校的1072 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人深省,在回答问项“您是否希望所在的学校通过手机主动向您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时,78.08%的样本选择“是”,而在回答问项“您所在的学校是否通过手机主动向您传递了教育教学信息”时,仅有34.51%的样本选择“是”。[1]两组数据对比显示,大学生对学校手机教育的期待与实际接受的教育形成强烈反差。因此,手机媒体契合了大学生对无处不在、无时不能的手机移动教育的热切期待。

二、手机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手机媒体突破了时空和设备限制,携带方便,普及广泛,私密性强,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全新路径。其一,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传统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的学习空间不够广阔,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大学生获取教育信息有限,多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手机覆盖面广、功能强大、使用便捷、传播及时,能够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首先,手机可以适时搜索、迅速传播海量信息,能够通过短信、电子邮箱、QQ、微信等传播巨量教育资源。其次,教育主体通过手机及时了解、掌握各种最新最全面的学科知识、教育信息,与学生沟通交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另外,手机可以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良性互动,与传统媒体单向度传播不同,手机媒体是一种双向互动传播,可以实现信息适时沟通反馈,教育主客体之间表现出平等性和互动性。[2]

其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一方面,手机媒体以移动网络技术为依托,教育主体可以有效利用其图文并茂、快速传播等优势,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情境,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净化他们的思想和灵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另一方面,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机媒体有利于教育主体及时准确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个别学生需要单独沟通时,可以利用手机私密性优势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效。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其一,冲击大学生价值观。作为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以手机为载体的平台上广泛传播,手机媒体空间思想泛滥,“西化”、“分化”、“弱化”思潮充斥期间,如西方国家将包装后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极度隐蔽地夹杂于错综复杂难以分清的文化系统中对中国进行渗透,势必造成我国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化。[3]由于手机用户群非常庞大,手机上网用户迄今已达8.58 亿户,手机应用范围极为广泛,传播信息海量多元,对这一媒介的监管难度极大,大量不良信息通过手机媒体不断传送给大学生,严重影响他们的是非判断。

其二,淡化大学生道德观。手机媒体容易摆脱社会管理,我国对手机媒体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制度不够完善,人们需要依靠内心的道德律以及社会舆论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大学生需要养成理性、诚信、仁爱、自由、平等、公正的道德人格,但一些大学生自制、自律能力不强,受不良信息影响,道德规范约束力下降,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承担的社会责任,产生道德弱化现象,例如某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机媒体传播“黄”、“赌”、“毒”、“骗”等不良信息,冲击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容易受到腐蚀和诱骗。

其三,影响大学生身心和谐。过度使用手机损害视力和听力,降低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不少大学生成了“埋头一族”,对手机产生了强烈依赖感,课内外都沉迷其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玩弄这种“指尖上的媒体”,无心学习,荒废学业,有的甚至患上“手机幻听症”,产生手机铃声幻听反应。此外,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导致部分大学生们沉溺于虚拟世界,人际沟通频率持续降低,造成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冷漠,集体主义责任感、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被逐渐削弱,甚至与集体和社会逐渐脱节。[4]

三、利用手机媒体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其一,适时沟通交流。承载巨量信息资源库的手机媒体是即时信息的收件箱,高校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利用手机通讯功能就大学生关心、困惑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解答、沟通和交流,就热点新闻、时事政治、文化视点等进行交流碰撞,使大学生增长见识、提升境界;掌握他们非常关心、关注的学习、就业、工作、生活等问题,想其所想、忧其所忧、急其所急,努力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为契机,编制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手机短信推送给学生,开展别具一格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二,开展教育活动。一是通过手机电视电影、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QQ、手机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和心灵沟通,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校园媒体的各种优势资源,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手机媒体新“产品”,占领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阵地、学习阵地和生活阵地;三是创新手机互联网业务,以手机为媒介建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虚拟网络社团活动,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传播社会正能量。

其三,锻造教育队伍。面对手机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教育对象的深刻变化,打造一支具有优良的新媒介素养,富有创新变革精神,敢于挑战新生事物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的不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变化和教育工作新需要,充分了解手机媒体特点,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积极探索手机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熟练运用这一个性化的信息传播载体,搭建独特的校园信息平台,变传统单向度说教式教育为多向度互动式教育。

其四,增厚媒介素养。当前我国对手机媒体的监管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对不良信息的传播缺乏完全控制能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化解手机媒体不良影响的重要举措。学校应该努力提高大学生正确运用媒体,合理占有、使用和驾驭信息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识别能力,指导其科学鉴别手机媒介信息,坚决抵制不良信息,培养理性批判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手机媒体是“双刃剑”,在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平台,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触角同时,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加了教育难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手机媒体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找准切入点、结合点,趋利避害,强化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叶蓉.湖北省大学生手机阅读现状调研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

[2]何小明,刘可文.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8).

[3]孙百亮.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术论坛,2009(7).

[4]团中央集体学习互联网等新媒体对青年影响[EB/OL].http://www.china.com.cn,2009-02-07.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