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政治“融合”下体育发展的路径

2015-03-31通辽职业学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赛事融合

通辽职业学院 李 婧

一、历史追溯

真正意义上对体育和政治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时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专业的体育政治学者,部分与之相关的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学者,分别在不同的领域通过不同的视角,对体育与政治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关于两者关系的不同观点:

1.联系密切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体育与政治有密切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例如,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在1954年提出的“体育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并进的,并且在阶级社会里永远有阶级性”的观点;我国学者在1963年提出的“体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是和各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无联系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体育与政治在不同的领域,两者独立发展,毫无关联。同时期,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些体育社会实践者、学者及资本家、政治家,坚称体育和政治是无关的,叫嚣“当你跨过体育的门槛时,就把政治弃在门外”“体育是个人为了增强体魄,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活动,是私人的;而政治则是国家机器为了国家利益从事活动,是政治家们的游戏,是公共的”。

3.互为影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坚持体育与政治毫无关系的西方学者们开始动摇,他们不再鼓吹“体育与政治是相互独立的”,转而宣扬“体育是政治的一部分,而体育政治则是体育的组成部分”。到了1986年,美国体育社会学家洛伊和凯尼思明确提出 “体育运动与政治的关系是系统互动关系,即体育运动与政治这两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融合途径

体育与政治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迅速推动了体育政治的发展,如何正确面对并适应这一形式是我们需要切实面对的。

1.用辩证法看待体育与政治融合带来的影响。辩证法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坏”的一面。体育与政治的融合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权衡利弊之后可以看出利大于:①国家体育事业的强大可以助力其政治地位的提高。近代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任由列强欺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近代中国国民体质差,体育事业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意识到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性,开始加大对体育事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我国的体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人民身体素质大幅提高,中国运动健儿在世界各大比赛中摘金夺银,这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使中国的政治地位稳步提升;②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举办体育赛事需要必备的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的修建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再者,体育赛事也能够带动当地旅游、餐饮、文化等产业的经济,为国家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这正是世界各国竞相要求举办国际赛事的原因。

2.建立健全国际通行的体育标准。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各国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了能在体育赛事中取得更好地成绩,一些国家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违背体育竞技的公平、公正原则,采用贿赂裁判、服用违禁药品等卑劣手段取得好成绩,给国际体育事业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尽快建立健全一整套的国际通行的体育标准,规范所有体育事业参与者的行为已经迫在眉睫。所有参加体育赛事的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定,确保赛事的公平、公正。

3.建立科学的体育决策体系。政治参与体育事业的主要形式即制定、发布各项体育政策。可以说,体育政策就是国家体育政治的真实反映。西方国家体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其政治的资本性、扩张性,适应了资本主义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带动体育经济的发展。经过困难时期的探索,中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题中之义。这就需要党中央、中央政府根据时代的需要制定出适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决策,并且要严格贯彻落实。体育决策的制定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要求决策制定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敏感,能够统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这样制定出来的决策才是科学的、可行的,才能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打造体育事业的创新合作机制。政治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地球村”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形象概括。在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国际化、全球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顺应这一潮流,实施包容、合作、创新的体育事业发展机制,加强与世界各国体育界的沟通与合作,学习国外体育事业发展、管理的先进经验,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占领先机,立于不败之地。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应加强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及机构的合作。借助交叉学科的研究,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同学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等单位的合作,引入创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打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体育事业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5.体育人才的培养由竞技性转向大众性。在特殊时期,由于政治原因的需要,国家体育人才的培养只重视竞技性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在短时间内起到了预期的作用,因而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但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体育事业由专业型向大众型转变,体育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又竞技型逐渐转向大众型。大众体育人才的充足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前提,也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体育赛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