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芜湖早期传播述略

2015-03-31张传恩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芜湖陈独秀安徽

作者简介:张传恩(1976-),男,安徽金寨人,硕士,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在安徽芜湖的传播”(2014RWSK02)。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2.025

2009年5月,习近平同志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由“历史人物”“普通人物”合力推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亦然。一些“小人物”(“二线人物”)“二线城市”(“小城市”)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也作出了比较重要的贡献。因此,应该对这些有关的人物、地区“在‘早期传播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1]。民主革命时期,陈独秀、高语罕、刘希平等先进知识分子集聚芜湖,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安徽乃至全国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芜湖开埠后社会状况概述

芜湖自汉武帝时期设县,县治位于鸠兹。经历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芜湖所辖区域随之不断变化。近代以来,芜湖逐步发展成为长江流域重要商埠城市之一,对于安徽的政治、经济重要地位日益突出。芜湖“地当长江之冲,……被誉为‘长江巨埠’、‘皖江中坚’,是当时安徽省最大的经济中心” [2]。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传教士曾经多次深入芜湖调查,以图利益。因此,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随即成为英国领事馆驻地和通商口岸。随着外国势力在芜湖租界的辟定,英国、美国及日本等国20余家商行相继在租界开业,芜湖逐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长江流域的重要据点之一,“率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逐步演变,芜湖的社会阶级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辛亥革命前后,芜湖的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较大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产业工人队伍也随之发展并逐步壮大。在20世纪初,芜湖产业工人约有1000余人,到20世纪20年代,全市产业工人总数达到2000余人。此外,当时芜湖还有大量非产业工人(各种手工业者、人力运输工等),数量接近8000人。截止到20世纪20年代,芜湖市产业工人与非产业工人已经超过1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1/10。 [2]低下的社会地位、被残酷盘剥与压榨,使这些产业工人逐步自发形成了初步的斗争意识,这为早期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芜湖传播,为芜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初步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在芜湖早期传播的现实条件

1.爱国知识分子云集芜湖及民主思想在芜湖传播

19世纪末期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敏锐地感到,这种局面的形成是腐朽没落封建统治的直接产物,因此开启民智,传播民主思想,推翻满清统治便是他们的首要活动。芜湖作为安徽乃至长江流域较早被迫开埠的城市,便成为当时安徽爱国知识分子云集并宣传民主思想的重要阵地。

早在1903年,汪孟邹在芜湖的中长街开设书店——芜湖科学图书社——通过销售进步书籍的形式,传播民主、科学知识。汪孟邹(1878-1953)是安徽绩溪人,早年接受康梁启蒙思想,与陈独秀私交甚密。芜湖科学图书社在安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为新文化做了几十年媒婆,给旧世界播下数千颗逆种。” [3]陈独秀1904年来到芜湖,以芜湖科学图书社为依托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对开启民智、传播民主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综观《安徽俗话报》22期的内容,可以看出陈独秀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表明这一时期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已经确立,这就为他1915年创办《新青年》,奠定了思想基础。” [4]1906年,陈独秀于芜湖创办“公主徽州初级师范学堂”,以伦理学、心理学、物理学、音乐等新课程作为授课内容的主体,该校的教员大部分来自安徽公学,且多数是革命党人,因此该校就成为陈独秀在芜湖宣传革命的重要阵地。 [2]

1904年,安徽人李光炯在湖南创办的“安徽旅湘公学”迁至安徽芜湖,并更名为“安徽公学”。李光炯(1870—1941)是安徽纵阳县人,师从著名教育家吴汝纶,主张“非教育不以启迪民智,非革命不能改革政治” [5]。学校聘请陈独秀(1879—1942)、刘师培(1884—1920)、苏曼殊(1884—1918)、柏文蔚(1876—1947)、陶成章(1878—1922)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任教,学校也因此成为当时安徽革命领袖人物荟萃的地方,成为安徽革命党人反清活动的大本营,吸引了全国各地有志青年纷纷来报考。 [6]

随着陈独秀等爱国知识分子云集芜湖,早期民主革命思想开始在芜湖青年学生、产业工人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芜湖响应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芜湖传播,起了重要的早期启蒙作用。

2.新文化运动在芜湖

从1904—1906年底,陈独秀一直在芜湖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与芜湖教育界部分著名人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新文化运动开始后迅速在芜湖引起巨大反响。安徽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从芜湖五中开始的。 [5]这里的“芜湖五中”就是当时的安徽省立第五中学。1916年,著名教育家刘希平受聘于省立五中(1920年被推举为校长)后,向学校推荐了其好友高语罕到该校任教并兼任学监。刘希平(1873—1924)是安徽六安人,同盟会早期会员,曾留学日本。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刘希平实际上是陈独秀在安徽的代表。 [5]高语罕 ①(1887—1947)又名高超,安徽寿县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党员,曾留学日本,与陈独秀关系密切,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刘希平和高语罕在省立五中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引导学生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邀请胡适到省立五中演讲;在师生中倡导“八不主义”;提倡新诗和白话文;依托学校成立了无政府主义团体“安社”(又称“安其那社”),并编辑出版《自由之花》;在《皖江日报》副刊上另辟《皖江新潮》专版,以白话文语言介绍婚姻自由等内容,吸引了芜湖许多进步青年阅读、投稿。蒋光慈、李克农、钱杏邨(又名阿英)等人经常在《皖江新潮》上撰文。

在高语罕和刘希平的大力倡导下,青年学生积极以芜湖各类学校、芜湖科学图书社等机构为依托,芜湖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开启了青年学生追求民主、追求科学的新思维,为芜湖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生力军。

三、马克思主义在芜湖的早期传播过程

1.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芜湖早期传播的节点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5日消息便传到芜湖,高语罕立刻组织蒋光慈等省立五中的学生骨干,分别到萃文中学、芜关中学等学校进行联络,他本人和刘希平则亲自联络芜湖的教员,准备以实际行动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 [7]芜湖成为安徽最早响应五四运动的城市。

在高、刘二人的有效组织下,芜湖的学生于5 月7日上午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通过组织演讲、散发传单等形式向市民宣传。5 月10日,芜湖各校师生代表在芜关中学开会,师生一致通过决议以上书的方式表达意愿:致北京总统、总理、参众两院,要求立即释放被拘学生;致上海申报馆唐、朱两总代表暨各省教育会、省议会、学校、商会、农会及各团体并转广州军政府、参众两院,力争青岛;致本省各县商会、勤学所、各学校、农会,要求迅速召开国民大会。 [6]随后,芜湖的爱国学生运动逐步进入高潮: 5月15日起,芜湖长街各大商号接上海商帮协会公函,开始抵制日货; 5月17日,省立五中学生走上街头,劝阻芜湖商人售卖日货; 5月19日,五中学生蒋光慈、萃文中学学生翟宗文等人组织全市学生,包围芜湖市总商会,要求封存日货、不购不卖日货,经过学生的据理力争,最终取得斗争胜利; 6月1日,芜湖学生联合会成立,7日发表了《芜湖学生联合会宣言》;同年6月,南陵县以学生、教师为主体的“南陵县声援五四运动后援会”成立,南陵城关小学教师高世杰等人发动了300多师生举行游行,声援北京学生开展的反帝爱国斗争;同月,繁昌县城关小学唐道南、唐道海等人上街游行,并组织学生成立了“日货检查队”,开展抵制日货行动; 12月4日,芜湖各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声援“福州事件”中被日本人打伤的学生。在芜湖学生运动的影响下,芜湖的群众运动也蓬勃开展。1919年6月8日,芜湖商人罢市; 6月13日,芜湖商学界全面抵制日货; 8月29日,芜湖棉纱业工会开展抵制日货活动; 9月,芜湖各界联合会成立,积极响应全国各界联合总会的号召,在芜湖发动开展反帝爱国斗争; 11月,繁昌天江裕繁矿物公司工人罢工。 [6]

正如彭明在《五四运动史》中所说:“五四爱国运动……地无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生,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的激情,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罕见的。……五四文化运动出现了一种新因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五四爱国运动又出现了一种新因素——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而且发挥了重大作用。” [8]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地影响不断增强,经高语罕、刘希平等人的引导,芜湖便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早期传播的发源地之一。

2.芜湖科学图书社:马克思主义在芜湖早期传播的媒介

1915年秋,陈独秀自日本回国,准备创办《青年杂志》,科学图书社创始人汪孟邹不遗余力地为其出版事宜奔走,并将芜湖科学图书社作为该杂志的“代办处”,因此芜湖就成了《新青年》在安徽最早的发行地区。五四运动前后,芜湖科学图书社大量发行《新青年》《新潮》《拓荒者》《北斗》等进步刊物,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等人的著作也经常在这里出版或者发行。郭沫若的《女神》等书籍能在芜湖一带流行,大部分功劳应归功于芜湖科学图书社。王稼祥、李克农等在芜湖的许多进步学生都曾在这里购买、阅读书籍,并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后来成为我党的重要领导人。大江南北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学生都慕名而至。在后来的大革命时期,图书社成为中共芜湖地方组织秘密活动的据点。 [2]

3.高语罕:马克思主义在芜湖早期传播的开拓者

马克思主义在芜湖早期传播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省立五中学监、陈独秀的老朋友高语罕。从1906—1921年,高语罕主要活动在芜湖。近6年的时间里,他团结、培育了芜湖乃至整个安徽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为马克思主义在芜湖乃至安徽的早期传播架起了桥梁。

首先,向青年学生宣传《新青年》等进步读物。高语罕作为《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的主要、经常撰稿者之一,在安徽的青年中影响很大。在省立五中任教期间,高语罕经常将《新青年》《新潮》《新生活》《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提供给学生阅读。1920年,高语罕经常往返于上海、芜湖两地,将依据日本人河上肇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和英国人克卡朴编著的《社会主义史》《各国社会主义思潮》以及《共产党月刊》等书籍带回芜湖,并力荐蒋光慈等优秀学生进入共产国际设在上海法租界的“外国语学社”,次年,这些学生便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身份,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其次,创办“工读学校”,编辑出版《白话书信》。为了使工人受到教育,高语罕和刘希平于1917年在芜湖创办了“义务夜校”和“工读学校”,后来又创办了两所商业夜校,主要招收人力车夫、纱厂工人、商店店员和学徒等。工读学校的创立在当时社会上影响很大,引起强烈反响,当时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就曾发表文章,称芜湖工读学校“在芜湖是一个最年轻、活泼可爱的孩子,他前途希望很大”。 [7]教员们向这些学生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提高他们的觉悟,中共早期党员、北伐烈士曹渊(1900—1926),正是从这所学校走上革命道路的。高语罕亲自在工读学校执教,并自编通俗易懂的教材作为讲义。1921年1月,高语罕将这些讲义汇编成册,并命名为《白话书信》,由位于上海的亚东图书馆出版发行。亚东图书馆是1913年由芜湖科学图书社创始人汪孟邹创办,是芜湖科学图书社的分店。《白话书信》采用书信体例,分为自序、绪论等6个部分,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主张等观点以通俗的语言融入其中。正如在该书的自序中高语罕所说:“白话书信……每篇皆含有社会极切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或描写社会的真相,抉出人心的秘密。” [7]《白话书信》以白话文的形式,对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予以通俗易懂地介绍:“马克思底社会主义,又分做三项说明──⑴唯物史观;⑵剩余价值;⑶阶级斗争……人类的文明史,不是由人类精神造成的,乃是由物质境遇造成的。所以他的思想生活都是随着物质境遇变迁的,换句话说,人类底进化,社会底变迁,都是受经济变动底影响。” [7]在《白话书信》中,高语罕还收录了许多青年学生向他请教人生、社会问题的往来书信。当时上海亚东图书馆有三种畅销书,《白话书信》位居其中。尽管该书出版后屡遭查禁,但一版再版,印刷了10万册之多,有力地推动了安徽乃至全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主持发行《芜湖学生会旬刊》和《芜湖》半月刊。1914年夏,在高语罕的主持下,《芜湖学生会旬刊》正式发行。在这份只有四开四版的小报上,开辟了评论、译著、国内要闻、省内要闻、学生会纪事等栏目,宗旨是推崇“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布尔什维克主义”。1921年5月,高语罕和沈泽民等15人又在芜湖创办了芜湖学社,并出版了《芜湖》半月刊,宣传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意义,探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巨大影响,发表了恽代英给高语罕和沈泽民的信,呼吁、号召人们走俄国的道路。

4.恽代英:马克思主义在芜湖早期传播的助推手

恽代英(1895—1931),原籍江苏省武进,生于湖北武昌,1918年毕业于私立武昌中华大学,该校由湖北黄陂县陈宣恺和陈朴生于1912年创立,校址现位于湖北中医学院。五四运动前后,恽代英与林育南等人在武汉组织学生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当时学界有影响的青年教育家。 [9]1920年秋,恽代英受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章伯钧的邀请,到该校任教导主任。1921年初寒假,在高语罕与刘希平的指导下,芜湖学生联合会邀请恽代英到芜湖给学生作一次演说,恽代英欣然接受邀请。在演说中,恽代英告诫学生在国家存亡的关头,要树立“读书救国”“革命救国”的信念,揭露了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号召青年投身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军阀,求得中国彻底解放。他的演说极大地激发起青年们的爱国热情,使芜湖这座早在五四运动中就走在全省反帝反封建和爱国民主运动斗争前列的江城,掀起了澎湃的革命浪潮,激发芜湖的先进青年通过马克思主义,寻找中国前途的曙光。恽代英回到宣城后,还常与在芜湖活动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沈泽民(上海小组)、高语罕(北京小组)保持联系。这期间,后来成为芜湖早期党员(或领导)的周范文、刘一清等人都获得恽代英的指导(或经其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结 语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芜湖的早期传播,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形成,并逐步走向社会,在高语罕等早期中共党团员的积极引导下,以青年学生、教师为主导的群众运动开始在芜湖兴起,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芜湖乃至全国人民改造社会的重要理论武器。1922年3月芜湖劳工会成立; 1922年7月南陵县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成立; 1923年1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芜湖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 1926年4月,中国共产芜湖特别支部成立,芜湖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猜你喜欢

芜湖陈独秀安徽
芜湖滨江天际线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芜湖药改的底气是“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