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归宿

2015-03-31王婷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

作者简介:王婷(1990-),女,吉林白山人,在读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2.003

马克思人道主义从本身来讲,一方面包含着科学实证性唯物主义历史观,另一方面还包含着幻象理想性唯心主义人文观。但是不能单纯就某一方面来谈,这会使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产生认识论上的断裂。而从它的属性上讲,马克思人道主义是伴随着马克思分析政治经济学而来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又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下分析得出的,所以,马克思人道主义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下的人道主义。

一、马克思人道主义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马克思人道主义本身既包含着世界观和历史观,同时也包含着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果单纯地讲马克思人道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属于唯物主义,而把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划分到唯心主义,这极有可能走上马克思所反对的“单行道航线”。受苏联传统教科书的影响,对马克思所有哲学的认知都被划分为非此即彼的两派。对于马克思人道主义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在学术界争论最为激烈的两位学者当属王金福和丛大川。在这里,如果仅从他们本人角度去论述马克思人道主义,笔者认为这不足以体现出两派的矛盾性,所以,应以一方回击另一方(以他人视角)来看待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所属。在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划分到唯物主义时,丛大川教授指出:“王金福教授的‘实践唯物主义’则首先必须对‘实践’纯‘物质化’纯‘客观化’,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主观性’‘主体性’。” [1]而王金福教授则指出,丛大川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哲学观念是‘实践人道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不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念,至多可以看作是马克思的科学观念,因为它们都是解释世界而不是改变世界的思维”。从这两个人的观点来看,他们的出发点不是初始时就确立马克思人道主义就是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而是经过例证的途中被单纯地引入“单行道航线” [2]。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属性问题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内是可以解决的。首先,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首要前提就是承认坚持唯物观,其实那就是丛大川教授所阐述的科学实证性或王金福教授所说的物质化、客观化。其次,唯物主义历史观中还有另外的一部分就是历史观,其实就是丛大川教授所说的理想性哲学或是王金福教授所说的主观性、主体性。把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人道主义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马克思人道主义与传统人道主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马克思人道主义与传统人道主义在联系方面呈现为历史传承性。虽然传统人道主义有其所处历史时代固有的弊端,但马克思扬弃传统人道主义才会发展为今天的马克思人道主义。而两者的区别首先体现在人性的差别。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反对教会宗教的统治,呼唤人性的复归,而这种复归只是从人的感性的角度出发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而马克思人道主义是从历史逻辑中慢慢演进到共产主义时期人道主义达到真复归。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人道主义是从理性角度出发。其次,人道主义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传统人道主义虽然提倡恢复人道主义但是其真实性的目的是为了统治而逐步归还人们一定的权力和自由,但这是以拥护现有统治为前提。而马克思人道主义最后要达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再次,价值观和道德观不同。传统人道主义为维护统治在人们的思想中灌输有阶级意识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马克思人道主义是在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对立下人的自然本性充分彰显。

(二)马克思人道主义是“科学实证性”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幻象理想性”的“唯物主义人文观”的衔接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下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人道主义需要唯物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人文观和历史辩证法三者达到统一才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应有之义。众所周知,人创造了历史,而历史反过来又制约人,这恰恰是上述三者达到统一的缩影。从科学实证性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对应着历史制约人,而从幻象理想性的唯心主义人文观的角度则对应着人创造历史。单纯强调历史制约人,就回到了以往的原理教科书时代,因为那一时代强调“见物不见人” [3]6。如果单单强调人创造了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使人的个性化无限放大最终走向唯心主义道路。如果像丛教授所说真的把历史唯物主义当成实证科学,其与现在的自然科学还有什么差别?而他提出的实践的人道主义从长远角度上说确实有求善求美的一面,但是也要重视现实意义。哲学不仅要看长远更应该看到哲学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当前哲学教学得不到重视,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哲学虽然来自于生活但很多人却认为哲学离生活太远。哲学仅仅是生活抽象的体现就已经被人们以晦涩难懂而拒之千里,若仅仅追求哲学的理想性,无形中就叠加了哲学的抽象性。

二、马克思人道主义是哲学历史的衔接

正如前面所说,马克思人道主义与传统人道主义之间呈现出历史的传承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哲学的贫困》中传承性在批判中鲜明。马克思人道主义不仅仅起到了承前的作用,对现代的后马克思主义也起到了启后的作用。法兰克福学派就是典型的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较为深刻的一个理论派别。

(一)黑格尔政治化的人道主义

黑格尔政治化的人道主义主要体现在他的《法哲学原理》中:“国家是外在必然性和最高权力,它们的法律和利益都从属于、依存于这种权力的本性;但是,另一方面,国家又是它们的内在目的,国家的力量在于它的普遍的最终目的和个人的特殊利益的统一,即个人对国家尽多少义务,同时也就享有多少权力。” [4]7从中可以了解到法律和利益及其家庭和市民社会同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国内法”的篇章中观念的世界与现实世界颠倒的方面在后面王权中体现得最为突出。黑格尔认为:“某一民族的国家制度总是取决于该民族的自我意识的性质和形成;民族的自我意识包含着民族的主观自由,从而也包含着国家制度的现实性……因此每一个民族都有与它相适应并适合于它的国家制度。” [4]27可以看出黑格尔的人道主义首先是人民必须“对外完全是独立的并组成自己的国家,才谈得上人民主权” [4]49。不仅仅是下层的人民受王权统治,就是官僚阶级在行使行政权所体现的“人道精神既同‘直接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有关,也同‘国家的大小’有关” [4]57。官僚阶级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他们同样受到统治阶级的约束。所以说黑格尔的人道主义主要体现为政治化的一面,而这种人道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观念至上,颠倒了真实的现实世界。

(二)蒲鲁东经济化的人道主义

蒲鲁东的思想中同样渗透着黑格尔的观念至上理论,蒲鲁东“论述的不是适应时间次序的历史,而是适应观念顺序的历史” [5]104。蒲鲁东的经济化的人道主义主要体现在他的平等思想中,他的平等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分工和机器的范畴里。他在描述分工、工厂和雇佣劳动三者的关系时指出,分工阶段人与人是平等的,恰恰是工厂的出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平等。马克思说:“平等是蒲鲁东先生的理想。他以为分工、信用、工厂,一句话,一切经济关系都仅仅是为了平等的利益才被发明的,但是结果它们往往对平等不利。” [5]116蒲鲁东本想寻求现实的人道主义,却因他的理论不仅在一开始就追寻黑格尔的观念至上,而且他并没有超出小资产者的理想,最终导致他只能形成理想化的人道主义。

(三)法兰克福学派工业文化的人道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工业文化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再结合他们被纳粹党驱赶到美国以及犹太人传统观念无法融入美国以技术为欺骗的自由国度,使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彷徨与无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在垄断下的所有的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这一点已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管理者根本不再注意它们的形式,它们表现得越是粗野,它们的力量就越是强烈。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 [6]113马尔库塞则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政治一体化渗透到了文化领域,技术合理性的进步正在清除‘高层文化’。” [7]46这使得大众逐渐地接受被控制和压抑性的俗文化。洛文塔尔表述了同马尔库塞相同的理论:“在现代文明的机械化生产进程中,个体衰落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出现,这种文化取代了民间艺术或‘高雅’艺术。” [8]30从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来看,正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导致人的自由性被隐藏,但人民群众还在享受着由统治阶级制造出来的文化盛宴。

无论是从黑格尔政治化的人道主义、蒲鲁东经济化的人道主义还是法兰克福学派工业文化的人道主义中都可以看出马克思人道主义从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说马克思人道主义是哲学历史的衔接。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下的人道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区别。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基点不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在历史过程中体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在唯物主义下发展起来的历史观。其次,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自为性。而唯物主义历史观首先是强调早在历史和人类之前物质世界已然存在(恰恰体现科学实证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面),然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创造自己的社会史,此时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自为性逐渐地彰显(也存在理想性的唯心主义人文观的一面)。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本身就包含着“自在”和“自为”的两个方面,根本不需要单纯地看马克思人道主义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虽然现在已经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定位到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下一步就需要解决马克思人道主义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人道主义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人道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以机器为中介对劳动者和无产阶级展开新一轮的压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异化理论不单单存在于生产领域而且渗透到了文化领域。如薛德震教授所说,马克思人道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需要摆脱非人的、牛马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到达阶级的解放。 [3]1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现阶段提出的实现中国梦无一例外地使得马克思人道主义处于不断丰富过程中。

(二)马克思人道主义不能从认识论断裂角度分析

以靳辉明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真正的人道主义’只是马克思在受费尔巴哈影响时期用以表述自己当时共产主义观点的不成熟概念。” [3]5这无疑是从断裂的认识论角度分析马克思人道主义,这好比是成年人回顾婴儿时期否认那时是现在的自己,无形中就犯了克拉底鲁的“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错误。如果一直从片面的角度审视马克思人道主义的话,还有什么发展可言。

结 语 从上述分析来看,马克思人道主义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应有之义。不要在孤立的两派中争夺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所属权,而是要把马克思人道主义放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内部来解决各位学者之间存在的分歧。

猜你喜欢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习近平的历史观
“星座”的哲学探究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