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听说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15-03-31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句型外语交际

王 枭

(大连教育学院小学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21)

应用听说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王 枭*

(大连教育学院小学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21)

运用听说法来指导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有效补偿交际法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英语语言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标准自然的语音语调,为小学生进一步习得英语及发展灵活的语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听说法;交际法;二语习得;小学英语;应用

目前,国内小学英语教育界普遍提倡以交际法理念指导外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教研活动及撰写的论文当中,任务型和内容依托式教学法也是大家屡见不鲜、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在观摩课堂教学时发现,有些区域具有自身的实际情况,交际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困难较多。尤其是农村及较偏远地区的小学英语课堂,由于受师资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更适合运用以强调语言结构为主的听说法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对听说法、交际法及二语习得等相关的外语教法和教学理念来做一个探讨,可以帮助广大一线英语教师厘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听说法有一个新的认识,进而能够更好地运用听说法来指导教学,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实效性。

一、听说法起源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语言学者为培养军队外语人才所研发的外语教学法,所以又称作军队法(Army Method)[1]。又因该方法是以通过对句型的强化来提高口语交流能力的,所以也经常被称作“口语法”“句型法”或“结构法”。听说法在二战结束后被广泛地应用到学校外语教学当中,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盛行于美国及其他一些外语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二、听说法与二语习得、交际法的关联

由于听说法是建构在美国三十年代结构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外语教学法,所以听说法外语课堂教学多以强化语言结构也就是句型的灌输为主,而相对忽略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鉴于听说法在外语教学上的一些“短板”,从六十年代开始,国外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及语言学家们纷纷开始探索能够培养、训练外语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运用目标语自然流畅交流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中,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及克拉申等学者把外语教学研究的重心由单一的外语课堂教学法逐步转向了对语言学习者获得语言能力机制的研究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叫做“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二语习得理论把语言的习得和学得做了区分,并提出习得语言是人脑的基本机能,也就是说语言习得是人先天固有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克拉申又进一步提出,只有习得的语言才能在真实的交流语境中起作用,学得的语言知识只能起到“监控”的作用,换言之,自然流畅的口语交流能力是习得的而不是学得的,学得的语言知识,只能起到在外语写作时监控、调整语言错误的作用。[2]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是二十世纪末影响力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对全球的外语教学课堂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外语教育界目前所提倡的运用真实语境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任务型教学法(Task based)以及内容依托式教学法(Content based)都是在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外语课堂教学法。

我们双语课堂存在的理论依据就是内容依托式外语教学法,所谓内容依托就是依托内容来教外语,比方说小学的双语课堂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来教音乐、美术或科学学科,课堂教学的内容是非英语的其他学科,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交流全部用英语来完成,教学内容看似与外语无关但其实内容的存在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这种教学法强调的是语言的工具属性,真实的外语交流和运用外语来做事情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内容依托和上文提到的任务型教学法,都是以真实交流为前提和目的的外语教法,这些方法的研发和实施主要是针对前文提到的听说法的一些“短板”问题。

三、听说法对交际法的补偿作用

交际法外语教学,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它所提倡的做法及追求的目标也道出了广大外语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心声。近年来我们的外语教育工作者也在这些方面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尝试着,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遇到一些很难逾越的困境。

困境之一是师资的问题。交际法对外语教师的目标语交流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实际上这种教学法的前提假设是外语教师都已经具备了中、高级的外语能力水平,如果用雅思考试来衡量的话,应该是学术类(Academic)或普通类(General Training)的6分以上,国际英语听力口语等级考试至少7级以上,这一水平对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是不难达到的。

我们目前小学英语教师群体的组成相对复杂,农村及偏远地区很多小学没有专职的英语教师,很多城乡小学的英语教师是非英语专业的,或是由其他学科转到英语教师的岗位上来的。这些现实情况导致教师队伍英语能力素质、业务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于交际法教学从根本上难以掌控。

困境之二是课时量的问题,我们现在小学的课时安排是4年级开始每周3节课,4年级以下每周2节课,英国小学外语教学专家就课时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就目前的课时量而言,我们现在的小学英语教育只能说是培养学生一个基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罢了,谈不到其他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实施。2015年全国小学英语教师基本功大赛上,来自国内小学英语教学的顶级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地表示按照现有的课时量衡量,小学英语只能作为和音、体、美同等的艺、体学科对待。课时量没有保障,浸入式英语听说环境,克拉申提出的足够的语言输入(Input Theory)都无从谈起,交际法教学也只能是流于形式,甚至是纸上谈兵。

困境之三是教学班班型过大的问题。我们目前除个别村小外,大部分城市和农村的中心校,基本教学班型都在40到50人之间,有个别学校甚至有60多个人一个班的情况。而外语教学研究显示,较理想的班型是每班12个人左右,这样的班型设置可以确保师生间的交流更直接有效,教师可以给学生个体更多的关注和指导,这一点对于注重以培养学生实际交流能力为主的现代英语教学尤为重要。

师资力量、课时量及班型设置这三个困境因素是交际法外语教学在小学课堂实施的主要障碍,也是我们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之间很难直接衔接的地方。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让我们再来重新审视一下课堂教学实践情况,不难发现今天小学英语课堂很多教学核心理念和技术,其实还是植根于听说法之中的。

我们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听说法条条框框的限制,是因为这些条条框框在限制的同时也提供了清晰而具体的操作流程,并且有语言学、心理学的理论支撑,也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经历了实际操作的检验,虽然存在着“短板”,但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听说法教学还是有它的优势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听说法,这里有一个原版的定义:The Audio-lingual Method is a method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emphasizes the teaching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before reading and writing.It uses dialogues as the main form of language presentation and drills as the main training techniques.Mother tongue is discouraged in the classroom.从定义上可以看出,第一听说法是外语教学法,目标语对象是外语,而不是二语,这里首先是对教学的语言环境做了界定,这一点就很符合我们的语言环境,英语在我国是外语而不是二语。这里顺带提一下,二语习得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有些时候更适用于母语为教学目标语的情况,比方说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教英语,教学对象为国际学生,这样的前提下不论是任务型还是内容依托式的教学法都顺理成章好开展得多。第二点是听说法强调了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不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这一点也是符合我们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新课标强调了英语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把真实语境中的交流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重新理顺了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位置和关系。第三点是强调了技能养成的顺序为先听说后读写,这一顺序是符合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的,这里给我们的提示是听说法是外语教法,但它并不排斥二语习得理论,实际上很多理念和二语习得是不谋而合的。第四点是听说法的几个特点,它的教学内容以对话为主,训练技巧是drill practice,课堂上鼓励学生多使用目标语交流。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个特点与我们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标准英语教材,两个系列分别为一年级起点和三年级起点,新授课内容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对话。教师在课堂上对句型的操练还是主要依赖drill practice,另外我们不要求全英文授课,但鼓励师生尽可能多地用英语交流。

听说法教学对上文提到的实施交际法的三个困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有补偿作用。听说法是一个很值得琢磨的教学法,由于它的教学目标是以口语听力为主的,所以很容易被理解为不讲语法的听说法,而我们的外语教学离开了语法的框架确实让教师和学生都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也是听说法在我们小学英语教学界很少受关注的一个原因,其实认为听说法不讲语法是一个误解,听说法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研发设计思路实际上是依赖句子结构来训练口语的,句子结构或者说语句顺序,专业术语叫做句法学(syntax),是语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听说法通过大量的drill practice来强化句型就是在强化语法,实践证明听说法在养成学习者目标语思维和自然流畅的交流能力方面是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是过分地依赖语言结构,但听说法在语法教学特别是句法教学上确实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前面提到我们现在的师资状况,很多小学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上是离不开句法教学也就是句型的,这是听说法至今依然适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听说法的另一个特点是适合大班型上课,这一点也恰好适应了我们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听说法要求学生对句型通过各种形式的drills来反复地进行口头表述的强化,对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输出不做具体的强调,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很适合面向大班型学生集体授课。

关于课时量不足的问题,由于听说法教学的新授课集中在对话教学上,也就是句型的教学上,这就给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都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样板”,也更有利于学生灵活利用时间来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时量不足的问题。

五、应用听说法的教学建议

听说法教学的侧重点主要放在对语言知识的传授上,通过对单词和句型的教学,渗透英语发音、拼读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为学生发展灵活的语用能力打好基础。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帮助学生实现用标准、自然、流畅的语音语调来朗读课文句型这一教学目标。

课文的整体呈现。教师在完成简短的导入环节(lead-in)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先来听一遍课文,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同时也能得到听力的训练,另外从听力入手来感知课文也是符合语言习得规律的。要注意的是导入环节要简洁明了,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一般在五分钟之内完成较好,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并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及时引入正题,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第二点是尽量不要在播放音频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带英文的字幕,或让学生打开书边看课文边听,教师的想法是要尽可能追求多感官参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视频的出现是可以的,但要尽量避免英文字幕同时出现,这种做法不太符合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规律。学生在这个阶段更需要的是纯粹的听力输入,这种纯听力输入是对大脑相应语言区域的激活,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对应刺激的过程(stimulation),在这个环节过早地出现阅读内容只会增加干扰因素,这种做法的长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需要注意的第三点是,提出的问题应当是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的,尽量避免具体的细节问题,应当意识到提问的目的并不在问题的本身,它只是让学生在听的时候有一定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听这一过程对大脑语言区激活的效果,至于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其实并不是这个环节要关注的重点。

模仿跟读课文。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入单词、句型课文的教学。课文的教学从单词入手,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语境中教学的原则。从学习理论的角度看,这个过程是学生的一种应激的反应,是从stimulation到response的过程,也是教师渗透语音、拼读规则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机会。在学生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搭建支架,对于学困生要引导学生从读准单词入手,运用drill practice从单词到词组,从词组到语段(chunk),从语段到句子,再从句子到语篇。教师引导学生采取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教学方式,夯实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为口语交际打下基础。这个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的语音语调是可接受的(accepted pronunciation),那么在学生模仿跟读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地直接模仿跟读教师的发音,音像材料中的语音语调与学生的差距太大,而且缺乏真实感和生活化,在语言学习上再好的音像材料也无法取代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师的语音语调是较标准的,那么音像材料可以只用作学生的听力练习,留心观察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不难发现,盲目地要求学生模仿录音效果并不理想。

巩固拓展练习。通过前面两个步骤的教学训练,学生对于单词、句型和课文基本上做到了朗朗上口,在此基础上适度巩固拓展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把预制(pre-fabricated)的语言与自身情况相结合,逐步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比方说在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起点新标准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一模块第二单元活动二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学生熟练朗读、分角色表演课文对话的基础上,用一张中国地图来替换课文对话中的美国地图,让学生完全脱离书本,一边指着地图一边结合课文对话的内容来询问和回答中国各大城市的位置或是其他一些学生们可能关心的事情,例如该城市的天气情况、特色小吃和旅游景点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扮演好活动的参与者和协助者(facilitator)的角色,充分利用与学生互动的机会,为学生的语言输出做一个标准的示范,成为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可信赖的资源(reliable resource),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听说法教学先听后说,以听助说的特色。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意思,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语序不规范用词不恰当的地方,教师要把握以语意为中心的原则(Meaning centered),只要是不影响正常的交流,就可以不必急着去纠正“错误”,应当意识到这是学生在习得语言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严格说起来这个阶段出现的不规范语用现象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划分,正像小孩子学走路的情形一样,刚开始的时候走的姿势不一定规范,但成人都能理解这是孩子发展的正常现象,没有人会去急于纠正孩子走路姿势的“错误”,其实小学生在习得外语技能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们在这个阶段犯“错误”其实是个好现象,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尝试着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意图,而不再是一味地背句型了,虽然他们还没有形成用目标语思维的习惯,在真实语境中用目标语交流的能力也还没有达到自然、流畅的程度,但通过句型的强化、替换练习(substitutional drills)和真实语用的拓展练习,学生用目标语交际的能力应当已经处在最接近发展区了,这也为下一步顺利实施交际法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结构、语言技能的基础,尤其在我们现有的语言环境里,学生在课外运用英语交流、做事情的机会微乎其微,课堂教学是学生学得英语知识、习得英语技能的主要渠道。听说法教学以大班型集体授课的方式,从强化语言结构入手,以训练语言技能为教学目标,非常适合我们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现状和水平,在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中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

[1]Richards,J.C.,Rodgers,T.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50-67.

[2]Freeman,D.L.,Long,M.H.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40.

[责任编辑:阅文]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Classroom in Primary School by Using the Approach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WANG Xiao
(Center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China 116021)

Us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 method to guide English teaching activities can effectively compensate for the drawback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which can help students master basic English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develop a good sense of language and standard natural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thus laying a good foundation for pupils to acquire English and develop flexible pragmatic ability.

listening and speaking method;communicative approach;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imary school English;application

G623.31

A

1008-388X(2015)03-0034-04

2015-09-06

王枭(1974-),男,辽宁大连人,讲师。

猜你喜欢

句型外语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典型句型大聚会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强调句型的it和引导词it有什么区别?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高中英语表示比较和对照关系的句型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