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的历史知性的教学

2015-03-30束鹏芳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

束鹏芳

[关键词]工业革命时代,欧洲文艺史,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08-07

2013年10月31日,我应邀为江苏省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上了一堂《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地点在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校区高二文科班。授课教室比较大,但不是会议室,也不是阶梯教室,我可以在学生中自由行走,可以运用激光笔在学生座次中遥控幻灯片的界面,引领学生审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文艺史。

人民版教材《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叙述的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文艺史,它在同一个时段呈现文学、音乐和绘画三个不同板块,聚焦于“浪漫情怀”的主题,使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反复感受和理解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艺是旧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和工业革命兴起这一时代的精神表达。它对人的理性、冷静和实用主义的反叛,既弥补了此前古典主义文艺的缺失,又“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并蕴含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文化基因,更蕴含着对当下的物化社会的警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浪漫主义文艺的代表性成就,“认识”或“理解”其时代性。因此教学目标既要指向那个时代的文艺史事,也要揭示史事背后的时代精神。

(1)通过感受和阅读有关文艺史的图文、声像等史事信息,渐次地知道浪漫主义思潮中的文艺家及其代表作,并能在新情境下再现和运用,条理清晰地陈述出来。

(2)在获取和解读文艺史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走向对“浪漫主义”概念的理解,阐释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并能自主地有层次地阐述出来。

(3)在复调式地审美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在获取广阔的社会视域的历史信息中,概括和分析浪漫主义文艺的时代性。一方面能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有层次地分析出它的历史时代性,另一方面能适度地感受它对当下的启示。

(4)基于对浪漫主义之后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的比较,再次感知和理解浪漫主义特性,进而开掘和滋润人的修养层面。

【序曲】

幻灯片呈现树林、小溪的田园画面,响起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2分钟)。学生静听,教师站在学生中间做画外音提示:阳光穿越树林,溪流淙淙,绿草茵茵,贝多芬心情欢快;鸟鸣,听,长笛和单簧管吹出的鸟鸣声在树枝上跳荡。

师:刚才聆听的是贝多芬的哪首乐曲?(学生猜测两次后,说出了《田园交响曲》)

师:我们将随着这首乐曲感受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文艺史。

第一乐章:欣赏文艺作品,陈述文艺史知识

学习行为1:朗诵雪莱《西风颂》并介绍与这首诗风格相似的同时代其他诗人及作品。

学习行为2:听老师讲故事,说明故事来源,关注作品与作家。幻灯片出示15世纪时卡西莫多的故事;19世纪上半期冉阿让的故事。

教师并没有完整地讲故事,只是凸显了巴黎圣母院故事中三位主人翁的姓名与形象特征,然后刻意描述了故事的最后场景:卡西莫多从刑场上抱回爱斯梅拉达的尸体遁入了墓地。几年后,人们发现了他们拥抱在一起的遗骸。(教室静寂)

师:我的这个故事是谁在哪本书里讲的?

生:雨果、《巴黎圣母院》。

接着,教师讲第二个故事,凸显了冉阿让正直、善良、艰辛的生活线条,然后以近乎凄婉的声调叙述了故事的结尾场景:多少年以后,珂赛特夫妇找到仅有一盏银烛台陪伴的冉阿让,他们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但生活凄惨的老人走了,他的灵魂和芳汀、和所有在革命中死去的人相聚,庇护着一对爱人,迎向光明的明天。

师:这个故事又是谁在哪里告诉我的?

(学生高声说:还是雨果,《悲惨世界》)

师:冉阿让生活在昨天的悲惨世界里,雨果给了一个光明的充满希望的明天。通过刚才的读、听、想,请同学们归纳19世纪上半期英法文学的主要成就。(请一位女生做了陈述)

出示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和《梅杜萨之筏》。学生很快说出了名称。

师:既然已经有人知道名称了,那一定有人能够欣赏。(一位男生上讲台描述第一幅画,他讲了一个大概,反复讲述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师:你是否紧盯着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有学生笑)你看画面上还有匍匐和仰望着自由女神的人,身着红白蓝三色衣服,这和女神形成了互动对应关系。你能再描述一下吗?

生:自由引导人民,人民渴望自由。

师:对画面的感觉呢?(该生摇头)

师(对该男生):你一定非常理性,也崇尚自由,请回位。大家借助教材的语言,说一说。

有学生说道: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情感,色与光的融合对比,潇洒奔放。

师:是的,我们能在画面上感受到荡气回肠的激情。这种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的气场,在《梅杜萨之筏》上同样能够感觉到。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巨浪翻腾,危难中的人一个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挥舞着红巾向远方求救,远处的浪尖上有一细微的船影,灾难前的窒息感与求生的希望对比交织。(教师突然停下来,问前排的一个女生)你能在画面上捕捉到紧张情绪吗?(女生点点头)其他同学呢?(其他学生也点头)

学习行为3:欣赏画作,指出作品名称、作者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学生集体答出作品名称与作者,但关于地位的回答含糊其辞。教师请中间的男生回答,他答:籍里柯发出浪漫主义绘画的宣言,德拉克洛瓦将浪漫主义绘画推向高峰。师肯定。

幻灯片呈现贝多芬、舒伯特和舒曼的画像,播放贝多芬的《欢乐颂》和舒伯特的《梦幻曲》(皆是片段剪辑,合计3分钟,教室很安静)。

学习行为4:聆听音乐,说出德奥两国的作曲家与作品。

学生迅速反应,作出了准确的集体回答。

说明:选用典型且简明的材料,为学生认知提供顺藤摸瓜的路径,让客观史事类的陈述性知识也在情境包裹中被学生发现,而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

师(小结):如此,我们了解了作品与作家的历史。现在请大家陈述历史知识: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欧洲的文学、音乐与绘画领域的名家名作与历史地位。

教师随机问一位女生:这些陈述性知识,你都知道吗?她点头,于是请她说给大家听。但她未讲全。教师请同座的补充后,又喊她站起来,问她有什么收获。她较全面地复述了相关史事。

师:本课学习结果的第一个目标是:知道并陈述文艺史知识。同学们刚才已经完成了陈述性知识的整合。现在来检测一下,大家是否在欣赏过程中真的知道这些基本知识了。(出示三道材料情境选择题,留下一道课后完成的文艺成就填表题)

说明:用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导入新课,既契合本课内容,又奠定审美、抒情的教学基调,还利于学生安静下来。随后是基于文字、声像并用的情境叙事,促使学生从中梳理文学、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基本史事,再由分到合,推动学生的知识归纳和运用,轻松简明地完成全部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第二乐章:感受作品里的人性和风格

呈现拜伦的诗作《雅典的少女》(片段),教师邀请一位男生和他一起朗诵,并说:就像你向女孩写情诗、表衷情。

(诗朗诵后)教师引用一段现代文学评论:

《悲惨世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灵魂之战,是一段完整的心灵朝圣历程,它给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以诸多有益的启发。

说明:此处刻意强调了“灵魂之战”和“心灵朝圣”,是凸显本环节“人性和风格”的教学主题,也是从拜伦诗作的朗诵中自然引出的话题,奠基精神世界的伏笔。

幻灯片呈现:“余音绕梁”——回响19世纪上半期的那些美妙乐曲;“画面犹在”——籍里柯和德拉克洛瓦画作里的自由主题、强烈激情、色与光的融合。

播放舒曼钢琴曲《蝴蝶》的片段。要求在音乐声中,凝望“画面犹在”上的文字解释,再现刚才看过的两幅绘画。

学习行为5:19世纪上半期的这些文艺作品显露出什么特点?

说明:用回响、凝望、再现等细致行为要求,正面直击浪漫主义文艺的基本特性,实施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分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初步感知其内涵。

师:让我们把视线移向19世纪中期以后。巴尔扎克的小说精致细腻地描绘和分析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作品堪称社会百科全书。相比之下,雨果作品是否精致细腻地描摹和分析社会现实?他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举例说明其小说人物的人性脸谱。

学生答出了第一个问题。教师使用语文课上学过的写作知识提示,学生答出了想象、强烈对比、抒情等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再请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第三个问题,学生举出《巴黎圣母院》中三个人物的人性特点。

师:我们再来看19世纪中期出现的法国米勒的《拾穗者》(幻灯片呈现该画作),画面淳朴亲切,色彩沉静,像照片般的写实和真切;相比之下,德拉克洛瓦的作品是否这么朴实和冷静?(学生说:不是)其激越的情绪、未来的期待、理想的渴望是多么明显!

学习行为6:19世纪上半期文艺作品中的人性诉求有哪些?表达人性诉求的手法是什么?由此,我们如何称呼其创作风格?

幻灯片呈现关键词:自由美好的乌托邦想象,激情飞扬,直抒胸臆,崇尚理想;强烈的对比、想象和夸张。

说明:选用现实主义作品,以比照的方式侧击浪漫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实施概念教学第二步:强化历史概念的内涵理解。

师:其实同学们的第5个学习行为和第6个学习行为,都指向同一个话题,即对浪漫主义文艺的理解,它是从作品的主题内容、人性诉求、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性入手来引导大家去把握。现在请大家自由地阐述对浪漫主义的理解。

学习行为7:理解浪漫主义文艺这一历史概念。

生1:不满社会现实,积极追寻理想世界。

生2:因此他们就耽于一种梦幻,用美好的憧憬来侧面抨击当时的社会。

生3:强调抒发个人情感,充满人文主义精神(教师板书3位学生讲话的关键信息)。

师:很好,而且很精彩,因为你们剥开了历史概念的核心要素。但是历史概念有没有基本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定?

生4: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

师:要不要给它一个定性说明,让历史概念有自己的边界?(学生有些怔)这里的浪漫是人的生活个性?是哲学思想?是你未来的爱情?还是别的什么?(有学生灿烂地笑)

生:是文学思潮。(师:仅仅文学?)还有音乐、绘画等领域。

师:艺术,很好!合起来说,是什么?一种文艺思潮(板书这四个字)。

说明:在学生分点表述浪漫主义特性的基础上,就他们的缺略予以补充,实施概念教学第三步:尝试历史概念的要素归纳,突出其本质属性。

师:大家一起跟着我慢慢地、完整地合成浪漫主义的历史概念。(师生同声朗读)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它崇尚自由、民主,以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批判现实的黑暗,表现崇高的理想,抒发人的情感,张扬人的个性。(幻灯片同时呈现)

说明:从浪漫主义的内涵构成到时空界定再到本质属性,渐次把控,拼图式地接近,尽可能地将概念教学基于学习者的认知逻辑能够允许的限度之上,实施概念教学的第四步:整合并坐实概念。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文艺作品里作为人性的历史和艺术思潮的历史,我们追求本课的第二个结果目标:理解并尝试历史概念的表达——浪漫主义。你浪漫吗?(对着一位男生,男生点头并笑)你想浪漫吗?(对着一位女生,女生矜持状)我觉得,同学们该有浪漫的品质,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了。应该从浪漫主义文艺作品里汲取人性和精神的养料。

说明:用生活中的“浪漫”一说,逗引学生,营造教学气氛的同时,让教学宕向教育,实施概念教学第五步:历史对于生活的照映。

幻灯片呈现知识运用与检测:

(1)约翰·史蒂文森《彩色欧洲史》:18世纪后期以来,文学和其他艺术的古典表现形式逐渐让路于新的文化趋势。这个时代的作曲家们以神奇的力量表达了人类灵魂深处的渴望和情感。贝多芬或许就是这种力量的典型代表,他性情暴躁,感情丰富,易于激动,却是19世纪音乐界的天才人物。问题:①材料中新的文化趋势指什么?摘引其中能够佐证这个新趋势的代表性词句。②“彩色欧洲”,多么响亮!置身19世纪早期的英、法、德,你将怎样“彩色和响亮”?(第②问,学生没有反应,教师没有等待或没有期待他们作答,只说:我们真应该憧憬彩色而响亮的生活,同学们课后会去想一想的吧?)

(2)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的文艺作品是浪漫主义吗?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学生做出否定性回答)

说明:情境检测,判定第二个结果目标是否达成,为下一步教学“输入”寻找依据,力图使教学建基于学习者的跟进之上。聚焦“浪漫主义”的概念理解时,采用了闪回本身史事、比较他者史事、尝试添加要素等教学方式,分解概念的若干特征,剖开——合成,推动“浪漫主义”这一阐述性知识的概括和提炼,并且嫁接贴近学生生活的元素和新情境材料,推动知识学习的顺应与同化。

第三乐章:透视文艺史中的社会史

师:浪漫主义文艺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诞生?让我们第三次回望浪漫主义文艺。拜伦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的主人翁被称作拜伦式英雄。他游历欧洲时这样歌唱:自由啊,你的旗帜虽然已经破旧,但仍在天空飘扬着,招展着。透过“破旧”但“仍然招展”的字[,你能解读英雄的内心世界吗?教材能帮你阐释。(少顷)

生:他们孤独、苦闷,又充满自由的理想。

师:拜伦式的英雄,或者说浪漫主义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内心世界?

生(插话):“破旧”的现实让他们不满。

师:非常好,他们不满,是因为社会破旧,理想得不到实现。问题是,当时的社会为什么会让他们不满?

师:(没有答问。播放《命运交响曲》中命运来敲门的主题)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诉求?

生:期待民主自由的胜利,充满胜利后的激昂和欢乐情绪。

师:贝多芬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情绪。问题是,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渴望着?

师:我们再来回溯雨果的小说。他的作品展示了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大全景,革命中与革命后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堕落和“悲惨世界”。这其实表明了雨果的失望和失望后的憧憬。他为什么失望?他的小说又为什么不以漆黑的沮丧来收尾?

学习行为8:社会怎么会让诗人们不满的?贝多芬为何那么强烈地渴望着?雨果的作品为何交织着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期待?结合教材,讨论,回答以上问题的共同答案。

说明:三个问题渐次呈现时,已有部分答案隐现其中:“破旧”的现实,民主自由并未真正到来,失望的后面有着超越和憧憬,但学生似懂非懂,教师又欲放故收,使学生处于欲言还止的可能状态。待三个问题连贯合成并推向“推理共同答案”后,再提供蕴含答案的材料去解析,揭开那捂住的盖子,学习过程就能呈现愤悱之后的豁然开朗。

幻灯片呈现: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绝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相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语)

教师要求利用教材正文,结合这段话加以概括。学生讨论(约3分钟)。

生1:法国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剧烈的社会震荡,新制度并不理想。

师:“悲惨”“破旧”。

生2: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理性的胜利是令人失望的,也是令文艺家们失望的。

师:很好。你的回答好在哪里?(该生嗫嚅)你延续了前一位同学的思路,作了必要的延伸和概括,还将恩格斯的话与文艺家联系起来了。你启动了新的思考角度:从政治转向了思想。

师:理性主义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吧?启蒙思想家中有卢梭吧?有休谟吧?启蒙思想家休谟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卢梭还强调回归自然,倾向于听任人的内心呼唤,他在《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将“浪漫”作为形容词来使用。原来,浪漫主义文艺是有思想源泉的。我们学过吗?学过的,在教材专题六《理性主义与浪漫之声》一课中,哪位同学能浮想联翩?

生3:启蒙运动还留下了浪漫主义思潮,凸显人的情感和个性,丰富了人文精神。

师:人不能在冷冰冰的理性原则统治下生活,人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梦想。所以拜伦说“请把我的心,把我的心给你”。显然启蒙运动的华美语言既给浪漫主义文艺以批判的武器,也给浪漫主义文艺以建设的资源。其实批判和梦想合二为一的空想社会主义也为浪漫主义文艺输送了血液。现在,请同学归纳一下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生4:法国革命带来的社会震荡与“理性的胜利”令人失望。教师追问:没有别的了?

生5:(捧起教材)还有工业革命的影响。

师:好的。补充了老师还没有讲到的。恩格斯也说:“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金钱代替了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转向生3,请他复述已经说过的。

生3:人文主义精神中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重视。

师:(继续启发)以及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师:很好!这样就有了四个时代背景。本课学习的第三个结果目标是:分析并能够认识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已经抵达这个目标。但需要检测一下,我们是否抵达了。幻灯片呈现两道材料情境型选择题和一道课后思考题。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西汉铜镜浪漫主义元素考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研究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李白诗歌的矛盾性探讨
从《<克伦威尔>序》看雨果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
从浪漫到现实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
“自由”“浪漫”在《情人》中的体现及影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