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荷兰华人日记看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2015-03-30董运动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4年5期

董运动

[关键词]资本主义新变化,虚拟情境,教学资源扩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19-09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对此,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鉴于以美国为例进行的教学设计太多,我另辟蹊径,选择以经济较为发达、福利程度较高、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荷兰为例,探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基于此,我设计了一个荷兰华人的虚拟情境,通过展示其五则日记,以其视角来观察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设置富有历史感的虚拟情境,为学生架起神入历史的支架,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规律。

本课主题虽然是“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属于资本主义世界的调整与完善。但由于它既具有区域性、特殊性,又具有全球性、普适性的特点,因而我把“世界各国的智慧是相通的,需要互相借鉴”确定为本课立意,体现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所起的借鉴作用。课堂结尾时,再次以荷兰华人回忆在中国生活时的一则日记为切入点,使学生明白我们什么时候发展更快、为什么发展更快,自然升华主题,突出本课立意。

(一)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已基本掌握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并积累了一些历史知识,能够进行联系、比较和综合。如欧共体的建立是必修一第八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与之进行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理解战后欧洲发展的概况。这时候的学生即将上完必修二内容,对罗斯福新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情况也有所了解,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科能力等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差异。因此,在课堂上,除了因材施教,兼顾全体之外,教师在设计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要本着由浅入深、生趣激疑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三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涉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上承罗斯福新政,下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趋势,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课包括四个内容,其中前两个内容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后两个内容属于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是因为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调节,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其产生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的建立,难点是如何看待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探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初步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分析西方福利制度的利与弊,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虚拟情境,指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实现学生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知与建构。

2.通过展示材料并展开讨论,学生能认识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调整的原因和方法,并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给予正确评价,以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掌握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特点,认识到人类文明是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进步的,理应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并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2.通过分析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观念。

步骤1:导入新课——展示“欧债危机”漫画

【设计意图】由漫画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漫画中的“救救我吧!”提出问题:“究竟谁来拯救欧洲”,随即过渡到资本主义世界面对危机需要自我调整,从而导入新课。

步骤2:咬文嚼字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系列的“新”字,每一个“新”字因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这里又碰到了一个“新”字——《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说说这里的“新”字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学生从课本几个子目的标题能够回答出四个新变化,然后可以通过归类,弄清四个内容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破题”是对课题的一种解读。运用“咬文嚼字”这一设计来破题,其作用在于激疑启思,进行学法指导。在这里,学生能够先总揽全局,再由远及近地观察历史。

步骤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那些事儿,咱们首先来认识一位来自荷兰的华人,他叫李向阳。当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到来时,他已留学荷兰;取得博士学位后,在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任教,主讲经济学理论。征得他的同意,咱们摘抄几则他在荷兰生活的日记,来从一个侧面了解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设计意图】虚拟情境创设必须要提前对学生有个交代,既要让学生知道人物是虚构的,防止误导学生;又要以假乱真,让学生能神入历史,沉浸在当时的场景中,以“了解之同情”认知历史,感悟历史。犹如看熟脸明星主]的电影,明知是]戏,但依然对剧情如何发展充满期待。

【回忆篇】第一则日记:

×年×月×日 晴

今天是我第一次走上荷兰大学的讲台,我准备给学生们讲一讲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我在备课时了解到,战后凯恩斯的理论在西方广泛受到信奉,他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史上的三大著作。此后,凯思斯主义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头一次遭到了人们的怀疑。

【设计意图】日记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叙述,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环境,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并自然产生疑问,生出探究问题的欲望。该日记主要针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设置,引出两个探究性问题,即“凯恩斯主义为什么会在战后广泛受到信奉?”“为什么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头一次遭到了人们的怀疑?”热捧与怀疑,对此强烈,其间蕴含了经济发展形式变化。这两个问题构成教材第一子目的基本框架。日记不是史料,仅是架起衔接历史的桥梁,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探究问题还需材料支撑。

探究问题1:凯恩斯主义为什么会在战后广泛受到信奉?

材料1:1933年末,凯恩斯在给罗斯福的信中说道:“您已经使您自己成为各国有志于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的委托人。如果您失败了,合理的抉择将在全世界蒙受严重的损失,而听任正统力量与革命去一决雌雄。可是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大国崛起》

问题:凯恩斯预言“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实现了吗?

【设计意图】自由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世界达一个多世纪之久。但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由放任的结果,就是听任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悬殊,贫富不均过于严重。而国家完全不参与经济活动,当经济繁荣时,没有某种机制可以阻止其过快的发展;当危机发生时,又没有某种调节的力量可以缓解它的危害,以致造成巨大损失。危机与繁荣的周期震荡是自由资本主义的特征之一(钱乘旦先生语)。因此,资本主义世界需要“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通过凯恩斯的预言,构建美国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引出国家干预经济的话题,而且也回答了所要探究的问题。即从历史上看,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是西方国家经济观念彻底更新的催生剂,在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下,各国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增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确立了政府干预的自由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从现实的角度看,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经济飞速发展的神话,使得凯恩斯主义在战后广泛受到信奉。

材料2:“蜜蜂之寓言”是一首寓言诗,内容是说有一个很繁荣的社会,忽然其中公民都决定放弃奢侈生活,国家也削减军备,大家都致力储蓄,结果却弄得一团糟。因为大家都崇尚节俭,于是奢侈品无人过问,原有之奢侈品,如衣饰、车马、宫室之类,或变卖偿债,或任其荒芜。结果是土地、宫室等之价格大跌,依靠供给奢侈品为生者无法谋生;又因各业皆有人满之患,亦无法改行。由此所得教训是: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彼欲恢复古之黄金时代者,于致力于俭朴时,也要顾到平民生计。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师:这个故事向我们传递的观点是什么?

生(预设):要消费,不要存钱。

教师展示“凯恩斯主张示意图”。

【设计意图】从材料2到“凯恩斯主张示意图”,反映出凯恩斯主义既适用于具体的生活体验,又可以直观的思维导图展现。如此设计,既能让学生感悟历史,又能形成规律性认识,在不同的情境之间进行意义建构。国家干预经济举措之一就是要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另外政府还要投资,增加公共开支;加大科技投资,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等等。就是说只有通过改革实现供需平衡,才能从“病态经济”走向“健康经济”。

材料3: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

材料4:1945年7月艾德礼取代丘吉尔开始执政,其中心措施之一就是实行国有化。1945年底,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政府用1.6亿英镑的补偿费,将全国800家公司收归国有,并建立煤炭工业管理局统筹经营。1947年8月以后,政府先后依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

师:材料3、4表明英国采取了什么样的干预措施?

【设计意图】材料3、4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不同手段和形式,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多样化。尤其是材料4中的“国有化”政策,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概念,需要教师展开有效的概念教学。如西方国家实行国有化政策是公有制吗?国有化在西方国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通过问题创设,层层剖析,化难为易,豁然开朗。

材料5: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

现代化》

师:“修补资本主义”指什么?“修正民族国家”又是指什么呢?

【设计意图】材料5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也能让学生开阔视野,联系所学知识,全面认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修补资本主义”指通过对调整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来实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修正民族国家”指西欧国家通过建立欧共体走上了一体化道路,极大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探究问题2: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头一次遭到了人们的怀疑。这是为什么?

材料6:凯恩斯主义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宏观经济学,所以我说它是伪科学。他不问这个病人到底为什么病了,为什么发烧,为什么发冷,他不问,他只是物理疗法。你烧了,我就让你洗冷水澡;你凉了,我就让你蒸桑拿,不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宏观经济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经济周期的波动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后,我们才能看清楚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