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态度转变及认同教育

2015-03-29夏自军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舆情态度马克思主义

夏自军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部)

由于受网络媒介传播的特性、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和青少年认知特点等因素影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青少年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态度出现分化。关注青少年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态度,并对其态度转变进行探究,进而加强认同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承接与发展。

一、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态度现状

(一)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态度的含义

自从18 世纪法国哲学家特拉西首次阐述“意识形态”[1]概念以来,人们对“什么是意识形态”众说纷纭,各执一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种形式。社会心理是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具有不系统、不定型、不稳定的特性,表现为风俗习惯、感情、愿望、审美情趣、自发的倾向等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即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决定并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思想体系,具有系统性、规范性、自觉性的特性,表现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意识形态,其核心内容是价值观。

网络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虚拟社会而产生的代表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的思想体系。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态度是指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感知、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当前,在互联网这个主战场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和权威认同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网络上主流化、权威化的思想和言论大大减少。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态度的实质,就在于青少年是否信仰和捍卫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在此,必须搞清楚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关于青少年的年龄界定问题。一般认为,青少年包括青年和少年两个阶段,而对于其年龄界定尚未有统一标准。联合国界定青少年年龄为15-24 岁,世界卫生组织界定为14—44 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为14—34 岁,国家统计局界定为15—34 岁,公安部门界定为13—25 岁,共青团则界定为14—28 岁。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和风俗习惯,应将青少年年龄界定为14—28 岁最为合适。二是关于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定问题。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应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网络社会是从现实社会分化出来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人通过网络这一特殊中介进行交往而形成的全新的社会组织。在网络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应代表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一点决不能动摇,决不能闪烁其词。

(二)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态度情况

为深入了解青少年对网络意识形态态度的现状,课题组开展了对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态度的实证调查。调查在东、中、西部地区3 个省(江苏、河南、陕西)进行,每省选取3 所学校,市区、城乡接合部、郊县各1 所,小学、初中、高中、硕士研究生各1 所(每省含1 所职高)。其中选取地学校与社会青少年(包括在职和无业)属地相匹配。共发放问卷5000 份(学生3500 份、社会青少年1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4868 份(学生3462 份、社会青少年1406 份)。

从总体上看,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是积极健康的。与传统媒介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效果相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态度明显低于传统媒介。

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感知程度与其年龄呈反相关关系,认知程度与其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即青少年年龄越小,越依赖感知;年龄越大,越依赖认知。实践证明,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掌握信息的增多,青少年越来越依赖认知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研判。

一般而言,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持肯定态度的比例较高(依次为85.42%、82.39%、84.18%),而处于大学(包括研究生)阶段的青少年持中立或冷漠态度的比率(47.52%)相对较高。这表明,对小学和初中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明显,但对于大学的学生则应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简单地说教,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与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呈正相关规律。市区、城乡接合部、郊县的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依次递减(分别是78.63%、75.71%、74.82%),社会青少年持攻击态度的比率(12.18%)明显高于学生。这说明拥有互联网比率越高的地方(市区、城乡结合部、郊县的拥有互联网比率及对其管理呈递减状态),如果运用合理到位,就可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如果束之高阁或肆意乱用,反而会阻碍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

(三)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持非积极态度的原因

1. 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负面影响

网络意识形态传播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传播,它具有虚拟性、数字化传播、文化渗透性、舆论导向性、非对称性、信息疆域化、全球化、多元化、政治资源化以及对信息技术依赖性等特性。这种特性使青少年能自由、开放、快捷地接触到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同时,也使青少年固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影响和冲击,使其不能保持长久。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内容的鱼龙混杂,在网络空间中既有代表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又有以新儒学为代表的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传统文化保守主义,更有肆意渲染“世界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宪政民主等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反动意识形态。五花八门的网络意识形态内容,使青少年往往陷入疑惑、彷徨的泥潭。

网络是意识形态争夺的主战场,至关重要,但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2]等网络管理弊端,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各种反动意识形态也未得到有效遏制,严重威胁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进而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 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网络基础资源和技术优势,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既大力推行西方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又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大肆攻击、渗透和破坏。

首先,大肆推行西方精神和文化价值观。美国等西方国家雇佣“网络推手”,[3]公开地鼓吹、兜售其社会政治理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公正、博爱等普世价值观。我国的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深受其害,许多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向度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崇洋媚外、爱慕虚荣大行其道,自我认同的国家意识形态正在丧失,政治意识形态变得越来越模糊,道德意识形态出现滑坡,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其次,极力宣扬“意识形态淡化论”“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麻痹我国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除了在互联网空间赤裸裸地直接推行西方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以外,还采取隐蔽的间接手段消解我国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这一主题,在网络上散布“意识形态淡化论”“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迷雾,企图淡化、动摇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破坏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再次,攻击、渗透和破坏我国的意识形态。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除了对我国继续实施西化、分化外,还采取了一些新的手法:一是在网络上妖魔化中国。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话语权故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衰退论”“黄祸论”,攻击我国社会主义是“极权主义”,视我国的爱国主义是“狭隘民族主义”,丑化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利用网络贸易挟带“意识形态”私货。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网络贸易已成为经济交往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贸易进行意识形态“植入”,把人权、人道主义同网络贸易挂钩,以强制的方式加强意识形态渗透和意识形态输出,严重威胁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3. 青少年自身认知仍不成熟

青少年思想活跃但不稳定。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思维敏捷,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学习和模仿能力强。同时,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稳定、不成熟,极易受不良网络环境的影响。网络空间中大量存在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全球化的挑战,西方推行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少数人的贪污腐败以及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一些失误,严重影响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青少年政治辨别能力弱。对于网络空间存在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尤其是反动的社会思潮,青少年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有时只看表象,抓不住问题实质,政治敏锐性差,政治立场不稳,政治定力不强,政治底线模糊,很容易受其影响,甚至会出现情绪化的过激行为,不利于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受到关注和尊重,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着概念化、教条化、形式化倾向,内容枯燥,方法单一,极易引起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向认同问题。

二、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态度转变的理论依据

如何促进青少年对网络意识形态持消极态度的转变,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凯尔曼的态度转变三阶段说和海德的平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启迪。

(一)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1957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提出了引起态度转变的认知失调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整个认知结构是由诸多彼此独立的认知元素组成的。一旦个人的认知元素之间出现对立、冲突等失调状态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进而形成动力,驱使个人尽可能地减轻或消除这种失调,使认知系统重新恢复协调状态,在此过程中,个人态度就会发生转变。失调程度越大,消除的动机就越强,态度转变的可能性就越大。

认知失调理论给青少年态度转变提供了重要启示:对于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既有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又有资本主义的反动意识形态,青少年在网络空间接触这两种既独立又对立的意识形态时,他的认知结构就会处于极度失调状态,要求改变这种状态的动力也日趋强烈。因此,我们必须从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出发,强化青少年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尽可能消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认知结构趋于协调、和谐状态,从而转变其态度。

(二)凯尔曼的态度转变三阶段说

1961 年,美国学者凯尔曼(Kelman)提出了态度变化三阶段说,即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服从阶段:一个人在外界压力下表面上会转变自己的态度,往往会表现出顺从的行为,但仅仅是被迫被动的。同化阶段:个人不是被迫地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为与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态度相接近,但还未能同自己的全部态度体系相融合。内化阶段:个人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并把这些新思想和新观点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到了这一阶段,人的内心才会发生质的变化,态度才会真正地形成并固化下来,不容易改变。

正如态度转变三阶段说所阐述的那样,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态度转变也要经历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首先,相关部门要利用网络空间这一延伸平台,积极做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向青少年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强和辨别能力弱的阶段,很容易接受和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容易走弯路,对青少年进行强制灌输式教育很有必要,决不能放任自流。其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青少年自愿接受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逐渐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后,青少年从内心深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任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满信心,并自觉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正能量。可以说,直到内化阶段,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入脑、入心。

(三)海德的平衡理论

1958 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Heider)提出了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与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大致相同,海德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 理论”,P 和O 各代表一个人,X 代表事件(态度对象),这三者构成了环状的封闭系统。人类普遍有一种平衡的需要。一旦P-O-X 三角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个人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紧张的焦虑,这种紧张消除驱使人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认知结构才恢复平衡、和谐。与费斯汀格不同的是,海德的平衡理论更强调一个人对认知对象的态度,常常取决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海德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和环境对态度的影响力。

海德的平衡理论对青少年态度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在促进青少年群体网络意识形态态度转变的同时,更要注重青少年群体中的个体态度转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因他人的不当态度而影响青少年群体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搞好党的自身建设,维护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减少工作失误,为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态度转变提供优化的生态环境。

三、影响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态度转变的依存条件

态度形成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态度。要改变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中立、冷漠甚至攻击的态度,必须具备一些条件。

(一)原先的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距离的大小

态度转变的主观量表(心理学家常用来衡量态度之间距离的大小)表明:态度转变的难易取决于原先的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差距的大小。如果两者差距太大,不仅难以改变,反而会坚定原先的态度,甚至会产生对立的情绪。调查问卷显示,青少年持中立态度的占13.63%,持冷漠态度的占11.82%,而持攻击态度的仅占7.75%。这表明,在要转变态度的青少年中,持中立或冷漠态度的比率明显高于持攻击态度的,青少年态度转变的总体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同时,要把中立或冷漠态度转变为赞成态度,两者之间差距不是太大,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当然要改变青少年的攻击态度为赞成态度,由于两者之间差距较大,相对较难。即使如此,也要对持攻击态度的青少年,认真分析其动机、情绪、过去经验等内在因素和社会环境中人、事、物等外在因素,并把内外因素联系起来综合考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产生对抗情绪,争取实现态度转变。

(二)在积极参加活动中转变态度

要转变一个人态度,引导他积极参与有关活动是行之有效的主要途径。当然,这种活动必须是正当的、有益的,否则,态度就会转向消极甚至反面。在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态度转变中,可以鼓励持中立或冷漠态度的青少年对博客、微博、论坛、社区、SNS、IM 进行编辑、评论和回复,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社会正能量,也可以引导他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站和红色网站建设,促使其态度发生转变。当然,如果青少年散布有害信息或参与黑色网站建设,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态度就会转向反面。

(三)团体规定与态度转变

任何人不仅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都会处于一定团体中,团体中的准则、要求、纪律和规则可以有效改变个人的态度。共青团有各种规章制度和对团员的具体要求,任何一个对网络意识形态持中立或冷漠态度的青少年入团以后都会受到规则、准则和要求的约束,从而逐渐改变其原来的态度。

(四)思想宣传与态度转变

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对持中立、冷漠甚至攻击态度的青少年是有影响的,但效果究竟如何,还取决于思想宣传者的专业性和可信性、思想宣传的内容和活动组织情况等。因此,我们必须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指导,增强思想宣传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以此推动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转变。

四、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对策

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是促进青少年态度转变的基本途径,有利于增强青少年意识形态认同,坚定意识形态定力,坚守意识形态底线,营造良好的意识形态生态环境。

(一)树立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认同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教育和培养青少年,是全党全社会的社会责任。网络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在虚拟社会的延伸,但绝不是虚拟的。搞好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认同工作,关系到中华民族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大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薪火相传。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政治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破除网络“爱惜羽毛”[5]的错误思想,决不允许网络成为“法外之地,”[6]绝不容忍网上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行肆意横行,为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认同培养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绝不松懈,绝不含糊。

(二)建立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舆情信息的挖掘、研判和预警机制

网络意识形态舆情信息的挖掘、研判和预警机制是青少年认同教育的前置程序和先决条件。它包括3个子系统:舆情信息监控和挖掘系统、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和预警联控处置系统。舆情信息监控和挖掘系统是指在舆情发展初期,对论坛、高校BBS、重点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领域的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的舆情信息进行监控和挖掘。通过制定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规则,把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格式划分为视频类、图片类、文字类,并对采集到的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舆情信息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制定出反映网络舆情数据的逻辑形式、数据文件和关系图表;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是指把收集的网络舆情数据与数据库信息进行比对,从而实现对数据库的充实更新,并对数据库中的舆情数据进行分析研判;预警联控处置系统是舆情信息机制的最后程序,包括评定发布预警等级和实施联控处置。根据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的爆发量、影响力等综合指标,把预警评定为关注、密切关注、控制和严厉控制四个等级,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等级。同时,根据预警等级,实施相应的联控处置。对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初步形成的舆情,可以选择删帖或网站屏蔽。对已具一定规模的网络舆情,可组织专家学者和网络“意见领袖”正面发声,释疑答惑,化解舆情影响力,控制舆情信息异化。

(三)加强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主阵地建设

牢牢占领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的重要筹码。面对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滞后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牢牢把握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认同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增强青少年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时效性。160 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弥坚,就在于它坚持问题导向,澄清理论疑惑,与时俱进。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仍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它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正实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二是以包容为动力,增强青少年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互动性。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态,增强互动性,吸收借鉴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三是以青少年为本,增强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针对性。青少年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是要以青少年为本,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满足青少年诉求,创造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集思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从而丰富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内容,拓宽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

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重中之重。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你不占领,敌人就会占领。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受众人数多、交互作用强、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教育部门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勇于担当,勇于实践,勇于发声,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牢牢把握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加快推进团报团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做大做强共青团网、青联网、青年志愿者网、青年之声等重点青少年组织网站,形成以重点青少年组织网站为骨干、知名商业网站相配合、各类网站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要积极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和手段,将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授给青少年,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新平台、新通道,从而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处于强势地位。

[1]戈士国.批判与建构:特拉西意识形态概念的双重意象[J].哲学动态.2011(02).41-47.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3]吴玫.网络推手运作揭秘[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238.

[5]陈莉萍.切实提高依法治网科学化水平[N].河北日报.2014-12-24.

[6]莫津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N].人民日报.2012-12-18(01).

猜你喜欢

舆情态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消费舆情
态度决定一切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