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才与成人:青少年家务参与状况折射出的教育问题

2015-03-29裘晓兰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家务青少年生活

裘晓兰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一、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年轻一代

独立性差、生活自理能力弱,这几乎成了年轻一代的普遍标签。每逢入学季节,各种关于新大学生生活能力的新闻便会随之而来:西安理工大学一名新生因流鼻血而不知所措,深夜致电向母亲求救;沈阳一名准大学生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重庆大学录取,却因生活自理能力差、没信心独立生活而不得不在开学前夕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选择次年复读后考取本省高校,因为可以就近接受父母的照顾;北京科技大学一名新生因父母没有陪同来校,自己不会挂蚊帐、整理铺盖而在寝室大哭。而诸如大学生因为不会洗袜子而在行李箱里塞了上百双袜子去上学;大学生面对白煮蛋无从下手,因为在家都是父母剥好了才给他的;大学生每周将脏衣服打包快递回家让家长洗;大学生丢了钱包不知道报警只会哭着找爸爸……这些看似现代笑话般的事实,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天之骄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着实令人担忧的现实。上海某大学曾经对新生入学情况开展连续调查,发现有60%以上的学生不会自己挂蚊帐,更有许多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1]

伴随着年轻一代步入社会,走进婚姻时,生活能力低下的问题会变得愈发深刻。“家务事屡屡拆散80后小夫妻”[2]、“年轻夫妻婚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日常家务成难题”[3]、“家务能力低下成80 后婚姻‘杀手’”[4]、“独立生活能力较差,80 后新婚族啃老多”[5]、“80 后小夫妻离婚增多,任性、生活能力缺乏系主因”[6]等类似报道的频繁出现,揭露了当代年轻人婚姻家庭生活的窘态。从现实情况看,对于原先在家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成年人”而言,做饭和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成了家庭生活中难以跨越的难关, “自己家如宾馆,父母家如餐馆”的生活模式已经成了众多青年男女婚后的普遍现象,由此,“独立自主”生活也变成了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这种情况在孩子出生后也不会改变,《中国妇女》杂志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婚龄3 年的双独生子女婚姻家庭中,有超过7 成的年轻父母“只生不养”,其中,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占42.1%,由外公外婆照料的占29.8%,由父母亲自照顾的家庭仅占15.8%,祖辈抚养第三代已成为普遍现象。[7]“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是很多年轻父母把抚养孩子的重任交给老人的理由,然而,这一数据背后所隐藏的年轻一代家务劳动意识低下、家庭责任感缺失的问题不容忽视。

不能说所有的年轻人都是生活能力低下,但当不会洗衣服、不会整理房间这些发生在年轻一代身上的窘境并非个别现象时,除了对他们的抱怨和指责之外,是否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么弱,连洗衣服、扫地、整理房间这些最基本的劳动都不会做?为什么为人父母者会不具备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以至孩子都需要他人帮忙照护?是谁夺走了年轻一代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养成指望或依赖他人的习惯?

二、“成才”目标下的现代教育误区

是否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与个人幼时的生活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生活能力的低下和独立意识的缺乏与其幼年期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务参与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我们抱怨大学生们到了18 岁还不会自己做饭、洗衣服时,指责年轻父母们不愿意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时,也许更应该对其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状态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 缺乏家务体验的现代青少年

2015 年1—3 月,上海德育发展中心对青少年的家务体验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上海市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835 份,回收有效问卷794 份,有效回收率为95.1%。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家务参与情况堪忧。

1.家务劳动的参与比例不高、时间偏短

调查显示,中学生中在家里有固定承担的家务项目的比例为45.7%,其中,独生子女中在家里有固定承担的家务的比例为44.6%,低于非独生子女的49.7%。同时,本次调查发现,中学生中有14.0%的人在家基本不做家务;有25.2%的人平均每天做家务的时间少于15 分钟;有41.4%平均每天做家务的时间在15—30 分钟。从具体的项目看,“整理房间”和“叠被子铺床”是中学生最多参与的家务劳动,经常做的比例为60.7%和57.8%。除上述两项之外,其余项目中学生经常参与的比例都不到一半,如扫地拖地为46.6%,洗碗、收拾桌子为42.8%,用刀削果皮或切菜为40.6%,自己动手洗衣服为34.3%,做饭为28.6%,钉纽扣为16.2%。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中有25.7%的人从没亲手钉过纽扣,14.9%的人从没做过饭,8.2%的人从没用刀削过果皮或是切过菜,6.9%的人从没有自己动手洗过衣服,4.8%的人从没洗过碗、收拾过桌子,3.0%的人从没有自己铺过床、叠过被子,2.3%的人从没有自己整理过房间。

2.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比例不高

青少年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以被动为主,参与家务劳动的主动性不高,只有37.5%的中学生表示自己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女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比例要略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比例要高于独生子女。女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比例为39.5%,比男生高出4.2 个百分点;非独生子女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比例为44.2%,比独生子女高出8.7 个百分点。

3.年纪越大,参与家务劳动越少,主动性越低

伴随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和主动性都呈现明显降低趋势。26.1%的高中生在家基本不做家务,而初中生中基本不做家务的为9.9%,两者相差16.2 个百分点;36.2%的高中生每天做家务时间少于15 分钟,而初中生此比例为21.5%,两者相差14.7 个百分点。不同年级学生在家基本不做家务的占比分别为:预备班学生,6.4%;初一学生,9.8%;初二学生,13.6%;高一学生,29.6%;高二学生,22.8%。可以看出,随着年龄增加,中学生中不做家务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同样的趋势也出现在每天做家务时间少于15 分钟的学生群体中,这也可以理解为,年级越高,做家务的时间越短。

不仅是家务劳动的参与度低,青少年参与家务劳动的主动性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41.1%的初中生表示自己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而高中生的比例只有25.5%,两者相差15.6 个百分点。不同年级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占比分别为:预备班学生,47.1%;初一学生,41.7%;初二学生,33.9%;高一学生,21.7%;高二学生,26.9%。

从一般认知而言,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会越强,然而,本次调查却显示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其间隐含的问题值得引起反思。调查数据表露出的1/4 的青少年从没有自己钉过纽扣,1/6 的青少年从没有烧过饭,3 成青少年从没或很少自己动手洗衣服,2.5 成青少年从没或很少洗碗、收拾桌子,2 成青少年从没或很少扫地拖地,超过1 成青少年从没或很少叠被子铺床或整理房间的事实更是令人担忧。上述调查结果并非是上海青少年的特殊现象,现在的孩子,在家里缺乏生活主动性,很少参与家务劳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009 年,黑龙江对全省12201 户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家庭的子女基本不做家务,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仅占5.4%。[8]另一项对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75%的小学生不是自己整理书包,63%的小学生不会自己叠被子,42%的小学生没有主动刷牙的习惯,69%的小学生从没有在家里打扫过卫生。[9]洗衣服、叠被子、整理房间,这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却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很少甚至从没有做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便是部分青少年的真实写照。

(二)忙于“学习”的现代青少年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调查显示,中国10—14 岁独生子女平均每日的劳动时间(包括家务在内)为11.32 分钟。相比较,外国的孩子可要“勤快”得多,美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为1.2 个小时,泰国为1.1 小时,韩国为0.7 小时,英国为0.6 小时,法国为0.5 小时,日本为0.4 小时。[10]我国青少年的家务劳动时间要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青少年,家务体验的缺乏成了当代青少年的“通病”。

那么,中国的孩子都在忙些什么呢?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学习”。稍前,一张“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作为网上的热门话题,引发了广泛地讨论。按照清单列出的内容,9—24 个月,当中国孩子开始学习认字时,美国孩子正试着练习将自己的纸尿片扔进垃圾桶;2—3 岁,当中国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下开始背诵唐诗、拼写英文单词时,美国孩子学会了独自扔垃圾、整理玩具;3—4 岁,当中国孩子在家长强大的“支持”下开始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学习、做作业、学习各类才艺上时,美国孩子则在家长的鼓励下开始照顾宠物、浇花、学习自己刷牙。4—5 岁,美国孩子开始自己铺床、摆餐具;5—6 岁,美国孩子开始帮助家里擦桌子、收拾房间;6—7 岁,美国孩子开始尝试独立打扫房间、洗餐具;7—12 岁,美国孩子开始学习使用洗衣机、清理卫生间、做简单的饭菜;过了13 岁,美国孩子已经成为家务的“多面手”和“熟练工”,承担着家里的擦玻璃、清理灶台、修剪草坪等多项家务劳动;而另一面,相当年龄的中国孩子则在父母家长望子成龙的热切目光之中,整天埋头于学习英语、奥数,或是钢琴、舞蹈等才艺学习。对于这张清单,有人拍手叫好,认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也有人嗤之以鼻,认为纯粹是“为对比而对比”,所举的现象都是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并不代表全部。然而,不可否认,这张清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青少年的生态现状。

日本教育研究机构Benesse 对东京、首尔、上海、台北等亚洲大城市学龄前儿童的生活情况调查显示,上海儿童参加各类课外学习(绘画、英语、音乐、游泳等)的比例最高(78.4%),比首尔高5.8 个百分点,比东京高16.7 个百分点,比台北高22 个百分点,有的儿童参加课外学习的项目甚至高达10 项。[11]

学龄前儿童已是如此,学龄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就更为繁忙了。PISA 是OECD 组织实施的一项针对15 岁学生的国际评估项目,内容包括数学、阅读和科学(理科)。2009 年,上海首次参加PISA 评估,夺得了数学、阅读、科学三项第一,震惊了世界。2013 年12 月,OECD 全球同步发布PISA2012 测试结果,上海再次在数学、阅读、科学三项夺冠。一时间,上海的教育水准受到了广泛的认同,连英国教育大臣都特地来访问取经。然而,在学业成就之外,上海在PISA 评估中还曾获得了另一个世界第一:即课业负担最重。“勤奋的亚洲学生称霸全球性考试”,《华盛顿邮报》以此总结了2012PISA 的测试结果。数据表明,上海学生的校内上课时间为平均每周28.2 小时,在OECD65 个国家(地区)中位于第9 位。与此同时,上海学生平均每周的作业时间为13.8 小时,几乎为OECD 国家平均(7 小时)的两倍;此数字是香港、澳门、台北的2 倍多,是韩国、芬兰、捷克的4 倍多,为全球第一。若再加上参加校外辅导和私人家教等的时间,上海学生平均每周参加校外学习时间为约17 小时,远高于OECD 平均值的7.8 小时,比韩国要高2 倍,比日本要高出近4 倍。

可以想象,如此“忙碌”的孩子还会有时间做家务吗。“现在的学生太累了,在学校要上课,放学要上辅导班,回到家后怎么舍得再让他做家务。”当被问及是否会让孩子做家务时,家长们这样回答。“孩子应该要以学习为重”,这代表了大部分家长的观点实际上也反映出了家长们对待做家务的心态:做家务这等“小事”,在事关孩子前途发展的头等“大事”——学习前,理所当然是要让位的。

(三)“成才”目标下的教育误区

一直以来,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最高期望莫过于“成才”。何为“成才”,古往今来对此有着无数个不同的解说。从民众的视角出发,对“成才”的社会共识可以简单归纳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其在现代的具体实现路径表现为:好好读书,考上名牌大学,有一份光鲜赚钱的工作。在扭曲的狭隘功利主义推动下,一切不符合上述评判标准的人生都被打上了“失败者”的烙印。这也使得家庭教育的内涵出现了极大的误读,在“成才”的终极目标前,分数成了评价的唯一基准,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出色,其他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忽略;家长的最大职责在于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孩子能够把所有时间用于“学习”,而一切干扰到孩子学习的事宜都被当作“障碍”而被驱除,在此中,做家务可算是最典型的项目。有调查数据显示,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务。[12]除了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之外,现代家庭对于孩子的溺爱,以及社会普遍对于劳动的鄙视心态也助长了家长阻止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心态。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调查显示,10—14 岁的独生子女家庭中,37.1%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34.6%的家长“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1%的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身处如此“周到”服务和“严密”保护之下的现代青少年,生活独立性大大减弱,对家长的依赖越来越强。同一调查发现,有20.4%的孩子明确表示自己“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有18.3%的孩子认为自己“做事依赖别人”[13]。整体来看,我国青少年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偏低:早上不能按时起床,洗脸穿衣要父母帮忙,书包作业到处乱丢,找不着还怪父母没有收拾好;在家里稍不顺心便大喊大叫,觉得父母应该要随叫随到,为自己提供24 小时服务。然而,完善周到的服务和体贴入微的照料虽然可以为孩子解决眼下的诸多“麻烦”,让其集中精力于“学习”,但一个在家庭中没有劳动机会,缺少基本家务锻炼的孩子,当他必须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独立于社会的时候,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前述生活无法自理的大学生和年轻父母可能就是对此的回答。

事实上,过度强调青少年在知识层面的“成才”——只重视孩子智力教育,轻视青少年对道德养成和身体成长的“成人”需求——忽视对孩子生活能力、道德品行的培养,类似情况在中国的学校和家庭极其普遍。一方面,在家庭中,家长只把学习与升学当成孩子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任务,不重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生怕生活的“琐事”影响孩子的学习。“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用不着你管”,“学生就是要学习好,闲事少管”,可能大部分的父母都曾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家长对学习的过度强调在引起了许多孩子产生“厌学”“厌校”等消极情绪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参与生活体验的机会,使其丧失了品味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现代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学校教育体系往往专注于各门具体学科的知识传授与积累,而在日常生活教育、健康生活教育、公民生活教育、劳动生活教育、职业生活教育、休闲生活教育等生活教育方面基本处于缺失状态,致使青少年的生活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指导与锻炼。这样的教育体系所培养出来的人,只有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没有足够的自主生活能力,无法适应复杂而全面的社会生活。[14]

三、家务体验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成长中的青少年,需要连续的历程体验和情感培育,才能安全地进入成人世界。生活体验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组成,生活体验的缺失会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甚至于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国外有研究发现,除了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对世界的感性认识之外,参与生活体验在形成正确的生活规范,提高基本生活技能、动手能力以及合作、协调能力等方面都对青少年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15]

劳动体验是青少年生活体验的重要组成,其缺失会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发展。会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功,而且幸福感也更强。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456 名少年儿童进行了长达20 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的人生发展差别很大,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的失业率是爱做家务的孩子的15倍,犯罪率是爱做家务的孩子的10 倍,两者的收入相差20%;不仅如此,调查还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的离婚率较低,心理也更健康;且幼时有过劳动经验,哪怕只是简单的家务劳动经验的人,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生活得更快乐。此外,日本对5000 名成年人的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家务体验、野外体验、人际体验等)与其成人后的学历、收入、阅读量、结婚与否、生育数量等成正相关关系。[16]也就是说,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其成人后的学历越高,收入越多,每月读书的册数越多,结婚的比例越高,生育孩子的数量越多;与此同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其成人后越会对生活充满热情,道德规范的得分更高,人际关系也更为圆满。以收入为例,青少年时期生活体验丰富的人年收入在750 万日元以上的比例为16.4%,比青少年时期生活体验贫乏的人高出5 个百分点;青少年时期生活体验贫乏的人年收入少于250 万日元的比例为35.3%,比青少年时期生活体验丰富的人高出8.4 个百分点。

这些经过科学论证的研究结果,验证了青少年时期的家务体验会对个体的人生发展产生积极而长久的影响作用。这是因为,适当的家务劳动除了能帮助青少年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照料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外,对于青少年形成独立、勤奋、责任意识等优秀品质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些品质将会伴随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并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产生影响。第一,适当的家务劳动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有人说,会做家务是一种起码的生存技能,这绝对不是夸张。在父母溺爱、长辈心疼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缺乏应对生活的基本技能,同时也丧失了独立自主性。适当的家务劳动不仅可以锻炼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养成独立面对问题,不依赖别人的习惯;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和对事情分析、判断、安排的统筹能力,增强青少年的生活适应能力和生活自信心。第二,适当的家务劳动有助于锻炼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家务劳动中,青少年面对劳动任务和目标,要对结果有所预想,并设计完成任务的路径,如果途中遇到或发现新问题,还需要根据情况思考调整新的路径,或是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与协调以克服和解决问题,最终达成目标。这个实践过程中,青少年一方面锻炼了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的技巧;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求知欲,开发了思维。第三,适当的家务劳动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让青少年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一方面能够让使其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员,和其他人一样享有责任和义务,需要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其理解责任的分担;另一方面,让青少年独立承担某项家务,也表明家长对其的信任,能让其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作用和价值,增加自信心和成就感。 第四,适当的家务劳动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感恩之心。青少年参与家务劳动,能亲身体验到家务的繁重与琐碎,切身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与不易。这样青少年会更为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拥有感恩的心态,减少因为琐事而对父母产生的抱怨和抵触,增加对他人的体贴与谅解。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的共同劳动体验还会增加青少年对父母的信赖和感情,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2014 年4 月,西班牙通过了《儿童保护法》草案,在“孩子的权利与义务”条款中规定:18 岁以下的儿童均有义务参与包括照顾家庭和做家务在内的一切家庭生活。简单来说,就是西班牙法律规定18 岁以下的孩子在家必须做家务。这是否是小题大做,或是哗众取宠?从西班牙之所以把“让孩子做家务”正式列入《儿童保护法》的背景来看,一方面是希望借助法律规定来改变目前儿童普遍不爱做家务的情况,帮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做家务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认为在家务体验中学习成长是儿童的权利,应该加以法律的保障。

作为父母,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期待孩子将来前途光明,无可厚非;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培养孩子各种才艺技能,也完全可以理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放弃对孩子进行基本“做人”的培养,特别是放弃以做家务为代表的生活体验。“人才”一词,人在先,才在后,这就注定了成人是成才之本的博深蕴含。成人是成才的基础和保证;不成人,将难以成才;而成才是成人基础上的升华,如果做人出问题,任何的“才”都会被打折扣,都将是“歪才”。从这一点出发,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的教育是无法完成“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的,更不可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才”。

基于现实生活的经历之所以重要,在于生活体验是没有办法通过文字传送来获得,这也是生活体验之于青少年成长的本源性意义。然而,现在的青少年多忙于学习书本知识,他们的生活体验严重不足,直接关注社会、自然、文化的机会日益减少,而代替它们的是通过文字、符号、图像等获得的间接经验增加,这样,学习的都是别人整理过的知识,就如同咀嚼别人已嚼烂的食物不利于咀嚼力、消化力的养成一样,会造成青少年心灵成长的缺陷。[17]特别是伴随着家庭和社会教育机能的降低,由于未能经历充分的生活体验而导致青少年在自主性、协调性、责任感、责任感、忍耐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涌现。推进和保障青少年的丰富生活体验,是关系到其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这不仅是家长们必须直面的问题,更是教育领域需要思考的课题。

[1]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EB/OL].http://jtjy.china.com.cn/2012-12/04/content_5551727.htm,2015-6-8.

[2]家务事屡屡拆散“80 后”小夫妻[N].新商报,2009-3-27(18).

[3]年轻夫妻婚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常家务成“难题”[EB/OL].http://sh.eastday.com/m/20140921/u1a8352381.html,2015-6-8.

[4]家务能力低下成“80 后”婚姻“杀手”[EB/OL].http://news.hsw.cn,2015-6-9.

[5]独立生活能力较差,“80 后”新婚族啃老多[EB/OL].http://www.tj.xinhuanet.com/2007-11/11/content_11637879.htm,2015-6-10.

[6]“80 后”小夫妻离婚增多,任性、生活能力缺乏系主因[EB/OL].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4/02/19/020309961.shtml,2015-6-10.

[7] 逾七成“独一代”父母“只生不养”,“独二代”自理能力差[EB/OL].http://cq.cqnews.net/shxw/2013-02/18/content_24472939_2.htm,2015-6-9.

[8]章梅.九成城市“娃”成了家务“盲”[N].哈尔滨日报.2009-11-15.

[9]马媛媛.我国小学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04-105.

[10]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研究报告[J].青年研究.1997(6):1-10.

[11]日本Benesse 教育开发中心.东亚城市幼儿生活调查报告[R].2006:10-11.

[12]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EB/OL].http://jtjy.china.com.cn/2012-12/04/content_5551727.htm,2015-6-8.

[13]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研究报告[J].青年研究.1997(6):1-10.

[14]王小珍、邓庆平.从“啃老”现象反思青少年生活教育的缺失[J].思想理论教育.2011(6):20-23.

[15]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关于地域通学合宿活动调查[R].2002:20.

[16]日本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青少年体验活动调查报告[R].2010:43-44.

[17]李英.我国教育学者对体验问题的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 2002(3)37-40.

猜你喜欢

家务青少年生活
青少年发明家
我们的家务,我们的家
一起做家务,一起建设一个真正的家
爱她就让她学做家务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不爱做家务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