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青年传播网络谣言的心理因素

2015-03-29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辟谣谣言群体

郑 曦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者个人媒体。最早关于自媒体的概念源于美国著名的IT 专栏作家丹·吉尔默,他将媒体的发展经历分为三个阶段:旧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2003 年,美国新闻协会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提出的“we media”报告,认为“we media”是一个普通市民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根据这个定义来判断,BBS、博客、播客和微博等都属于自媒体的范畴。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 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由于较高的使用率和活跃度,微博特别是新浪微博的影响力已经超过BBS 和博客而成了社会化的媒体。“在传播速度和传播深度上,微博都比传统的新闻媒体有天然的优势,而新浪微博一直都是各类重大新闻事件的首发源头。每逢遇到社会重大事件,新浪微博上的内容发送量都会出现显著上涨。”[2]不同于QQ 和微信这种以熟人关系为链接的社交媒体,微博的弱关系链接加速了信息的传播,能够产生很大的传播效果。作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微博每天传播的海量信息中不可避免夹杂着谣言这种信息形态,青年群体作为自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一、网络谣言肆虐的客观因素

在语言和意义的表达与传递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非常态的传播形式——谣言,它是“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3]在旧媒体和新媒体时代,谣言的传播一般通过口口相传这种人际传播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的流言传播以谣言信息源为中心,呈现链条式扩散,区域辐射面较广。由于当时的主要传播媒介由上层建筑控制和把握,谣言扩散的区域较为集中,一般都限定在某个地区,呈现出纵深的扩散状态,造成全国大范围影响的案例并不多见。

进入到自媒体时代,谣言的传播形态相较于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那种“一传十、十传百”的链条型传播被颠覆了,取而代之的是“核裂变式”的传播。这种变化与微博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微博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将即时通信、BBS、博客和社交网络等多种互联网产品的特点集合起来,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以新浪微博为例,每条微博的字数限制为140,摆脱了博客冗长的内容而促进了用户的使用频率;手机终端登录提供了更为快捷的接触方法;方便的转发操作加速了信息的流动;最重要的是它打破了过去互联网产品的一些壁垒,降低了个体参与信息传播的门槛。上述特点为谣言在网络中“核裂变式”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微博中,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是一个节点,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的信息扩散模型,我们可以假定这个节点能与此平台其他的任意节点发生信息交换和反馈行为,那么在微博这个平台中,谣言就不再仅仅沿着熟人关系链传播,而是夹杂了大量的匿名接收者,这些谣言的接收者继而成为新的节点,继续与平台上其他的节点发生信息交换和反馈行为。只要信道保持畅通,谣言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中就能达到“核裂变”式的几何增长。发表意见者和转发者并不一定有关联,他们只是单纯作为新浪微博的一个节点,对这个谣言进行碎片化的无序传播。

二、青年群体传播网络谣言的心理动因

在谣言的网络传播过程中,虽然自媒体的属性为其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但是,作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主体——青年群体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心理性因素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愤怒与不满。中国正处在较为剧烈的转型期,“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社会发展序列谱上,我国当前恰好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即在国家和地区人均GDP 处于500—3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是人口、资源、环境、公共卫生、效率、公平等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4]在这种情况下,长久积累起来的社会矛盾很容易通过某些事件激发出来,产生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通过分析网络上一些长期流传的谣言就不难发现,其中不乏一些专门针对政府机构的谣言,特别是只要出现较为重大的灾难事故都会重复在网络上流传。2014 年12 月31 日发生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造成36 人死亡、49 人受伤。这起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没多久,关于死亡人数的谣言就开始在网络上散播。谣言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地区如果发生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超过36 人,那么这个地区的一把手就要撤职,所以在中国的重特大事故中的死亡人数从来不会超过36 人。谣言编造者为了增进这个谣言的可信度,还在微博内容中加上近些年来重大事故发生的地点及死亡人数,这个数字出奇一致地都低于35 人。这种带有具体例子包装得有模有样的谣言蒙蔽了很多年轻人,他们不去求证微博内容的真实性而毫不迟疑地进行转发。这样内容的谣言比较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并且产生相关记忆,只要下次还有事故发生,如果死亡人数低于35,那么受众很有可能唤起对这则谣言的印象,进而加强对这个谣言的认可,依此谣言为证据继续二次传播。其实,只要用搜索引擎简单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一些事故死亡的人数超过所谓的35 人。由于青年时期人的心智不够成熟,看待很多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很少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思考。现在中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自媒体中汹涌而来的社会问题容易让青年积攒较多的负面能量,容易产生对社会以及政府权力机关的愤怒和不满情绪。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事故,这种情绪便找到了一个宣泄机会。谣言不仅仅是一个虚假信息,它同时也承载着传播者的态度,所以可以说谣言是“虚假信息和态度”的双重载体。网络上此类针对政府机构的谣言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青年对政府不信任和不满意的态度。

恐慌心理。恐慌心理是谣言传播的一个较为主要的心理因素。这种恐慌来自危害性信息的不确定。一般来说,流传在网络上的涉及自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的谣言基本上都源自自媒体用户的恐慌心理。涉及公共安全的谣言一般影响力都很大,2008 年网络上就开始流传“美国地震局官方网站预测的四川汶川地震震源向西安方向移动,未来两个星期内天水和甘肃两个地方会发生7 级以上的强震”的谣言。2015 年4 月中旬,甘肃部分地区发生了地震,网络上又出现了7 年前的这条谣言,并用此来证明美国地震局的预测。这则流传了将近7 年的谣言,终于“巧合”地碰到在甘肃的这次地震,可见此类谣言生命力的顽强。网络上关于个人安全的谣言也同样层出不穷,比如迷魂药谣言和割肾谣言,稍微有点相关常识或者花费一点时间对此类信息进行一下网络搜索,就会发现这些谣言非常荒唐,完全违背了医学常识和生理常识。知名的新浪政务微博“江宁公安在线”经常会对此类谣言进行辟谣,甚至专门撰写长微博有理有据地指出此类信息的虚假,可是这种谣言依然会隔三岔五地出现在网络上。传播这种匪夷所思的谣言其实源自青年群体的自我保护动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其中第二种需求就是对安全的需求。安全属于人们的基础性需求,正因为如此,在看到类似威胁自己个人安全或公共安全的信息时,青年一般会产生较为恐惧的心理,处于恐惧之下有时候会丧失理性的判断,很多情况下会不假思索地对此类谣言进行转发,造成谣言大范围传播。

从众心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作为群体的一员,面对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说:“我们从属于多数人的意志,当群众站起来时,我们亦自然站起;当群众鼓掌时,我们也随之鼓掌;当群众提出反对时,我们也不提出异议。”从众心理不仅仅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在网络中也随处可见。互联网的“90-9-1 法则”以及“参与不平衡”现象是从众心理最好的例证。“90-9-1 法则”指的是90%的用户仅潜伏,9%的用户以转发及留言方式参与,只有1%的用户生产大部分内容。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获得的信息是由很小一部分人生产,而信息大范围的扩散依靠的就是用户的从众心理。假如有人对微博上看到的谣言进行转发,那么这个人的微博朋友们一旦接触到他发布的信息就很有可能进行转发,之后形成核裂变式的扩散。通过对大部分微博谣言的分析,不难发现健康类的信息是谣言转发的重灾区,基本上每个人在使用自媒体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几条关于健康方面的虚假信息。这些谣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者对谣言内容也缺乏专业判断,大多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比如有关转基因的谣言传播后,不少人认为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他们发明的转基因食品专门卖到中国是要用基因战来摧毁中国。实际上,果壳网采访的美国粮农研究所前所长正面驳斥了这个说法,他指出美国同样也是转基因食品的消费大国,过去10 年美国人吃掉了3 万亿份转基因食品。可是针对转基因辟谣的微博转发量相较于谣言转发量少得可怜。除了转基因的谣言,网络上还充斥着“吃一包泡面需要32 天解毒”、“人一辈子吃9 吨食物,谁先吃完谁走”、“果汁排毒”以及“反季果蔬有害健康,吃不得”等流传甚广的谣言。一些辟谣账号多次对类似的谣言进行辟谣,可惜效果都不显著。因为网络上这种形形色色的谣言传播基本上不间断,谣言传播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了辟谣信息的传播。

同情心理。网络上风靡一时的由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活动之所以能够引起青年群体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利用的就是他们的同情心和正义感。活动的初衷是好的,也帮助到很多人,可是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谣言却是恶意利用网民的同情心理来牟利,偏离活动的初衷。如果对网络上传播的一些寻找丢失儿童或者丢失老人的信息进行跟踪,会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谣言。在新浪微博搜索上输入关键词“一个三岁多小女孩”,会发现这个小女孩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大润发超市被拐卖了,相关信息将近两万余条,谣言的内容惊人地相似,都是“从监控上看,被一个四十多岁男人抱走了,能准确说出爸爸的手机号码,大人都急疯了”等,信息最后以较为诚恳的语气请求大家动手转发帮忙找到孩子。急切的口吻加上小女孩楚楚可怜的照片给网民带来较强的心理冲击力,很容易让网民产生恻隐之心。大多数网友能做的就是动手转发信息,让更多的人看到以寻找更多线索。这种转发举动既表达了网民的同情立场,又能及时将信息扩散出去,在寻人过程中发挥一点点作用,对网民来说是一种双赢。但是这种双赢是需要建立在信息内容真实有效的基础之上,如果大范围转发传播的是虚假的信息,那将会对公共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特别是如果这种走失小孩或老人的谣言经常出现在网络上,所占用的公共资源可能会影响真正寻找走失孩子或老人的信息。这种消费公众同情心理获得转发量和关注量的行为不仅干扰了网络信息流通的秩序,也破坏了自媒体在青年网民心中的信度。

满足心理。处在高速度和高效率生活节奏中的青年群体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很高,微博自身的传播特点也能很好地满足青年群体的需求。“80.3%的新浪微博用户通过新浪微博关注新闻/热点话题,新浪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舆论平台,成为人们了解时下热点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5]。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不仅满足了青年群体的信息需求,而且还能让青年群体自由地阐述他们的意见和看法,满足表达的需求。同时,微博的功能设置还能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社交活动已经从以往的线下交流转为线上的互联网交流,社交网络应运而生。虽然网络社交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间接性,但是却大大降低了青年群体的社交成本。他们之间的网络沟通和交流既省时又省钱,还能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带来交流的乐趣。青年群体渴望在自媒体这个平台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社会事件一旦发生,很多情况下自媒体会最先出现相关消息,这也决定了在自媒体中关于社会事件的讨论比较热烈。当前社会青年群体普遍具有一定的公民意识,作为独立的个体,青年人希望能在热点事件的进展中一直处于“在场”的状态,希望能从公民的角度发表相关事件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完成自己的社会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我肯定和满足,这种满足心理就为谣言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虽然自媒体给了用户一个近距离接触事件的平台,但这个平台上流传的消息却是鱼目混珠。每逢发生较为重大的事件,谣言经常伴随着真相产生。这么多谣言大范围地传播,如果从正面角度去思考,可以反映出青年网民对事件积极关注并参与交流的态度,他们期望通过转发和评论获得社交满足感,满足他们“在场”的愿望,显示他们对最新态势的关注,但是,青年群体的这种满足心理却造成了谣言的肆虐,甚至可能会发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针对青年群体传播网络谣言的消解策略

(一)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和青年群体对话,努力树立公信力

目前,网络谣言的辟谣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尴尬的现象——“塔西佗陷阱”,即公众总不相信政府部门的表现。“庆安警察开枪事件”就折射出这种怪相。看到政府部门在自媒体发布的调查结果以及公布的现场视频,大部分网友都不相信“警察无罪”这个结论,认为公布的现场视频被后期剪辑过,无法证实案发时的实际情况。之后政府部门又针对视频进行解释说明,可是很多网友并不买单,仍然拒绝相信。公众对政府部门的这种抵触态度由来已久,这和政府职能部门在处理重大事件中不及时发布信息的消极姿态有着直接的关系。网络谣言的可怕在于其传播的广泛性和持久性,如果在网络上政府职能部门陷入“塔西佗陷阱”,那么其公信力堪忧,因此,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在发生重大事件时,争取事件的话语权,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并且以平等的姿态通过自媒体这个平台积极和青年群体开展理性对话,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注意对其思想进行有效的疏导,有的放矢地进行网络辟谣。政府职能部门辟谣的目的是要杜绝谣言的传播,因此应该不断提高公信力,树立良好的形象,从根本上消解网络谣言。

(二)自媒体运营商要继续完善辟谣平台

作为承载信息的平台,自媒体运营商虽然不从事信息的传播,但是如果任由谣言在自媒体平台上肆虐,那么不仅会影响到自媒体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感受,也会影响自媒体平台的发展。试想一下,如果自媒体平台充斥着大量的网络谣言,那么其核心的使用功能和价值必定会被稀释。因此自媒体运营商要不断完善辟谣平台,维持和保护自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2010 年11 月8 号,新浪微博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虚假信息辟谣官方账号——“微博辟谣”,截至2015 年6 月2 日,已经发布了772 条微博,粉丝数量将近95 万。新浪微博的辟谣机制体现在24 小时全天候的谣言监控、用户参与型的举报体系、多方位进行证据核实、严格处理虚假信息以及多种信息澄清渠道等。新浪微博在辟谣平台的建设方面已经比较尽职尽责,作为一种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平台,“微博辟谣”在海量信息中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净化者角色。但通过分析“微博辟谣”这700 多条微博,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辟谣平台只是在搜集和筛选一些微博谣言然后进行二次转发,但转发量和评论量相较于谣言的传播都少得可怜。这种对比和谣言的天然属性以及受众的心理密不可分,但是辟谣平台仍然要在信息的有效扩散以及和网友互动方面努力,辟谣平台未来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

(三)充分发挥民间辟谣力量

虽然自媒体运营商旗下的辟谣平台在谣言的消解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一些民间辟谣力量也在不断壮大。民间辟谣力量主要分为团体和个人两个层面。民间辟谣团体以新浪微博上的“谣言粉碎机”为主要代表。它是果壳网旗下的谣言粉碎机主题站,2010 年11 月14 日开始运营,迄今发布了1755 条辟谣微博,粉丝数量达到116 万余人,无论是发布辟谣微博的质量还是数量,抑或是受众的关注程度,其声势都超过了新浪官方的辟谣微博。民间辟谣依靠的个人力量主要指的是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和知名人士所发挥的作用。这些个体由于拥有较为庞大的粉丝数量和较高的人气,在谣言消解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其他平台和团体所不能产生的效果。特别是对于青年群体来讲,他们对于公权力可能会产生较为抵触的心理,政府职能部门所发布的信息不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此时如果微博上受到青年群体喜欢和崇拜的“意见领袖”能够及时发声,针对虚假信息进行辟谣,呼吁大家不传播谣言,青年群体就有可能理智思考,不轻易传播谣言。要认清民间辟谣力量的优势所在,它有着自媒体辟谣平台所不具备的天然群众基础和亲民特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民间辟谣力量和自媒体辟谣平台的发展并不矛盾,两者之间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属于一种补充和完善的关系。

(四)提高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

自媒体平台的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虚假信息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大肆传播,辟谣信息也同样拥有这样的途径。从技术角度分析,传谣和辟谣这两种信息的传播行为在自媒体平台上是平等的。但每逢发生重大事件,谣言的传播数量和速度是辟谣信息的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谣言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产生压倒性的优势。这种局面的产生除了谣言本身的特点外,青年网民媒介素养的欠缺也是主要原因。因此,青年网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甄别能力。在自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注意分析和总结遇到谣言的种类、特点及传播规律。这种长期精准化的识别谣言能力的培养,能够降低青年网民再次被相似的网络谣言蒙蔽的概率,有效预防同类谣言的二次传播。此外,青年网民还应该努力培养求证网络信息真假的心态和能力,这需要充分调动青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反驳和揭露网络谣言需要的不仅仅是青年群体的内心动力,还需要他们较高的信息求证能力。这意味着青年群体在面对网络信息时,不能一味接受,应该进行逻辑思辨,使用网络发达的信息讯道,将和信息相关的细枝末节进行系统综合的处理,努力探寻信息的真实来源和出处。如果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得到提高,那么虚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接受环节和二次传播环节就能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减小网络谣言的传播力度和传播广度。

自媒体不仅仅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它也是各种谣言的集散地。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中,谣言的发生防不胜防,追踪和控制也比较困难,但作为各种信息的呈现“场”,微博用户众多,反馈速度很快,“去谣言化”速度也很快,微博的自净功能十分强大,微博传播的信息除了谣言外,还有真相。只要青年群体具备对信息的判断能力,那么即使流言前期扩散范围再广,真相最终还是会浮出水面,谣言最终也会被消灭。自媒体时代,青年群体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受众,而已经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有了这个角色再加上网络弱把关的特点,个人可以相对自由地发表言论,因此更需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注意甄别网络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媒介也应该努力扮演好一个信息“把关人”角色,不仅要追求事情的真相,还要肩负起消灭谣言的责任,和青年群体一起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环境。

[1]甘露.浅析网络议程设置的特色[J].国际新闻界.2003(4):13-17.

[2][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R].2014 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2014(7).

[3]桑斯坦.谣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55-56.

[4]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

猜你喜欢

辟谣谣言群体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澄清事实 明辨是非——温州新闻网辟谣举报平台建设之探索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关于拍卖的辟谣
谣言π=4!
谣言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