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中的“非毛化”思潮及其批判

2015-03-29焦连志黄一玲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思潮舆论历史

焦连志 黄一玲

(上海电力学院社会科学部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信息技术革命所支撑的互联网的崛起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深刻和最具革命性的变革。其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超越人类以往任何一次新技术所引发的社会变革,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技术面貌、社会结构、交往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头脑深处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在个体言论表达方面,其言论自由和言论表达权的实现更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出现为任何人、任何组织和任何社团在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宣泄情绪等创造了条件,哪怕这些观点与主流意识形态大相径庭也会受到足够的宽容”。[1]网络舆论随之勃兴,网络上呈现一派众声喧哗、众神狂欢的舆论景观,无论对网络参与者还是网络旁观者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2]网络影响力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及用户数量的增长而急剧扩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网络已经具有了影响或控制人们思想与意识形态的权力属性,对这种权力学界称之为“媒介权力”。“媒介权力是指支配者通过占有、操纵媒介实现对被支配者的信息控制,迫使被支配者(大多数是在不完全知情或自动赞同的情况下)在认知行为和价值判断上服从于支配者的利益要求。”[3]因而网络已经成为我党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重视的重点领域。在众神狂欢的网络空间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相适应的社会思潮,其中“非毛化”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在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这位历史伟人的缅怀、崇敬之情时,也必须注意和警惕网络上泛滥的各种形形色色的“非毛化”思潮,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密切关注网络舆论,关注网络舆论对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影响。而网络上泛滥的“非毛化”思潮就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去批判、必须去澄清的大是大非的重要问题,也是必须要理直气壮地去“争论”的问题。

一、网络舆论中的“非毛化”思潮

关于舆论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李普曼认为:“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4]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5]可见舆论带有公共意见的特质,并对社会态度、社会行动等都会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新空间的出现,大众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意见与态度的表达,于是就形成了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是网民对自己所关心的话题(包括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历史评价等),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以网络论坛为主阵地的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6]网络舆论是在网络中形成的“公共意见空间”,网络舆论作为社会晴雨表,能够反映社会公众对某一事件的态度、看法等,对于资政治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较为一致的网络舆论还能起到凝聚人心、团结社会的作用,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然而,网络舆论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这方面其“双刃剑”的特性也显得更加淋漓尽致,有学者这样总结网络舆论的负面作用:“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假信息、谣言的‘扩音机’,导致信息误导和舆论失范;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消解社会凝聚力的‘分离器’,导致社会信任危机;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点燃社会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对社会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舆论有时可能会成为少数利益集团的‘宣言书’,导致网络话语权的失衡。”[7]网络空间意见表达的自由性、开放性也使得各种个性化的意见、态度,甚至是与主流意见、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的意见也在网络上获得了传播的空间,容易误导受众,制造社会不和谐的噪音,甚至是激化社会矛盾,因此,网络舆论也有必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促进网络和谐与社会和谐。

网络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这有利于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但网络空间中也存在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怀着“语不惊人死不休”、获取舆论关注度、一夜成名、获取私利,甚至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动机大肆发表各种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或者无视历史、戏说历史,或者诋毁英雄、诋毁传统,或者是直接发表各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传播负能量,试图搞乱人们的思想,搞乱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这种网络舆论数不胜数,其中一种最重要的舆论就是“非毛化”思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捷分析了“非毛化”思潮的三种主要表现在:一是有意把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犯的错误说成是“罪恶”。二是用西方的“权力斗争”说来歪曲和图解党的历史,把延安整风、高饶事件乃至庐山会议错批彭德怀、“文化大革命”造成刘少奇冤案等,统统被说成是毛泽东为了“个人权力”而搞的党内斗争。三是有意抹杀毛泽东领导下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把毛泽东领导下的新中国说得一团漆黑、一无是处。[8]这些“非毛化”思潮扰乱了人们的思想,扰乱了人们对毛泽东、对党的评价,如果不对这些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和抵制,而任由其在网络上散布传播,那么后果将是严重的。

二、网络舆论中“非毛化”思潮的形成及其危害

随着网络技术演进到web2.0 时代,网络信息传播已经由过去以门户网站为中心向网民受众扩散演变为多中心、无中心传播,信息发布与传播不再被垄断或由权威控制,只要有网络技术终端比如电脑或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源,人人都是“自媒体”,形成了网络世界中数量惊人、极其庞杂而又良莠不齐的网络舆论,给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非毛化”思潮以抹黑、丑化毛泽东形象,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为主要目标,不顾史实恶意揣测毛泽东领导与发动的诸多事件的动机来抹黑毛泽东;通过夸张、臆造、虚构所谓的毛泽东“生活细节”来丑化毛泽东形象;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通过所谓的“还原历史”揭露“历史真实”,专门就党的历史上所犯的错误来做文章,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看不到或者故意忽视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故意散播带有强烈负面情绪色彩的主观评价。这些舆论在网络上兴风作浪,获得了一些“支持者”,他们进而通过“顶”、“转发”、“评论”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这些舆论的影响面,进而形成了网络上不可忽视的“非毛化”思潮。

“非毛化”思潮的本质是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代表着现代社会的悲观与颓废精神,其破坏性在于瓦解各种意义与目的,把任何信仰、价值都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使人们的精神世界陷于纷争不已的状态,并最终分崩离析、没落乃至衰竭。现代西方社会的虚无主义思潮不仅是对上帝以及神圣意识的否定,而且也是对人的各种规定性及其存在方式如历史性、文化性、民族性、公共性的否定,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精神价值和现代社会价值的消解和反抗。在虚无主义思潮肆虐之下,人人以自己的喜好为‘价值标准’,传统价值规范被无序化和特殊化,核心价值认定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9]历史虚无主义的“非毛化”思潮在对毛泽东的评价问题上没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是以客观的历史标准和价值标准来作为评价标准,而是从自己的好恶出发任意裁剪历史,解读历史,以自己的主观偏好、主观好恶来评价毛泽东,其本质就是以价值虚无主义来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由于网络传播的强大传播速度与广度,受众也十分广泛,这会对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严重的伤害。

不仅仅是“非毛化”思潮渗透着历史虚无主义的鬼魅,网络上不时被挑起的“爱国不等于爱党”的舆论也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把爱党和爱国刻意对立起来,甚至通过制造两者之间的矛盾最终既否定爱党,也否定爱国,恐怕是鼓吹这种说法的真正用心。”“党不等于国家,所以爱国不等于爱党。把这个常识当成旗帜来挥舞,为的是搅乱公众的视线,制造最终背离常识的引申。爱国和爱党不是相等关系,但也绝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反复强调‘爱国不等于爱党’的人,就是要把互斥强行塞到爱国和爱党之间。”[10]“像‘爱国但不一定要爱党爱政府’这样的体制派观点,早已在肆无忌惮地侵蚀着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如果我们不敢直面这样的问题,不去与这样的思想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思想意识形态斗争,甚至自设禁区,只能是自杀式的‘意识形态不抵抗主义’。”[11]这些舆论的根源也在于历史虚无主义,不能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客观地评价党领导人民光荣奋斗的历史,恶意地去离间党与人民之间的紧密关系,其本质上与“非毛化”思潮是沆瀣一气的,是应当予以严厉批判的。

三、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抵制“非毛化”思潮

(一)对毛泽东的评价要坚持党性立场和坚持唯物史观

在党史研究和历史研究中,对毛泽东的评价一定要做到两个坚持:一是要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所犯的错误;二是要坚持党性立场,绝不能以反思历史为名,放弃党性立场,随便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观点和研究。正如列宁所批评的:“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12]邓小平曾经明确地讲到对毛泽东评价问题的重要性:“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 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13]“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14]因而,对于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不仅对于维护毛泽东即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科学评价党的历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毛泽东的评价,1981 年党中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已有定论,任何研究和反思都应在坚持这一立场的前提下进行,这就是党性的立场,也是唯物史观的立场。即使对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也不能过于夸大和反复宣传,“感情用事地把他的错误说过头,只能损害我们党和国家的形象,只能损害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威信,只能涣散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15]“对于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 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16]因此,要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维护党的形象,就要在毛泽东的评价问题上坚持党性立场和唯物史观,从而形成正确的评价,以引导对毛泽东评价问题上的网络舆论。

(二)加强主流媒体的声音,针锋相对地对“非毛化”思潮展开批判

在现代社会中,媒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正日益进入“媒介社会”,媒介权力日益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权力。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曾这样指出广播媒体的影响力:“(广播系统)已经代表了整个国家权力……切斯特农场不过是国家的烟草供给地,而无线电广播则是国家的话筒。”[17]尽管上述评价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利用大众传媒控制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进行论述的,但对于我们利用媒体影响大众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主流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塑造主流舆论、引导社会舆论等重要的职责,在过去,得益于主流媒体的特殊地位和对信息的集中控制权和垄断权,主流媒体很好地履行了这些职责,但是,随着网络空间的崛起,网络真正是去中心化的、平民化的舆论空间,各种声音都可以在网络传播,这样就弱化了主流媒体的声音,冲淡了主流媒体的信息传递。一个社会要稳定发展,必须要在舆论上达成共识,网络作为一个公共舆论的空间,更需要去努力寻求共识,但是共识不是现成的,是需要通过媒体影响舆论来寻求共识:“个体没有现成的认同,认同需要个体自身去建构并为之负责;换言之,个体并非‘拥有一种认同’,而是面临一项长期、艰辛、永无休止的同一化的任务。”[18]而在这一过程中,主流媒体无疑肩负着重要责任。

舆论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公众舆论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折射与缩影。社会意识需要引导,公众舆论更需要规范。公众舆论作为一种客观的意识形态力量,它同样存在价值判断问题,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公众舆论力量其本质都是科学的,都是正面意义上的。公众舆论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所以,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舆论建构与引导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9]德国工人党宣传部长戈培尔曾说过一句臭名昭著的话:“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在应对“非毛化”思潮方面,主流媒体应当旗帜鲜明地展开批判,发出主流媒体的声音,以影响网络舆论,因为如果主流媒体不发声,任由“非毛化”思潮的泛滥和传播,就可能会形成“非毛化”思潮的网络舆论优势,进而影响受众。传播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声音强势者越是大声疾呼,那些劣势者则越是沉默,呈螺旋式的扩展过程,直至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诞生。”[20]因而,主流媒体必须肩负起责任,针锋相对地批判“非毛化”思潮,不使其形成有优势的网络舆论,抵制其负面影响。

(三)加强对商业化网络媒体的管理与引导,压缩“非毛化”思潮的传播空间

在当代这样一个商业化无孔不入的时代,网络媒体也渗入了资本的逻辑,商业化资本操控的网络媒体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进而实现资本的价值,就必须争取受众,赢得受众,因而一些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博取点击率,放弃了应有的伦理操守和道德底线,纵容一些负面舆论包括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舆论的传播,其中当然也包括“非毛化”思潮,这些媒体有意无意地充当了西方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超限战”的阵地,这使得“非毛化”思潮获得了网络生存的空间,并在网络中得以传播,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对于商业化网络媒体,政府仅对其进行依法依规管理是不够的,因为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控制人们思想的权力,就等于意识形态权力,这是政府需要去牢牢掌控的权力。因此,政府还应当对商业化网络媒体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使其舆论导向和舆论标准努力与主流媒体保持一致,至少应引导其不越过必要的舆论底线;同时,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如后台监控、舆情监测、敏感词过滤等手段限制网络搜索和网络传播,从而限制“非毛化”思潮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对于一些制造“非毛化”思潮舆论者,要压缩其舆论空间。

四、大学生应自觉抵制“非毛化”思潮

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深受网络影响,其求新求异求变的思想特点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网络上流传的“非毛化”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潮即使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他们对毛泽东的整体判断,也足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毛泽东在他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影响虽然不至于严重,但不可忽视。散文家郁达夫曾说过:“一个没有英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一群可怜的生物群体,而有了英雄人物却不知道崇拜和爱戴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毛泽东所处的年代是中国人民为反帝反封建而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千百万为挽救中国命运而奋斗的英雄群体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否定了毛泽东,就等于否定了那个时代、那个群体,也就否定了历史。“类似的场景曾在苏联出现过,当时他们叫作‘公开化’运动。通过所谓的‘解密历史真相’让苏联普通民众有机会了解到种种细节性的秘密,很多英雄和正能量符号因此被拆毁消解。当人们发现此前深信不疑的东西竟然全是‘骗人’的,过去的信仰就崩溃了。而且不少人有个毛病,往往只要跟主流的不一样,就容易相信是真实的。他们没有想到,这种所谓的真相往往是不靠谱的编造和篡改。”[21]“苏联解体,殷鉴不远。‘去其史’,必先去其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从个体的否定到整体的否定,从具体的否定到抽象、终极的否定,如此延续,历史就是这样在怀疑和扭曲中走向了虚无。”[22]这个教训永远值得我们深刻记取。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欲亡其国,必灭其史。”从根本上来说,“非毛化”思潮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我们必须看到“非毛化”思潮的本质在于通过抹黑和丑化毛泽东来达到抹黑党的形象和党的历史,否定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功绩,否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而达到颠覆党的执政地位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这与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战略是遥相呼应的,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积极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实事求是地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熊澄宇.信息社会4.0[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76-7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cnnic35fzzktjbg.htm

[3]吴予敏.帝制下的媒介权力[J].读书.2001(3):22-26.

[4]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文克、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1.

[5]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54

[6]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和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1.

[7]王天意.网络舆论的功能及社会效应[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3-17.

[8]李捷.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绩不容抹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16.

[9]杨金华.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多元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4):117-123.

[10]环球时报.必须抵制把爱国、爱党对立起来[EB/OL].http://opinion.huanqiu.com/editorial/2014-09/5126337.html.

[11]陈先奎.爱国和爱党在中国是一致的[EB/OL].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china/2014-09/5132838.html.

[12]列宁全集(第 2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13][14][15][16]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9.299.366.301-302.

[17]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50.

[18]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M].洪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8.

[19]王多.主流媒体如何引导公众舆论[J].探索与争鸣.2006(9):55-60.

[2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5.

[21]刘加民.“凿船党”猛攻英雄形象 为无赖奸臣平反[EB/OL].http://news.163.com/15/0509/10/AP5ROAAF000146BE.html.

[22]罗援.打一场英雄形象的保卫战[EB/OL].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china/2015-05/6366309.html.

猜你喜欢

思潮舆论历史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新历史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