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笼戏虎”:青少年网络生存的别样风景

2015-03-29刘宏森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际笼子现实

刘宏森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一、“隔笼戏虎”的含义

(一)“隔笼戏虎”是一种隐喻

先想象一个场景:隔笼戏虎——“困于铁笼之内,利爪利齿钢尾,再有百兽之王的威风,老虎也丝毫奈何笼外戏虎之人不得。隔着道道铁栅栏,笼外之人竖蜻蜓作怪腔甚至吐口水,都可随心所欲。然而,一旦那铁栅栏松了一个焊接点,掉了一颗小螺丝……笼外潇洒之人顷刻间便如丧家之犬,狼奔豕突。”这是笔者10 多年前一篇足球专栏随笔中的一段文字。那篇小文章意在批评一些足球运动员,他们缺乏直面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往往把失败归咎于种种客观因素,如果没有这些阻碍和困难的话,极潇洒地踢他几记惊世骇俗的“世界波”是不成问题的。看着绿茵场上一些人的表演,不免想到“隔笼戏虎”这4 个字”。本文借用这段文字,是想由此引申开来,描述和揭示一种不必、不愿、不能、不敢直面冲突和困难的情势和状况。

(二)“隔笼戏虎”的隐喻意义

“笼子”。在现代生活语境下,“笼子”首先指代许多具体的保护。从物质层面讲,笼子包括各种设施和工具,使人免于直接面对种种外在的力量和威胁。比如鳞次栉比的屋宇建筑、功能越来越齐全的工具系统,都使人日益远离风吹雨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人类自身得到的保护越来越充分,也越来越有力;从制度层面上讲,笼子包括各种政策制度,对人们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问题和威胁进行预先的防范,以保障其安全。互联网既具有物质层面笼子的意义,也具有制度层面(互联网上的种种协议事实上发挥了制度和规范的作用)笼子的意义。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几乎须臾离不得、少不了的“第二生存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笼子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它意味着一种保护,使人免于直接面对外界纷扰和可能的攻击;它往往又意味着对人自身的一种禁锢、对人们活动边界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人们和现实世界之间短兵相接的直接联系,制约着人们向外扩张和拓展的能力。尤其当人们上网成瘾之时,鲜活的现实世界便成为栅栏那边只能远观,却不能置身其中、没有烟火气息的景观。

“虎”。虎指代外在于个体的巨大存在。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必然要进入却又很陌生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个外在于他们,也溢出其有限经验范围的巨大存在。他们不知这个巨大存在的边际和深浅。通过成人社会的描述和告诫,青少年朦胧认识到,这个外在的巨大存在中似乎蕴藏着无数精彩和珍宝,也似乎像成人社会所说的那样,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总之,这个外在的巨大存在如同珍稀老虎那般既凶险,又稀罕,充满了吸引力。

“戏”。戏不仅仅是戏弄、游戏,也是学习、交流、参与等,主要指青少年自由自在地在网上冲浪。“戏”的核心是一种随心所欲、心无挂碍的自由、松弛的心态。

作为一种隐喻,“隔笼戏虎”描述了在享受着种种现代文明成果,被这些文明成果(特别是物质文明成果)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现实状况下,当代人无须与很多困难和挑战短兵相接的实际状况;也揭示了在此状况下,当代人自身许多世代遗传、传承的最为基本的本领和能力有所退化乃至丧失的状况。从本文议题角度讲,“隔笼戏虎”着力揭示的是青少年互联网生存的一种显著特点:“隔笼戏虎”为他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上网冲浪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他们无须更多地关注种种现实关系的维持和修缮,无须更多在意现实利益的增益和消减;同时,也消减了他们直接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机会,对他们培养各种生存发展能力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和阻碍。这些能力主要包括:直面人际关系的现实情境,直面种种现实难题和困境的逼迫与拷问,在短兵相接中,实现顺畅的人际交流,破解种种现实的难题和困境。而这些能力都是生而为人者必须具备、青少年人生发展必需的。

二、“隔笼戏虎”与青少年网络生存

互联网之所以会成为笼子,这与其所具有的一些鲜明特性直接相关。一是自主性。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二是开放性。任何人只要遵守相应的协议,就随时可以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三是平等性。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地位的平等带来了最大限度的交流自由。四是虚拟性。网络的虚拟性表现在网民身份“隐形”、网络空间“虚拟”、网络实际运行“无序”。五是交互性。互联网上的多个思维主体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1]在互联网的诸多特性中,虚拟性与其他诸种特性显然并不在一个层面上,而具有更加深层、重要的基础性意义。自主、平等、开放和交互等特性其实都是在虚拟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虚拟性这一基础,其他诸种特性可能无从谈起。

虚拟性的基础和前提是匿名。匿名意味着人们可以使用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真名实姓和真实身份出没于网络世界。匿名使人与人之间处于相互间“无背景”的状态,青少年得以使用各种虚拟的身份和名称,暂时摆脱种种现实关系和利益的束缚由于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随心所欲地叙述、抒情、议论和臧否成为可能。互联网由此便体现出了一种笼子式的保护效果,为青少年“戏”于其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首先,互联网成为青少年学习和了解各种知识的“百宝箱”。开放性使互联网成为无垠的知识海洋,也为青少年搭建了远较前辈大得多的知识学习的平台,有效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这就使青少年无形中拥有了一种知识掌握者的优势。其次,互联网成为青少年呼风唤雨的“七星坛”。互联网上的空间地域无边无际,足以使人随意变换身份,互联网由此成为诸葛亮挥扇作法的“七星坛”。青少年在声光电交相辉映的极其逼真的各种游戏情境中,尽情扮演真实生活中常常不可能扮演的、不同于社会角色的种种虚拟角色,以现实生活中难以具有的种种超常能力,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再次,互联网成为青少年呼朋引伴的“假面舞会”。作为史无前例的独生子女群体,青少年在人际交流方面面临着的问题和特点几乎也是史无前例的。互联网则以其开放性和平等性成为最大的人际交流平台。通过这一跨越空间限制的平台,青少年人际交流的触角几乎可以延伸至网络所覆盖的任何一个角落。处在这种虚拟性、人与人相互间“无背景”的虚拟人际交流状态之中,青少年可以心无挂碍、随心所欲地交流、讨论,相互点赞或相互攻击。网上人际交流实际上成为一场名副其实的“假面舞会”。最后,互联网成为青少年社会参与的“绿色通道”。青少年一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体制化、主流化)参与的途径十分狭窄的境遇之中。通过互联网,青少年充分发挥自己更加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主动、自主开拓出了一条社会参与的“绿色通道”。青少年远比前辈更广泛地进行政治参与(发表政治见解、社会管理的主张)、文化参与(阅读、观看等)、经济参与(“宅经济”、电子商务、网购)和社会活动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

作为新生的社会成员,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一些“笼子”的保护,以避免在其幼稚、娇嫩、脆弱的特殊人生阶段遭重大打击。在互联网这只“笼子”的保护下,现实世界中的权威、规范、限制常常被瞬间打破、被去魅,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看到了更加辽远的世界,看到了更加丰富的世界。这就为其自身完成社会化进程创设了十分特殊的条件和背景。然而,值得追问的是,互联网的虚拟性,以及建筑在这种虚拟性基础上的种种网上冲浪的潇洒本身是否也是虚拟的?这种虚拟的潇洒,对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现实世界,健康快乐地生存和发展,是否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正视的问题呢?

三、“隔笼戏虎”的可能之弊

虚拟的“第二生存空间”是青少年与现实世界的一个缓冲空间。缓冲既意味着与现实世界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和间接的联系,其实也难免意味着一种“隔笼戏虎”式的隔膜和局限甚至禁锢,其间必然存在着种种可能之弊。

(一)“隔笼戏虎”与浮皮潦草

青少年往往更多限于通过搜索引擎接触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点,满足于浅阅读和快浏览,而一般不会主动关注、追寻这些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把握这些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这就使他们所学到的知识难免零碎、浮皮潦草,难成系统。有了互联网这个“百宝箱”,背诵和记忆常常被视为多余。这一方面迎合了一些青少年不愿意背、记的惰性,也对青少年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潜在而又深远的影响。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各种知识点只有被内化,才能真正被人们所掌握,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记忆是学习、理解各种知识和技能十分重要的方式和途径。通过记忆,新的知识信息进入人的经验系统之中,与此前“库存”的知识和经验之间相互拌和、互相渗透,逐步生成新的神经连接,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和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指的就是这一点。青少年满足于从互联网这个“百宝箱”中搜索各种知识点,满足于浅阅读和快浏览,而不下功夫背诵和记忆,难免使其对各种知识点流于浅认知、浅识记,难以使各种知识点在经验系统之中刻下深深的痕迹,更难以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形成新的链接和渗透。阵雨过后地皮湿,浅尝辄止,皆是这种知识学习状况和效果的写照。事实证明,有了互联网这个“百宝箱”,却未必意味着青少年就成了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在《浅薄》[2]一书中,尼古拉斯·卡尔说,技术正在塑造改变着我们。当我们对碎片化习以为常的时候,我们已经丧失了反思的能力、反省的能力。除此之外,他还对碎片化阅读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当我们在网络中搜索的时候,我们没办法看到森林,我们甚至连树都看不到,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树枝或者树叶。所以我们该怎样去抵抗这种碎片化阅读给我们带来的浅薄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到完整的“大书”呢?[3]

(二)“隔笼戏虎”与回避矛盾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种人际矛盾和冲突。直面并化解人际矛盾和冲突,学会与人交流和相处,这些都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必修课。一定程度上讲,学会化解人际矛盾和冲突,甚至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这固然需要模拟情境中的操练,却更离不开真实环境中的亲身经历。“隔笼戏虎”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现实世界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和间接的联系。这就避免了零距离、直接交流可能带来的不谐、摩擦、矛盾、冲突及伤害。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宅男宅女之所以能够宅在家中,很大程度上就与“第二生存空间”提供的充分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玩不完的游戏、聊不完的微信/QQ、看不够的信息、吃不尽的美食。借助互联网,他们不仅可以满足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还能足不出户,也不会与时尚落伍、和新潮脱节。很显然,当青少年耗费更多时间进行网上人际交流之时,他们必然会少了很多在现实世界中学习人际交流、化解矛盾冲突的机会。

可是,借助于互联网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毕竟是间接的,是隔着屏幕、隔着笼子的,缺少热乎乎的温度和活泼泼的气息。网上人际交流限于文字和图像,是有时间斟酌字句、删掉重来的,现实中的人际交流则是即时应对、覆水难收的;网上人际交流可以一语不合,便单方面离线缄默,现实中人际矛盾冲突之时却难以一走了之;网上人际交流常常是戴着面具的,下了网往往“见光死”,现实中的人际交流则更多是“素颜”以对的。总之,网上人际交流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回旋余地和回避空间,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流却是短兵相接的。这就必然造成网上的人际交流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互联网“通讯的效率虽然大幅提高,‘沟通’的效率却并不一定随之提高,愈加扩大的关系网,反而使亲密关系的稳定性降低,维护难度增加”。[4]上海青年研究中心《2014 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指出,使用手机上网减少了与亲友等的相处,影响了各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

(三)“隔笼戏虎”与“上”“下”悖逆

“由于对人机关系的控制比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控制强得多,再加上还能从中获得心理需求和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青少年愈加容易对这种人类化的人机关系形成依赖,而愈加在现实生活中趋向于封闭”[5]。人机关系更加容易控制,由此使青少年得以“隔笼戏虎”,在线上和线下的表现迥异,甚至常常判若两人:线上妙语连珠,语不惊人死不休,线下却笨嘴拙舌、寡言少语;线上呼朋引伴,线下却怯于交往、朋友寥寥;线上满屏八荣理念,线下却时有八耻言行;线上是激情满怀的爱国者,线下却可能是大帮倒忙的“爱国贼”;线上是国货的铁杆粉丝,线下却是洋货的坚定拥趸;线上“那么孝顺”,线下长辈对他的“孝顺”却毫不知情。许多青少年线上线下的悖逆现象值得关注,这种悖逆现象长此以往的存在容易造成人格的分裂、二重人格的形成。

(四)“隔笼戏虎”与思想缺钙

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语言暴力现象并不突出,这与他们往往顾忌于种种现实的利益和限制直接相关。而网络生存“隔笼戏虎”的特点,使得“第二生存空间”中的语言暴力问题十分突出。

一是多武断结论,少必要论证。帕累托说:“我们只提醒断言者要担起证明的重负。”[6]然而,对许多社会现象,一些青少年网友喜欢发表意见,往往只下判断,并不说明理由。比如对庄羽状告“郭敬明抄袭”事件,许多郭敬明的“粉丝”在网络上痛骂庄羽:“我们小四那么有才华怎么会去抄袭?”“庄羽就是个借名人炒作自己的××”,“就算他是抄你的,我们也看他的不看你的,因为他是‘80 后’,你不是!”……铺天盖地的谩骂中,无人对“庄羽就是个借名人炒作自己的××”这一判断说出个“所以然”来。二是多事例列举,少事理把握。即使要说明事理,他们也往往只限于列举一两个个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全然不顾仅凭这一两个个例是否会以偏概全,逻辑上是否谨严。三是多情绪宣泄,少理性思考。对网上热议的话题,他们往往在情绪的支配下发表意见,而缺乏理性的必要指引和规范,“抒情”重于说理、叫嚣重于论证。曹林指出:“那些跟帖,充斥着被匿名评论放大的情绪化语言,完全没有自己的逻辑,纯粹是为骂而骂……只是平常在网络上骂习惯了,谩骂就是他们在网络上的存在方式……不是在讲理,毫无逻辑、不问事实、没有是非,只是通过纯粹的谩骂来发泄一堆莫名的情绪,根本就没有跟人对话讲道理的准备”[7]。四是多群狼围攻,少基本道德。在网上各种纷争中,许多青少年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倚仗人数优势,以群狼战术,党同伐异,对不同意见者一律进行谩骂和围攻。多年前著名的“韩白之争”中,韩寒的粉丝们对白烨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便是一例。朱大可说:“他们在论坛上匿名而行,企图用唾沫淹死一切不符合其价值标准的事物。他们使用酷语(暴力话语)和秽语(脏词),羞辱丑角的人格,击打她们的面部,进而消灭她们的表演意志,迫使她们退出话语舞台。”[8]五是多炫目辞藻,少思想钙质。一些青少年在网上奉行“说话意味着存在,沉默就等于死亡”的理念,往往只为体现自己的存在感而表达,而不是确实有新思想、新感受而不得不一吐为快,因此,他们往往以更直白、更鲜明、更有冲击力的话语和方式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在铺天盖地的帖子、炫目骇人的辞藻背后,却掩藏着新鲜思想和感受严重匮乏的事实。

美国著名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Asimov)说:“暴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肢体暴力如此,语言暴力亦然。语言是思想的载体,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语言暴力,是否曲折地暴露了其思想的简单和粗暴、其思想水平方面的“无能”?一般来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缺乏话语权。值得追问的是,话语权的缺乏是否与其思维能力、话语能力的缺乏直接相关?如果说前辈一代代青少年由于这些能力和话语权的缺乏,只能偏安于社会一隅和“边际”的话,那么,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则因为匿名而得以“隔笼戏虎”,通过语言暴力咄咄逼人地抢得了话语权,成为当今社会中焦点性的群体。然而,这种“几多几少”的语言暴力,真的能够帮助青少年在当今社会中真正争得话语权?能够帮助青少年成为有理性、讲道理的群体?这是值得社会和青少年自身深思的。

(五)“隔笼戏虎”与虚浮脆弱

不少青少年沉湎于“第二生存空间”,十指飞快,却四体不勤,虚浮脆弱。许多青少年不堪军训风吹日晒,昏倒在地。这方面的事例屡见不鲜。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日少年在内蒙古草原上的较量敲响警钟以来,青少年体质、意志的虚浮脆弱早已成为社会关注和担忧的一个大问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披露,我国学生健康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速度、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滞,耐力素质低谷徘徊,血压调节机能不良比较普遍等方面。报告指出,尽管2007年5 月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在全国实施了以“阳光体育”为核心的一系列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措施,但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依然严峻,体质健康问题仍然突出。报告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中,“网络时代,以久坐不动为特征的静态休闲方式,阻碍了青少年获得持久的、足够的运动乐趣并以此为基础的经常性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重要原因之一[9]。网络生存方式自然不能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依然严峻的局面负全责,却也难辞其咎。纵然青少年在网络“七星坛”上呼风唤雨,在网络“假面舞会”中呼朋引伴,却难掩其中的不少人在体质、意志等方面的虚浮脆弱。

四、对于青少年网络生存的再解读

按照传统社会学的阐释,青年往往被视为社会的“边际人”。谢维和认为,“边际人”“在社会学上指的是一种处于各种文化边缘,而未能真正进入或被某种文化同化的人,有时它又指一种正准备进入但尚处在一种可能性之中的人”[10]。有学者认为,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社会改革开放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尤其是网络时代“已导致以往青年人‘边缘性’条件的丧失”,“进入社会的大门已向青年敞开”。[11]“青年人‘边缘性’条件”之所以“丧失”,关键在于互联网为其“隔笼戏虎”提供了关键的保护和保障,使之可以在无须更多关注种种现实关系的维持和修缮、无须更多在意现实利益的增益和消减的前提下,心无挂碍地参与社会生活。发出自己不同于前辈的声音。这就使他们在当今社会中拥有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甚至拥有了所谓“文化反哺”者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隔笼戏虎”成就了当今青少年。这里要说明的是,当今青少年的“文化反哺”其实是十分有限的,人们不宜放大其影响力。事实上,当今青少年更需要得到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哺育。[12]

青少年终将必须主要在现实世界——“第一生存空间”——中生存和发展。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大踏步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优越,人们一般已经不再需要削竹为矛,编藤为盾,置身风口浪尖,厮杀拼搏,可是,直面各种困难,在短兵相接中化解种种矛盾,却始终是人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和禀赋。长期“隔笼戏虎”,固置、沉湎于互联网等形形色色的“笼子”之内,将给青少年生存和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隔笼戏虎”乃是当今青年必须超越的一种生存状态。

在互联网这一“第二生存空间”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既是享受者,也是建设者。“第二生存空间”的种种新鲜事物和精彩风景,事实上主要来自他们的创造。青少年在“第二生存空间”中的种种创造,对“第一生存空间”——现实世界中的种种规范形成了有力的冲击,对其在现实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和边缘境遇进行了有力的反抗。伴随着他们成长的步伐,这些创造,必将被他们“移植”到“第一生存空间”,从而更加广泛深入地影响和塑造未来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今青年“隔笼戏虎”的互联网生存方式不仅事关当下,也将对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不可否认的是,“隔笼戏虎”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事实。有笼子保护的日子太久了,使人越来越不能直接面对头上的一方天,脚下的一片地,身边的一群人。当前,作风建设抓紧了,不少官员茫然不知所措,出现了所谓的“能力危机”。有官员感叹:机场取消贵宾厅等细致服务后,我比刚进城的农民还懵懂,订票、取票、换登机牌等,不问就不知道,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些官员离开了下属,去医院不知道怎么挂号、乘公交车不知道如何投币刷卡、参加培训会走错教室,“端不了杯、提不了包、开不了门”,不会说话、不会写稿、不会思考。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在权力编织的笼子的保护下,习惯于“隔笼戏虎”,久而久之,用进废退,连工作和生活都“难以自理”了,更何谈开拓创新、转型发展、危机处理呢?[13]在现代优裕物质条件的支撑下,在一些官员的“榜样”作用下,人们贪图便利的一些惰性被诱发,“隔笼戏虎”因而成为一种社会氛围。在此社会氛围之下,青少年“隔笼戏虎”式的互联网生存方式自然有了适宜的土壤和养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改善社会氛围乃是帮助青少年摆脱“隔笼戏虎”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驴友上路了。他们呼朋引伴进行野外生存,这也许可以被视为走出“笼子”的一种尝试、一种象征性行动。2014 年1 月,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这说明,对摆脱“隔笼戏虎”的生存状态,青少年和社会已经有了共识。社会不仅要关注和重视青少年“隔笼戏虎”的生存方式,更要拿出具体的办法来,吸引更多青少年走出“笼子”。如果线下的生活始终不如线上的丰富、精彩,青少年的目光是难以从大大小小的屏幕上挪开,转投枯燥、刻板的现实生活的。

[1]陆士桢.透视网络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EB/OL].http://www.edu.cn.

[2]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6.

[3]李婷.狙击碎片化阅读[EB/OL].http://xh.xhby.net/mp2/html/2015-02/10/content_1202450.htm.

[4][5]黄楚新、张安.网络新媒体:青少年发展面对的双刃剑[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1):87-90.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8.

[7]曹林.你无法说服只想发泄情绪的“喷子”[EB/OL].http://j.news.163.com/docs/99/2015011911/agannguo9001ngup.html.

[8]朱大可.中国“哄客”的仇恨快意[EB/OL].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5/2005-07-15/26/599606.shtml

[9]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EB/OL].http://www.nies.net.cn/cb/bg/201203/t20120329_303299.html.

[10]谢维和.当代青年社会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209.

[11]刘宏森.激情与回应——青少年社会参与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4.

[12]刘宏森.反哺与哺育——对青年“文化反哺”的质疑[J].探索与争鸣.2013(7):34-37.

[13]官员不会办登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yzyd/legal/20141103/c_127172745.htm.

猜你喜欢

人际笼子现实
大象和我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扎紧防止“带病提拔”的制度笼子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现实的困惑
“笼子”究竟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