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突话语中缓和策略使用的人际语用理据

2015-03-29吉锡媛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顺应性

冲突话语中缓和策略使用的人际语用理据

吉锡媛

(曲阜师范大学,曲阜,273165)

摘要:冲突话语是一种常见却又相当复杂的动态语言现象,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但冲突话语缓和策略的研究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语用阐释。本研究主要以汉语官场小说中的缓和人际冲突的策略为分析对象,基于Verschueren(1999/2000)提出的语言顺应论框架,探析话语冲突引发后的缓和策略的使用,揭示缓和人际冲突策略的人际语用理据。

关键词:人际冲突,缓和策略,不平等权势关系,顺应性,官场会话

[中图分类号]H0-06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7.007

作者简介:吉锡媛,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语言哲学。电子邮箱:liushuiruchu@126.com

1. 引言

冲突与缓和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在言谈互动中,交际双方在认识、观点、立场、视角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或对立便会导致冲突话语的产生,并且往往伴随着交际主体的负面情绪,进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化解冲突,实现语言缓和与人际和谐是交际主体在言谈互动中努力达成的目标。近年来,有关冲突话语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遗憾的是,这些研究都只是针对冲突话语本身,关注对象多为冲突话语的会话结构、起始、发展、结束方式等,而对冲突话语的后续缓和话语,即冲突话语引发后,交际者是如何采用语言手段来缓解对立情绪,弱化言辞对抗,并最终实现话语缓和及人际和谐的,鲜有涉及。为此,本文以冲突话语的后续话语为研究对象,主要以部分汉语官场小说中的会话为语料进行研究,旨在对缓和冲突的语言现象进行一定的归纳说明,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交语用制约因素,以期对现有冲突话语的研究作出补充和完善,使交际者了解如何有效地避免、缓解、消除话语冲突,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2. 相关定义

2.1缓和策略

在传统的语用学研究中,语用缓和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交际者采用一定的语言策略或手段对言语行为进行修饰,以减少某一言语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或降低某一话语的以言行事用意

(比如建议、批评、责备、不满等)的力度,增加与对方的商榷空间,从而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等(Fraser 1980;Caffi 1999,2007)。这些策略是一些预防性策略,通常出现在句首或句中,例如间接性言语行为、模糊限制语、不确定声明语、附加问句等。交际者使用这些策略是由于预感到自己所实施的某种语言行为可能会引发人际冲突(事实上人际冲突还没有产生)。有别于传统语用研究中的缓和策略,本文中的缓和策略指的是一组体现为具体言语行为的语言策略,其出现的前提是人际冲突的产生,其功用是弱化言辞对抗,缓解对立情绪从而实现话语缓和及人际和谐,即一组补救性策略。例如:

(1) 嘉宾:因为你花了那个时间下去,所以它还是必须要挣钱的。

主持人:我不太懂这个事,我就知道一句话叫一心不能二用,现在你在演唱会上花了这么多精力是不是意味着你写的东西不会比以前好了?(“再见罗大佑”《实话实说》)

(2) 向阳生(区长)道:“……这接待标准怎么掌握呢?”

章桂春(市委书记)不悦地说:“猪脑子!这还用问?就是你发明的那四菜一汤嘛!”

向阳生吞吞吐吐地说:“章书记,弄四菜一汤可能有点困难!春节刚过完,上等大鲍鱼和好鱼翅没多少了,光招待赵省长还凑合,可一下这么多人……”

章桂春火了:“向阳生,你就给我造吧,死劲造!你们花天酒地时,鲍鱼、鱼翅全都来,接待省里领导就没有了,小心我一个个撤了你们!”

向阳生:“章书记,您……您别急,我……我现在派人进城买……”(周梅森《我本英雄》)

在例1中,主持人的话是对嘉宾的话表示不赞同,威胁了对方的正面面子,因而有可能造成对方的不快或引发人际冲突,不利于会话的顺利进行以及人际关系的维护。因此,说话者在表示不同意之前首先声明自己并不是很了解情况(“我不太懂这个事”),自己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因而缓和了不同意的力度,增加了话语的可接受性。在例2中,交际双方就如何接待上级调查组这一问题产生了冲突,章要求向用他发明的“四菜一汤”接待上级,向却对该提议进行了委婉的拒绝,因而引发了章的不满。后者通过责骂和警告与威胁来发泄自己的怒气。冲突话语引发后,向没有对该话语进行进一步的冲突回应,而是提出了解决当前情况的一种建议,目的在于缓解对方情绪,化解当前冲突,实现话语缓和。以上的两个例子,例1中划线部分属于传统的语用学中缓和策略的研究范畴,该种策略是对言语行为的一种修饰,并不一定涉及到话语冲突;而例2中划线部分则是本研究的关注重点,该种策略出现在话语冲突以后,目的是弱化甚至化解冲突。

2.2缓和策略及其类型

从广义上来讲,话语冲突并不仅仅指说话者采用各种语言形式(或策略)去否定、反对、反驳或反击对方的立场、观点、行为等影响甚至威胁对方面子或身份的言语行为(冉永平2010),而是包含一系列言语行为和不同阶段的一个言语事件。从动态的角度纵观话语冲突的起始、发展和结束,我们发现,在这一过程中,交际双方并不总是针锋相对的,受制于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和双方权势关系等社交因素的制约,交际双方经常会采用一些缓和策略来弱化言辞对抗,缓解言谈紧张,最终达到化解冲突和恢复人际和谐的目的。因此,本文中的缓和策略指冲突话语产生后,说话人为弱化言辞对抗,缓解负面情绪或紧张气氛从而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组补救性策略。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交际者有意采用这些策略来缓和甚至化解冲突,但却不一定总能成功地实现这一目的,有时仅仅表现了说话者的良好意愿。

我们发现,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缓和策略既可以由引发冲突的一方使用,也可以由进行冲突回应的一方使用。另外,从作用对象看,缓和策略既可以针对冲突话题本身,也可以仅仅针对冲突话语引发的负面情绪和言谈紧张。例如:

(3) 黄江北(代市长):“是我的那位高秘书来报告的?”

林书记(市委书记)不乐意了:“……黄代市长,别人就不能向我这个市委书记报告一点你的情况?你就不需要接受一点别人的监督?”

黄江北说:“可以报告,我也需要接受监督,但是采用这种方式……”

林书记语调一下也变得稍稍强硬起来:“什么方式?我们到底怎么你了,黄代市长?”

黄江北一时语塞。

林书记缓和下口气说道:“好了好了,我跟你明说了吧,这件事都是我让小高这么办的。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让你在这个市长的位置上干得更稳当些,能不出或少出点大的纰漏。江北啊,章台的情况比你能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你又初来乍到,我一直担心你年轻气盛,操之过急,树敌太多,反而做不成事。你是一个能成大气候的人,我不愿意看到你因为某种不谨慎而耽误了自己的政治前程,委屈了自己这块好材料。”(陆天明《苍天在上》)

在此例中,黄和林就黄应不应该受监督这一问题产生了冲突,并对此进行了争论。林进行完冲突回应以后,意识到两人之间的紧张气氛,因此有意识地采用了一系列缓和策略来缓解冲突并缓和对方的情绪。比如,林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了解释说明,意在赢得对方的理解从而化解两人之间的冲突;另外,林进一步表示了对黄的关心,表明自己的好意,意在平复对方的情绪进而拉近两人之间的情感距离,提升两人之间的关系。在此例中,缓和策略是由进行冲突回应的一方使用的,并且说话人使用的两个缓和策略,提供解释策略是主要针对冲突话题本身的,而表示关心策略则主要是针对冲突话语引发的言谈紧张和负面情绪。

3. 缓和策略的语用理据

Verschueren(1999/2000)的语言顺应论为诠释语言使用中的结构、话语、策略等的选择及其理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该理论的核心是说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于语境关系的顺应过程。

根据该理论,缓和策略的使用便是这样一种有意识的语言选择过程。当面临冲突话语时,说话人实际上至少有两种以上的选择,一种是对冲突话语做出冲突回应从而使冲突进一步升级,另一种则是对冲突话语做出缓和回应从而使冲突弱化或者消解。这种选择受语境因素和交际者的交际需求的限制。换句话说,交际者做出使用缓和策略的选择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因而是一种高度有意识的行为。另外,当交际者做出使用缓和策略的选择以后,他或她还需进一步决定选择哪些策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缓和策略的使用是语言选择的结果。

另外,语境也是语用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根据顺应理论,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本文主要侧重于缓和策略的使用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如何顺应交际语境。具体来说,交际语境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组成。本文关注的是社交世界中权势关系这一语境因素。本文中的权势指的是由机构中的职位高低而赋予交际者可以用来控制或命令他人的权力、力量等。在该语境中,交际者通常应当表示出对权力的尊重用以维护等级秩序。我们发现,不同权势的交际者使用缓和策略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另一方面,在缓和策略的选择上,不同权势的交际者也表现出极大不同。

3.1从权势地位低的一方来看

3.1.1说话人的有意冒犯话语引发了冲突

尽管这种情况较为少见,我们发现,权势地位低的一方有时也会有意使用冒犯话语来攻击对方的面子或立场,自然地,说话人的话语会引发人际冲突,因为权势地位高的一方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或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权势地位低的一方通常要采取缓和策略来挽回当前不利的形势,如受阻的交际或受损的人际关系。例如:

(4) 钱凡兴(市长):“……大老板究竟是什么意思?光搞移民,时代大道不上了?时代大道我和大老板说过,他原来是支持的!”

李东方(市委书记):“大老板现在也支持,但要我们量力而行,口气和过去有变化!”

钱凡兴不满地看着李东方,讥讽道:“李书记,我算是服你了!大老板口气一变化,你这口气马上就变了,你可真会和省委领导保持一致,我看还能进步!”

李东方一下子火了:“凡兴同志,你怎么这样说话?!我哪里变了?……就算我支持过你,现在接受钟书记的正确批评和好心提醒,又有什么不对?!”

钱凡兴陪着笑脸说:“李书记,你别生气,千万别生气,我这也是随便开个玩笑嘛!来,来,李书记,你站好,我给你鞠躬道歉了!”

李东方:“行了,凡兴,别出洋相了,接着谈吧!”(周梅森《至高利益》)

在本例中,钱是市长,李是市委书记,根据汉语官场职位设定,前者的权势地位低于后者。在文中曲线部分,钱对李的行为进行了有意讽刺。这一行为是一种有意冒犯,直接对李的面子和身份构成了威胁,因此引发了李的冲突回应。之后,钱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合时宜,采用缓和策略来应对两人之间的冲突。

3.1.2说话人的非攻击性言语行为引发了冲突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语料中是最为常见的。具体来说,说话人并没有冒犯或攻击听话人的意图,最起码不是直接针对听话人。这点很容易理解。在汉语官场中,对权势地位的尊重使得权势地位低的一方很少选择公然对抗权势地位高的一方,但他们的非攻击性话语仍会引发人际冲突,原因有以下几点:(1)说话人被认为说了不合时宜的话或做了不合时宜的事,因此不能得到听话人的赞同;(2)听话人想要凸显自己相对于说话人的高权势地位;(3)听话人本身情绪不好,通过冲突回应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权势地位低的一方通常也会使用缓和策略来迎合听话人的需求,暗示自身的让步和妥协,与自己的低权势地位相适应。例如:

(5) 周铁山:“走吧,老领导,先吃饭去,我知道你肚子还饿着。犯不着跟这些刁民犯得着生这么大的气?”

齐默然(省委副书记):“你这话什么意思?刁民?这两个字你也能讲得出口?铁山同志,你可是全国人大代表,什么时候也别忘了你的身份!”

周铁山:“我改,我以后改!只要老领导不再生气,我周铁山啥都改。”

“不是给我改,是为你自己改!”齐默然再次批评道。

“我知道,我知道,老领导批评过多次了,我这人没长进,让老领导失望。”(许开祯《人大代表》)

在本例中,周作为权势地位低的一方,其言语行为并没有任何想要冒犯齐的意思,相反,通过将那些制造麻烦的村民贬低为刁民,他试图使齐高兴起来。但是,作为周的上级和一个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的党委副书记,齐认为周说了一些不合身份的话,因此对周进行了反驳和批评。齐的回应使周意识到自己言行的不合宜,因此周采用缓和策略来平息两人间的冲突并缓解齐的对立情绪。

3.1.3交际争论引起了高权势方的不满

当交际双方存在观念或立场上的不同,或者低权势的一方想要为自己的被误解的言行辩解时,尽管交际双方之间存在权势差异,双方仍可能会进行某种程度的争论。但是当高权势的一方开始表现出对对方的不满,并以权压人时,低权势的一方通常会用缓和策略来表示自己的妥协和让步。例如:

(6) 王长恭:“正流,我告诉你:现在我不愿意激化矛盾,惹翻了陈汉杰有什么好处?大家都不过日子了?!”

江正不服气:“王省长,其实,这个陈小沐只要一起诉,肯定判个五年以上,我们工作做得很细,这伤害罪证据确凿哩!”

王长恭火了:“正流同志,你怎么又蠢起来了?别说是伤害罪,就是杀人罪你也得给我糊弄过去!要讲政治,顾大局,现在的大局是长山干部队伍不能乱!”

江正流忙往回收:“是,是,王省长,是要顾大局!我不过是在您老领导面前说个事实,让您老领导心里有个数!”(周梅森《国家公诉》)

本例中,王是省长,江是下属某市的公安局长,前者的权势地位明显高于后者。在本对话中,江对王的行为不服气,同王进行了争论,从而引发了王的不满,王通过责骂的方式表示了批评。意识到自己的低权势地位和王的不满,江使用缓和策略来应对两人间的冲突,暗示了自己对王的妥协。

3.2从权势地位高的一方来看

3.2.1说话人的有意冒犯话语引发了冲突

一般来讲,在涉及到不平等权势关系的交际中,权势地位高的一方倾向于用极为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或内心情感等,并且不需要太过考虑对方的面子或感受。不过,有些时候,高权势一方的话语可能冒犯性太强,使得即使处于低权势地位的一方也觉得难以接受,而且高权势的一方也并不总是占理。当高权势的一方觉得自己的话语太过苛刻或者自己理亏的时候,他或她也会采用相关策略来缓和冲突,安抚对方,挽回对方的面子,或者提高自己话语的可接受性。例如:

(7) 林永强:“我再重申一下:长山矿物集团是省属企业,从没向长山地方财政交过一分钱,这个包袱我们长山背不起,也不能背!”

黄秀国(矿物集团党委副书记):“可事情出了总得处理啊!”

林永强:“当然要处理,你去处理!我把话撂在这里:明天只要失业工人们跑进了长山火车站,我就找你黄秀国算账!……你也不要这么上推下卸,呆在长山城里当官做老爷!”

黄秀国怒道:“小林市长,这个官我不当了,老爷不做了,行不行?我求求你行行好,马上向省委建议,把我矿物集团党委副书记给免了!”

林永强口气缓和了许多:“我说老黄啊,你当真将我和唐书记的军啊?请你原谅,今天事发突然,我情绪也不太好,可能说了些过头话,你别往心里去啊!”(周梅森《国家公诉》)

本例中,林是市长,黄是市内一家国企的党委副书记,前者相较于后者有着更高的权势地位。在本对话中,林对黄提出要求时用了极为冒犯性的语言,极大地攻击了黄的正面面子以及负面面子,使得后者气愤难当,采用了对抗性的话语进行了回应。黄的反应使林意识到自己的言语过于不近人情,并可能影响他们的关系和以后的合作,因此采用了缓和策略来帮他们当前尴尬的处境。

3.2.2说话人觉得自己反应过度

在涉及不平等权势关系的交际中,拥有较高权势意味着说话人具有批评对方言行或者阻止对方说或者做某事的权利,而且前者可能会采用很直接的方式,比如,用很尖锐的言辞来攻击对方的立场、观点、能力、人品、性格等素质面子来表示自己的不赞同或不满。不过,如果两人间的气氛变得极为紧张,或者低权势的一方进行了对抗回应,使得高权势的一方觉得自己对对方的言行反应过度,或者太过严苛,高权势的一方也会采取缓和策略来补救自己的言语行为,弱化两人间的对抗。例如:

(8) 于华北(省委副书记):“你们搞干部流动情况调查干什么啊?是不是准备把调离古龙的干部全部查一遍啊?”

马达(省纪委委员)说:“……我和同志们的想法是想请他们协助古龙案的调查工作嘛!也相对其中涉嫌腐败的干部进行一些实事求是的有重点的调查!”

于华北:“马达,不能这么做啊!我上次就说过的,要就事论事嘛!有线索可以查,而且一查到底,可也不能怀疑一切,异想天开啊!”

马达争辩说:“于书记,我这可不是异想天开啊,古龙腐败的小环境已经形成了,谁敢保证调出的这些干部就没问题?只要你腐败了,哪怕调到联合国,我也得找你!”

于华北脸一拉,“马达,你这就是怀疑一切!真这么干了,就是违反干部政策!你口气不小,还追到联合国!”似乎觉得有些过分,态度又缓和下来,“老马啊,我们负责反腐倡廉不错,可也要顾全大局啊!汉江省也好,文山市也好,仅仅只有一个反腐败工作吗?经济工作是中心嘛!”(周梅森《我主沉浮》)

本例中,于和马在争论的最后一个话轮里面,于用了比较尖锐的言辞对马的做法进行了批评(如“怀疑一切”、“口气不小”),极大地攻击了马的素质,即马的能力。随后,于觉得自己反应过度,言辞也有些过分,因此便采用缓和策略来补救自己的言语行为,以期达到实施劝说和安抚对方的目的。

3.2.3说话人想要控制谈话气氛

当交际双方因为某事产生冲突时,如果高权势的一方觉得双方没有必要争执或者权势低的一方变得更为激动,暗示权势低的一方可能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对对方的言行极为不满时,高权势的一方也会采用缓和策略来抑制对方的负面情绪,引导对话向较为缓和平静的方向发展。例如:

(9) 马(市长):“您坚持要把宋海峰派到大山子……”

贡(省委书记):“我已经说过多次,增派一个省常委会去兼任大山子市的一把手,完全是出于加强你那边工作的考虑,也是体制改革的必需。”

“但是,宋海峰到大山子市以后,根据他的指示,市公安和检察系统完全改变了原先的工作重点和侦查方向……”

“宋海峰跟我报告过他的想法,他这么做,是为了先给你们开发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环境,护送你们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以后,回过头来再追究过去这些旧案、大案。”

“言可言被杀能说是旧案?不把目前仍然潜藏着的那些重大经济犯罪分子和黑恶势力揪出来,开发区的工作能真正地安全地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好好说。没人跟你吵架!”

马扬忍了忍,坐了下来。(陆天明《省委书记》)

本例中,贡和马在将宋委任为大山子市委书记这一决议是否合理上产生了冲突。在争论的过程中,马的情绪变得极为激动,说话也充满了火药味,表明自己对贡的决定的极度不满。这种由于冲突话语而引发的负面情绪使得交际气氛变得极为紧张,非常不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贡作为权势高的一方,意识到马的负面情绪对交际的不利影响,因此采用了抑制冲突性话语这一缓和策略来压制马的负面情绪,希望能够控制谈话气氛,使交际在较为和谐的环境中进行。

总而言之,对于低权势的人来讲,无论他们是有意(极少)或无意的冒犯而引发冲突,也不管他们是否理亏,只要另一方进行了冲突回应,他们通常都会采取措施进行缓和,也就是说,低权势的人所表现的是一种“利他”行为;对于高权势的人来讲,通常他们在觉得自己理亏或者太过分,或者想要控制谈话气氛时才会采用缓和策略,换句话说,高权势的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3.3缓和策略的顺应性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权势是Verschueren(1999/2000)所划分的交际语境中社交世界(social world)里的一个重要因素。权势的来源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金钱、年龄、职务等等。本文中的权势指的是由机构中的职位高低而赋予交际者可以用来控制或命令他人的权力、权能等。在该语境中,交际者通常应当表示出对权力的尊重,以维护等级秩序;并且通常是由下级显示对上级权势地位的尊重,以维护上级的面子需求,而相反的情形极为少见。也就是说,在汉语官场环境中,权势差异被交际双方认可和强调。缓和策略的使用便体现了这种权势差异,是交际者顺应自己权势地位选择的结果。

在本文中,从总体来看,在75例使用缓和策略的场景中,下级使用缓和策略的情况有53次,占总数的70.67%,上级使用缓和策略的情况有22次,占总数的29.33%。换句话说,在汉语官场环境中,说话人对彼此间的权利差异有着清楚的认识,权势地位低的一方更倾向于使用缓和策略来顺应自己的低权势地位。具体来看,我们在语料中发现,有些缓和策略由于其本身对说话人的面子威胁程度较高,因此仅限于权势地位低的一方使用,用以顺应自己的低权势地位。这些缓和策略主要有承认自己的错误或不足,表示赞同或接受、承诺或保证等。有些缓和策略由于其对说话人面子威胁程度较小或几乎没有的特点,可以既被权势地位高的一方使用,也被权势地位低的一方使用,例如,表示否认、提供理由或解释、提出解决建议、称赞对方等。最后,有些缓和策略具有暗示说话人具有控制或命令对方的权力或者地位优越性的特点,因此基本上仅限于权势地位高的一方使用,如压制冲突性话语的使用、表示理解、显示关心以及亲密称呼语的使用。

6. 结语

冲突话语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交际双方并不总是字字冲突,句句针对的,受交际语境和交际需求的影响,在冲突话语引发以后,交际者在很多情况下会采用缓和策略来弱化言辞对抗,缓解对立情绪从而达到缓和冲突、恢复人际和谐的目的。

基于Verschueren(1999/2000)提出的语言顺应论,本文分析了在汉语官场环境中交际者使用缓和策略的语用理据。对于低权势的人来讲,无论他们是有意(极少)或无意的冒犯引起了冲突,也不管他们是否理亏,只要另一方进行了冲突回应,他们通常都会采取措施进行缓和,也就是说,低权势的人所表现的是一种“利他”行为;对于高权势的人来讲,通常他们在觉得自己理亏或者太过分,或者想要控制谈话气氛时才会采用缓和策略,换句话说,高权势的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另外,在缓和策略的选择上,不同权势的交际者也表现出极大不同。对于高权势的人来讲,通常会选择自我面子威胁性小或者暗含地位优越性的一些策略,而低权势的人则会选择以牺牲自我面子为代价挽回别人面子的一些策略。

参考文献

Caffi, C. 1999. On mitigation [J].JournalofPragmatics31(7): 881-909.

Caffi, C. 2007.Mitigation[M]. Amsterdam: Elsevier.

Fraser, B. 1980. Conversational mitigation [J].JournalofPragmatics(4): 341-50.

Verschueren, J. 1999/2000.UnderstandingPragmatics[M]. London/New York: Edward Arnol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冉永平.2010.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150-57.

(责任编辑甄凤超)

猜你喜欢

顺应性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非顺应球囊高压处理半顺应球囊不能扩张的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芈月传》中女性非礼貌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脊柱后路全麻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及循环的影响
委婉语的顺应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顺应性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天麻钩藤饮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顺应性和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
小昆山社区结直肠癌筛查结果分析
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
英语专业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