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讲话精神在当代升华

2015-03-29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座谈会延安讲话

⊙ 本刊编辑部

延安讲话精神在当代升华

⊙ 本刊编辑部

站在今天的宝塔山上,我们眼前的景象已经与七十多年前大不相同。延河边的延安城高楼林立、霓虹璀璨,耳边不断传来汽车的鸣笛声。四下眺望,满眼尽是一片片正在建设中的住宅新区,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如今的延安早已不是贫穷落后的边塞小城,而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大都会。甚至连周围的山坡也都种满了各类树木,不再是黄土高原的景象。

正当我们为延安城所经历的巨大变化感慨不已时,一阵狂风忽然刮来,不知从何处飞来的黄土立刻就形成浮尘,将我们裹挟在其中。大风吹得我们睁不开眼睛,艰于呼吸,更是把黄沙灌入衣领。在这颇为狼狈的一刹那,我们忽然意识到,不管这片土地的外貌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它的根并没有变,仍是当年那片养育了中国革命,并使这场革命走向成熟、胜利的黄土地。

七十多年前,也是在这样的无风则艳阳高照、有风则黄沙蔽日的五月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并发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从此改写了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方向。时至今日,中国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一直得到了延续,更在习近平同志在去年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有鉴于此,我们编辑部特编发了四篇文章纪念《讲话》,并为读者介绍《讲话》对于中国文艺乃至世界文艺的巨大影响。在《人民文艺:新形势与新任务》,鲁太光先生为我们详细比较了《讲话》与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之间的异同,并重点分析中国当代文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思。

而卢燕娟女士则在《穿过20世纪的声音与回响》中展现了史家的宏观视野。她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系统梳理了《讲话》发表七十多年来的接受史,为我们呈现了《讲话》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

与鲁太光、卢燕娟的文章偏重于理性分析不同,朱鸿召先生在《从一个高原到另一个高原》中,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案例,为我们展现了《讲话》发表前后生活在延安的文艺家们的群像,让读者可以感性地触摸到20世纪40年代延安的时代氛围。

而蒋晖先生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边疆学研究》无疑是一篇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界的重要文献。作者根据自己在南非访学期间的真切体会,介绍《讲话》对第三世界反抗文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揭示了《讲话》所具有的国际意义。

通过这四篇文章,读者既可以感受到《讲话》发表前后的时代氛围,也能够了解《讲话》发表七十多年来的历史命运,更可以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认识《讲话》对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重要意义。在这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下,《讲话》这个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历史文献,正焕发出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座谈会延安讲话
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组织召开退役军人座谈会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绵阳召开谢宗年新作座谈会
阳泉市召开全市文艺工作座谈会
讲话慢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