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来”和“以后”语义演变研究

2015-03-28林海云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音步现代汉语短语

林海云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后来”和“以后”在现代汉语中都是表示时间名词,二者语义相同,句法上也有一些的相似性,有时可以互换。周清艳,张静静[1]考察了现代汉语中“以后”和“后来”的使用情况,指出“后来”和“以后”在现代汉语中都可以表示从过去某一时间开始的时间,但是“后来”一般指称“从过去某一时点开始到叙述时点为止”这个时段或时段中的某一个时点,属于过去;而“以后”除了有此用法外,还可以指称“从叙述时点或将来某一时点开始的时段或时点”,属于将来。概括起来,现代汉语中“后来”和“以后”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叙述已经发生的情况,此时“以后” “后来”可以互换。如:

昨天晚上我八点就睡着了,以后/后来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

2.叙述还没有发生的情况,此时一般只用“以后”,不用“后来”。如:

今年七月我就要毕业了,以后的事情我还没有打算。

下面笔者将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后来”和“以后”语义演变及功能发展,以期揭示造成两者语义和功能差异的深层原因。

一、“后来”的历时发展及其词汇化

(一)“后来”的来源及产生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后来”的来源问题,有必要先从“后”、“来”的语义演变说起。

1.“后”的语义演变

《说文·彳部》:“後,迟也。从彳幺夂者,後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因此“後”的本义是行而迟在人后。甲骨文中的“後”字形作“”,都用作副词,有“向后”的意思,有时也用作先后的意思①。金文中的“後”大多作副词和名词,表示“时间晚”、“后代子孙”等意思,笔者考察了《金文引的》中的22个例句,发现只有战国金文中的1例用作动词:

先秦文献中“後”作动词的用例也比较少。

(3)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

(4)赵襄王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韩非子·喻老》)

由此衍生为表达“位置在后”的空间概念,从而变成典型的方所名词:

(5)御者执策,立于马后。(《仪礼·既夕礼》)

作为表达空间关系的方位名词,“后”主要用来指示本体相对于参照体的空间位置(“位置在后”),例 (5)里“后”是用来指明“御者” (本体)相对于“马”(参照体)位置在“后”。

但是,在先秦文献里,“后”表示空间位置的用法也很少见,更多的是表达时间概念,表示某一参照时段或某一情状实现或完成的时间之后的时间。例如:

(6)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问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7)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孟子·万章上》)

由此可知,“后”的本义是行而迟在人后,表示某一位移主体走在参照体之后。本体在参照体之后向前运动,那么很容易推理出本体的空间位置在参照体之后,这是一个转喻过程,位移过程与位移主体的空间位置具有邻接性[2];而“后”由“空间位置在后”发展为“时间在后”,包含了一个隐喻的过程,是很典型的空间——时间隐喻。

2.“来”的语义演变

汉语中的时间表达不仅有前后式,还包括来去式。时间具有顺序性,所以能够用“前”与“后”来指称;时间又具有流动性,所以能够用“来”和“去”表达[3]。从历时来看,“来”经历了从行为动词到表时间方位词的演变过程。 《说文·来部》:“来,周所受瑞麦来牟也。二麦一锋,像其芒棘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可见,“来”的本义是麦子,假借为行为动词“来”,“来”的假借义“行来”变成其常用义。

“来”用作行为动词,表示由彼到此、由远及近的意思,在先秦典籍中非常常见,如: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

(9)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诗经·小雅》)

“来”作方位名词,表时间从起始时点向终止时点移动,这种用法在先秦典籍中同样比较多见。

(10)颜率见公仲,公仲不见。颜率谓公仲之谒者曰:“……自今以来率且正言之而已矣。”(《战国策·韩策一》)

(11)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尽心下》)

根据上文的叙述, “来”最初是个事物名词,假借为位移动词,表示位移主体由彼到此、由远及近向参照体移动,之后演变成表示时间从起始时点向终止时点移动。这种语义演变也包含了一个典型的空间——时间隐喻的过程,它们都涉及到这样一个场景:主体以参照体为参照,朝着参照体方向往前运动,前者的位移主体是人,后者是时间移动。

由此可见,“后”与“来”在上古都用作位移动词,并且在先秦都已经发展为表示时间的词。“后”和“来”的情况略有不同, “后”的本来意义“行而走在人后”在后代基本上已经消失不见了,隐喻义“时间在后”变成其基本义;而“来”的动词义一直沿用到现代,仍然是其基本义,表示“时间从始点到终点”的意义是其引申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

3.“后来”的语义演变及发展

上古汉语中的“后来”最初是个动词性的偏正短语。在《诗序》中有“后来助祭”这样的用例,可以看作连动短语,其中“后来”是偏正短语,表“(比别人)后到,晚到”的意思。

(12)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诗序》卷下)

《楚辞》中出现了1例作谓语的“后来”:

(13)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楚辞·山鬼》)

动词性短语“后来”这种作谓语的用法在后代的文献中一直使用。

两汉以后,“后来”用例比先秦增多,在功能上除了可以构成连谓式和作谓语之外,还能够作主语、宾语、定语。

(14)前淳于生之来,人有献龙马者,寡人未及视,会生至。后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生至。(《论衡·知实篇》)

(16)今汉兵众强,今即幸胜之,后来益多,终灭国而止。(《史记·东越列传》)

(17)当遗后来,道不妄出也。(《太平经·知盛衰还年寿法》)

(18)后来之众皆说屦于户外。(《礼记》郑玄注)

作主语和宾语的“后来”仍然看作动词性短语,但是指称化为表示行为主体,意义近似“后来人”。

梁银峰[4],陈昌来、张长永[5]都认为现代汉语中的“后来”就是由这种状中短语的“后来”词汇化而来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 “后”与“来”早在先秦就已经语法化为表时间的方位词,为什么时间词“后来”反而要经由动词性的偏正短语“后来”转指“动作行为的主体”再转指“后世之人”,然后通过空间——时间隐喻,最后才词汇化为现代汉语中的表时间的“后来”? “后来”的两个语素“后”和“来”在先秦就已经表示时间概念了,而由这两个语素组合成的“后来”反而要再通过一次隐喻才表示时间,未免有点曲折。因此,笔者猜测,时间词“后来”可能与上古汉语中的偏正短语“后来”并无来源关系,而应该是由魏晋南北朝时产生的表时间的联合短语“后来”直接词汇化而来的。

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联合短语“后来”,指称将要来到的时间,义近“后世,将来,以后”。此时的“后来”可以作主宾语,作定语的用例也比较多。《世说新语》中“后来”共10例,除去用作动词短语的5例外,作主语1例,定语4例。此时“后来”的出现可能与魏晋南北朝汉语双音化的趋势有关。

(19)卿观过江诸人,经纬江左,轨辙有何伟异?后来之彦,复何如中原?《世说新语·言语》

(20)谚曰:后来领袖有裴秀。(《世说新语·赏誉》)

(21)由是声振天下,远近知名,后来学者莫不宗事。(《高僧传·经师》)

(22)诣司徒袁粲,粲谓人曰:“后来佳器也。”(《南齐书·豫章文献王》)

“后来”作状语的用例最早出现在北朝的《魏书》中②:

(23)玄自封豫章郡公,食安成七千五百户;后来封桂阳郡公,邑二千王百户;本封南郡如故。(《魏书·岛夷桓玄》)

唐、五代“后来”作状语的用例增多:

(24)健笔高科早绝伦,后来无不揖芳尘。(刘禹锡诗)

(25)广明之乱,一时散失。后来省司购募,尚及二万余卷。(《旧唐书·经籍上》)

两宋时期,“后来”作状语十分常见了。

(27)當卯而卯,當午而午,某看得如此,后来得礼记说暗与之合。(《朱子语类·理气下》)

此时的“后来”已经完成了其词汇化过程。从句法上来看,“后来”已经是典型的时间词,语义也演变为指“过去某段时间或某一情状实现或结束之后的时间”,与现代汉语时间名词“后来”语法功能一致。

(二)“后来”词汇化过程

上文我们对“后来”的语义演变作了简单的描述。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来”是由魏晋南北朝时产生的表时间的联合短语“后来”发展而来的,其语义由表示“后世,以后的时间”发展到“过去某段时间之后的时间”,其句法功能也由作主宾语和定语演变为主要充当句子状语。它在北朝时开始词汇化,至迟在北宋时完成了其词汇化过程,变成一个叙述已经发生的情况的时间词。

“后来”由联合短语向时间词演变,语义也由“以后的时间”向“过去某段时间之后的时间”变化,此时“后来”的语义不再是两个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衍生出了新的意义。随着语义和句法功能的发展,短语“后来”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心理上的组块过程使得原来分立的单位变得互相依赖,相应地,原结构的较为清晰的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最终消失”[6]46。“后来”也是这样,原来分立的两个成分“后”、“来”变得粘着,渐渐不能再作内部分析,于是就由松散的联合短语,逐渐融合,最后词汇化为时间名词“后来”。

二、“以后”的历时发展及词汇化

在汉语中,对时间的表述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因此时间有前后,也有上下,如“上午,下午,上个月,下个月”等等。汉语中很早就有用“上、下”表示时间概念的用法,考察“以上”、“以下”和“以前”、“以后”这样的平行结构,对研究“以后”的发展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一)“以上”、“以下”和“以前”、“以后”

先秦汉语中已经有“以上”、 “以下”和“以前”、“以后”这样的双音节形式。主要作为名词的后置成分,组成“N+以上/下/前/后”短语,单用的没有出现。

“以上”、 “以下”在先秦可以用来表示等级,这与方位词“上”、“下”可以隐喻社会等级有关。除此之外,“以上”、“以下”还可以表示空间、数量等,这些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相一致。不同的是,先秦的“以上”、“以下”可以用于表示时间,其用法相当于“以前”、“以后”,如:

(28)昔旬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9)周公及武公娶于薛,孝、惠娶于商,自桓以下娶于齐,此礼也则有。(《左传·哀公二十四年》)

(30)子年七岁以上,父为之择明师,选良友,勿使见恶,少渐之以善,使之早化。(《说苑》卷三)

(31)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庄子·骈拇》)

汉代以后,“以上”、“以下”渐渐只表示空间、处所范围、社会等级或数量,很少表示时间了。

“以前、以后”的用法在秦朝的用例比较少,也都是用在“N+以前/后”短语中, “以前/后”作名词的后置成分。

(32)左师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四》)

(33)王曰:“自今日以后,内政无出,外政无入。内政有辱,是子也;外有辱,是我也。”(《国语·吴语》)

两汉时期,“以前”、“以后”大量出现,语义沿袭先秦表示时间,很少有表示空间方位的。

(34)乃者民被水灾,颇匮于食,朕虚仓廪,使使者振困乏。其止四年毋漕。三年以前所振贷,非丞相、御史所请,边郡受牛者勿收责。(《汉书·昭帝纪》)

(35)臣恐立秋以后,赵、魏、关西将有羌寇畔戾之患。(《后汉书·郎襄楷列传》)

可见,“以上、以下”和“以前、以后”在先秦都能够表示时间,构成“N+以上/下/前/后”短语,表示以“N”为基点,用来限定时间范围,此时的“以上、以下”语义相当于“以前、以后”。两汉以后,“以前、以后”开始大量出现,而此时“以上、以下”主要表空间、处所范围、社会等级等,表时间范围功能逐渐消失。“以上、以下”和“以前、以后”最初在语义上有一定的交叉,但随着各自功能的发展而逐渐分化,这也是汉语语义系统趋于严密化的表现。

(二)“以后”的语义特点

据上文用例可知,上古汉语中的“以后”主要是作名词的后置成分,构成“N+以后”短语,此时的“以后”还不是一个词, “以”是个连词,“后”是一个方位词,“以后”的内部结构是“连词+方位词”。“以后”与“而后”在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上类似,在使用中可以互换。如:

(36)a诗曰:君子屡盟,乱是用长。今是长乱之道也,祸未歇也,必三年而后能纾。(《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b三年以后,父侍中畅为长水校尉,封北宜春侯。(《后汉书·阎皇后纪》)

这种“N+以后”短语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1.有前置介词引导的, “N+以后”与介词“自”、 “由”等组合成“自/由/从…以后”格式,如上文中的例 (33),再看一例:

(37)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2.无前置介词引导的,“N+以后”短语无前置介词,直接作句子的其它成分,如上文中的例(35),再看一例:

(38)六世史臣乃追述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缺而不录,故探前纪,缀辑所闻。(《汉书·叙传第七十下》)

中古以后,这两种格式一直保留使用。

(39)鲤曰:“何为其然?但使自今以后,日亡日去耳。”(《世说新语·规箴第十》)

(40)其秋胡妻,自从夫游学已后,经历六年,书信不通,阴 (音)苻隔绝。(《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

(41)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以前,必须三度舒而展之。(《齐民要术·杂说》)

(42)三日以后,沙弥觉察,买糊饼供养和尚矣。(《祖堂集》卷十八)

通过考察发现,自上古到中古以及近代, “以后”都表示“现在或过去某段时间或某种状态之后的时间”,语义上“以后”既可以表示过去,也可以表示未来。如上例 (33)“自今以后”表示未来的时间,例 (37) “从是以后”表示过去的时间;同样例 (35) “立秋以后”表示未来,例 (38)“太初以后”表示过去。既表过去又表将来,造成“以后”这种矛盾用法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说话人设立的基点不同,如,“自今以后”、“立秋以后”说话人以说话的当时为基点,晚于说话时间的“以后”自然是表示未来的; “自是以后”、 “太初以后”,说话人在时间轴上另设立了一个基点,“太初以后”,基点是太初年间,表示从太初年间到说话当时的那段时间,相对于说话的当时自然是过去了。

(三)“以后”的词汇化过程

两汉以后,随着“N+以后”的大量使用,“以后”有融合的趋势。两汉时的“以后”都是位于名词之后作其后置成分,没有单用的用例。六朝时出现了一例单用的例子:

(43)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南角。举手招成曰:“此是君家之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宜作白粥,泛膏于上。”以后年年大得蚕。今之作膏麋像此。(《搜神记》卷五)

“以后”在句中作状语,但是这里的“以后”似乎还应该看作“自是以后”的省略,还不能看作一个词。不过也由此证明,“以后”逐渐摆脱作为参照时间的名词,单独做句子成分的倾向。这是“以后”向时间词“以后”演变的标志,但是这样单用的例子只是偶尔出现。一直到晚唐五代,单用的“以后”才大量出现,此时“以后”才完成其词汇化,变成一个时间词。

(44)续续死将埋,地窄无安处。已后烧作灰,扬却随风去。(《王梵志诗·生死如流星》)

(45)唤远公近前: “汝心中莫生怅忘 (惘)。汝有夙债未常 (偿),缘汝前世曾为保儿,今世令来计会,债主不远,当朝宰相,常邻相公身是,已后却卖此身,得钱五百贯文还他白庄,却来庐山,与汝相见。”(《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

(46)启言使君:“限百日之内,合有天分。若有使臣诏来,进一日亡,退一日伤,即是贫道愿足。若也已后为君,事须再兴佛法。”(《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

(47)师乃以手摩童子头曰:“惺惺直言惺惺,历历直言历历,以后莫受人谩。”(《祖堂集》卷三)

“以后”最初是个“连词+方位词”形式,它是怎样发生词汇化的呢?促使“以后”词汇化的机制主要有两个:

1.连词“以”的显隐

上古汉语中的连词“以”可以连接两个动词性成分,也可以连接两个形容词,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表示顺承、并列、目的、结果、方式等多种关系。但是到了现代汉语中,“以”的连词用法有很大的萎缩,主要用作目的连词。“以”作两个成分的连词是可以省略的,如《论语》中的“杀身以成仁”,后代变成“杀身成仁”,在“N+以后”格式中,“以”也经常省略,并与“N+以后”没有什么差别。下面例子中的“自此以后”和“自此后”,“自尔后”和“自是以后”意义无别。

(48)a.永安三年中,尔朱兆入洛阳,纵兵大掠,时有秀容胡骑数十入瑶光寺淫秽。自此后颇获讥讪。(《洛阳伽蓝记》)

b.自此以后,京邑比丘,悉皆禅诵,不复以讲经为意。(《洛阳伽蓝记》)

(49)a.主人以其乡里贵人,便令女出从之。往来渐数,语苏公云: “无以相报,若有官事,某为君任之。”主人喜。自尔后,有役召事,往造定国。(《搜神记》)

b.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七百余顷,与马仆隶,比于邦君。(《搜神记》)

由此可见, “以”省略之后,意义与“以后”无异。董秀芳[7]指出, “有些功能词在某种句法结构中消失了,也即某种句法结构不再需要某个功能词,这种情况会引发一些与该功能相关的句法结构的词汇化”。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以后”在“N+以后”中开始融合,最后摆脱“N”作为其参照时间的约束,单独作句子成分,完成其词汇化。董秀芳[6]272“有语法性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词汇化为双音词是从一种能产的可类推的形式变为凝固的不能类推的单位。其内部动因多是由于句法结构中语法性成分功能的衰退。当一个语法性成分的用法逐渐受到局限后,原来由该语法性成分形成的自由组合就变成了词汇成分,成为已消失的句法遗迹而保留在语言系统中。”“以后”,即由“有语法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词汇化而来的,词汇化以后,“以”也由一个功能词语法化为一个词内成分。“以上”、“以下”、“以前”作为“以后”的平行结构,也经历了相同的词汇化过程。

2.韵律的影响

汉语最基本的音步是两个音节,韵律词是由音步决定的,由一个音步构成的韵律词是标准韵律词。“以后”经常用于“N+以后”这样的结构中,“以”和“后”处在一个音步当中。单用的“以后”一般置于句子或者分句句首,冯胜利[8]指出汉语的自然音步是右向音步,即不受句法和语义因素影响的音步是从左向右组织的,这样句首的前两个音节就会被牢固地组织在第一个自然音步里。董秀芳[6]291指出,自然音步的组合规则促进了句首跨层成分的粘合,自然音步是人们说话时自然遵守的韵律规则,因而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可以顺理成章地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晚唐五代以后,“以后”大量地用在句首作状语,按照韵律规则,“以后”组织成“第一个自然音步”,促进了“以后”的粘合,最终促发了“以后”的词汇化。

3.造成“后来”、“以后”差异的解释

现代汉语中,“后来”指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以后”指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后的时期,也就是说“后来”只指过去,“以后”兼指过去和未来,二者的差别是明显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来”的语义滞留,下面具体来分析。

史佩信[3]研究汉语时间表达中的“来去式”时,指出“来去式”有两种隐喻方式:第一种是时间移动式,在这种隐喻方式中,时间是不断从远方向我们靠拢,经过我们,又不停地向远方流逝而去。因此,时间是从未来经过我们奔向过去,“来”即指未来,“去”即指过去,如“将来”、“来年”等等。第二种是客观世界移动式,客观世界向前行进,在这种隐喻方式中,未来在我们的前面,过去在我们的后面,我们从过去某点来,走向未来去。这样,“来”即指过去,“去”指未来,如“历来”、“古来”等。汉民族自古就有这两种思维方式,如上文举的例子“自今以来”,是第一种隐喻方式,表示未来;“由孔子而来”采用这是第二种隐喻方式,表示过去。

“来”为什么能够发生两种不同的隐喻,表达两种看似矛盾的语义呢,这主要是由位移动词“来”意义的双重性造成的。徐丹[9]认为,古汉语中的“来”具有特别的空间意义,徐文举了这样的例句:

送往迎来。(《中庸》)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根据上下文,前者由于有动词“迎”,可以判断来人是从说话者前面来的,后者有动词“追”则暗示人是从说话者的背后来的。也就是说,在古人的空间概念里,“来”既可以表示前面也可以表示后面[9]。这样,“来”隐喻到时间域中,也可以表示过去或将来。由此可见,“后”只表未来,“来”兼表过去和未来,“后来”却只能指过去,不能指未来,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方位词“后”和行为动词“来”的语义滞留。从前文的论述可见,“后来”是由联合短语“后来”词汇化而来,语义上是“后”和“来”的联合,表示将来、以后。“后来”最终词汇化为时间词“后来”,语义上不再是其语素义的联合,而产生了新的意义,只能用来表示过去的时间。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后来”词汇化后产生的新义受其语素“后”与“来”语义影响,容易被人理解为“从后面来的时间”,“后来”自然而然是表示过去了。

至于“以后”为什么既能表过去,又能表未来,这与“以后”的来源有关。根据上文考察,“以后”词汇化以前,都是用在“N+以后”这样的短语中,而“以后”表将来还是表过去,与说话人设立的基点有关。如上文举的例子, “太初以后”,说话人设立的基点是太初年间,太初以后相对说话的当下自然是过去;“立秋以后”,说话人设立的基点是说话的当时,立秋是还没有到达的时间,“立秋以后”自然是将来了。“以后”词汇化后沿袭了上古“N+以后”的语义特征,兼表过去和将来。

注释:

①见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P200。

②此例引自陈昌来,张长永《“后来”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

[1]周清艳,张静静.“以后”和“后来” [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2).

[2]吴福祥.汉语方所词语“俊”的语义演变 [J].中国语文,2007(6).

[3]史佩信.汉语时间表达中的“前后式”与“来去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

[4]梁银峰.现代汉语“X来”式合成词溯源 [J].语言科学,2009(4).

[5]陈昌来,张长永.“后来”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2009(4).

[6]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7]董秀芳.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9(5).

[8]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1).

[9]徐丹.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两对空间词[J].中国语文,2008(6).

猜你喜欢

音步现代汉语短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音步转型下ABB韵律结构与文体分布的变化
现代汉语黏合结构和组合结构的韵律差异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健民短语》一则
连词“而”的韵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