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武穴章水泉竹艺研究

2015-03-28方圣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竹制竹器竹椅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5)04-0041-04

收稿日期:2015-01-26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5.04.10

作者简介:方圣徳(1978-),男,湖北监利人,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A760026。

武穴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鄂东边缘,四周与蕲春、黄梅、阳新、九江、瑞昌等地为邻。地扼吴头楚尾,历来是鄂、皖、赣毗连地段的“三省七县通衢”。武穴地域形成经历了多期地壳演变,境内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地质构造地处扬子准地台和大别山台隆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构成了以平原丘陵为主的地貌结构。北部一隅为连绵起伏的低山,中、西部为丘陵,南部和东南为平原。地势北部高而东南部低,自北向东南倾斜,在低山、丘陵中分布着盆地和谷地,平原中分布一些洼地。

武穴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大县、油菜之乡和长江中下游优质水果基地。相对而言,尽管武穴市境内也生长一些如楠竹、淡竹、荆竹、水竹,但竹资源并不是很多。据1987年的统计,经过十几年的封山育林,在全部有林面积中,竹林占2.8%,以楠竹为主,且全部集中在县北部低山地区,其楠竹的保有量为81.3万株。 [1](p323)因此,篾匠们制作竹制品所用的原料,许多来自一江之隔,有“淡竹之乡”美誉的江西瑞昌。这个问题,一些资料也做了记载,“章水泉竹器专选湖北广济沙村的元广竹和江西瑞昌的金竹、紫竹。也挑选部分优质毛竹(楠竹),主要用于制作竹簧。” [2](p35)“多用本地竹和江西瑞昌的金竹及他乡的毛竹、紫竹。” [3]等等。

江西瑞昌的竹编技艺历来是闻名遐迩,2008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这样一个优秀的“邻居”,武穴的竹制品技艺一直都不太引起大家的注意,一直到20世纪初,武穴镇章水泉的出现。

一、章水泉其人

关于章水泉的生平,介绍比较详尽的有1958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竹器名匠章水泉》 [4]、程道炳的纪实文学《“竹艺之圣”章水泉》 [5]、曾文朴、陈登峰的《民间艺术瑰宝——章水泉竹艺》 [3],以及《武汉手工业精英集》之《章水泉竹器》 [2](p35- 38)和《广济县志》中的人物传《章水泉》。 [1](p870)相对而言,前三个介绍都具有较多的文学描述,《广济县志》中的人物传则较为客观,为了更好地理解章水泉在竹制工艺上的努力与创新,现将其生平归纳如下:

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武穴镇人。祖辈系江西临川人,以竹器手艺为业。清道光年间,曾祖父章永盛因避水灾,只身逃荒到湖北广济县武穴镇定居。从其祖父章景辉到父亲章永兴(又名章桂和)均以‘章泰和’为牌号,“专制竹椅凉轿”,自产自销。章自幼随父学制竹器。1915年,所制花竹椅参加巴拿马工艺品赛会展出,获北洋政府农商部四等奖状。抗日战争期间,他制作的花竹椅由汪伪政府转送日本大阪工艺品赛会展出,获二等奖状。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在国外发现“章泰和”的竹器家具,并得知曾在国际上参展得奖,回国后立即查询。1956年4月,根据湖北省长张体学建议,武汉市手工业管理局请章水泉到武汉传艺,就任武汉市工艺美术联社副主任,在竹器工艺生产合作社带徒传授技艺。1958年,他创新制出多角八方桌,桌面有图案若干,四周以小竹牙拼成“万字格”、“古老钱”、兰草、蝴蝶等花式。桌面中心呈方形,内以一竹皮刻成暗底亮花格几何图案,桌上压玻璃,给人以玲珑剔透,虚实相间之感。此桌送北京工艺美术馆展览,受到中外名家赞赏。章所制全套竹器家具,包括竹制丝垫沙发和镶有腊梅、桃花的竹架屏风等,曾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章于1955年入武穴竹器生产合作社。同年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1956年去武汉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理事,湖北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湖北省武汉市政协委员。1962年4月6日因患肺癌病逝,葬武穴北郊崔家山,并立石碑以志。生前事迹及其工艺品,先后由《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大公报》及苏联《真理报》等15种报刊作过介绍,并摄入《巧夺天工》电影纪录片。

章水泉的竹艺创新主要体现在新产品的研发上,拓展了竹制品的表现范围。“他制作的竹器有桌、椅、茶几、沙发、书架、博古架、梳妆台、宁波式床等实用品,也有供喜庆之用的龙灯、龙船、狮子等大型竹制品,还有供儿童喜欢的玩具、车椅子等共计百余样式。” [2](p37)另外,在家具的制作上,从上述几篇文献的描述中断定,他吸收了明清木质家具的制作手法和造型特征,结合竹子的表现空间,进一步“挑选竹料之间色泽不同,去安排对称的几何图案(如龟纹、万字格、古老钱、米字格),装饰在竹器的注目地方,还会运用竹子的横断面,或大楠竹之竹篁平面展开来镶嵌桌面与椅面。” [3]制作出相比木制品而言,价格更为低廉,造型更具特色的实用家具。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原材料资源和价格方面的优势,使竹制品成为满足大众日用家具消费的首选,各地办起了竹器厂,而章水泉的影响力在此时则更好地发挥了优势。他先后在武穴和武汉的竹器厂担任技术指导和师傅,探索新的、适合普通大众欣赏趣味的实用家具和生产生活工具,另外,在工艺的表现上进一步发展竹雕工艺,并培养年轻的技术人员,使他的技艺得以有效传承。

二、章水泉竹艺特征

章水泉竹艺制作是属于细蔑活,“既是实用品又是工艺品,如竹编礼篮、新娘用的花箸、细篾垫、竹器家具、竹刻笔筒,茶叶盒等,堪称工艺品。” [3]但与传统的竹雕艺术在审美意趣上迥然相异。如名闻遐迩的“嘉定派”竹雕,其“风格的形成,初期受徐熙画风、北宗画风、版画风格与吉祥含义艺术风格的影响;在演变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艺术风格,先后受到马远与夏圭留白与边角的风格、南宗画风、金石学等艺术风格的影响,形成为一种专门艺术。” [6]很显然,嘉定竹刻有着“别具一格的书画气质” [7],已由实用转向为审美。然而,章水泉的竹艺作品则一直延续着“民间”这一审美路径进行创作,具有明显的民间性和实用性,无论是家具、还是生产生活用具。即使被人们公认的“工艺品”,其“工艺的本性中有‘用’” [8](p143)的成分在里面,如给儿童做的玩具或是家具中的装饰物,或者是大众喜好的装饰风景画,像《江山如画》一类的竹制画等。

章水泉竹艺制品可以分为三类,即竹编、家具和竹雕,最具特色的是竹制家具,这些家具,存在着从下层文化走入上层文化的发展过程。解放前,由于他制作的普通民众实用的“花竹椅”(下层文化)在国外获奖,一些上层人士(有钱人)开始向他订购具有上层文化特征的竹制家具,比如明式家具或清代宫廷家具样式,但此类现象是极个别的,他的作坊主要还要以制作大众需求的日用家具和器皿来维持生计。新中国时期,由于周恩来总理“发现”的机缘,以及湖北省省长张体学的亲自安排,章水泉竹艺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章水泉致力于工艺创新,取得更长足的进步,此时的章水泉竹艺有许多产品具有“华贵之美”的艺术特征。

然而,在章水泉所制作的家具中,生命力最旺盛的,则是贴近民众生活的、具有朴素之美的“花竹椅”。花竹椅也叫“宁波椅” ①,在1915年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由于章水泉所开店铺为“章泰和竹器店”,椅子上都贴有“章泰和”商标,因此,人们也称这种花竹椅为“章泰和椅”。它高65厘米,椅面高32厘米,椅面前方长30厘米,两侧及后方宽27厘米。 [9](p116- 117)其四脚用整竹围口,以紫竹做牚,再用小竹丫拼成透空的“龟纹”。椅背两边,由对称的斜形“万字纹”、“古老钱”拼成,中间是一色的“米字格”作支托力量。竹椅呈黄色,支牚为紫色,两色相称,分外鲜明。许多用竹丫拼成透空的图案,形似竹篾编织,显示了竹的特色,给人以清秀素雅、灵巧别致的感觉。直到现在,武穴地区依然还有制作和使用这种“花竹椅”,成为章水泉竹制家具的经典代表而经久不衰。

三、章水泉竹艺传承与开发的启示

1954年,武穴镇成立了竹器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蛋篓、鱼篓、土篼等支农产品。1955年2 月,章水泉加入竹器生产合作社,并收徒传艺。1956年,章水泉调任武汉工作后,武穴竹器社派甘高乐等数名工人到武汉,请章水泉进一步向他们传授技术。此后,武穴竹器社以甘高乐、饶迎春等人为骨干,安排更多的人从事“章水泉竹器”工艺品的生产。1962年,被评为全省手工业系统先进单位,是年秋,湖北省副省长韩克华到该社调查研究,肯定了竹器社的管理经验,并向全省推广。至1963年春,全省各地工业部门到武穴竹器社参观考察的人数达5000余人次。1972年,竹器社产品首次出口国外,由于产量的增加,1974年武穴镇竹器社更名为广济县竹器厂,其“章水泉竹器”产品发展到竹器、竹编和竹雕三大类,共450多个品种,职工达78人。当年生产的三角花架、活动书架、小方桌等产品出口到西德和法国。在广济县竹器厂的带动下,1975年,全县发展竹器作坊20余家,竹制品开始打入美国市场,主要是六方桌、四方椅、斜眼竹篮等,年出口额8.2万元。1980年以后,出口的产品达162个,1972- 1987年,全县竹制品出口额为200多万元。 [1](p425- 426,516)

结合章水泉传记和以上材料分析,由于章水泉个人技艺的影响力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使章水泉竹艺得以发扬光大,并实施大规模生产。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章水泉本人以及传承人的努力与创新,无论是在竹艺品类和品种上,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各种竹家具的生产,由单件产品发展到多件产品套装,创造了折叠式家具和多种竹编、竹雕产品。特别是他们精心设计和雕刻的大幅竹雕画,如《长江大桥》、《银波飞渡》等作品,以及表现我国壮丽河山的风景画,栩栩如生的动物画等。”“县竹器工艺厂的青年工人张春生,听说有的外国商人提出要购买折叠式书架,他便主动承担试制的任务。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老工人指导下成功采用‘竹筒转轴’工艺试制出全部用竹子制作的折叠书架。青年工人范道正,为了发展竹器工艺的新品种,经过刻苦钻研和勤学苦练,并改进刀具和操作方法,掌握了竹浮雕、刮花雕、阴文雕等多种雕刻工艺,并将竹簧画板和烟熏竹画板应用到竹家具的装饰上去,为广济竹器产品增添了新的花色。” [10]

当然,经济利益也是手工业者的创新意识的源泉,特别是至1972年章水泉竹器(特别是竹家具)开始出口到国外,“为国争光”的荣誉更进一步刺激了大家的创作热情。而章水泉竹器家具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可,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其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性环境保护浪潮从发达国家开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一国际形势,部分影响了中国竹木家具在国际市场的销量。其二,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计划经济忽略了人工的价值,不计工时,同时,竹材便宜易得,使得竹制家具在国际市场有很大的价格竞争空间。其三,相比木质家具的制作,竹器产品制作工期短,工艺门槛低,容易吸纳大量工人。

自1985年始,广济县竹器厂的工人开始逐渐流失,到90年代初,厂里只剩下几个退休老工人和年纪稍大一些的、不愿外出打工的工人在支撑,再也没有年轻人加入进来。直到1998年,竹器厂解散,老工人们分散在各处各自营生。广济县竹器厂的命运很显然和中国绝大多数手工业工厂的命运是相似的: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下,集约型经济体系促使费时费工的手工业工厂迅速消亡,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效益也不断刺激着中西部劳力的输出,使劳动力价值上升,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通货膨胀致使汇率下跌,而实际上影响了手工艺产品的出口。在这样三困交集的困境中,广济县竹器厂的倒闭成了必然。

可就在老手艺快要“断了线”的时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被提上日程。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3月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文件,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建设的工作。先后在2006年、2008年和2011年分三批公布,各地已有1219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有1488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建立了各自的名录,共计纳入855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已有9564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了新的文化理念,制定了新的法律、新的公共文化政策,第一次通过正式体制大面积地承认近代以来被否定的众多文化在公共领域的合法地位。这场社会运动在文化上的结果具有革命性,改变、终止乃至颠覆了近代以来的文化革命的观念与逻辑。” [11]

武穴章水泉竹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申报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于2009年列入湖北省第二批“非遗”名录。2010年,传承人范道正携章水泉竹艺入选上海世博展览会中国元素之湖北活动周。

此外,章水泉竹艺的产品开发与市场化发展也在同步开展。2009年7月,武穴市与北京敏艺科技发展中心合作,利用武穴纸厂改制后闲置的厂房,组织了章水泉二、三代传人范道正,刘国安,甘建国等老艺人,创办了武穴市兴章竹艺制品有限公司。传统的纯手工制作与现代工艺流程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开发仿古竹艺系列制品。但这条路走的十分艰辛,尽管该公司进行了多种营销手段,开拓了多重营销网络,但产品依然滞销严重,老艺人们除了偶尔在公众场合展示传统技艺外,基本上闲置在家各自营生。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指出,“‘非遗’走向创意生存之路,是一次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不仅需要发扬其内在的文化支撑,更需要遵循市场规律。” [12]其实,武穴市兴章竹艺制品有限公司所设计和生产的竹制家具,基本上是延续了章水泉的竹艺特色,在样式的设计上借鉴传统木制家具的结构与特征,古朴典雅,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其造价高,导致售价高。由于竹制家具相对木制家具,在保存与保养上的要求更高,长时间使用后,稳定性也不如木质家具,如果售价与一般木材制作的家具相等、甚至还高,市场的认可度就会降低。考察章水泉生前的时代,他制作的竹制家具主要是普通民众实用的花竹椅和小竹桌,仿木质家具制作的仿古竹制家具则是应要求参加展会或者政府部门办公定制,尽管如此,数量也是极少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济县竹器厂生产的仿古竹家具,主要是出口国外。目前,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武穴市兴章竹艺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仿古竹制家具要想通过出口达到经济效益的增长,势必已不可能。况且,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以简约为主,而这类仿古的竹制家具很难融入这一设计风格。因而,要想实现“章水泉竹艺”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市场环境,严格遵循市场规律。

注释:

①据说花竹椅样式由宁波引入,但宁波古代十分重视床和轿的制作,“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是清末民国初年宁波地区家喻户晓的婚嫁民俗现象。因此,有“宁波床”之说,“宁波椅”的说法,可能是借用了宁波做工的讲究。朱新民和范道正说这一花竹椅由章水泉设计。见朱新民,范道正:《竹工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16页。

猜你喜欢

竹制竹器竹椅
竹制玩具的设计特征探析
竹趣横生——传统竹制玩具品类与特征研究
捕鱼节(环球360°)
南山赋
地域性设计文化的不懈探索
——读张宗登博士《潇湘竹韵: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研究》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小郁竹器工艺发展分析
中国竹器史研究之二:汉代竹器
家乡的竹椅
詹火林
我愿老在竹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