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电影《孔子》观后感

2015-03-28成路广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儒家思想老子

成路广

中国人与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最大的差异不是居住的地域不同,也不是语言的不同,能够将十几亿中国人凝聚在一起的应该是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在中国,自从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几乎支配了整个社会,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指导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是社会道德的标准,更是司法的依据。传统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自明代以来一直是科举的主要科目。但是当下,太多的物质诱惑着我们现实的人生,太多的思想迷失着我们精神的世界,那些曾经深刻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反而变得似是而非,其中更是存在太多的误解和曲解。

其实,那些古代先贤们曾经也是和我们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而不是单薄的如同墙上的画像;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在同一片苍穹下,经历过同样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他们曾经青云得志,一展雄才,也曾经落魄不堪,漂泊四海。他们或淡迫名利,或胸怀天下;或放浪江湖,或忧国忧民。但是他们其实还是和我们一样,活着,行走着,思考着,最后都要归于沉寂。不同的或许是他们的人生闪烁着点点光芒,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到七十古来稀,短暂而又漫长,其中有多少喜怒哀乐,就有多少悲欢离合;有多少日思夜想寤寐思服,就有多少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然而,“鱼之乐”只有“鱼”才能明白,所谓的“圣人”也不过是后人的称谓。

当下陷入迷茫的人们,开始回归传统文化的怀抱,希冀能够凭借古人的智慧来祛除内心的浮躁。于是也就有了《孔子》这样的电影。电影相对真实地为我们再现了孔子从鲁国执政到周游列国,再到晚年专心治学授徒的半生历程,将孔子的圣人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历史还原。据说,有的人看完电影,曾经怀疑地问道,孔圣人也是如此地落魄吗?是啊,孔子的一生恰恰是历尽艰难,颠沛流离。

有人说孔子一生做了三件事:为人,为学,为政。孔子最重视的是个人德行的修养,无论为学还是为政,都要先为人。以礼处世、以德服人、以仁爱人,行有余力才可为学,“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或许可以说孔子的政治主张也是从个体的仁德之道向上引申得到的。

孔子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应该是他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著《春秋》,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以此为根,两千多年来开枝散叶,蔓延生息,早已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

但是孔子最大的理想是为政,这也是他人生的缺憾,是他一生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原因。孔子怀着天下归仁的政治理想,以及“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的自信,向各国诸侯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期望恢复“礼乐仁和”的盛世,一生辗转困顿于齐、鲁、宋、卫、陈、楚等多国,却始终未能受到重用。孔子及弟子们更是因为杰出的才能,受到各国诸侯的猜忌和权贵的排挤,以至于屡次身陷险地,但是孔子却始终不改其志。在远离父母之邦十四年后,已到晚年的孔子在弟子冉有的帮助下,终于回到鲁国。此时,年近七十的孔子虽然对从政已经不再执着,但仍不时对鲁国政事提出谏言。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无法做好每件事情,也无法决定每件事情的结果,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选择哪些事情应该去做,以及怎样才能做好这些事情。孔子选择的是一条充满着孤独,甚至是落魄的人生之路,屡屡的失意和困顿不能更改孔子对理想的坚持、不能动摇孔子对使命的执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子是智者也是明者,虽知自己的学说不为当世所用,可是他却从未放弃自己天下归仁的理想。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之道本就是困顿难行,但是君子还是要走下去。相比之下,面对诱惑随波逐流、遇到艰难就任意妄为的小人之路实在是要好走太多了。行君子之道总要面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艰难,而使我们能够不断前进、乘风破浪最强大的动力、最执着的追寻却只能源于自己的内心。

正如张爱玲说的那样,“心之何如,犹如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其他爱莫能助”。在万丈迷津之中,想要认清自我已是艰难,要依靠内心的觉醒,凭借内心的坚强,度过这万丈迷津更是难上加难。凡事或知易而行难或知难而行易,虽然没有取巧图便的捷径,但也并非无路可循,须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直面生活,认清自我,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定的信心才能引领我们直道而行,突破重重险阻,层层迷雾,畅行在人生的正道之上。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思想的不同,人与人的最大差别在于精神的高下。孔子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却仍能抚琴高歌,纵使天下不能容下孔子,也不能使他稍稍降低心中的道,以迎合世俗的要求,子曰“吾一以贯之”,这是何等伟大的精神力量!孔子之所以被后世尊为圣人,不仅仅是因为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更在于他坚定执着、积极奋进的精神力量也同样激励着后世的继承者们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人生是漫长的,梦想总是显得遥不可及,理想也只能存在于道路的前方,只有内心拥有快乐的人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勇往直前。孔子是落魄的,是失意的,是不得志的,但孔子不是苦闷的,因为他的内心总是充满了快乐,不怨天尤人,却常常以此为乐。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或许应该是中国文化中最让人向往的精神境界,其中的人生之乐看上去是如此地简单,但是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到其中乐趣。人们总是习惯于看重那些浮于表面的、物化的价值,现实的世界让人变得功利,物欲的诱惑总是蒙蔽我们的双眼。我们总是认为快乐关乎我们获得了多少金钱,多少权利、多少爱情,我们总是看着那些还没有得到的,忽视那些已经拥有的。无止境的欲望使人迷茫,使人浮躁,而不会让人快乐。人生之乐或许真的没有这么的复杂,但是也不会如此的简单。快乐不取决于我们还要满足多少欲望,也不来源于我已经拥有多少财富,快乐发自内心,源自知足,止于自我,无关外物。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总是急于得到些什么,总是害怕失去些什么,总是在浮浮沉沉中患得亦患失,心中哪里还有快乐的余暇。其实,快乐或许一直就在内心的角落里,假如我们丢弃那些多余的,珍惜那些已有的,快乐就能显现出来。假如浮躁、贪婪、莽撞、自大再少一点,愤怒、悲伤、悔恨、失落也就会少了一点,满足、快乐、理智、自尊自然也都会多了一点。有时候不是我们不够沉稳,而是我们太浮躁了;不是我们不够谦虚,而是我们太自以为是了;不是我们不够豁达,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了;不是我们不快乐,而是我们的欲望太多了。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喧嚣纷乱的尘世中,有所为却更要有所不为,减一点,损之又损,才合于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无为顺乎自然,才能宠辱不惊,才能去留无意,才可以无不为。

在春秋乱世之中,如老子这般洞悉世事,通达玄妙,足不出户已知天下的是智者,是隐者。隐者看重的是万法自然、万物万事归一的道,追求的是内心的超脱。《史记》评价老子“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隐者自然不会苦心劳力的试图改变整个世界,而是内观其心,体悟自然的本源之道。而孔子这样的显学至圣,在颠沛流离的一生中之所以能够保持一以贯之的心态,应该是源于内心中强烈的使命感,“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夫子怎能不以天下为己任呢?孔子是要通过变革这个社会来完成自己的道。老子是出世的隐者,如果没有在函谷关留下千言的道德经,玄妙的思想将会随他西去无踪;孔子是入世的贤者,才会奔波劳碌、颠沛流离,以至于晚年仍独守心中的责任与使命,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春秋》之中,以期借此警戒后人。

正是这看似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两块基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子激励人们去入世,去变革,内圣外王,出将入相,名垂青史;但是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即使如孔子这样的“天纵之圣”也会时乖命蹇,老子的智慧就为中国人提供了人生的另外一个出口和暂栖之地。相较而下,老子的智慧要更加深邃,孔子的教导则更加直接。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老子的道即使写在道德经中,也不是可以轻易学来的。做不到老子“报怨以德”的至柔,那就听从孔子“以直报怨”;做不到老子“不善者,吾亦善之”,那就学习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教导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则直指万事万物的根本之“道”,引领我们去体悟如何才能合于道,清静无为,不滞于物。

千百年来的中国人或许都是以孔子为师,积极开拓、勇往直前的走在人生之路上,在经历过失败和成功,悲伤和喜悦之后,才能明白何以立人、何以处世,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老子的“道”虽不是能够说清楚、听明白的,但是或许在拥有了足够的人生阅历之后,就能有所体会。我们只有在不断前行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循此以往,人生才能如酒,历久弥香,最终或可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对于中国人来说,老子和孔子、道家和儒家就如同汪洋大海之中的两座灯塔,一个在海中标明了航道,一个在岸边指引着方向;一个以入世之姿态,激励世人奋起变革,一个以出世之风范,教化万民道之所存。两种学说不仅仅是对立或者统一这样的简单,而是正犹如中国文化中的阴和阳,相互循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中华文明也因此得以形成一个自我完善的体系,生生不息,虽屡遭外来文化的侵蚀,却能历经漫长的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

而今,我们高喊着为了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已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惊呼“中国梦”从未离我们如此之近,但是在形形色色的思潮冲击之下,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逐渐被人们忽视。就像一个人徒有强健的身体,没有坚韧的精神,没有自我的意志,仍不能称之为强大,一个国家也应是如此,即使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如果这个民族遗忘了自己的先贤,抛弃了自己的经典,失却了自己的文化,那么终将是一个没有信仰、没有力量、没有尊严的民族,又怎么能支撑起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梦想,又怎么能保证中国之崛起不会是昙花一现呢?时代虽然变了,但是人性没有变,世界虽然在进步,但是关于人之为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思考不会过时。请将孔子请下两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为其搭建的政治神坛,剔除后世学者各种牵强附会的歪解和曲解,摘掉近代将其妖魔化的面具,去芜存菁、正本清源,重新认识那个和我们一样在同一片土地上经历过春夏秋冬的先贤们,重新认识他们深沉而卓越的思想,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生命的底色、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象征和标志,那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浸透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必将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同支撑起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

在落日的余晖中,一队风尘仆仆的行人、几辆咯吱作响的马车缓缓地行走在寂寥荒芜的旷野之中,众人簇拥的马车上端坐着一个老者,虽然微露倦容,但是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执着。一行人就这样不疾不徐,渐行渐远。两千五百年来,就在这寂寥荒芜的小路上,不知寄托了多少中国人对未来的向往,激励了多少中国人奋勇向前去践行心中的理想,又有多少的中国人仍然在这条路上默默地追寻着,“中国梦”或许就在道路的前方。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儒家思想老子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儒家思想与书法
智者老子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