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脾胃病思想探析

2015-03-27付建军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6期
关键词:胃气调理情志

付建军

(山东省兰陵县人民医院 山东 兰陵 277700)

中医脾胃学理论治疗内科疑难杂症之脾胃疾病,强调调气机、畅情志、健脾胃、顾护胃气、重视病证结合。本文通过几个侧面探讨了中医对脾胃病治疗的一些经验总结,现将其介绍如下:

1.调气机

气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是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进程,诸如呼吸运动,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代谢,气血运行等,无不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才能实现,升降出入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对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若气机阻滞,升降出入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生百病,因此调理气机的升降出入为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及重要手段。脾气主升,胃主降,脾升胃降,相互为用,升降有序,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机升降失常是脾胃病发病的病机关键,虽然脾胃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但脾胃虚弱为其根本,但与气滞、血瘀、寒凝,湿阻,热郁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脾胃论》中说:"脾胃损伤,必升降失司,调理脾胃,燮理升降,其功归一。"因此在治疗上当以调理脾胃气机升降为先,并贯穿与疾病治疗的始终,中医在临证中,十分重视调节气机,并以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作为临床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依据,常在组方用药时注意顺应脏腑气机升降规律,并十分注意药物的升降浮沉的属性,临床上常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调达肝之气机,使之疏泄有序,同时佐以陈皮、升麻、木香、甘松以调理脾胃的升降,又以防风、苏叶以开宣肺气,使脾升为健,胃降为和。此外,对于脾胃虚弱,气机阻滞之证,宜通补兼施,常以四君类加用理气之品,如枳壳、香附、陈皮、苏梗、郁金、柴胡等条达之品,以防阻遏气机,达到补而不滞。

2.畅情志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由此可以看出情志因素与五脏息息相关,"脾在志为思,脾藏意"。中医认为思虑作为脾的情志变化,必将对喜、怒、悲、恐的情志变化有影响,情志过极,或直接伤及脏腑,或致气血失和,气机升降失常,最终必将影响脾胃的功能,故中医将畅情志作为脾胃病治疗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临证用药时,在气机失调所致病证如腹胀,纳呆,呃逆,嗳气,痞满等中常佐以香附、八月札、旋复花、木香、槟榔、绿萼梅等疏肝理气解郁之品来治疗,使肝脾调和而达到身心兼顾的目的[1]。

3.健脾胃

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调理脾胃是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脾胃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然治疗脾胃病的方法有很多,如益气、养阴、清热、燥湿、理气、活血等。中医认为无论虚实寒热,皆应以健脾为先。健脾之法,重在益脾气,以使正气恢复,其中特别注重升发脾胃阳气。常用柴胡,升麻升发清阳,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脾胃、补中气,以调治后天之虚。同时强调,健脾固然重要,但不可"纯补""呆补",补之太过则易滞邪,应该补中有运,寓补于运中,常于补脾方中,加运脾、理滞之品,如木香,砂仁,陈皮,香附等,以调畅气机,两者相得益彰。若兼有气滞,痰凝、血瘀,饮停、食积,则更应重视补中有通,以恢复脾胃转输、升降、运化等功能,在调补脾胃时,应慎用苦寒、温燥之品,即使非用不可,也应中病即止,否则易导致脾胃阳气虚衰或阴液亏损[2]。

4.顾护胃气

顾护胃气的思想,源自《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日:"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经后世不断补充,顾护胃气的思想逐渐融入于辨证论治之中。胃气又称脾胃之气、谷气,脾胃为后天之本,胃气亦是后天之本。因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气能养五脏六腑,而五脏之气中,肾气与胃气的关系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气,肾气为胃气的根本,而胃气又滋养肾气。先天之气不足,亦可后天之气来调养。健康人的胃气充足,其表现为食欲良好,精力充沛,若病中饮食如常,提示胃气未伤,如食欲逐渐改善,食量增加,为胃气恢复,预后良好,反之,为胃气衰败,预后多不良,此即内经所谓"得谷者昌,失谷则亡"。因此中医认为在治病时不仅不可克伐胃气,而且要刻刻顾其胃气。用攻泻药物是为了泻实去邪,若无实证而用攻泻,或即使有实证而攻泻过度,均会克伐脾胃,损伤胃气。所以中医认为有损胃气的方药,除非必要,不宜多用。此外,在治疗各种慢性脾胃病时,不论攻泻,还是补益,如需长期使用,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甘淡或纯正之品,使胃能纳药,或加以醒脾药物,如藿香、鸡内金、薏苡仁等,以胃能纳、脾能运化为先。

5.重视病证结合

中医认为通过西医现代检查手段可明确西医诊断,为病情的轻重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因此在临床上常采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治疗以中医辨证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对脾胃病的生理、病理研究及对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而增减药物。从辨病分析角度来看,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常表现为黏膜变薄、血管显露、伴有黏膜色泽改变,呈红白相间,或黏膜变得粗糙、不平。病理上常表现为固有腺体发生萎缩,同时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机制是防御因子与攻击因子的平衡被破坏所致,但从中医辨证角度上看,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脾虚,湿热,痰浊,淤血阻滞所致。因此中医认为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指标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诚如李东

垣所说:"当临事制宜,以反常合变耳"。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常参酌西医对脾胃病的认识进行治疗,如黏膜水肿明显,可加泽泻、茯苓、薏米仁等利水化湿之品;HP感染阳性多选用蒲公英、黄连等清热解毒之品;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连可以减少胃酸分泌而保护胃黏膜,同时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蒲公英具有良好的消炎杀菌作用,对幽门螺杆菌也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对胃黏膜和肠上皮均有保护作用。故但凡脾胃病,除非寒证,中医都用黄连和蒲公英。肠上皮化生者可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等;对于异型增生者可加丹参、赤芍、三棱、莪术、田三七等活血化瘀之品。

[1] 赵艺.情志因素与脾胃病关系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4(12):66 -67.

[2] 刘少云.步玉如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9(04):232.

猜你喜欢

胃气调理情志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过劳肥”的中医调理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