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形容词“头痛”的来源

2015-03-27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用例谓语形容词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325035)

《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把“头痛”定性为形容词,“指头部疼痛,形容感到为难或讨厌:三天两头考试,真让人~”。[1]除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头很痛”“头不痛”“头痛难忍”“头痛得要死”等,这里的“头痛”是主谓结构,指头部疼痛。这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同时存在。形容词“头痛”与主谓短语“头痛”有何不同?它们的来源是怎么样的?目前还没有相关论述。本文拟以词汇化、主观化等相关理论来分析“头痛”的词汇化过程。

一、主谓短语“头痛”的历时句法功能

“头痛”早在春秋时期的医书中就出现了,并且沿用至今。起初“头痛”是指人身体上的一种病症,即头部疼痛,是一个主谓短语。如:“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臣意(淳于意)诊其脉。”[2]在主谓短语“头痛”中,“头”是主语,是当事,“痛”是谓语,也是整个短语的语义重心。类似的还有心痛、脚痛、手痛等短语。

“头痛”作为主谓短语在古代汉语中可以有多种句法功能,意思是生理上的头部疼痛。总结如下:

(一)作主语

“痛”是一个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有一种难受的感觉,由“痛”的形容词性决定“头痛”是谓词性主谓短语。例如:

(1)所治者,头痛眩,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

——《黄帝内经》

(2)菑川王病,召臣意诊脉,曰:“蹶上[正义]义时掌反。蹶,逆气上也。为重,头痛身热,使人烦懑。”

——《史记·列传第四五》

例(1)中,“痛”后还有“眩”一起说明“头”的状态,是“头痛”为短语的明证,例(2)中,主谓短语“头痛”与“身热”共同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是“使人烦懑”。

(二)作谓语

作谓语的“头痛”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但由于“痛”的不及物性质使得主谓短语“头痛”很难带上宾语。下面是“头痛”单独做谓语的用例:

(3)汉光武中平中,有物处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例(3)中“头痛”前有一个承受对象“所中者”。“头痛”作谓语,其后可以加上补语,补充说明“头痛”的情况、时间、结果、程度等。例如:

——《搜神记·卷十二》

(4)本名曰光光,因见神现故,号为神光。至于第二夜,忽然头痛如裂。其师欲与灸之,空中有声报云。

——《祖堂集》

例(4)中的“如裂”或者“头痛不堪”、“头痛难禁”都是补充说明“头痛”的情况、程度。痛到不能承受、头痛的跟裂开一样。

作谓语的“头痛”除了后加补语,组成述补结构外,还可以受程度副词或否定词的修饰,组成状中结构。如:

(5)僧云:“和尚教某甲来问上座。”西堂便以手点[头],云:“我今日可杀头痛,不能为汝说,汝去问取海。

——《祖堂集》

(6)取黄精,以竹刀剔去皮。自仰卧生服之尽饱为度,则不头痛。若坐服则必头痛难忍,少食盐及一切咸物佳。

——《千金翼方·养性》

例(5),“可杀头痛”是“非常头痛”意思,“可杀”是一个表示“头痛”程度的副词。例(6)“不”作为否定副词对“头痛”进行否定。此种例子出现的时间较晚,大致在北宋初期。

(三)作宾语

主谓短语“头痛”在句中作宾语,具有名词色彩,指头痛病症,前面的谓语大多是“病”、“患”、“治”等与疾病有关的单音动词。如:

(7)其后每因天气阴晦,其妻辄患头痛,数年不止。为访名医。医者曰:“病在顶脑间。”

——《太平广记》

(四)作定语

主谓短语“头痛”在句中作定语,限制修饰其后的名词,“头痛”指头部疼痛。如:

(8)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金匮要略》

例8 出现的“头痛者”,分别与“淅然者”“腹痛者”对应,解释为头痛的人。

(五)作补语

主谓短语“头痛”在句中作补语,补充说明前面谓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结果。如:

(9)坐定之后,酒过几巡,秋谷便要行令,修甫道:“还是联句,还是飞觞?只不要搳拳摆庄,闹得头痛。”

——《九尾龟》

这里的“头痛”是闹的补语,补充说明“闹”的结果,如果把句意补充完整,“头痛”应该有一个对象,即谁头痛,如果把对象补足完整,头痛就是小句的谓语。

以上是主谓短语“头痛”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五种用法中,做主语、谓语的用法最为常见,后三者的用法较少,且出现时间较晚。其中,当“头痛”处在宾语位置上时,往往指头痛这种病,如例(7),此时虽然意思没有改变,但由于受动词修饰,“痛”谓词性减弱,整个短语便具有了整体共指性,因而带上了名词性质。董秀芳认为,“当一个主谓短语变成词后往往意义变化不大”[3],当“头痛”处在宾语位置上时,“头”与“痛”之间的边界减弱,但意思没有改变,因此,此时的“头痛”是一个两可的结构,既可以看成一个主谓短语,也可以看成一个名词。“头痛”此类用法出现,说明了两者已经具有了融合的趋势,这是由两者长期紧邻且语义相关导致的。

三、主谓短语“头痛”的词汇化

在分析主谓短语“头痛”句法功能的同时,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用例,根据句意我们能判断出导致头痛的原因。例如:

(11)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疆,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

——《小止观·调和·第四》

(12)其赍致役夫倍给其直,为其道路多为毒薰以致头痛也。

——《北梦琐言·逸文卷四》

(13)朗亲意其惰寝,遂召之至,又无所执作。朗怒,笞之,便云头痛。

——《太平广记·卷三六六》

例(11)《小止观》是隋代禅法文献,因为细法未散,留在身中,所以导致头部疼痛,骨头僵硬。例(12)“毒薰以致头痛”表示毒气接触身体,通过呼吸等渠道进入身体导致头部疼痛。例(13)“笞之,便云头痛。”“笞”是鞭打的意思,指用鞭杖或竹板打在身上,引起头部疼痛。这三例中引起“头痛”的原因都是与身体有直接接触的动作或行为,是属于外部物理接触导致头痛。

宋代也有少许用例能表示导致头痛的原因并不是上述的物理身体接触,而是通过人体除触觉外的其他感觉器官引起头痛的。如《朱子语类》中的用例:

(15)夷狄犹能守信义,而吾之所以败盟失信,取怒于夷狄之类如此!每读其书,看得人头痛,更无一版有一件事做得应节拍。

——《朱子语类》

(16)尝谓太极是个藏头底物事,重重推将去,更无尽期。有时看得来头痛。

——《朱子语类》

例(15),“每读其书,看得人头痛”说明头痛的原因是看书。我们今天也常说:今天我看书看得头痛,所以不看了。这里的“头”不一定是真痛,很大程度上表示的是说话者的一种讨厌看书的情绪。“看”是通过视觉来感受的,并不是触觉感受。在此句中,“头痛”就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真的头部疼痛,是身体上的感觉,另一种是指厌烦、讨厌的情绪。“头痛”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表示为难或讨厌的意思。这种意义的来源我们推测,“头”在古人看来是人体最重要部位,因此有了“首”与“头”的通用的情况,所以,“头痛”在古人看来是最疑难的病,这从“头痛”的用频中可以看出来,根据我们利用汉籍检索对先秦到隋唐文献的统计,“头痛”为2235 例,心痛为“1520 例”而“手痛”与“脚痛”分别仅为23 例和60 例,由此可见“头痛”在古人心中的影响。因为这个原因,古人对“头痛”既恐惧又厌恶,这便是“头痛”得以引申出上述“为难、厌恶”意思的语义基础,也是古人在上述语境下选择“头痛”而不是“心痛、手痛”等类似结构的原因。这种意思最早出现在宋代,但用例极少。因此,宋代可以看作“头痛”词汇化的开端,此时“头痛”还未成词,是一个两可的成分。

明代“头痛”作为难、讨厌意义的用例开始增多。如:

(17)殷氏便接口道:“那个还价?”赵聪道:“便是我们舍个头痛,替他胡乱还些罢。”殷氏怒道:“你那里有钱来替别人买棺材?买与自家了不得?要买时,你自还钱!

——《初刻拍案惊奇》

(18)金茎玉露春饶足,囊中不愁无酒钱。失了笔墨债,尚惹风月缘。最喜是诗酒,头痛杀谈玄。莫笑李白心太癖,人若个地行仙。

——《欢喜冤家·第二回》

(19)行者当时暗想:“这回儿要轮到老孙哩!我别的文字恰也记得几句,说起‘诗’字,有些头痛。又不知虞美人会诗的不会诗的。

——《西游补·第五回》

例(17)、(19)中的“头痛”均处在想要办事但又缺乏条件的语境中,因此具有“为难,难办”的意思,例(18)中,“喜”与“头痛”、“诗”与“谈玄”对举,含有“厌恶”的意思。但从总体上看,上述用例仍较少,只能看作“头痛”开始成词。直至清代,此类用例才开始广泛使用,如:

(20)坐定之后,酒过几巡,秋谷便要行令,修甫道:“还是联句,还是飞觞?只不要搳拳摆庄,闹得头痛。”

——(《九尾龟》第十回)

(21)以后便拿一个小小杂货店记司账,不料先生于时文之外一无所能,见了算盘便头痛,不但大九归不能,即百子算亦不会,并算盘档数、上下档子亦模糊。

——(《海上花魅影》第十六回)

(22)因此大家都怕他,这些摆摊子的,尤其见了他头痛,却又不敢得罪他。

——(《糊涂世界》第七回)

例20,《九尾龟》中“闹得头痛”是不是因为正常酒桌上的应酬举杯饮酒,而是因为划拳摆庄,划拳摆庄的场面可能是混乱不堪的,声音也应是嘈杂响亮的。人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了这种嘈杂混乱的场面,从而引起头痛,引起内心的不耐烦、讨厌之情,余此类推。而民国时期的用例更为典型,例如:

(23)我一个月以来,天天在内心交战苦痛中,我实在讨厌政党生活,一提起来便头痛。

——(《梁启超文集》与令娴女士等书(节录))

(24)全国真成活地狱了。不惟唐生智头痛,连蒋介石们也头痛。

——(《梁启超文集》给孩子们书(节录))

在这些用例中,主谓短语“头痛”的意思不再局限于人身体上的不舒适,而引申出心理上为难、讨厌、厌烦的意思。因此,我们认为,“头痛”的词汇化开始于宋代,完成于明清,成熟于清末和民国。

四、“头痛”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

(一)成词动因

1.高频共现和语义相关

石毓智指出,“词语使用的高频率常常是诱发词语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涉及到那种两个成分融合的语法化过程更是如此”[4]97,同时认为“两个成分是否融合,还受他们之间是否有内在的语义联系的制约”[4]155。“头痛”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是一个用频极高的主谓短语了,且“头”与“痛”线性相邻,构成一个直接成分,因此语义相关性大,这样在汉代开始的双音化大趋势下,“头痛”就很容易受影响而发生融合,其作宾语的两可角色正是这一点的体现。我们认为,高频使用的主谓短语“头痛”事实上已经达到了冯胜利所说的“固化韵律词”[5]阶段,表现是在明代以前,尚未发现“头很痛、头甚痛”这样的例子,类似的副词只能出现在“头痛”之前或之后,这说明“头痛”一直处在低度融合阶段。因此,高频共现和语义的相关性是“头痛”词汇化的重要力量。

2.语义条件。

“头痛”从短语变为词,主语“头”的所指发生了变化。当“头”是一个有指成分,在客观世界中有形并且占据三维空间,指人的头部时,“头痛”是主谓短语,如:例3 中“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这里的“头”指的是所中者的头,有特定的所指。但是当“头痛”形容感到为难或讨厌意思时,这里的“头”就变为一个无指成分,不再指称一个客观世界的实体,这里的“头痛”就变为一个形容词,形容感到为难或讨厌。“头”的指称义由有指变为无指。“头”是人体器官名词,是人感知外部世界的部位。“头痛”中的“头”在语义上不具备意志性和使动性,因为“头”不能支配、控制“痛”的发生和改变,同时又满足了主谓式复合词中主语的非意志性、非使动性语义特征。

“痛”是性质形容词,是非自主动词,表示的是一种属性,不受施事者或主体的支配。“头痛”中的“痛”不受人或头的控制。并且“痛”表现的是“头”的状态,这种状态并没有完结,没有结束,因此“痛”又具有[+持续性]。因此我们说主谓短语中的谓语“痛”具有[-自主性][-可控性][+持续性]语义特征。

主谓短语“头痛”与形容词“头痛”整体的自主性有所变化。当“头痛”是主谓短语时,“痛”不受人与当事头的控制,“头痛”是身体自发的反应,人无法决定“头”到底是“痛”还是“不痛”;但是当“头痛”作为一个主谓式双音形容词,形容感到为难或讨厌时,“头痛”就是可以控制的,因个人的喜好、偏见,人们就可以选择“头痛”或“不头痛”。

(二)成词机制

1.转喻

转喻是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替换。上文已经说了,“头”的特殊性使人们对“头痛”感到为难,恐惧和排斥,但起初这是指生理上的。基于这样一个生理事实,“头痛”发生转喻,转指人心理上的不爽快、为难或讨厌。“主谓结构表示事件,有两个核心,极易成为短语,这个短语能否成词,取决于其是否在字面意义的基础上运用了转喻或隐喻”[6]。主谓短语“头痛”在成词的过程中运用了转喻的相关性,从生理上的不舒适转喻为心理上的为难、讨厌。“头痛”发生转喻后整体性大大提高,最终成为一个形容词。

2.主观化

“头痛”作为主谓短语时,是人生理上的一种疼痛症状,是不受人的意识所控制,表现了客观性,人决定不了头是否疼痛。但是当“头痛”词汇化为形容词时,它表示的是感到为难或讨厌,这种心理表现是人为可控的,表现了主观性,人能决定自己对事物的态度、感情。

结 语

“头痛”最早出现时其句法结构是主谓短语,意思是头部疼痛。主谓短语“头痛”在古代可以具有多种句法功能,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宋代,“头痛”的语义开始发生变化,由单一“头部疼痛”义变为既可以表示头部疼痛又可以理解为感到为难或讨厌。确定“头痛”意思的关键是造成头痛原因,如果造成“头痛”的动作、行为跟身体有直接物理接触,“头痛”是头部疼痛的意思,如是通过视觉、听觉等与身体没有直接接触的原因,“头痛”则是形容词,形容感到为难、讨厌的意思。明代,形容词“头痛”的用例增多,正式成词,清末民初,其形容词用法进一步扩展和巩固。在词汇化的过程中,“头”的指称义发生了变化,由有指变为无指,“头痛”由一个非自主短语变为一个自主的形容词。词汇化的机制是转喻和主观化。在现代汉语中,主谓短语“头痛与形容词“头痛”同时存在。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6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312.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2022.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与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87.

[4]石毓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5]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6]郭振红.名谓型复合词的成词条件[J].语文研究,2008(4):25-29.

猜你喜欢

用例谓语形容词
非谓语动词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认识形容词
非谓语动词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非谓语动词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