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正念认知训练对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影响

2015-03-27钟佳涵刘素贞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特质焦虑正念团体

钟佳涵 李 波 刘素贞△

①中国.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山东潍坊) 261053 E-mail:zjhwhz@sina.com ②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100081 E-mail:libopku@139.com △通讯作者 E-mail:suzhenliu@outlook.com

正念意即“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关注,即有意识地觉察(On Purpose)、活在当下(In the Present Moment)及不做判断(Nonjudgementally)。”[1]它起源于佛教,后传入西方被美国的卡巴金博士吸纳创立为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又由威廉姆斯等人结合认知主义发展出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与MBSB有所区别,MBCT更加强调了对惯性消极自动模式的处理,引导个体通过对思想、情绪、躯体的感知体验来及时觉察并消除无意识的负面自动心理模式。

正念治疗在西方是当代新兴的热门疗法,而在中国更是近几年才引进的,国内研究无论是理论机制还是实践运用方面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目前,以正念减压疗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正念技术都被证明对疼痛[1]、抑郁[2]、焦虑[3]、恐惧[4]、冗思[5]、强迫[6]、边缘型人格障碍[7]等具有较好疗效。已有研究者将之运用于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实践中,针对正念对大学生的抑郁[8]、焦虑[9]、冗思[10]、强迫症状[11]、自我效能感[12]、主观幸福感[13]以及身体自我满意度[14]等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取得了富有理论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以使用MBCT为主,采用团体训练的形式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干预,对团体成员的焦虑水平和正念水平实施问卷测量,探讨正念认知训练对焦虑的影响,验证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利用校园广告、建立Q群、举办宣传讲座等方式招募小组成员,被试均来自某医学院。入组标准:①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以及焦虑自评三者中至少有1项达到50分以上,即轻度以上的焦虑水平;②有较强的参与小组接受正念训练的动机并承诺全程参与;③排除精神病性障碍、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经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最终确定团体成员15人。其中:女生9名,男生6名;成员年龄平均(21.3±1.3)岁。

1.2 方法

1.2.1 五因素正念评估量表(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FFMQ) 五因素正念评估量表(FFMQ)由Baer等人编制,共有39道题,采用5级评分。该量表分为观察、描述、有觉知行动、不判断、不反应共5项因子,计分方式是:分别计算这5个分量表的得分,得分越高,表示正念水平越高。首都师范大学的邓玉琴曾对FFMQ进行了翻译和修订,在中国样本下,各因子内在一致性为:观察0.746、描述0.843、有意识的行动0.794、不判断0.659和不反应0.448。除了不反应因子之外,其余的因子在中国样本下的信度都达到了0.65以上[10]。

1.2.2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由Charles D.Spielberger等人编制,该量表为自评量表,由40项描述题组成,分为两个分量表:即状态焦虑量表(S-AI)和特质焦虑量表(T-AI),全量表进行1~4级评分,分别计算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量表的累加分值,某量表上的得分越高,反映了被试该方面的焦虑水平越高。李文利等对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的中国大学生常模进行修订,得出其同质性信度,S-AI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062,T-AI的为0.8825,除了S9、S13、T4、T12以外,其余项目的鉴别度指数均在0.400以上[15]。

1.2.3 焦虑自评量表(SAS) 焦虑自评量表(SAS)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该量表Cronbach's系数为0.87。SAS的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16]。

1.3 研究设计

采用单组被试内重复测量设计,进行为期7周的团体正念认知训练,在团体开始前、团体中期(4周之后)以及团体结束后对所有成员进行STAT、SAS和FFMQ的团体施测并记录5次施测成绩。使用SPSS 17.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首先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3次成绩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若存在显著差异则理论上应该进行事后检验,然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前中后测进行两两比较,考察各量表3次成绩中各维度的具体差异。

1.4 干预设计

1.4.1 干预内容 团体训练具体内容的制定主要参照牛津正念研究中心创始人Mark Williams的专著:《正念禅修:在喧嚣的世界中获取安宁(Mindfulness:A Practical Guide to Finding Peace in a Frantic World)》[17],并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度调整。每次干预的主要内容,第1次:签订团体协议并设置考勤表,团体内容介绍以及成员自我介绍,1分钟禅修,正念吃葡萄干,呼吸和身体的冥想,问卷测评;第2次:正念散步,身体扫描,十指感恩练习;第3次:正念身体活动,3分钟呼吸空间练习;第4次:声音和思想的冥想,正念欣赏音乐;第5次:困境探索禅修、问卷测评;第6次:团体慈心禅,友善禅修;第7次:生活的评估再选择与日常正念的培养;第8次:祝福慈心禅、问卷测评。

1.4.2 团体设置 团体干预在每周周日晚上进行,持续时间2小时,内容包括正念的学习体验以及成员间的交流分享,日常练习均以作业形式布置给成员,并提供指导音频和功课记录表给成员使用,按照指导书内容,每周作业主要分为正念练习与习惯破除训练两部分。在整个团体过程中,成员平常随时可以在QQ群里交流讨论,研究者也会在群里分享心得体验以及相关的书籍视频等。

2 结 果

2.1 各量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对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五因素正念量表分表在团体干预前、干预中和干预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1。

表1 各量表各维度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注:*P<0.05,**P<0.01

如表1所示,3份量表所有维度的球形检验(Mauchly`s test of sphericity)结果都显示P>0.05,说明本研究重复测量的数据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满足Huynh-Feldt条件,可以使用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来处理资料;主体内效应的计算结果显示,在焦虑水平方面,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焦虑自评的3次施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正念水平方面,只有“有觉知地行动”1项在3次施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维度在理论上均可以做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分析。

2.2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与焦虑自评量表前中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对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的3次测验结果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如表2与图1所示,被试的各方面的焦虑水平均呈整体逐步下降的趋势,并大多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表2 各焦虑量表3次结果两两比较t值(n=15)

注:aa代表前测中测进行双侧配对样本t检验时P<0.01,cc代表前测后测进行双侧配对样本t检验时P<0.01,a代表前测中测进行双侧配对样本t检验时P<0.05,b代表中测后测进行双侧配对样本t检验时P<0.05。

2.3 五因素正念评估量表前中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中,结果显示,五因素正念量表中只有“有觉知地行动”这1项在3次施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故只对该因子进行进一步的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有觉知地行动”前中测呈显著下降趋势(t=2.45,P<0.05),而中后测又呈显著上升趋势(t=-2.52,P<0.05),1前后测差异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t=-0.09)。

图1 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及焦虑自评总分前中后测均值趋势

2.4 团体成员主观报告

主观报告的资料主要来自团体成员每周上交的作业记录表、每次团体聚会的现场录音、团体中期和结束后的访谈以及成员的留言信件反馈等,现摘录部分相关内容按照以下条目归类整理。

2.4.1 放松和缓解情绪 “我经常容易焦虑,一有事就会慌乱。做冥想感觉特别好,能得到极大的放松,好像什么负担都放下了,变得比较能控制自己,心跳也没那么快了。”

2.4.2 改善睡眠 “我是个很敏感的人,一有点声音就睡不着,但现在舍友如果有什么动静,我就关注呼吸,便真的能睡得好些了,以前我都要吃安眠药,现在不用了。”

2.4.3 负面自动模式改善 “现在会逐渐意识到一些消极的习惯反应,当自己烦恼、生气、纠结的时候,立即意识到自己处在这一情景中,情绪便能得到缓解,不会再扩大化。”

2.4.4 心态的改变 “做慈心禅发现自己祝福别人可以,但是祝福自己很勉强,我是很不能接受自我的人。那天晚上做完慈心禅我就突然觉得自己挺对不起自己的,如果说是我用对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另一个人,估计那个人早就要拿刀来砍我了。”

2.4.5 生活状态改善 “团体开始的时候真的是身体很不舒服,那时候太焦虑,到现在身体也没有太大问题了,感觉好了很多,对团体也有了很深的感情。学习方面也慢慢沉下心来,一天一天地进步。即使是在很糟糕的状况下,也开始能够以旁观者的角度平静看待一些问题了。”

3 讨 论

两份焦虑问卷结果显示,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焦虑自评水平在干预前、干预中和干预后都呈现依次递减趋势,并达到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数据表明团体正念认知训练对改善大学生焦虑问题是有效的,这与邓玉琴、石贞艳等人的研究结果是比较一致的。在邓玉琴[10]的研究中,经过8周正念干预后,成员状态-特质焦虑水平都显著下降,而五因素正念量表各因子水平也都显著上升,在训练结束3个月后进行追踪测试发现焦虑和正念水平都没有显著改变,训练效果得到较好维持;在石贞艳[11]的研究中,经历4周正念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训练组成员的特质焦虑水平显著下降而状态焦虑水平无显著差异,在正念水平方面,训练组的部分维度较之对照组也显示出了一定的训练效果。

和前人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研究被试的总体正念水平没有呈现出显著变化的情况下,焦虑水平仍有显著性的降低。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如下:①正念团体本身的影响:根据成员的主观报告可以看出正念对个体各方面的改善,包括身心放松和改善睡眠,缓解焦虑等负面情绪,提高个体的觉知力与自我接纳能力等,同时起作用的还有团体氛围的促进效应、成员之间交流以及联结所提供的支持等,这些都起到了降低焦虑水平的效果;②量表的准确性问题:五因素正念评估量表虽是常用的正念量表之一,但是鉴于目前正念的作用机制与核心操作定义都尚不明确统一[18],FFMQ能否完整体现正念的影响力可能还有待商榷,所以或许本研究中成员的正念水平变化未能充分反映到问卷分数上;③正念本身的特点与它有限的可测量性问题。在本研究正念水平的测量结果里,除了“有觉知地行动”这1项因子外,正念总分与大部分维度分数的提升都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而且“有觉知地行动”1项出现中期下降后期又回升的现象。可能原因如下:

首先,是正念本身的特点与它有限的可测量性问题。按照正念的概念,正念意即“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关注,即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以及不做判断”[1]。正念的提升过程,是不断对当下进行关注、觉察、接纳的流动和变化的过程。接触并修习正念的初期,最明显的觉察便是对自身原来无意识的思维与行动的觉察,即个体意识到自己“有觉知地行动”不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团体中期该因子的分数下降意味着个体对问题的觉知,也可以视为一种进步,而后期分数的提升,则可以理解为是从觉察到行动的改变。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前后测中同等分数的“有觉知地行动”其实是不同层次的觉知。也就是说,对“有觉知地行动”的测量,所依赖的是个体的觉察力,而觉察力这个尺度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它的敏感性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个体正念水平的提升过程,或许是一个波浪式上升的模式,当然,这是从理论上进行推测,还有待对正念修习者的正念水平进行更多长期的动态测量研究。

其次,正念练习本身是持久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长远乃至终身的修行,这种精神层面的成长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明显,需要量变积累的过程,但本次团体过程中成员对正念练习的坚持力度并不足够。而在石贞艳[11]的研究中,被试接受4周的正念干预后,观察和不反应两项维度分数均有显著提高,但是1个月后的追踪发现,这两项的效果没有得到维持,“有觉知地行动”这一因子则没有出现显著的干预效果,正念水平的提升并未呈现出全面持续上升的趋势。

本研究的局限是没有设置实验对照组,被试人数相对较少,并且抽样局限于医学院大学生,获得的结果在其它群体的适用性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同时,对正念修习者进行长期、动态的追踪和测评,也将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1]Kabat-Zinn J.Full catastrophe living: 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 stress,pain,and illness[M].New York: Dell,1990

[2]Williams J M G,Teasdale J D,Segal Z V,et al.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reduces over-general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formally depressed patients[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2000,109(1),150-155

[3]Evans S,Ferrando S,Findler M,et al.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2008,22,716-721

[4]陈语,赵鑫,黄俊红,等.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504-1510

[5]唐海波,罗黄金,张显利,等.正念训练干预冗思的作用机制探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898-900

[6]刘兴华,韩开累,徐慰.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2):915-920

[7]李英,席敏娜,申荷永.正念禅修在心理治疗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09,32(2):397-398

[8]邓玉琴.心智觉知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9]石贞艳.正念禅修团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10]樊瑞娟,李波.团体正念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强迫症状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9):1065-1068

[11]邱平,罗黄金,李小玲,等.大学生正念对冗思和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7):1088-1090

[12]李晓云.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其正念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13]杨予西.正念训练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14]朱宇,王宏妍.女大学生身体自我与正念的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735-736

[15]李文利,钱铭怡.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国大学生常模修订[J].北京大学学报,1995,31(1):108-114

[1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00-202,235-238

[17](美)马克·威廉姆斯,丹尼·彭曼著.刘海青译.正念禅修:在喧嚣的世界中获取安宁[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33-34

[18]汪芬,黄宇霞.正念的心理和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635-1644

猜你喜欢

特质焦虑正念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特质焦虑在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音乐表演专业大学生的特质焦虑与应对方式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亲子正念练习从哪里开始?
大学生特质焦虑、自我同一性状态与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