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2015-03-26王连照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作文课程老师

王连照

一、背景与意义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更是一种教育理想与追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对教育的认同,是教育发生的条件,也是教育发展的目标。由于条件所限,很多农村小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只有课堂。因此一节好课,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讲能否从中获得发展的正能量、体验到幸福感,其意义更为深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了解并理解农村小学生的切身感受,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对农村小学教学的评价,是实现有效教学及新课程在农村学校顺利实施的前提。

2014年4~5月,我们从豫北地区随机抽取了14所农村小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际调研。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求多角度、多层次获取资料、发现问题。在进行实物收集的过程中,为了了解学生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感受,了解学生的课堂体验,了解学生心目中对一堂好课的评价依据,我们设计了一个命题作文《我最喜欢的一节___课》,要求学生尽量再现当时的情景并写出内心感受。

二、研究过程与分析

此次调查从14所小学中收集到281篇学生作文。作文题目一共涉及了9个学科,其中评价最多的科目是语文,共95篇,约占作文总数的34%,其次是英语、数学、体育。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9个学科的具体看法,我们对每篇学生作文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探讨,从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上讲,老师和学生都是成功的,因为在每篇作文里体现的不单单是学生个人的写作水平,教师平时的合理引导与辛勤工作在学生们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经过对每篇作文主题思想的分析与把握,我们对281篇学生作文中所反映出的看法进行了归纳,小学生喜欢的课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兴趣、快乐、自信、轻松、充实

通过对所有作文表达出的中心思想的归类总结,我们发现:有兴趣、轻松、快乐、自信、充实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所拥有的比较显著的特点。爱玩、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课和美术课时,学生们除表达出对这些科目的喜爱以外,还主动对自己在上各门课时的感受做了比较与分析。“不用回答问题,最重要的是不用担心被罚”,学生认为这是让人轻松的课堂的一大特点。让人快乐的就是最喜欢的,对快乐的向往、追求,以及充分地享受快乐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这些“大人们”的不放心,本应是个人权利的事情仿佛成了对他们的一种“恩赐”。如,一位学生写道:“美术老师走进了教室:‘今天不画书上的画了,大家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都高兴地喊起来,尤其是我们班的那几个‘小画家差点跳起来。……这节与众不同的课,给了同学们多少乐趣。看来,我们不能像小鸟一样被关进笼子里,而要自由自在地去飞翔。”让学生做自己,如果不能完全做到,就在有限的范围内让他们成为自己,他们会还你一个又一个奇迹。

2.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情绪变化,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从作文中所反映的学生对一节课的喜好原因来看,教师上课态度积极、温和、亲切是学生喜欢这节课的首要原因,教师的耐心、细致、对学生的信任,以及对教育工作的投入与负责,学生们都尽收眼底。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学生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充实,还有人与人之间最崇高的感情:爱。

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有相当多的学生在作文里描述了学校课程为什么对他们有吸引力:语文和思想品德课可以让人明白道理,长知识;科学课上可以外出观察,动手操作;社会课同样比较特别,可以开阔眼界,了解祖国,了解历史;英语课内容新奇。学了就能用的知识对学生同样很有吸引力,如,一位同学写了自己运用数学知识帮家里把丢失的小鸡找到的经历,认为有用的才是最喜欢的。

4.教学方法的改变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成功体验

从学生作文中可以看出,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线教师为改进自己的教学正在不断地努力着,并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这种改变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学生对这些点滴的改变都有自己深切的体会。“记得以前,老师教语文的时候,总是把许多重要题目的答案给我们抄下来,让我们去背,从来不让我们独立思考。这样,我们背起来很吃力,有的根本背不会,有的背会了,过一段时间也就忘记了。所以每次语文考试我们都考不好……可是有一天却发生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老师说:‘现在是独立思考的时候……老师提问后纠正了大家的看法,然后让大家去背,结果我们都背会了。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人只有独立发挥大脑的作用才能学好,而不是盲目地去死记硬背。”

三、结论与反思

1.在学生看来,参与、快乐、充实是最佳的课堂氛围,学生对学科的喜爱没有科目之别

参与、快乐、充实是教育的理想与追求,教师的热情、对学生的关注、课堂的充实是学生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媒介,而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适切性,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突破原有专制、枯燥乏味的单向灌输模式,以体验、探究、对话、反思来构建生动的民主型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如果学习让人感到沉闷、无趣,10岁左右的孩子凭什么要相信那些不能带来快乐的知识呢?事实上,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让每个孩子都有走到台前的机会,哪怕仅有一次,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当时的激动有可能会让他们记忆一生,不论那次是成功还是失败。

另外,通过对学生作文的仔细阅读,研究者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喜欢与不喜欢并没有绝对的科目之别,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所体现出来的亲和力、对学生的关注与爱。

2.倾听学生是教育改革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

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程,课程的实施重点在课堂,学生的课堂情绪应该被重视,他们需要被倾听,需要与同学和老师分享自己的意见。这是他们成长的需要,更应该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卢梭在《爱弥尔》中谈到:孩子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体,只有在他被允许自由表达、发现自身的问题、自我体验时,学习才能发生。当然,这种倾听相对于大班额的现状来讲,有一定的困难,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被重视。学生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鼓励的微笑都会给予他们莫大的鼓舞。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关系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

从对喜欢原因的归类中可以发现,学生最喜欢一节课的原因除课程本身的因素外,教师的亲切、耐心、宽容、信任,及其营造出的快乐、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较为重要的因素。另外,课程内容所体现的种种吸引力也是通过教师足够的耐心与教学技巧而得以展示的。教师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一个群体,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更轻松,有更多的信心与激情。这也正是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

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不是忽略教师的教育感受,师生在课堂上的感受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在选择了教师职业的同时,也就选择了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我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因为:当一个学生爱学习时,教育才算真正开始。

(责 编 肖 飞)

猜你喜欢

作文课程老师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