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教育新体系构建研究

2015-03-26张汇敏石爱桥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段位制中国武术武术

张汇敏,石爱桥

1 改变现有武术教学评价体系

1.1 评价理念的变革

现有的武术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关注教师的“教”,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在武术的整体化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武术教学围绕的是学生这个主体,丧失对主体的关注将会使武术教学发生重心上的偏移。这种偏移使得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违背了教学评价体系中学生的主体性。武术的教育包括3种功能:1)健身角度,即促进健康;2)民族角度,即弘扬民族精神;3)防身角度,即在遇到危险时,能防身自卫[1]。这3种理念中,在当下的武术教学中往往更多强调的是促进健康,对弘扬民族精神和防身理念的忽视,使得学生在武术学习上有所偏颇。武术为中华民族的国术,弘扬国术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在武术教学中贯穿这一理念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防身理念是促进健康理念的延伸,防身理念的贯穿使学生将武术学习延伸到课外,在实际生活遇到危险时,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因此,3种理念应全面贯穿到武术教学之中。

1.2 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的变革

武术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武术考核中,教师只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动作、习练水平是否达标,没有对学生武德修养水准和攻防动作的考察。武德修养是中国武术几千年来发展的核心内容。“未曾习武先习德”是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2],大多数武术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极少数武术教师在上课下课之隙会偶有提及中华武德,但轻描淡写的带过,很少引起学生的重视,加上在考试时强调的是终结评价,这一评价体系使学生对武德的概念更加弱化。另外,攻防动作的教学也未受到武术教师自身的重视。中国武术重在攻防,也源于攻防,而当今武术教学由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局限和本身教学视域的狭窄,使得攻防教学很难在每一次武术教学中得以贯穿。中国武术讲究的是拆招,喂招,即先将武术套路动作拆分成个别动作,待学生对每个动作有了清晰的了解后,再组合进行教学。这种组合教学模式更加强调的是过程评价,即全面考察学生对武术动作的综合运用能力。

1.3 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变革

现代武术教学在考核时强调的是学生是否能完整演练一个套路,而对学生攻防能力的考察几乎为零。在这样一种考核模式下,学生只重视自身是否掌握了套路,而对套路中所包含的攻防动作则毫无所知。这样的教学模式将导致可怕的后果,就是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危险时往往无法应对,课堂上学习的武术知识成了花架子。久而久之,也就影响了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因此,武术教学评价应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变革。对学生是否掌握攻防要领也应有一定的考察。这也正是武术教学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之所在。

2 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武术教育目的明确化

当今时代,武术的发展已不仅仅是从强身健身的角度出发,而是强调攻防的运用和武术精神的养成。因此武术教育目的明确化显得非常关键。在教育目的上要多元化,不可有所偏废。攻防的运用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武术攻防技击的含义。武术教育朝着迈向学生实际的路线不断迈进。这一教育目的的明晰使得武术教学的教育目的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由仅仅强调健身的教学目的向强调攻防教学的目的转化。

2.2 教学内容符合武术发展规律

近年来,武术教学内容的革新受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重视。段位制和武术操的全面推广即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颁布是中国武术教学内容革新的里程碑[3]。《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趣味武术教程,另一部分是技术教程。趣味武术由段前一至三级组成,包括了武术游戏和武术基本动作,适应对象是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技术教程从一段至六段,一段和五段分别对应五种技术元素,六段则是五种技术元素的综合。以拳术为例,五种技术元素分别是“打、踢、拿、靠、摔”。一段的攻防方法强调的是“打”,二、三、四、五段分别强调“踢”“拿”“摔”“靠”的攻防方法,六段则综合了上述五种方法。段位制的细化,使每一类拳种都能有的放矢的供武术教师上课使用,也使得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属于自身的学习内容,避免了从小学到高中都学习同一个内容的尴尬。

2.3 教学内容使受教育者容易接受

武术教学内容要做到使受教育者容易接受,其内容的设定就必须与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相吻合。对于武术教学而言,首先要打消学生对武术的误解,例如很多学生在正式学习武术之前,受电影等媒体的影响,误认为武术就是飞檐走壁,隔山打牛,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武术抱有一种幻想,就容易导致课堂效果的失真。因此在课前,应告诉学生,武术学习包括套路练习和攻防练习,影视作品中的武术与现实中的武术不能划等号。再如,在攻防练习中,很多学生嬉戏打闹,觉得是好玩,这时应该告诉学生,掌握了攻防技巧,当遇到实战时,才不会乱了阵脚。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将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3 武术教学方法的探索

3.1 武术攻防教学法

武术攻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种:拆招、喂招、说招,这3种方法都属于武术传统教学方法[4]。拆招与明招是相辅相成的一种方法,指的是教师先完整教学整个套路,待学生基本掌握整套动作之后,再将整套动作拆分讲解,使学生对动作的攻防含义有清晰的了解。喂招指的是教师通过进攻诱导,使学生产生反击意识,以便在实际攻防反击中较好的运用这一方法,还能使学生对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运用攻防动作,提高攻防意识。说招是教师通过语言诱导,学生按照语言诱导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说招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武术动作的内容,对攻防的具体细节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判断。

3.2 武术文化教学法

教师在武术课上,不仅教授武术套路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弘扬武术精神,也就涉及到武术文化教学法的运用[5]。武术文化教学法中的具体内容包括3大板块:即礼仪为先、深化理解、耳濡目染。礼仪为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武术课前,师生要互行抱拳礼,抱拳礼不仅体现出师生间相互的尊重,也使学生明白习武人应该具备的品质。深化理解指的是学生通过武术动作的学习,不仅学会了动作的具体招式,还能通过招式的反复练习体悟招式中的武术精神,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耳濡目染指的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反复引导,完善自身人格,不断磨练意志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重视具体动作招式的教学,缺乏对武术文化教学法的关注。这种缺乏有可能导致学生武术文化意识的淡薄,不利于武术教学的深化。

4 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

4.1 重视在岗教师的武术培训

从中学到大学,很多学校存在武术教学内容恒久不变的趋势,二十四式太极拳和五步拳一直是体育教师的惯用套路,当下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推出了中国武术系列教程,分为段前趣味武术和一至六段的系列教程。其内容之广泛,拳种之丰富,很好的填补了当下武术教学内容缺乏的现状。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负责人表示,武术段位制培训组织非常困难,大量人财物的投入,却没有武术教师参与。这种尴尬不仅体现出武术师资的薄弱,也体现出各院校对武术教师培训的不重视。长此以往,现有武术教师的水平止步不前将直接导致武术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在岗武术教师的培训应该受到各个方面重视。

4.2 解决武术师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武术教育师资仍然存在数量少,质量差的尴尬。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增加武术教师的教育岗位,武术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各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方向上并没有细分,无论走出校园后从事何种职业,本科阶段的学习都呈现出统一化状态。而实际上,学校武术教师和社会教练人员在社会实践中的位置并不一致。这就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武术人才,特别是中小学武术教师的缺乏更应引起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重视,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正在推行武术操和武术段位制工作,武术进校园已经全面铺开,丰富中小学武术师资力量,提升现有教师水平对于提升武术师资教学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5 小结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武术教育体系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改变现有武术教育体系,明确武术教学内容,完善武术教学方法,重视在岗教师的武术的培训,构建武术教育新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武术教育事业的兴盛。

[1] 丘丕相,刘树军,马文国,等.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沈河清.学校德育应该重视礼仪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8(6).

[3] 中国武术段位制官方网站.关于进一步推动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发展的通知[EB/OL].http//dw.wushu.com.cn.[2012-07-02].

[4] 徐美玲.论武术的攻防技击性[J].浙江体育科学,2003(3).

[5] 张署光.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段位制中国武术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武术段位制与学校体育结合研究
地域视角下“武术段位制+一校一拳”模式构建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瓶颈与对策研究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河南省武术段位制开展状况调查研究(1997-2011)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