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三门球运动的文化性格

2015-03-26李晓锋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枪手运动传统

李晓锋

三门球是在综合了橄榄球、手球等多种球类运动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种让3个队同在一个设置有3个等距离球门的圆形场地上用手打球,以将球有效的射入对方任何一个球门得分为目的而建立起具有攻二防二的独特竞赛体系的新型球类运动[1]。上世纪90年代,江苏海安县学生体育协会考虑到该地区学生人数众多、场地器材匮乏、教学内容单调,因此极需研究设计一款适合农村学校和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新型运动,使学生有场地、有器材、有兴趣地参与体育锻炼,这就是研发三门球运动的思想萌芽。1997年,县体育协会刘瑞武、韩世杯等人受一个被称为“四门大战”的游戏启发,历经一年研发,设计出一种新型球类运动——三门球,并提出了“创造三门球,服务青少年”三门球理念。

文化性格由一整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构成,它一旦形成便具有超越历史时间段落的稳定性和固定在某个空间位置的局限性[2]。

1 实用性:简单实用的研发主张

刘瑞武是公认的三门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他深受80年代“身体素质课课练”观念的影响,认为“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是双基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是必不可少的辅助练习之一”[3]。如果能在身体素质练习的过程和内容上面,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或比赛,必将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进而事半功倍。但当时的农村学校师资条件有限、场地器材匮乏、学生人数众多,造成了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氛围呆板的现象。如何提升学生学练兴趣,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中,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成为刘瑞武的主要探索方向。

同场对抗类的球类运动,具有较强的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能使学生在良好的身心体验过程中得到身体锻炼,但这一类运动大多都是舶来品,有些运动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还很高,因此以刘瑞武为首的海安县学生体育协会决定研究设计一款适合农村学校和各年龄段学生、具有一定对抗类性的球类运动。简单布置的场地器材、容易掌握的技术动作和通俗易懂的游戏规则很快便成为刘瑞武等人在研发过程中的主导思想。1998年,他们设计出一种极易在农村学校开展,适合各年龄段学生,名为“三门球”的球类运动。

潜心研究,不难发现,三门球运动自始至终带有实用色彩。人们只需要具备跑、跳、扔的基本素质便可以打三门球,这使得三门球运动非常容易上手。首先,三门球运动的进攻技术类似手球运动,传接球、移动、射门都能很好培养人们速度、灵敏素质;其次,三门球运动的防守技术类似橄榄球运动,它允许队员可采取抱人、拉人等防守技巧,激烈的身体对抗积极提升着人们的肌肉力量;再次,三门球运动的比赛用球是一个独特的正三棱椎体,球的弹跳变的不可预判,人们的快速反应能力得到锻炼;最后,三门球运动是三个队同场竞技,进攻队员面对两倍于己的防守队员极易丢球,频繁的攻防转换直接提高了人们的耐力素质。随着三门球运动的快速发展,实用性被反复强调,这正是三门球运动能够很快融入各类校园的主要原因。

2 博弈性:复杂人际关系的游戏体验

枪手博弈是博弈论中的1个经典模型。在美国西部小镇,有3个枪手准备决一死战,论枪法枪手甲最准,枪手乙其次,枪手丙最差,试问哪位枪手存活下来的可能性最大?一般人肯定认为枪手甲存活下来的可能性最大,但仔细分析发现,枪手甲认为乙对他危险最大,所以他的最佳策略就是先干掉乙再干掉丙;而乙认为他对丙的胜算较高,只要先干掉甲,他存活下来的几率就会大增;同样,丙考虑到甲的枪法要比乙准,自己对甲单挑的胜算必然没有对乙高,因此肯定会先干掉甲,然后再考虑对付乙。分析概率,枪法最准的甲面临的生存危机最大,丙虽然枪法最差,但存活下来的希望却最大。从这个案例揭示,多方博弈获胜的关键有时候并不取决于实力,强弱之分只是暂时的,原来的强者不一定能笑到最后。枪手博弈让弱者看到以弱胜强的希望,鼓励弱者永不言败,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同时它又告诫强者居安思危,需自强勿自负的道理,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三门球运动正是枪手博弈论的游戏展现。传统的球类运动都是两队之间的对抗,实力占优的一方往往更能取得最后胜利。三门球运动由于第三方的加入,使得比赛过程与结果变得更加充满变数。正如枪手博弈论所证明的,三队中实力较弱的两队为了获胜往往会联手对抗实力较强的那队,但这种合作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比分的变化,原先的强队被削弱,原先的弱队占据优势。强弱形式的改变、利益价值的冲突导致联盟的破裂与重组。人们面对这短暂的联盟需要超高的艺术性,一味的忠诚必将被另外两队利用,一味的背叛必将被另外两队报复。正如刘瑞武所言:“三门球的对抗形式,功利价值取向,‘敌’我友即你我他的三方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对于重建人的哲学,架构个人的道德行为体系,显然是从身体教育的实践层面上做出的一种尝试与努力。它对于人的道德构建,无疑算得上是一种检测性和尝试性的手段[4]”。由此看出,三门球运动是一项极具博弈性的运动。它促使人们在人际交往的社会法则下,利用合理的交流和沟通,寻找利益与道德的平衡点。这种文化性格极易使人们对生活中的现实体验产生共鸣。

3 本土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失造成了当代人的信仰真空,重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引起整个社会的共鸣。本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主要价值表现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等方面。人们希望通过参与这类体育运动陶冶性情和追求信仰。人们的这一需求预示着本土体育运动的重新兴起。

太极、气功、龙舟等本土体育运动深受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影响,讲究“天人合一”、“中庸、仁义”和“阴阳相生”的哲学观,提倡参与者个性的“静”和“善”,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宽容”、“和谐”的民族性格。

三门球运动虽然年轻,但它也是一项本土创造的运动,每个参与者都能深深感受到它的本土气息。三门球运动的场地是一个正圆形球场,暗示着中国人对“圆”的独特情结,相比较对立绝对化的矩形场地,圆形场地的三门球运动试图促使人们在三分天下的分庭抗礼中,寻找“圆而神”的智慧;当人们进入球场,要求以手搭手的方式合拢,齐声高喊“和”,既表达对对手的尊重,也表明了自身的意愿,体现了“和谐”与“礼让”的道德规范;而三门球运动的得分方式并不局限于直接进攻得分,它引入类似桥牌的扣分规则,成功的防守造成攻方的扣分,这种变相的得分方式恰好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孙子思想;最后,人们在三门球运动中对面敌众我寡的对抗,顽强拼搏、奋勇进取,展现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在这一系列三门球运动营造的传统氛围中,人们通过三门球运动充分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理想信仰。

三门球运动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格,它表现出追求身体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和世故人情、善巧圆融的行为处事及“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的心理特征。这种独特的文化性格必将有益于三门球运动在全国迅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1] 冯 健.浅谈三门球运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4).

[2] 靳大成.文化性格的裂变与更新[J].读书,1986(1).

[3] 刘瑞武.体育课中身体素质练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J].体育与科学,1986(10).

[4] 刘瑞武.三门球的设计原理与教学应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7(9).

[5] 薛 岚,董大肆.论球类运动的文化属性[J].体育科学,2006(12).

猜你喜欢

枪手运动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佛系枪手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不正经运动范
枪手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