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群视角下的收入分配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

2015-03-24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储蓄率储蓄阶层

曾 冰

(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组群视角下的收入分配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

曾 冰

(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收入分配对居民储蓄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以往研究未能有效深化两者的内在机制。尝试从组群视角将居民群体按照收入标准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收入群体,并以三类群体的各自储蓄率结合他们对应的人口权重的计算方法来衡量居民储蓄率,使收入分配内生化,并深化收入分配与居民储蓄率间影响和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历年的经验证据对收入分配和居民储蓄率两者关系加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出:收入分配差距越大,越易导致居民储蓄率的走高;而收入的增量影响对居民储蓄率作用不大。

收入分配;居民储蓄率;基尼系数;收入群体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取得高速增长,并成为世界的发展奇迹。但在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面临着消费率下降,居民储蓄率不断攀升的现象,由此引发了“中国高储蓄之谜”现象,并成为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1]。这种高储蓄率的畸形攀升会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内需的损害,因此如何解释和分析这种高储蓄率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也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收入分配为视角来研究居民储蓄率是该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从现有关于收入分配与居民储蓄率关系的文献来看,主要分两个角度:一种是定性角度,从作用机制和途径来研究收入分配如何影响居民储蓄率,如 Alesina 和 Perotti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认为收入不平等会带来社会和政治上不稳定,投资风险增加,从而降低储蓄率[2]。贾德奎、施红俊基于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导致的强制性储蓄行为视角,认为收人分配差距导致了居民储蓄率提高[3]。Musgrove从生存性收入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如何影响储蓄,他认为收入中会有一部分通过消费来维持基本生存需要,而剩余收入则会带来收入分配的储蓄效应,而且穷人的储蓄率要低于富人[4]。汪伟及郭新强认为收入分配差距容易导致低收入者储蓄量的增加,并通过示范效应引致中等收入者的储蓄量上升,但高收入者防止穷人嫉妒则重于储蓄,最终使得居民整体储蓄量提高[5]。另一种是实证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如金烨等人运用中国1997年—2006年家庭调查微观数据验证了收人不平等程度加剧会导致我国居民储蓄倾向提升[6];范亚舟则运用我国1978年—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发现收人不平等程度加剧对整体储蓄率和居民储蓄率具有促进作用,但却抑制了公共部门储蓄率提升[7]。但也有一些学者得出两者之间关系存在模糊性,如Hebbel和Serven利用不同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后表明,储蓄率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8];武剑将收入分配作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的一个解释变量,但得出的回归结果关系是两者之间关系不明显[9]。

毫无疑问,收入分配对居民储蓄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以往研究未能有效深化两者的内在机制,未能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收入阶层和结构复杂,尤其是各收入群体的储蓄倾向异质性。这些研究大都先在理论上假设两者存在关系,易落入“自我设限”逻辑错误。同时又更多地把收入分配和居民储蓄率当作简单变量来处理,而没有深层次剖析这些变量的内涵和外延,淡化了对影响机制的研究,简单地通过相关实证方法去验证这种关系,从而得出的结论难以形成统一的口径,甚至有的结论间大相径庭。笔者认为,如果不考虑例如各个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不同年龄阶段的组群特征,而笼统地对其收入分配状况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做出判断,极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一个最明显的反驳就是,收入分配不仅考虑的是收入因素,还要考虑到收入是如何在各收入群体进行分配,所以讨论收入分配避免不了人口权重和收入群体储蓄特征等因素。因此,文章尝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基于组群视角将居民分为三个收入群体,细分研究不同群体储蓄结构特征,并深刻分析这些群体在增加储蓄以及背后的动因,同时以三类群体的各自储蓄率结合他们对应的人口权重的计算方法来度量居民储蓄率,将居民储蓄率同收入分配情况相关联,使收入分配内生化,从而更深层次地研究两者之间影响和传导机制,同时通过设立相应计量模型对这种机制加以实证检验,最终得出相关结论与对策。

二、理论分析

我国高储蓄率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其居高不下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引起的。但是我国总体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不同收入家庭的储蓄率会存在很大差距,假如我们仅仅从总量角度去分析居民储蓄率,而不去考量收入分配因素影响下储蓄分布的群体差异,肯定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其实全国大部分居民并不存在所谓有钱不消费、储蓄过多的问题,居民高储蓄率只是部分群体或者高收入家庭过高储蓄的反映。下面我们以城镇居民中不同收入家庭的储蓄异质性从静态的角度加以直观理解,将居民按照收入从低到高排列,并以人口比重划分为以下7个组别(见表1),然后用各组户均人口规模加权处理,我们得到各组对城镇居民储蓄的贡献率。结果发现,这样计算出来的储蓄率首先和总的储蓄率不同,低收入群体储蓄率要低于高收入群体,且储蓄率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

表1 2012年城镇居民储蓄率

收入等级最低收入户较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较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总计人口权重(%)10102020201010100储蓄率0.1100.2300.2700.3000.3300.3500.4100.320

上述内容从静态角度表明:不同群体收入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居民储蓄能力的差异,从而也就决定了储蓄倾向的差异。通常的观点认为,高收入群体的储蓄倾向高于低收入群体,这个结论有利于我们下面的模型分析。但是上述分析只是将按人口比例来划分高、中、低等收入群体,这种分类不利于我们从比较静态或动态的角度分析各收入群体的储蓄倾向的变动。从纵向来说,假如我们把人口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在第一时间段t1的底端的20%的人口为低收入群体,过了一段时间(记为第二时间段t2),整个国家收入大幅度上升,该群体人均收入也大幅上升,此时我们还是把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列,该群体还是以前那20%的人口,那么他们经济、社会等特性肯定和第一时间段不一样,由于这类群体的特性发生了变化,我们再在第二时间段来探讨这类群体的储蓄倾向,会发生偏差的。横向比较的话,就好像以广东的收入最低的10%人口和西藏的收入最低的10%人口做比较,不能说这两地区收入群体的特征是一样的。因此,收入群体应该是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出于这个角度,下文中我们主要按收入水平来把居民具体分为高、中、低三个收入阶层进行分析。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由于不同收入群体储蓄倾向不一样,那么收入在这些收入群体中的分配情况是否会影响储蓄率,收入分配尤其是分配不平等程度是否会强化居民的储蓄行为,这需要明确是否存在着某种传导机制,使得收入分配作用于居民储蓄率。因此,借助于上述内容分析,居民储蓄率过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寻找:一是各收入阶层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及人口比重变化;二是各阶层居民储蓄倾向的变化。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不同收入群体的储蓄率是不同的,收入水平越高,储蓄率越高。其次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在总收入占比,以及人口所占比也是不一样的。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把居民按收入标准分为三个群体,即高、中、低三个层次,这是因为三个群体的划分符合大家对收入群体的理解,再加上各收入层次的储蓄机制因素不同,细分阶层有利于更精确地了解作用机制;再考虑到三个阶层的人口权重不同,因此综合起来,总的居民储蓄率就等于各阶层的储蓄率乘以人口权重的之和,从而有利于分析收入分配,储蓄率之间关系。数学表达式如下:

(1)

其中si表示各自的储蓄率。Ni表示对应群体的人口数,Yi表示对应群体的收入,对应下标1、2、3分别表示低、中、高收入群体,未带下标的表示总体情况。而各自的储蓄率又等于它们的储蓄额除以各自的收入,即

(2)

综合起来为:总的储蓄率为:

(3)

而每个阶层的收入在总的收入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即

(4)

把公式(4)带入式子(3),那么式子(3)可以将那一步转换为:

(5)

如果我们令wi代表相应的收入群体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如w1=N1/N,yi为相应的收入群体所拥有的收入占总收入总额的比重,如y1=Y1/Y,再把收入阶层按按收入低到高排列,所对应的人口累计比例为横轴,每个收入阶层人口累计收入占全部人口总收入的比重为纵轴,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按收入高低来划分群体的洛伦兹曲线,从而可以得到相应的基尼系数,这也是文章为什么将总群体分为三类,而不是两类,对于洛仑兹曲线来说,三个点坐标相对于两个点坐标更精确表示曲线,当然点坐标愈多愈好。但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取三点。图示为:

图1 按收入高低来划分群体的洛伦茨曲线图

从数学推导来看,式(5)又可化为

(6)

通过上述公式分析,我们会发现整体国民收入Y的增加对居民储蓄率意义不大,试想国民收入增加,保持人口权重不变,各阶层储蓄倾向暂且不变,假如增加的部分全落在高收入阶层中,由于高收入阶层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增加的收入将会更多地储蓄起来,那么国民收入增加会引致储蓄率上升;而如果给了低收入,则低收入可能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增加的收入使得低收入群体没有人口流向中收入群体(或者转出人口极少,可忽略不计),此时意味着低收入群体生活没有得到质的改善,但是增加的收入会使得该部分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增加,因为低收入群体更多地关注于生存性消费支出,切实减少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此时会导致整体居民储蓄率降低;另一种情况是低收入群体会有部分人进入中收入阶层,使得原来低收入阶层的人口权重下降,增加了中收入的人口权重,由于中收入群体储蓄率要低于低收入储蓄率,从而减少了整体储蓄率;而如果全落在中收入阶层,则会使得一部分步入高收入阶层,原中收入阶层人口权重下降,高收入阶层人口权重增加,总储蓄率变化要看中收入储蓄倾向与高收入储蓄倾向大小。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收入分配改革方针定位为 “提低、扩中、控高”,即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控制垄断行业等高收入,以此通过对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从而促进经济有效健康持续的增长。由此得出命题一:增量收入的分配对居民储蓄率不存在相关性,也就是说收入的增减对居民储蓄率影响不大。

收入群体是个相对概念,由于我们按平均收入来划分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的平均收入也就不变,从而储蓄率变动也不大。那么如果收入分配不公平时,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直观的经验分析,低收入群体权重大,则总的居民储蓄率偏大,而财富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对高收入群体的储蓄率变化不大,但会加大中低收入的人口权重,由式(1)可知,会加大居民储蓄率。这也就解释了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居民储蓄率越大。其实式(6)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居民储蓄率与基尼系数的函数关系,也就演化成收入分配与储蓄率的相关性。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假如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的话,我们会发现式(5)可以简化为:居民总储蓄率等于居民储蓄总额除以国民收入。这也是为什么说从总量角度强调居民储蓄率偏高,往往掩盖了巨大收入分配差距下储蓄分布的结构差异。由此得出命题二:存量收入的分配对居民储蓄率有影响。即收入在不同群体分配情况会影响到居民储蓄率,尤其是分配差距越大,居民储蓄率越高。

三、实证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居民储蓄率与收入分配存在相关性。不过要验证收入分配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首先必须对收入分配进行操作化,但由于对收入阶层划分标准不同(这里划分标准依据的是收入),因此相关统计数据对低、中、高收入阶层的资料很少,使得本文难以把与这三个收入阶层的相关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来解释储蓄率,但为了验证上述两个命题,我们可采取基尼系数指标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并用G表示。关于居民储蓄率的变化,我们将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资金流量表中的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减去住户部门最终消费得到住户部门总储蓄,然后将所得数值除以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就得到了居民储蓄率,并用S表示。接下来关于影响居民储蓄率的控制变量选择:在现有研究文献中,我们发现人均收入、利率、通货膨胀、财政支出等多个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因此我们在模型中采用以下几个控制变量:用人均GDP代表人均收入情况,用字母表示IN,考虑到单位的有效性,我们对其去对数形式;关于利率情况采用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表示,字母表示为RA;而通货膨胀率采用CPI变化情况来表示,字母表示为π。而关于财政支出的情况我们采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值来表示,字母表示为CZ。关于数据来源:我们采用1978年到2012年的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数据。最终将模型构建为:

St=c+β1Gt+β2ln(INt)+β3RAt+β4πt+β5CZt+μt

其中μt符合同方差正态分布。

通过上述数据处理,用EVIEWS6对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总体来说,AR2取值大于0.9,说明了模型具有很强的拟合性。从各变量系数取值和显著性上来看,收入不平等程度对居民储蓄率的平均影响程度为1.863,并且在 1%水平上显著,说明了基尼系数上升1%,则居民储蓄率会上升1.863%,验证了命题二“收入不平等程度越大,居民储蓄率也就越高”的观点;财政支出情况对居民储蓄率有负影响,且显著性水平为5%,可以看出我国居民高储蓄率倾向的变化与政府的财政支出情况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值越大,越容易降低居民储蓄率,反过来看也就说明了我国高储蓄率也深受财政支出比例低有关。而利率、通货膨胀率等传统主要影响储蓄的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几乎不存在,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当前的居民存在一定的货币幻觉,从而对利率、通货膨胀不敏感。而人均收入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并不显著,验证了命题一,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形势不断恶化,以至于收入的增加并未带来居民储蓄率的变化。

表2 回归结果

计量方法自变量OLSTSLScGln(IN)rπCZAR2FN1.612△4.831△(1.934)(2.376)1.863▲1.674▲(9.582)(10.133)1.7211.813(1.513)(1.422)1.0121.103(1.174)(0.839)1.3761.145(1.254)(1.605)-0.483△-0.564△(-2.245)(-4.261)0.9350.95626.13679.6253333

注: *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值。

此外,为避免内生性问题,我们再采用TSLS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分别选取各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结果的变化并不大: 收入分配情况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仍同以前一样,但系数有一定幅度的变动;人均收入、利率、通货胀率等传统影响储蓄的因素在各方程中的系数变动同OLS方法分析下的结果相比变化不大。

四、结论及对策

从组群视角将收入分配内生化,并得出了收入的增量变化对居民储蓄率影响意义不大,但收入分配差距(即收入存量变化)扩大会显著提高居民储蓄率的结论。我国经济增长成果存在一个普遍的共性问题就是易向高收入群体集中,中低收入群体难以享受到经济增长成果,各收入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深,从而导致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高居不下,因此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破解高储蓄率的着力点。目前造成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造成居民间收入差距扩大,农民享受不到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福利,同时城镇里有面临着低收入群体扩大,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消费需求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二,国家对一些收入的来源缺乏监管和调控,例如垄断行业,寻租,特权等现象导致人为地拉大了收入差距。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带来一些既得利益的收入增加,甚至形成马太效应,大大挫伤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第三,我国居民消费的畸形发展,居民消费在结构、时间上过于集中、单一,由于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健全,中低收入阶层担心生活中发生变故或不可预见事件,只得“节衣缩食”,抑制消费欲望,把收入中的大部分储存在银行,并把当期消费转化为远期消费,从而加深了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了居民储蓄率。

从对策建议而言:首先,应考虑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联网系统,我国收入来源的不合理化是加大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原因,应积极保护合法收入、清理规范灰色收入及非法收入,构建一个科学、公平、透明的收入分配环境;其次,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充分发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使居民对未来生活充满安全感和良好预期,合理引导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观念和储蓄倾向;再者,应寻找更为合适的投资和消费领域,加大一些能有效吸收居民储蓄的产业发展,如健康休闲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第四,加强税收的调节作用,深化“提低、扩中、控高”方针。在充分考虑不同收入群体特征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注重国民收入的存量改革,减少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提高他们的有效支付能力。最后,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使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充分惠及不同收入群体,保证居民的收入分配公平性。

〔1〕 刘尧成,顾淳.中国高储蓄率的测度与动态影响机制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4):43-50.

〔2〕 ALESINA A,PEROTTI R. Income Distribution,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Investment[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6(5):117-126.

〔3〕 贾德奎,施红俊.收入分配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理论解释[J].商业研究,2004(17):106-108.

〔4〕 MUSGROVE P.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Aggregate Consumption Functio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0(8):504-525.

〔5〕 汪伟,郭新强.收入不平等与中国高储蓄率——基于目标性消费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9):7-26.

〔6〕 金烨,李宏彬,吴斌珍.收入差距与社会地位寻求:一个高储蓄率的原因[J].经济学季刊,2011(3):887-902.

〔7〕 范亚舟.收入不平等与储蓄率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66-72.

〔8〕 HEBBEL K,SERVEN L.Does Income Inequality Raise Aggregate Saving[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0(6):417-446.

〔9〕 武剑.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中国资金供求的动态分析[J].经济研究,1999(11):29-38.

(责任编辑 吴 星)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Residents' Savings Rate: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come Group

ZENG Bing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residents' savings rate, but the previous studies have not been able to deepen their internal mechanis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vide the population into the high ,medium and low income groups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come stand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ome group. Combining with the respective savings rate and the population share of three kinds of groups, we measure people's savings rate, then make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endogenous, and deepe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residents' savings rate. On the basis of the empirical data in China,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tes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savings rate, we found that the larger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is, the higher the savings rate is. Meanwhile, increasing the income make no sense in the residents' savings rate.

income distribution; residents' savings rate; Gini coefficient; income group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5.06.013

2015-09-16

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5.06.013.html

时间:2015-12-20 15:30

曾冰(1986—),男,江西九江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新经济地理学。

F830.9

A

1007-6875(2015)06-0075-05

猜你喜欢

储蓄率储蓄阶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居民持久收入水平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