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顶茶人速写

2015-03-22设计

中国西部 2015年8期
关键词:茶商新茶春茶

文/吴 曦 设计/王 静

蒙顶茶人速写

文/吴 曦 设计/王 静

摄影/李跃祥

第一背篓春茶上市活动中的茶人们

2月11日,雅安市名山区灾后产业恢复重建重点项目蒙顶山国际茶叶交易中心(茶马古城)举行开城仪式。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茶商齐聚一堂,抢购今春第一背篓蒙山顶上茶,雅安名山区春茶销售拉开大幕。这一天,也是蒙顶山茶农们一年当中最重要的祭茶日。茶农、茶工、茶商们济济一堂,共祭茶祖。茶农把2月11日清晨采摘的鲜茶抬到了现场,并在第一背篓极品春茶拍卖之后,现场炒制部分春茶,开启2015春茶交易大幕。

当日清晨,天色未亮,数十名茶工席地坐于茶马古城交易市场门外,身前呈放一乌青色大铁锅,徒手炒制昨天刚从蒙顶山上摘下的鲜嫩新芽。

活动现场的许多茶商都刚从蒙顶山回来,每年春茶交易前,他们都会先上蒙顶山考察当年茶叶的质量。茶叶价格受很多因素影响,众多茶商千里迢迢来此,就是为亲自把关,眼见为实,把握住当年茶叶的平均价格与制作工艺。

重达36.5斤,寓意365日兴旺的蒙顶极品春茶的拍卖掀起了当日蒙顶山第一背篓春茶上市活动的高潮。春茶拍卖成为每年蒙顶春茶上市的风向标。拍卖现场,众多客商竞相举牌,价格从起拍价2000元开始,两三分钟内就突破10万的关口。最后,味独珍茶业公司的张强以90万的价格拍下了今春第一背篓蒙顶茶。

在拍卖现场,张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起成功拍下蒙顶山第一背篓春茶的感想:“我出价90万元竞得蒙顶山茶区第一背篓新茶,承蒙各位茶业界好友的承让,我认为是物有所值的。我是生意人,这也是我支持芦山灾后重建,特别是茶产业重建的一种方式吧,也希望雅安灾区茶农多植茶、产好茶,早日奔康致富。 ”

“我将把这些茶分成365份,送给全国各地的365个朋友作为春节的贺礼,让他们在春节期间就能喝到蒙顶山上的第一背篓新茶,以感谢他们对蒙顶山茶区的支持。就绿茶来讲,春节期间能喝到当年绿茶的地方不多,只有在四川的产区才能喝到春茶。另外,今天也是传统的祭灶节,祭灶节这天才可以采摘当年第一批茶,而这批茶的品质是最好、最优质的。我今天拍下的第一背篓茶不是商品,而是我对朋友们的一番心意。因为,春节前喝到新茶,没人能办到。除了茶叶的品质特别好,能代表我对朋友们的心意之外,我也看重头春茶的好寓意。而且,今天这个价格其实比我的心理价格低了近一半,我感到非常满意!”张强非常激动地补充道。

“请问张总,你们的茶的定位是什么?你们公司是产销一体的茶业公司吗?”记者追问道。

“我们的茶定位于中高端,我们有自己的茶园基地和农民合作社,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和加工能力,并建立起了线上和线下销售网络,在京东商城和我们自己的官网上都能在线销售。”

春茶拍卖活动之后,现场走过来了表演方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当天的表演活动中,蒙顶山的百多名茶农背起了他们的祖辈背过的茶背篓,拄起了茶马古道上用过的支棍,再现了茶马古道上曾经的艰辛跋涉场景。著名的茶马古道发端于雅安,雅安蒙顶山是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是中国人工种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茶源、茶文化圣地。一千年前,中国商人从此处出发,靠着人背马驮,穿越高山大河,将茶叶交流到缅甸、孟加拉、印度、尼泊尔,甚至中东和欧洲,开辟了著名的“茶马古道”。过去的茶马古道意味着辉煌的历史,今天的茶马古道上的茶人们,则为古老的茶产业赋予了时代的生命力。

名山新城 摄影/黄健

对话名山茶商柏晓虎

名山茶商柏晓虎的名片很特别,没有一如惯常地印上茶行商号名称,也没在名字后面跟上一串总经理、董事长之类的头衔,甚至于门市地址一栏内仅有“四川省名山县茶都大道29号(原川西茶叶市场内)”一行文字,让人不仅搞不清他的店名、店址,甚而至于连他是不是真的是做茶叶批发的商户也一块儿搞不清了。如果不是朋友介绍在先,我肯定会跟任何一个第一眼看到他的名片的人一样,只能凭名片上的广告语以及茶的图案来约略猜测他的工作跟蒙顶山茶有大关系。名片上,大号篆书体被用于“千秋蒙顶,人间仙茶”八个字上,茶树树叶图片占去名片四分之一版面,名片底部,“扬子江心水 蒙山顶上茶”一行小字的字号比名片主人名字的字号稍小,比门市地址、手机、农行卡号等关键信息栏内的字号要大出若干圈。

朋友指点着方向,把我们带进一处类似市场的院坝内。坝子内的车很少,我们的车刚开进去就找了车位,院坝不大,正对着大门的低矮铺面房把院坝围了小半圈。下车时,我看见与我们隔了一条车道的一家店铺内,有人站起了身,朝着我们这个方向招手、微笑;朋友领着我们朝那人走去。那人所在的店面不大,30平方米左右。三面靠墙的位置摆了些博古架,稀稀拉拉地陈列了一些茶品。博古架旁,是一个卧式大冰柜。店铺门口,摆了一张1平方米左右的树根状茶台。茶台周围围了一张很旧的散放了些杂物的三人座长条藤椅,几张小木凳以及一把幼儿用藤圈椅。地上,有一个红通通的电烤炉。

那人把我们迎进店内,招呼我们坐下。朋友介绍说,这是柏总。我张口称呼,“柏大哥”!朋友和柏总寒暄几句之后,见我没进入到采访茶商的工作状态中,于是再次介绍道:“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柏总,柏总的岳丈家还开办着一家茶厂呢。”

“喔,柏总,你做茶叶经营有多久了?是不是从小到大,茶叶就影响着你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把状态从陪同友人访友调整到了工作采访之中。

“来、来、来,喝茶。”柏总并不急于回答,他嘴里招呼着,取了玻璃杯,又从大冰柜里拿出装在普通保鲜袋内的茶叶,给我们一行四人一一泡上,然后又把茶递到我们手上。

时值冬日,我的手正被迎面吹来的寒风冻得冰凉僵硬,捧着茶杯的那一刻,像捧着了救星,茶杯的温热从手传到了心。急急地喝了一口茶后,我再次发问:“柏总,你们从小到大生活在蒙顶山这个著名的茶叶之乡,茶叶影响到了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吧?”

“我是2004年才开始做茶生意的,蒙顶山茶以前虽然也很出名,但像现在这样,人人都种茶,家家都卖茶,户户都有茶,还是近些年的事儿。”柏总回答道。

“你的茶都是自产自销的吗?销售情况怎么样?”我问道。

“说实话哈,”柏总顿了顿,停了几秒钟,然后接着说,“那些说卖的都是自家种的茶的,都是说假话。哪有可能种那么多嘛,自己顶多种一点点,我也是只种了一点茶,卖的绝大部分茶都是收来的。哪家的茶好,就到哪家去收一些。什么茶都卖,甘露、毛峰、碧潭飘雪等绿茶、花茶,卖得最多的还是花茶。”

摄影/何林隆

“现在是不是茶叶淡季?这是个茶叶批发市场吧,我怎么觉得很冷清,几乎见不到什么人,商家也很少,而且都关门闭户的。”我直接问出了在我心里纳闷了许久的问题。

“等到新茶上市的时候你来,就知道那阵仗有好热闹了,简直是人山人海,过路都过不到,卖的茶叶比菜还便宜。不过,所有的茶都卖得光,连茶灰灰都有人买去。”柏总大概是想起再过20多天,明前新茶就要上市了吧,两眼放光,喜不自禁地朗声说。

“新茶快上市了吗?”我也被柏总的热情感染了,很期待地问。

“过年期间就可以采摘了,那个时候你们来采访,来拍片子就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家家户户都围绕着茶叶忙前忙后、没日没夜的。那个时候你来写,可写的东西就很多了。”

不得不说,柏总对茶的热情还是很感染我的。“那不是春节还没过完,就要忙碌了?”我问,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在他们摘茶期间再来一次,毕竟是2015年的第一篓明前茶,意义非凡。

“是啊,我们现在每年摘新茶期间的动静都很大,摘当年的第一轮新茶之前要拜祭茶祖吴理真,然后就是没日没夜地忙。”

摄影/吴曦

摄影/叶羽晴川

“啊!”我有些吃惊,没想到茶祖吴理真会以这种既让人意外,又格外合乎情理和逻辑的方式重新深入民间。

“那你自己供奉茶祖吴理真吗?”我半开玩笑地问,并不真心认为眼前这位四十开外的中年汉子会真的把事业兴旺的梦想寄托在一尊神像上。

“我还真的就是想请茶祖吴理真的塑像回来供着呢,可惜就是买不着。”柏总直言快语。

“现在茶叶生意好做吧?我看雅安现在到处都种满了茶,而且政府说还要扩大种植面积。”

“茶叶还是好卖,就是赚不到好多钱,都是鲜叶,卖得太便宜了,最好的鲜叶,几十元一斤就被收起走了。外省动辄卖上千元一斤的龙井、碧螺春,都是从我们这里收购去的。我们的茶叶质量好,全国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茶都是用我们的茶叶做成的。”柏总的语气有些无奈,但也很是自豪。

“那你们愿意别人把你们的茶卖到上千元一斤吗?”我问。

“那有啥不愿意的。他们卖成上千元,就可以把我们的收购价拉高些,这对我们茶商来说还是有利的,免得竞相压价,比着谁卖得更便宜。”柏总这番豁达、乐观的回答让我顿时对他刮目相看。

“过几天是茶马古城的开城仪式。茶马古城是条仿古街道,被用于搞旅游和进行茶叶交易,气派得很,漂亮得很,比这边环境好得多,说是政府花了上亿资金打造起来的,我在那边有商铺,你们这些记者到时候肯定也要来的!”柏总又把话题转向了对蒙顶茶业的推广。

“喔,好的,好的。到时候一定再和你联系。”我意犹未尽地结束了对柏总的采访。

出门上车时,我忽然感受到喉咙里浸润着特别温润的回甘,刚才的茶水,此时正释放着它绵柔的甘甜。

“真是好茶!”我跟朋友说,并且特别遗憾刚才没发现这茶如此的好,没有在第一时间当着柏总的面赞叹他最为在乎的蒙顶茶。

猜你喜欢

茶商新茶春茶
新茶最好放一放再喝
成都市金牛区:试看“金牛”育“金花” 且将“新火”试新茶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春茶不宜贪尝鲜
春茶不宜贪尝鲜
我们在一起,时间煮雨沏新茶(一)
图说
24味暖春茶香 1周急速瘦15斤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
茶乡“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