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丽丝·莱辛非洲题材小说中的反殖民意识与殖民意识

2015-03-21赖丽萍

文教资料 2015年2期
关键词:多丽丝殖民主义莱辛

赖丽萍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1)

多丽丝·莱辛非洲题材小说中的反殖民意识与殖民意识

赖丽萍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1)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她走向文学创作时正值二战后反殖民、反霸权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殖民主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名有责任感、有人文主义情怀的作家,莱辛关注时事,作品紧扣历史进程,反映了非洲殖民地的现实状况。她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身份赋予了她独特的视角和立场,使她既有鲜明的反殖民意识,又不可避免地沾上了殖民意识的印迹,矛盾的意识也反映在她的早期非洲题材作品中。

多丽丝·莱辛 非洲题材小说 殖民意识 反殖民意识

多丽丝·莱辛关于非洲题材的小说主要是指1950年到1960年之间的作品,描写的多是非洲的风土人情,善于描绘个人在环境的压迫下所产生的心理、行为,特别是对非洲的穷苦白人关注得比较多,与白人生活紧密相连的黑人自然频频进入了读者的视线。通过这些作品,莱辛向世人揭露和批判了种族主义的罪恶,展示了黑人的勤劳与善良,不仅向读者展示了殖民时期的非洲和生活在那里的人民,更是融入了她本人对非洲的复杂情感与看法。通过分析莱辛早期非洲题材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小说都饱含对南罗德西亚白人社会的愤恨,并对黑人们的生存状态表示了极大的同情,然而她的描写往往是有距离的。作为一名深受英国传统教育的白人女作家,虽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关注人们的生存,反对种族歧视与殖民主义,但还是无法彻底摆脱作为大英帝国的子民的自豪与骄傲的情绪,白人优越的意识总会无意识地流露,这就导致了她早期非洲题材的小说在鲜明的反殖民意识中又深藏难以发觉的殖民意识。

一、多丽丝·莱辛非洲题材小说中的反殖民意识

莱辛早年曾在非洲生活了二十五年,曾亲眼目睹了非洲殖民地白人与土著黑人的生存状态和相处状况,青年时期甚至投身于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中,想要改善土著黑人的生活处境,这段独特的人生经历对莱辛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关怀人们的现实生活,她的非洲题材小说表达了她对生活在非洲殖民地困窘的白人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土著黑人的深刻同情,体现了反殖民意识。

首先,莱辛的小说颠覆了白人优越的殖民神话。在殖民时代,欧洲白人殖民者一直以为黑暗野蛮的非欧洲地区带去光明者自居。他们认为白人是优于其他种族的,宣扬白人的道德观念、宗教礼仪,说要替那些“未开化”的荒蛮地区送去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推动殖民地的文明化进程。但是在莱辛的笔下,真实的非洲殖民地情况却并非如此。在白人一方面,莱辛刻画了失败、无能且穷苦的白人殖民者形象,如《野草在歌唱》中的迪克,《第二座茅屋》中的范·希尔登等,并且揭露了白人的虚伪残暴,颠覆了殖民神话中白人光鲜优越的形象。在黑人一方面,莱辛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内外兼慧的形象,《野草在歌唱》中勤劳踏实、热心宽容的摩西,《高地牛儿的家》中礼貌友好、喜欢打扮的查理,《饥饿》中向往美好生活的青年扎巴兀,等等。他们都有着美好的品质,闪耀着珍贵的人性光辉,颠覆了殖民神话中黑人肮脏、懒惰、好吃、愚笨的刻板印象。

其次,对殖民主义走向衰落的揭示。莱辛的非洲题材小说通对白人与黑人生活状态的描写,揭露了殖民主义、种族偏见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特别是精神上的困顿与扭曲。殖民主义体制下种族的偏见与隔离不仅给土著黑人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创伤,而且给白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特别是一些穷苦白人,由于在殖民意识强烈的非洲,白人贫困就像是一种罪过,遭到白人社会的排斥,而固有的社会体制与自己的思想又使自己不可能融入黑人所在的社会圈子,边缘感让他们处在崩溃的边缘。黑人与白人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更是显示出了殖民统治的穷途末路。在非洲系列小说中,莱辛透露出殖民地政府的管理政策正悄悄改变:削减殖民者的一些特权,赋予土著人一些权利,以维护殖民地的统治。白人不似以前可以随意打黑人,否则黑人可以去警察局控告,而且黑人有选择是否为白人工作的权利,以前是用卡车、士兵把土人押送给白人农场主,强迫他们劳动,如今却要让土人签订契约来雇佣他们,虽也时有强迫的成分,可半哄半吓地留住土人工作还是与以前的暴力强制有着本质区别,显示了殖民者在殖民地的力量正在弱化。

二、多丽丝·莱辛非洲题材小说中潜伏的殖民意识

莱辛虽然在作品中处处为黑人鸣不平,尽可能地体现出要与土著黑人平等共处的态度,把他们称为“同胞”,但是她的英裔白人身份总是会让她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优越感。尽管莱辛对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批评,但经过进一步阅读分析可以发现在莱辛的作品中,她更偏爱于描写白人殖民者的艰苦生活和痛苦的精神状态,对白人倾注了更多的感情,这明显区别于土著黑人。

莱辛作品中有白人中心主义意识的残余。首先是莱辛更青睐描述白人殖民者。在殖民地非洲,土著黑人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与白人的殖民者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综观莱辛的非洲题材小说的创作,从长篇的《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到收录于《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抟日记》中的短篇小说,共有三十多篇,但从黑人的视角来展开故事的却只有《饥饿》这么一篇小说而已,其他则都是通过白人的视角讲述的。黑人在莱辛的小说中成为第一主角的也就只有两三篇,而白人成为主角则完全是压倒性的多数。在众多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丰满而复杂的白人殖民者主人公形象,土著黑人作为非洲生活中的一个庞大存在,多数时候却只不过是表现白人世界的一个标志性的背景而已。其次是夸大白人的痛苦,缩小黑人的痛苦。莱辛非洲题材的小说叙述的故事发生地是在殖民地,当时正值种族矛盾激化的时代,还有许多殖民地土著黑人处于白人的残酷剥削之下,处于水深火热的生存斗争之中。土著黑人是遭受种族歧视伤害最大的一个群体,其痛苦却在莱辛的文本中被淡化、被漠视。这里主要分析《野草在歌唱》中的受害者分析莱辛的这种态度。玛丽一出场就是一具丑陋恶心的尸体,让人生厌,后来又写了她的苛刻与神经质,让人生恨,可随着对玛丽的出身环境、生存现状的深入展开,就让人越来越同情她。她受困于教育与现实的落差之中,既深恶痛绝地排斥又不由自主地沦陷在对摩西的情感中,身心的痛苦与折磨最终使她形容枯槁、精神陷于错乱中,而摩西无形中对她的压力似乎成了玛丽疯狂的直接主因,最后摩西还罪恶地剥夺了似乎要看到光明了的玛丽的生命。于是,作者不露声色地让读者的情感转向了:玛丽是最大的受害者,摩西是残忍与罪恶的。

白人殖民者尽管残酷、虚伪、贪婪,被赋予了诸多负面形象,但在刻画时其形象往往是非常复杂的,总是有其他值得人们赞赏的品质。且白人的负面形象总是由一定的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而不是主人公本性就是如此,与土著黑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如《野草在歌唱》中的迪克,虽是失败者的象征,却不得不让人承认他是一个正直的白人农场主,在他眼中,黑人不仅是必需的发财工具,而且是可以交流的人。他有一颗仁爱之心。玛丽固然不讨人喜欢,却拥有白人引以不傲的美德:诚实。于是,读者一般都不会彻底否定一个有着诸多缺陷的白人,而多数时候也是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让人既痛恨又同情,在谴责的同时不由得赞赏,这是莱辛的无意还是故意?

此外,莱辛非洲题材的小说创作虽然相对以前的白人作家而言,对黑人倾注了更多的人道关怀。但是,通过其小说的叙述,原本的殖民体系所构筑的黑人世界的整体印象并未得到本质性的改变,反而强化了殖民神话中的黑人形象。如在对黑人的住宅区进行描绘时,往往是一种脏、乱、差的景象。黑人搭建的小棚子“不像人为搭建的住所,好似从天空中伸下的一只巨大的黑手,抓起了一把木棍和草,变魔术般地丢弃到地上,于是就形成了这些小棚子……这里到处都是苍蝇。……在那十来个挺着肚子、几乎赤裸的黑人小孩眼睛上飞来飞去。……这儿的女人们身上披着当衣服穿的肮脏布料,有的人从腰部以上都是赤裸的,两只干瘪的乳房下垂着。”[1]P102-103诚然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黑人土著确实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生活条件与白人根本就没得比,但莱辛的描写未免太带有厌恶感。再看《高地牛儿的家》中,白人住的地方干净整齐,繁花似锦,雅致迷人,而以保洁道为界,土著仆人住的地方就是另一番景象:苍蝇乱飞,腐烂酸臭的味道四溢,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在她的笔下,土著黑人的住所几乎就没有干净的,或者是精心收拾过的,让人觉得土著黑人好像不懂房子的建设,不知道讲究卫生一样。

莱辛在花笔墨想塑造一个血肉丰满的个性化的黑人时,即使他起先表现出了诸多优点,但最终都摆脱不了殖民神话所赋予的劣根性。可以说黑人一旦受到了作家的关注时,都是以偷盗、撒谎、狡猾的居多。就如在多部小说中都会有这样的语言:“他是黑人,一有机会就要偷盗、强奸或是谋杀,一辈子也改不了这种本性。”[1]P18即使是《小檀比》中一向对土著表现出友好的简,在面对自己的物品丢失时,也会自然对土著起疑,因为“是土著就不可信,甭管表面有多好;随便逮谁来细查,保险就能查出个贼,这句格言可是久经考验的”[3]P131。 《饥饿》中的主人公扎巴兀进城时忍不住去偷了好心给他吃食的萨姆一行人的箱子,虽然后来又主动地悄悄还了回去,但写到他在草地上匍匐着去摸箱子,又拎着箱子跑开时是那么娴熟,就好像是天生就擅长这么做一样。进城后他很自然地就把手伸向了别人自行车篓里的面包,偷衣服时“一眨眼的工夫,他已经翻过篱笆,拔腿跑了”[3]P314。 后来混入杰瑞的组织时,他首次偷起东西来就如老手一般干净利落,暗合了殖民神话中恶劣的黑人本性。莱辛的写作有时就成了对殖民主义、种族歧视的合理性的宣传,与殖民统治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共谋关系,暴露了她潜意识里的殖民意识。

作为白人殖民者阵营的里的一员,莱辛敏锐地意识到了殖民统治终将土崩瓦解,但她在高调地反对殖民主义地同时,她在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了对白人的偏爱和对黑人的歧视,并使殖民话语得到了强化。尽管莱辛在对待殖民主义的态度上表现了一定的矛盾性,但相对于其他来自殖民地的白人作家而言,莱辛的写作对殖民主义的揭露与批判是真诚而热烈的,而且她也一直致力于反对殖民主义、种族歧视的实践中,走在时代的前列,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她创作时所体现出的不惧权威、坚持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一生去求索。

[1][英]多丽丝·莱辛.一蕾,译.野草在歌唱(修订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英]多丽丝·莱辛.陈星,译.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非洲故事一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英]多丽丝·莱辛.范浩,译.抟日记:非洲故事二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美]赛义德等著.陈永国,等,译.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艾勒克·博埃默.盛宁,韩敏中,译.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多丽丝殖民主义莱辛
帝国视阈与殖民主义电影中的地方和江南风景
高贵的“伪证”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