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局别致而多有新意的学术著作
——评《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

2015-03-21吴敏娟

文教资料 2015年2期
关键词:谢氏东山家族

吴敏娟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格局别致而多有新意的学术著作
——评《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

吴敏娟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周淑舫教授的新著《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在“六朝东山谢氏家族”全新学术观点的观照下,既系统地阐释了家族文学生产的宏大规模与创作成就,又鲜明地诠释了“咏絮才女”谢道韫是家族文学生产的亮丽风景,她的“林下风”助推着明清女性文学创作走向高潮。东山谢氏家族于六朝三百年间维持在名门的极限水平上,是“文义赏会”家族教育浸润的必然。让女性走进家族文学而多有新意的学术著作,值得一读,值得品位。

书评 东山谢氏 文学生产 格局别致 多有新意

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周淑舫教授《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的学术著作,既标志着家族文学研究的整体推进,更标志着六朝家族文学个案研究的突破。中国有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有辉煌灿烂的家族文学。姓氏门楣作为载体,闪烁着家族才智的光彩,由此涌现出各朝众多大姓家族,创作出流传不衰的别集佳篇,其中六朝东山谢氏家族最典型。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咏谢公》诗曰:“岂少名山宇宙间,地因人胜说东山。”从永嘉之乱谢衡渡江落籍上虞起,到南朝陈时的谢贞止,三百年间家族功业显赫,由剑锋转向笔锋嬗变①,创作卓绝,三十多位作者创作四百余卷五十多部别集,诗赞、赋体与散文,近七百余首(篇)存世流传。历代以东山谢氏人物为创作对象所吟诵的近千首诗词,更使之经受岁月考验而彰显出家族文学生产的不朽魅力。这部格局别致而多有新意的学术著作,显现出以下特点。

1.不拘时代格局,以变化的学术视阈研究谢氏家族

家族空前活跃时期是在司马睿立祚建康的东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大姓家族与皇权平分秋色的门阀政治,在“王与马”、“庾与马”、“桓与马”之后出现“谢与马”的权力格局。门阀士族为宣示血缘的高贵与先世地位的优越,所修撰的“家谱”或“家传”,不但攀上前朝乃至更远的历史名人为始祖,而且不遗余力地进行咏颂。袁宏作《东征赋》,历叙晋室南渡诸臣勋业并附赘述。此赋初稿未称述陶侃及桓彝,侃子陶范与彝子桓温,双双登门问罪,直到补叙两段赘述陶侃和桓彝的文字,才算平息了事端。才名独振江左的谢灵运,曾作两首《述祖德诗》,起笔不凡,突出独立于世的“自我”,连用段生、展季、弦高、仲连退敌存社稷的历史名人,烘托以谢氏为代表的先祖“屯难既云康,尊主隆斯民”的赫赫功勋,表达“兼抱济物生,而不缨氛垢”的英雄襟怀。“万邦咸震慑,横流赖君子”,傲世自负,显现出家族的优越感。“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表明谢氏非同凡响的历史地位。

晋恭帝元熙元年(420年),出自寒门,从北府兵起步而终为统帅的刘裕,移司马氏家族皇祚为刘姓,称号宋武帝,历史进入宋、齐、梁、陈的南朝。南朝与东晋同是板荡的社会大环境,但“共天下”的权力格局宣告结束。门阀世族虽然荣耀富贵,学术独绝,但左右不了朝政,实权掌握在寒人出身的凭借武力“禅让”而履帝尊的皇帝手中。皇帝可以允许世族高门风流自矜,但豫皇家事,便是血色一片。东山谢氏家族18人被杀,就是明证。东山谢氏家族人物之死于刘宋王朝,是东晋从未有过的惨烈景象。收复失地,归根洛阳,是六朝君臣的愿望,南北对峙,实际是长江流域的皇统正祚与黄河流域的五胡十六国相对立,南渡世族有丧家之痛,百姓有失土亡国之恨,北伐成为当时的一面旗帜,先后有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温与刘裕的北伐。名门北伐为提高家族名望,寒门出征向朝廷施加影响,便于取而代之。南朝北伐决策权在于帝王,宋文帝元嘉年间出兵,梁武帝普通年间一举夺得淮南州郡,不容臣子置喙。该著作论述出不拘时代格局变化,使得东山谢氏家族由淝水剑锋“立功”转向笔锋“立言”的必然,学术视阈显现其文学生产繁盛与始终维持显赫地位的动因。

2.疏证严谨,注重价值取向的思考

关于谢氏家族的起源及分枝,有许多说法。《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认为,六朝是谢氏最辉煌时期,绍兴谢氏,可分陈郡脉、会稽东山脉、会稽山阴脉。河南阳夏谢氏研究者曰:“申伯之后谢氏第十九世先贤仰贞公首次来阳夏定居,直至第二十八世孙宜礼公始迁于会稽。”陈郡阳夏谢氏族谱曰:“陈郡谢氏立谱一世祖谢夷吾。”上虞盖东谢氏族谱曰:“我族自立谱一世祖谢夷吾。”一北一南的两地谢氏后人都认为谢夷吾是其家族立谱的一世祖。浙南谢氏宗谱载:宜礼公是谢夷吾的祖父,字文仪,官谏议大夫,精通五经,理用春秋,时称名儒,有谢怡、谢悦、谢惟三子。谢怡字宗仁,生卒年为西汉王莽天凤五年至东汉明帝永元二年,有谢明吾、谢朝吾、谢夷吾三子。谢夷吾有子谢瑀。瑀有谢安贞、谢居贞、谢守贞三子。谢居贞有子谢仲庸。谢仲庸有子谢景隽。谢景隽有谢缵、谢显、谢项三子。自宜礼公从陈郡阳夏迁到会稽山阴,居住第八代时,谢景隽携子谢缵重返阳夏居住。谢缵出任魏典农中郎将,谢氏家族始露头角,有子谢衡。“永嘉之乱”,谢衡契口南移至会稽境内古舜江(东汉后期改名曹娥江)边东山,成为东山谢氏始祖②。

由谢衡至谢贞十二代,代代传承,疏证严谨,言之有据。主要依据正史,《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周书》、《北史》、《资治通鉴》,辅以诸代零星载录的《世说新语》、《元和郡县图志》、《建康实录》等,参考《浙南谢氏宗谱》、《浙江上虞盖东谢氏族谱》等各种谍谱,汲取地下考古新发现的墓碑与墓志,引用《汉书》、《管锥篇》、《六朝文学论稿》、《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浙江文化史》、《魏晋玄学与六朝文学》、《南朝家族文化探微》等文献典籍八十余种,既见标识东山谢氏家族研究的严谨,又第一次系统地以后世吟颂代不绝声来折射其学术功力。从唐朝到清代,东山谢氏的谢鲲、谢尚、谢奕、谢安、谢万、谢石、谢玄、谢道韫、谢灵运、谢惠连、谢瞻、谢脁、谢庄,成为历代文人名家以诗词创作吟诵的对象。据《全唐诗》与《唐诗别裁集》、《全宋词》、《元选诗》、《元诗别裁集》与《全金元词》、《明诗别裁集》与《全明词》、《全清诗钞》、《清诗别裁集》及《名媛诗归》、《国朝闺秀诗柳絮集》、《小檀栾室汇刻百家闺秀词》等文献典籍的不完全统计,唐代178位作者创作349首诗,宋代123作者创作177首词,元代26位作者创作33首诗与18位作者创作27首词,明代有29位作者创作37首诗,清代57位作者创作67首诗与160位作者创作203词③。历史没有任何家族有这样长久的生命力与文学感染力,辉煌六朝于谢氏,别开东山一脉。由此可见,周淑舫教授的《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学术著作,多有新意。

3.格局别致,显现出家族发展的动力与传承的活力

《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的学术著作,以始祖谢衡、二世谢鲲、三世谢尚与谢安、四世谢玄、五世谢混、六世谢晦、七世谢庄与谢朓、八世“风月景山水”五兄弟,九世谢举与谢览与十二谢贞为关注点,突出雅道相传的文脉,从诗、赋、散文文学样式的创作上,彰显文学生产的规模与成就。六朝社会板荡,国无宁岁,生命显得格外脆弱,不经意间一家物换了另一家物。皇权政治与皇祚移位,不能没有世族大姓的捧玺陪衬,庙堂歌舞升平也缺不了世族大姓的才学艺术。谢安与王羲之的“曲水流觞”,谢混的《游西池诗》,唱出东山谢氏家族好山水的门风。宋文帝虽然杀了谢灵运,却对谢灵运兼称独绝的诗篇与书法爱不释手,“称为二宝”。竟陵王萧子良清雅好士,“开西邸,招文学,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西邸学士编成千卷的《四部要略》,西邸八友互相唱和,“永明体”出,文坛风气为之一变。齐武帝永明九年三月三,芳林园华光殿君臣修禊赋诗,谢朓一人作诗28首。

随时推迁的东山谢氏家族,力求从整体上调和家族与朝廷的矛盾,个体人格的价值取向便反逆传统,由“以德取人”转向“唯才是举”,肯定是体现个体生命价值的智慧与才学、才识与才能,文学色彩更浓郁。思想学术的自由,玄、儒、释、道并行,使得文学主体精神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不论是东山谢氏家族的山水诗、赋体作品与散文,还是文义赏会的谈玄说佛,反映其文学生产的创作力。在功业与立言上下工夫,“伟哉横海鳞”走不通,“高情属青天”可以维持家族地位于不坠,文学主体精神的解放和弘扬,有力地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开拓,艺术触角伸向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界,实现中国文学题材的一次大拓展。这为文学的发展辟出一片大展才情的新天地。题材上的大突破,是在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主体精神得到弘扬的历史氛围中实现的。投身到大自然中去,以山水为题材,以山水承载的草木禽兽为审美对象,山水文学的兴起,正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解脱与江南优美的自然山水相契合的产物,带着自然风光与带着自由思维驰骋的文学创作,是家族人物释放身心所向往的“净土”,拓展东山谢氏家族文学生产研究内涵的深度与广度。

4.出林飞鸟,女性在东山谢氏家族文学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周淑舫教授的 《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学术著作,其新意不仅是主线人物突出、结构别致,而且突出“咏絮才女”在家族中的所占的重要地位,并精妙地显现“林下风”的绵远影响,古今贯通,既有学术功底,又有学术新意。就所见到的家族史研究著作而言,或不列女性,或在其中仅仅是谱牒男性的妻子,行文为“妣某氏”。这是历史的失落,也是女性的悲哀。《诗经·小雅·斯干》诗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与“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④的对比,形象表明: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起,性别就锁定“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在以“男性为主体”的中国农业经济结构模式下,家族代相延续,构成以族为主体的大姓家族。男性于史书文献上血脉相传,女性娘家不传,婆家不载,虽然才华出众,文学创作自成一体,也不能跻身文苑中,只有合于所在朝代“贞节烈妇”的标准,方可在“列女传”上写下一笔。

这部著作,有专章“‘咏絮才女’谢道韫的林下风”的论述。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谢道韫,是东山谢氏家族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士族闺阁才媛“林下风”的典型代表。太傅谢安居东山,诲导子侄,与“儿女共论文义”,谢氏闺阁与男子一样,受到当时最优秀的教育。宽松的家族文化氛围氤氲浸染,使其才华横溢,在玄学清谈、诗学见解、书法艺术上不逊色于男性。体味人生,释放才学,物我相融,风韵高迈,叙致清雅。在以男性为主体的剑锋笔锋汇淬的家族文学中,谢道韫以异常敏捷的思维、美轮美奂的意境、超凡脱俗的气质、智勇双全的学识,为东山谢氏家族文学增光添彩,更为女性文学写下辉煌的篇章⑤。她打破性别局限而显现才学的林下风,为后代闺秀才媛树立了楷模,成为学者评价女性文学家及其创作的一种独特赞誉之语。尽管女性放到家族研究之论有待进一步商榷、完善,但突破陈规陋习,抛砖引玉,显示出学术价值与学术探讨的可贵。

注释:

①周淑舫.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44.

②周淑舫.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7.

③周淑舫.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241.

④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65.

⑤周淑舫.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170.

猜你喜欢

谢氏东山家族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东山果事
何来胜《李白忆东山(其一)》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谢氏南征记》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东山再起》
高门与孤寒:南朝谢氏族人的升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