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知识视角下构建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

2015-03-21王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公益

王傅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州511442)

【创业教育研究】

隐性知识视角下构建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

王傅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州511442)

基于隐性知识视角,可以将高职学生身上的隐性知识、能力、经验、企业家精神、社会关系归结为大学生的隐性人力资本,对隐性知识和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进行关联分析后,发现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在师资队伍、教学过程和学生主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构建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应树立清晰的重视隐性知识的公益创业教育目标,培养具有深厚隐性知识积淀的师资队伍和善于挖掘隐性知识的“三创”型人才。

隐性知识;公益创业;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体系

创业是创业主体对各种资源 (自己拥有的或借用其他的)进行整合,优化其配置,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1]。从通常意义上讲,就是开创一番事业。高职学生要想成功创业,其个人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即该生的人力资本。从知识管理视角,可以将存在于高职学生身上的隐性知识、能力、经验、企业家精神、社会关系归结为隐性人力资本,而将看得见的资源如学历、资历和文字知识称为显性人力资本。在高职学生的公益创业素质培养中,显性知识容易通过课堂获取,而隐性知识与能力则不能源于纸面和言传,需要“实践出真知”。

一、隐性知识学习与公益创业教育的内在相通性

最早提出隐性知识概念的,是英国犹太裔学者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958年,波兰尼在考查知识和信仰的依赖关系时,发现信仰具有隐性特征,进而他提出一个开创性的观点,即人类有两种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可以以各种形式(语言、文字、数字、图表或公式)表达出来,后者则是不能表达或者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表达出来的知识。从知识的数量来说,隐性知识远远多于显性知识,也就是说,我们知道的知识,多过我们能说出来的内容[2]。按照波兰尼的估计,知识总量中超过80%是隐性知识,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好似大海中的冰山,大部分隐藏在水下。

从实质上讲,隐性知识是对看不见的难以言表的经验进行理解、领会、把握和重新组合,从而控制人的理智的能力[3]。一个人要接收和理解显性知识,并进行记忆和整理,需要在内心深处进行隐性知识的管理。如果一个人缺乏隐性知识,想汲取显性知识也是相当困难的,最终两种知识都会相当匮乏,整体认知能力就会降低。因此,人的所有知识,要么本身是隐性的,要么根植于隐性认识[4]。

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人,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意识、知识结构、能力和心理素质,这些都是高度个体化的,多半需要在实践中心领神会,而不是在课堂上言传身教或纸上谈兵,因此,公益创业教育与隐性知识的内涵具有高度内部一致性和相通性。

(一)隐性知识的根本特质与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的目标一致

创业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创新的行为、活动和过程[5]。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环境下的创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为特定职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后者则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人才[6]。

隐性知识特质与高职院校实施公益创业目标高度一致,包括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文化性、相对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偶然性(如同文学创作中的“妙手偶得”)。从获取隐性知识开始,到重新组合、转换和显性化等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借助个人独特的经验和方式来体验和领悟才能学到相关知识。当代日本学者,知识管理的拓荒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也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和标准化,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不容易通过简单的知识灌输学得,也不容易传递给他人。除了个人经验外,隐性知识还跟个人的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联系[7]。

(二)从事公益创业的人首先要善于在社会中获取隐性知识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会学习的人当然不是单纯地死记现有的知识,因为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引擎轻而易举地搜索到。但是,如果善于运用这些知识,并善于在实践中领悟和总结,就是会学习的人,而这恰好是隐性知识的获取手段。斯腾伯格 (Robert J. Sternberg)认为,任何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都是存在重叠的,其中的交集就是隐性知识。它反映了一个人在汲取经验教训中进行学习和领悟的能力,以及在追求自我实现时运用现有知识的能力[8]。

公益创业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美国学者迪兹(J·Gregory Dees)认为[9],公益创业有以下四个特征:(1)持续产生社会价值;(2)需要发掘新机会;(3)需要不断学习、努力适应和持续创新;(4)即使受到资源稀缺的限制,也要冒险行动。可见,从事公益创业需要一个人在社会中发掘新机会,它重视行动,重视适应和创新,这些能力都不是在课堂上或者从书本中能够简单获取的碎片化的知识,而是需要创业者在实战中亲历,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感悟和体验,最终实现知识内化,形成个性鲜明的隐性知识积淀。

(三)公益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

柴旭东在对隐性知识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在大学创业教育中,能力培养是核心,但是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隐性知识的转移[3]。检验高职院校的公益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隐性知识的转移。要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离不开隐性知识生成与转移的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下的创业隐性知识的产生、转化、分享与提升。

关于隐性知识的转移,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ehi)提出的SECI模型理论做出过清晰的描述[9]。该理论认为,隐性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全过程,包含四个阶段:(2)群化(Soeialination);(2)外化(Externalization);(3)融合(Combination);(4)内化(Internalization)。四个阶段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经过该过程,个体化的隐性知识,通过群体的分享和共享,逐渐概念化、操作化、具体化和系统化,最终被群成员吸收、升华和内化。该模型还表明,个人的学习成长、境界提升和知识更新,都是在群体情境中与其他个体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的。比如,创办兼顾公益的组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是公益创业的主要内容,对已创办的公益组织而言,组织成员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有利于提升组织创新能力,提高成员工作效率和凝聚力。

二、用隐性知识视角分析当前公益创业教育之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作为“任务驱动”和“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应与创业教育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因为二者都是实践导向的教育,而非注重理论探讨和抽象思辨的学术教育。然而,奇怪的是,几乎没有高职院校建立了完整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普通公益创业教育活动与本科院校相去甚远,存在诸多不足。

(一)授课教师普遍缺少公益创业经历,相关隐性知识不够丰富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型师资队伍均极为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下,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学历偏低,没有科研基础,几乎不可能成为专任教师。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任教师,全部来源于本科院校。他们所受的教育都是知识储备式的和概念式的,是显性知识的累积,隐性知识极为贫乏,在社会中办实事的能力不强。此外,这些教师多半没有创业经历和体会,没有在任何商业创业和公益创业的实战中积累经验,也不知道创业人的辛酸苦辣,让他们指导学生创业,有些勉为其难。

(二)在公益创业教育过程中,重视显性知识的学习胜过隐性能力的培养

尽管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知道创业教育需要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但在公益创业教育实践中,由于授课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和经验,创业能力不足,学校实践基地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校和教师都是创业隐性知识的贫乏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只能灌输显性的创业知识,不能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和互动。于是,显性理论讲授取代了隐性经验分享,概念堆砌代替了判断领悟,想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无异于“缘木求鱼,胶柱鼓瑟”。

(三)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被调动起来,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传统就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由于采用 “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对于显性知识的囫囵接受还能凑合,但对于隐性知识的体验感悟则不可思议。隐性知识本质上讲是理解力,是对经验的领会、把握和重新组合,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单纯的学习和观察不可能真正形成隐性知识。

当前高职院校的公益创业教育,是在就业教育的土壤里突然实施的,而学生还是那些消极被动的学生。他们经历了12年的基础教育,只是被动而机械地学习了12年书本知识(显性知识),实践能力和悟性一直没能得到锻炼,因此他们无论是实践积极性还是能力都比较低下。创业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和体悟,这种突如其来的知识获取要求常常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变得不会学习了,正如“一只习惯于喂食的小鸟,放至大森林中反而会饿死”一样。

三、隐性知识视角下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可以看出,在隐性知识视角下,当前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近乎处于脱离社会的空想境地。要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必须以提高隐性知识水平为基本理念,在教育目标体系、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多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

(一)在教育目标体系上,要树立清晰的重视隐性知识的公益创业教育目标

清晰的目标是成功的保证,成功的公益创业教育离不开清晰的教育目标,这是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目标清晰了,导向就明确了,定位自然准确。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在创业教育中,必须培养有悟性的、善于在实践中找到感觉并及时总结经验的创业型人才。

1.在公益创业知识目标上,既要传授显性创业知识,也要领悟隐性创业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充足的创业知识储备是创业的基础。大学生通过显性创业知识的学习,形成创业意识,逐渐内化为隐性知识,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创业冲动和行动。创业的显性知识,既包括创业学、管理学、营销、法律和贸易等通用知识,也包括与中小微型公益企业密切相关的特殊知识。因为大学生创业之初,只能是小微企业,简单照搬大企业工商管理的知识难免水土不服。

创业隐性知识具有实践性和个性化,不容易言传和交流,难以通过系统的文字资料或口头讲解等形式传授,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因此,此类知识的传授主要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必须敦促学生自行订立明确的隐性知识目标,在每一个阶段,都要自行检验领悟程度。

2.在公益创业能力目标上,应该树立隐性知识是公益创业能力的核心的理念

创业是基于实践的行动,创业能力自然需要经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也就是“实践出真知”,这些“真知”属于隐性知识,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比如知道具体怎么做,有哪些诀窍,要调动哪些资源去做。因此,在创业能力目标上,不能虚谈过多的学科名词,让学生口头上“言必称创业”,行动上却无所措手足。反之,应当树立“隐性知识是公益创业能力的核心”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显性知识课程时,重视知识的内化,就像荀子劝学篇中所讲的,“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而不是只会用自己的话讲出来,那就变成了荀子说的“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了。在顶岗实践中,学生也要积极培养自己的机会发现能力、市场细分能力、营销沟通能力、团队建设与管理能力,等等。

3.在公益创业人格目标上,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公益创业者特质

公益创业者首先要有公益心,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成为唯利是图的商人。在公益心的驱使下,创业者要有特有的品质,比如要有自我实现欲望,追求成就感,敢于做出各种不同的尝试,既要有大局观意识,也不能忽视细节。这些特质同样要落实在行动上的,具备隐性知识的特点,如果只在嘴上说说,行动上不体现,就变成了“满嘴仁义道德”了。因此,在创业教育实践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公益创业品质,将有利于未来的公益创业。

(二)在教师人才队伍上,应注重培养具有深厚隐性知识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积累隐性知识,教师自己必须是具有丰富创业经验、隐性知识储备深厚的人,不能是只会虚谈理论不会实践的书呆子。因此,构建具备深厚隐性知识积淀的多元化师资队伍意义重大。

1.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善于将隐性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公益创业教育是很务实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在经济社会大环境中开创公益事业的能力。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是具有开创性的实干家。教师授课不宜盲目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应该强调对知识的具体应用,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而是要培养学生“将信息提炼成知识,将知识激活成智能”,然后用智能指导实践的能力。单纯的知识灌输,反而会误导学生走向他们并不擅长的学术歧途。因此,教师要在教育中,尽可能多地提炼他人或自身的公益创业实战经验,将这些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2.采用校企或者校社合作方式,共建“显性+隐性”知识的复合知识型师资团队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求一个人创业经历丰富,理论基础扎实,又善于“传道授业解惑”并不切合实际,因此,盲目追求“双师型”或“双师资格”并无意义。从调查访谈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事实上很多“双师型”教师其实是“双证型”教师,虽然通过考试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缺乏实践经验,并不真正具备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实际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尽可能通过校企合作或 “校社”合作的方式,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隐性知识水平,同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公益创业者来参与教学,共建复合型教师团队。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成功的公益创业者做大学生创业导师,采用现代学徒制,导师跟创业意愿强烈的大学生结成师徒关系,共同参与创业实践。在创业活动中,导师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其中既有显性创业知识传授,也有创业经验传递,学生还能从中领悟到导师的思维方式、办事技巧和行为风格等隐性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言传身教,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和创业管理能力都能提高,创业的绩效会增加,创业成功的几率也会较大。

3.鼓励专任教师积极投身公益创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自己的隐性知识

尽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请进来充当客座教授,是一项很有效用的办法,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仍然需要具备隐性知识的专任教师进行专业化教导。企业和社会人员往往缺乏教育教学的必备技能,不熟悉教育教学规律,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将实战经验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展示给学生看。因此,应当鼓励专任教师积极投身公益创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自己的隐性知识。当然,投身创业实践不是让教师脱离教学岗位,而是有效地补充教学工作,可以尝试用项目管理的形式,将业余公益创业作为课题项目来运作,通过申报、选拔、实施和结题,为愿意创业的教师提供平台,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都将有益于公益创业教学。

(三)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培养善于挖掘隐性知识的“三创”型人才

隐性知识是在高度个体化的体验和领悟中获取的,公益创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以善于挖掘隐性知识为基础。创业离不开创意和创新,具备三种才能的人,称为“三创型”人才。在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中,创意是思维、意识、技巧、方法和品格;创造是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创意的外在化和成果化;创业则是创造的社会价值化。其中,创意是基础和先导,创业是最终的价值体现,没有先期的创意,后期即使创业也是跟风而已。创意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实践中体验和领悟,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掘隐性知识的过程。

1.公益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公益创业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过程、方式方法、形式内容、反馈评估和总结等一系列教学要素。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要重视隐性知识获取的情景性,即创设一个同时在场、良性互动、相互启发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教师应该做情景的策划者和促进隐性知识流动的推手。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比如精神风貌、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突发事件应对等,这些东西对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进行真实的创业有极大的影响。

2.公益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价值判断。创业教育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其教学评价很难用简单的数值量化,传统的单一评价法难以衡量创业教学中学生隐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的评价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专家打分加总法、数据包络法[10]、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法[11]等,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

3.公益创业教育研究体系

在公益创业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和感悟,这是隐性知识的体现。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章立制,鼓励师生总结经验,促进这些知识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从而促进公益创业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完善。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跟纯粹的显性知识不同,这是“躬行”之后的经验总结。它将有助于进一步挖掘隐性知识,实现创业教育理论从显性到隐性的再转化,走上“从实践到经验,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良性循环道路。

[1]百度百科.创业[EB/OL].[2015-08-10].http://baike.baidu. com/subview/2309/5176617.htm?fr=aladdin.

[2]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柴旭东.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刘伟民.隐性知识与高职教育的关系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5):60-62.

[5]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1-69.

[6]周长春.高校分类分层标准的探索[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56-67.

[7]野中郁次郎,迈诺尔夫.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张新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斯滕伯格.心的概念[M].吴国宏,钱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J.Gregory Dees.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contributed from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unders Working Group[Z].1998.

[10]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M].李萌,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11]李守伟.技术创新能力的数据包络分析与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19-124.

[12]李元松,陈文峰,李新平,等.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1):1-5.

(编辑:林钢)

A Study of the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Polytechnics in Terms of Implicit Knowledge

WANG Fu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Guangzhou 511442,China)

Politechnic students’tacit knowledge,ability,experiences,entrepreneurship and social relations can be defined as their hidden human capi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licit knowledge.Analysis of the relatedness between hidden human capital and polytechnic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dicates that hidden human capital is a critical factor.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in polytechnic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such points of view as teaching staff level,instructional process and students initiative.It points out that,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polytechnics,students’implicit knowledge should be valued,a teaching team with profound tacit knowledge should be built and creative talents good at exploring the various possibilities of tacit knowledge should be trained.

implicit knowledge;social entrepreneurship;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al system

G 719.21

A

1671-4806(2015)05-0046-05

2015-09-14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项目(GDJY-2015-B-b135)

王傅(1977— ),男,湖北大悟人,讲师,博士,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公益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公益
公益
公益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