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经济对乌鲁木齐建设生态城市的启示

2015-03-21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李春香克拉玛依市园林局戴乐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王亚宇

中国商论 2015年13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乌鲁木齐低碳经济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李春香克拉玛依市园林局 戴乐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王亚宇

低碳经济对乌鲁木齐建设生态城市的启示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李春香
克拉玛依市园林局 戴乐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王亚宇

摘 要: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地区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和环境压力,得出以下结论: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进程中,必须全方位地改造区域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该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 生态城市 乌鲁木齐

1 引言

当前,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严峻后果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以及2009年底在丹麦首都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低碳经济”成了当下比较流行的新概念,也成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新名词。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对”低碳经济”的关注度和相应的参与行动也日趋强烈。“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的气候变化,以实现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主要途径,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努力朝着这一目标迈进。而“生态城市”作为对以传统的工业生产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发展的反思,体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一致,在本质上适应了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标志着城市的整体发展由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模式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的复合型发展模式转变[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以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比较普遍,消耗的能源资源结构还是以煤、石油等化石原料为主。许多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相对不足,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依然存在,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居高不下,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十分有限。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许多地区的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结构型和压缩型等多种特征。复杂多样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城市尤为重要。

2 乌鲁木齐的基本概况

2.1 区域的地理环境

乌鲁木齐地处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沟通新疆的南北疆,连接中国内地与中亚、欧洲的咽喉。地处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是欧亚大陆中部重要的城市,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的“桥头堡”,是全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地区行政区域总面积达1.42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到339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有311.03万,其中城市人口就占到98%以上。现管辖七区一县,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

2.2 区域的经济环境

乌鲁木齐地区有着特殊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开天辟地之门户”的美称,是连接天山南北、沟通新疆与内地的重要交通枢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贯通以后,乌鲁木齐地区已成为我国扩大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目前,全市共建成一个一类口岸和五个二类口岸,这些口岸直接与新疆接壤的八个周边国家,特别是中亚五国的重要口岸相对应。同时,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开通了多条国际、国内航线,加快了和国外、内地各方面的沟通和联系。乌鲁木齐火车站是全疆铁路的总枢纽,兰新铁路复线和兰新高铁的开通,以及南疆铁路的建成运营后,其承担内地和中亚地区的客货集散运输能力大大增强。近年来,乌鲁木齐地区紧紧抓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和构建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区域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三大战略”,内引外联,东联西出,着力将乌鲁木齐地区建成面向中亚各国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资源合作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现代化的国际商贸中心、服务业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区域联络中心,使乌鲁木齐地区的各项经济发展事业取得长足的进展[2]。

2.3 区域的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乌鲁木齐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城市建成区面积日益扩大,人造绿洲不断扩大,自然绿洲逐渐缩小;城市经济发展加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利用量显著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比较明显;天然森林等植被破坏加剧,导致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草场由于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而破坏严重;野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下。第二,大气环境特征性较强,冬季很容易形成逆温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第三,该地区为典型的大陆干旱性荒漠气候,全年干燥少雨,蒸发量较大。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乌鲁木齐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实现该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洲生态城市。

3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相关措施

乌鲁木齐地区地域辽阔,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如煤、食盐、芒硝、石灰石、铁、锰、铜、石膏、油页岩等储量丰富;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地热能、光能等也取之不竭;生物资源如雪莲、贝母、党参、甘草、阿魏菇等独具特色;同时该地区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浓郁的西域民族特色、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形成了乌鲁木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推进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为新疆的大开发和大发展赢得了历史性的机遇。针对乌鲁木齐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等现实情况,乌鲁木齐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走资源、经济、环境协调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要建设生态城市,减少碳排放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强对工业布局的结构调整

重点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和提升既有产业,做大和做强石油、石化、钢铁、冶金、煤电、煤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力度。把工业产业的重心从高污染、高能耗的冶炼、汽车、医药、化工等行业转移到清洁能源上来,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效的工作。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使产业布局趋向低碳化、循环化。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研发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3.2 调整和优化城市的供热结构和建筑结构

以热、电联产为主,强化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完善相应的管理手段。启动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实施重点治理项目的改造,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热,加大对建筑物的节能改造,减少燃煤供热。对绿色建筑建设,政府应予以引导并推出相应的支持政策,尤其是地方性的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等要予以引导和支持,要切合本地区实际加以实施和推进。同时,加大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是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要充分利用好本地区的优势资源以及相关单位的区位条件,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辅助能源系统,实现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构架。加速发展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体现,是建设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必然选择。

3.3 加大对固体废物的综合回收利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工业领域的资源消耗量将进一步加大,由于资源开采和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与过度依赖资源进口引起的资源供应安全性问题将日益突出,工业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因此,积极探索城市垃圾填埋和回收利用,加大对农作物秸秆发电、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废矿渣、电石渣等再利用的相关课题研究。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的优惠鼓励政策,提高工业企业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积极推行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加大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3.4 加大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乌鲁木齐地区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因此,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各项规划建设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两种措施并举。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是节约用水的实质所在。因此,逐步建立起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是大势所趋,严格控制用水超标大户的规划和建设。加大对再生水(如中水)和雨水的利用率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又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在立足本地区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之下,可以适当考虑污水回用的再生水利用方案,同时制定远期的水资源使用计划和使用目标,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5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构建绿色城市交通系统

坚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大对出租车使用清洁能源的补贴力度,提高公交车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稳定出租车和公交车从业人员队伍。大力发展城市快速公交系统。通过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遏制机动车的过快增长,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粉尘、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严格控制大气环境质量。

3.6 加大城市生态规划、生态恢复和绿化建设工作

应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城市规划经验的同时,立足现代化城市新中心的定位,采取紧凑的混合用地模式,规划建设城市交通综合体、社区综合体和市政综合体,建立一套适合高密度城市中心地区的低碳生态规划方案。不断扩大城市的绿地面积,结合生态示范区建设和荒山绿化的承包政策,不断加快城市周边的荒山绿化进度,积极开展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统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农牧区的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区域规划,划定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3.7 引导绿色消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环保节能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逐渐加强,消费意识也日益趋向绿色化和生态化。但从总体上讲,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绿色意识还远远不能达到绿色消费的要求,绿色消费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因此,应当加强对消费者思想意识的引导,向公众宣传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清洁生产的先进模式;倡导广大民众践行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的典型模式;转变陈旧的消费观念,改变落后的消费模式,改善固有的消费行为,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减少碳排放量。

4 结语

21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向生态文明迈进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也开始由抽象的概念走向人们的日常实际行动,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地提高和增强。因此,制定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实施节能低碳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和建设绿洲生态城市,已成为乌鲁木齐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迫在眉睫的发展规划和重要建设目标。总的来说,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和各行业企业的通力合作和协调,更需要立足本地区的实际条件,明确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 辛章平等.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 (4).

[2]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情况介绍,2009.

[3] 新疆招商网,2011-2-16.

[4] 曹明玉.我国绿色消费的现状及推进途径[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8).

[5] 王明昊等.绿色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J].煤炭技术,2007 (12).

[6] 孙悦.我国绿色消费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理论观点, 2007(3).

中图分类号:F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5(a)-146-03

猜你喜欢

生态城市乌鲁木齐低碳经济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