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数字拍摄的工具实践

2015-03-21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制作者单反相机胶片

孙 婧

在世界电影史上,电影一直是大银幕与胶片的时代,电影通常是由单一类型的拍摄工具——胶片摄影机拍摄完成。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样的拍摄工具被应用到电影的制作中来,2000年以后,各类数字摄影机的相继问世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中小成本电影拍摄的使用,加快了电影工业由胶片技术生产工具向数字技术工具转换更新的进程。随着电影开始以小屏幕流媒体的方式传播,这种高度的创新性不仅拓展了电影原有的限制范围,更为反抗成规束缚的电影工作者提供了争取艺术与表达自由的实践可能。

微电影是门独立的艺术,生产工具的独特性恰恰带来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目前,传统的数字摄影机仍然被沿用于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中,但在新媒体时代,DV 摄像机等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除了沿用传统电影使用的低成本的小型摄影机,原是面向家庭使用的DV、单反相机、手机等等也加入到拍摄的阵营,国内微电影制作者在生产工具的使用上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生产工具的单一化,而走向多元,而这种工具的多元又带来了制作模式和形式技巧上的差别。同时期的国外短片制作依然有耗资巨大的胶片拍摄,例如35 毫米胶片拍摄和16毫米胶片拍摄、超16 毫米胶片拍摄,而对于资金短缺的国内微电影制作者们往往选择采用高清拍摄、DV 拍摄、手机拍摄、BETA 等拍摄手段,大大增加了拍摄工具的种类,实现了创新和多样化。就其拍摄手段本身而言,仅仅是记录影像的介质,高清拍摄、DV 拍摄、手机拍摄、BETA 等恰恰适应了小屏幕播放的形态,和传统胶片相比创造了表达意义上的重要差别。

一、DV

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更为小型便携的DV 数码摄影机诞生。最初DV 被用来记录生活片段的手段,例如拍摄家庭日常影像,如朋友聚会、家庭活动、外出旅行、室外风景等等,因为其除了包含DV 格式和数字视频压缩技术记录影像,DV 还可以数码信号的方式拍摄更多的动态镜头,统一的视频记录格式也利于影像的后期编辑,所以使得DV 超越了原有的使用范围,逐渐被应用到专业影像的制作领域中来。与小型数字摄影机相比,DV 体积小、重量轻更易于操作和携带,图像也较为清晰和稳定。DV 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影像表达的空间,也掀起了微电影民间创作的热潮。而随着单反相机摄影功能的不断开发,作为一种微电影创作初期的影像介质,家庭DV 的使用渐趋减少,在此不再赘述。

二、单反相机

与DV 相比,单反相机在图像芯片和镜头群等方面更有优势,也更接近电影化的摄影效果,在成本、画质、操作性上都为微电影的拍摄带来了革命性的变更。

2008年佳能推出的全画幅相机5DMark II 就是一款不错的拍摄设备,也得到了影视界专业人士的认可。它所开发的视频拍摄功能完全能够完成一部微电影的拍摄,而市场价也仅仅2 万多元。在拍摄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庞大的配套镜头组来制造电影感,它不断更新的配套设备如可更换的视频镜头,可根据拍摄的需要更换各种镜头,除此之外还有机身所提供拍摄的辅助装备如现场录音,能够在景深,特写、画幅等方面提供支持,另外,在色彩上,如果要增加其丰富性可以通过滤色片,例如UV 镜、灰色片等等。但单反相机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就是虽然可自由实现镜头的摇、移,但还不能拍摄大幅度运动的场面。总体来说,单反相机呈现的影像在色彩、白平衡、对比度上都更接近新媒体平台微电影播放的要求。

最初单反相机具有的简单拍录功能,给制作者提供了影像练习的工具,而把其作为电影拍摄器材,将这一功能上升为艺术,也仅仅是新媒体时代才开始的特殊的影像制造。典型的代表作有2010年导演宁浩首次使用EOS 5D MarkⅡ单反相机拍摄了微电影《迷失》,由于大量长焦定焦镜头的使用,使这部电影创造了有别于电影长片的独特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样沿用EOS 5D MarkⅡ作为拍摄器材的还有“十一度青春系列”之《L. I》、《老男孩》。2011年5月,国内首个微电影节“2011 网易微电影节”在北京落幕,影片《小心,我爱你》在网友上传的百余部作品中获得最佳影片奖,这部电影不仅在于作者有着巧妙的镜头处理和戏剧性的颠覆结局,它的独特之处更在于是使用一部单反相机拍摄完成。

图1:广州大学城公益系列微电影剧照

图2:《小心,我爱你》剧照

图3:单反相机的低成本和弹性工作时间吸引了微电影制作者

图4:颇具戏剧性人物自拍式的画面尾声在现场引发评委和网友的关注。

为避免单反相机的不足,影片《小心,我爱你》几乎全部使用了固定镜头,通过减少镜头的运动从而克服了拍摄时镜头的摇晃所带来的模糊影像,简化传统电影的布景设置,画面色彩和剪辑都比较简约。从制作过程到影片本身构思、拍摄、后期仅仅使用了一天时间。

总体来看,尽管目前单反相机所拍摄的一些影片画面尚显粗糙简陋,但不可否认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改进,对画质、镜头群、机动性等方面的调整,我们相信会涌现越来越多的优质作品,拍摄出的微电影甚至将会达到大屏幕播出的要求。

三、手机

作为最轻便的移动媒介,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体”。2000年出现了第一部拍照手机,型号为夏普J 一SHO4。它的主要优势功能就在于内置了n 万像素摄像头。尽管和今天的智能手机相比它还是非智能的,但它的这种摄像功能特性使拍摄影像成为可能,由此手机影像(包括最初新闻记录、剧情短片、娱乐视频等)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如2006年陈廖宇用手机拍摄的《苹果》就号称:“中国第一部手机电影”。2005年, “中博传媒”集合了八位新锐导演,王小帅、贾樟柯、孟京辉、刘浩、李红、姜丽芬、孙小茹和小江,拍摄八部三分钟系列手机电影《聚焦这一刻》,分别是《新娘》、《在那里》、《西瓜》、《星光梦旅》、《让我对你撒点野》、《有钱难买乐意》等。到了2009年南方多媒短片节的举办,则呈现了数字时代的手机影像的狂欢,《青红》、《裂变》都是这次短片节上出现的手机作品。2011年8月12日,首届国际手机微电影大赛评选出一周关注奖,共有5 部作品获得此奖项,分别有:大学生自拍自导的公益短片《运动带来美好生活》,以及特效动画制作《HEAVEN COS》;3D动画作品《变形金刚之终极渗透》; 《麦田》以及表现永不放弃梦想的《买梦拍人》,而除《麦田》外其余四部均由手机拍摄。

图5:一直着眼于传统电影拍摄的导演朴赞郁

图6:微电影拍摄剧照

2011年曾执导《蝙蝠》、《亲切的金子》的韩国导演朴赞郁以苹果iPhone4 拍摄了名为《波澜万丈》的30 分钟恐怖微电影,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引爆了手机拍摄的电影话题,该片完全是使用iPhone4 智能手机拍摄完成,这样的新媒体实验为试水微电影提供了工具的多元创新,手机也不再仅仅充当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我想对你撒点野》的导演小江在总结手机影像取材的品质时说:“拍摄方法要节奏明快,手机电影的时长最好在三分钟左右”。

可以想见,随着手机性能的不断开发完善,手机拍摄微电影的影像质量将会越来越高。

那么,上述的拍摄工具给微电影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从设备自身来讲小型拍摄器材多体积小巧,携带移动方便随意,就不会产生传统胶片机对拍摄的介入感,客观上给导演和演员都创设了自由。而外置变焦环、专业三脚架、滑轨等专业设备弥补了小型拍摄器材的不足,为微电影整体流程的完成提供了重要辅助功能。微电影工具器材的本体特性一方面看似对电影的制约,同时也正因为电影制作者不断尝试和开掘其优势长处,成就了微电影不可替代的“民间性”话语的表达利用,创造了微电影特有的视听效果。

从影像的角度看,传统电影的大屏幕播放对视觉效果有重要的要求,光影、明暗、清晰度等,而这只有专业的细颗粒胶片才能很好的完成。

图7:《我的父亲母亲》剧照

图8:张艺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上面两幅图片来自导演张艺谋拍摄《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大量使用电影胶片呈现的色彩感,正如图中表现招娣(章子怡饰)和先生之间爱恋。

图9:微电影《让我对你撒点野》未经放大前的视频截图

图10:微电影《让我对你撒点野》放大后的效果图前后对比

我们看到,上面《让我对你撒点野》的原始影片经放大后的画面是粗糙的,也没有明显的色彩的过渡对比,尽管有人质疑这种表现手法和传统电影相较还尚显稚嫩,在声音、色彩和表现内容等方面都受到限制,但小型拍摄器材所带来的意义深远的革命性意义就在于创造了与传统电影不同的影像效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了摆脱了对胶片工具的依赖。微电影的现场感及小屏幕呈现恰恰弥补其工具上的先天不足,小屏幕播放并不影响图像文件的动态效果,图像信息更集中,移动多媒体终端的文件格式能够较好的保证画面的细节层次,即便有些许瑕疵的影像表达也并不直接影响观看和电影本身的艺术性,这就为观众呈现制造了特殊的影像效果。微电影小屏幕放映的特质,对画面的清晰度、影像层次及视觉冲击力的要求大为降低,也就是说微电影和传统电影在品质上差异不大,这就为今天的微电影生产者们提供拍摄工具的自由选择。一些学者曾质疑微电影影像质量不稳定等技术制作问题,但究其实质也只是拍摄者艺术能力的问题,和拍摄器材本身的关联度微乎其微。

根据《艺恩咨询:2010—2011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的分析,“电影数字化作为全世界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在中国也在快速推进。2009年中国数字拍摄的影片数量为306 部,而胶片拍摄的影片为150 部。2010年数字拍摄影片数量继续增长,数字拍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相比传统胶片的生产工艺减少冲洗环节,而且在耗材上也比电影胶片便宜,可为中小成本影片节约预算。”[2]不可否认,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摄影器材成为推动微电影繁荣和发展的客观动因。传统电影拍摄在胶片资金一块就投入很大,前期还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不断的试戏,还要耗时绘制分镜头剧本,任务繁重耗费大量财力人力物力,而微电影的出现,使原本属于精英群体的电影产业,因为拍摄工具的大众化而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家”。即使在拍摄过程中出现色彩和光线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后期的技术软件解决,相比传统电影紧张的拍摄及担心剪辑问题的大量备份,微电影更加低廉化,从而帮助边缘电影人实践电影梦想。不可避免,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同时还受到时间、资本等各方面的限制,而简单的拍摄工具给微电影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不需要像传统电影那样筹集大量的资金,这样导演在生产的过程中就能占有主动权与控制权,具有更大的艺术自由。

综上所述,新的拍摄器材的涌现、普及为微电影这种新的电影类型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也代表了新媒体时代数字化影像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这为影像的多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撑,另一方面,今天,DV、手机等小型拍摄工具的普及,使微电影加速了生产制作的进程,可以肯定的是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也是话语权的进步。工具的多样化使越来越多的微电影制作者拥有了影像表达的能力与权力,为作者主体书写提供各种自由表达的可能,电影正在由垄断的、精英的的话语表达开始进入民间表达的新阶段。微电影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所使用的特殊表现手段和工具所突破的传统艺术手段所带来的局限性,这也是电影导演创作的乐趣。即使是一部普通的单反相机,一样可以拍出一定艺术美感的微电影,无论对于独立创作者还是专业团队,这无疑都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即降低了电影的制作门槛,又实现了艺术表现的自由。如果为了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在拍摄过程中还可以选用三脚架、轨道等设备辅助拍摄。这也给微电影展示了一种可能性,为电影的民间表达提供了工具论意义上的多元介质。它们的应用打破了电影“中心”领域的精英对于电影和影像话语权的垄断,模糊了“中心”和“边缘”的界限,赋予了微电影制作者表达的权力。小型设备的易于掌控的灵活性增加了制作者的自由,拉近了和被表现主体的距离,这也在客观上为建立民间表达的艺术立场提供了工具的保证,它们给微电影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影像本身。对于追求艺术独立的制作者们来说,拍摄资金是难以跨越的桎梏,小型拍摄器材的诞生在低成本的同时使制作者获得了话语的解放。这对于微电影制作来说,小型拍摄工具的出现使微电影带有民间表达的作者书写成为可能,它不仅降低了影像制作的门槛,更使电影作者最大程度地实现对于表达的独立自由。

不论如何,影像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摄像器材的不断更新,拍摄器材的丰富和移动多媒体接收终端使微电影的民间表达有了现实的可能,新的拍摄工具的出现成为推动微电影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带来了电影生产工具的革新。与此相适应,更多的专业制作者和制作团体积极投身到微电影的制作中来,一批更为专业化,精良化的微电影开始出现。

[1]小江. 移动的天堂电影院——手机电影创作谈[J]. 当代电影,2009 (12).

[2]艺恩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2010—2011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EB/OL]. (2012-02-13)http://business.sohu.com/20120213/n334555200. shtml.

猜你喜欢

制作者单反相机胶片
20世纪的摄影胶片如何拍出了美国的偏见 精读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胶片相机的维修 当胶片机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
卷雪茄
网络表情包的版权保护研究
纪录片伦理问题的几个维度
胶片复兴?
古人怎样制作瓷器
闲话酒吧间(二)
单反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