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整人格教育的理论奠基
——评陈秉公教授著作《主体人类学原理》

2015-03-20张小宝邹安祺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类学人格建构

张小宝,邹安祺

(长春师范大学 女性发展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2)

完整人格教育的理论奠基
——评陈秉公教授著作《主体人类学原理》

张小宝,邹安祺

(长春师范大学 女性发展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2)

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陈秉公教授,笔耕不辍20余载完成著作《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全书共51.5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本书旨在促进人类学科对象和知识体系本位的复归,提出创建“主体人类学”学科,聚焦“人本身”,全面阐释“具体的完整人”的人格结构,首次提出“三级结构八种力量”的人格结构图型理论。这项成果“重构了西方二百年人类学学科体系,为人类由‘第一波’文明顺利地转入‘第二波’文明提供前提性论证,为创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中国风格’的中国人类学学科新体系提供理性框架。”[1]

陈教授研究人类学始于对教育的深刻思索。人是教育的前提,要将教育说透,必须首先将人说透。抱定这样的观点,先生20多年前将学术眼光投向人类学,以极其浓厚的兴趣开始追踪人类学前沿,直接研究“人本身”。历经28个春秋的潜心研究,先生提出并创建了“主体人类学”,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先生又回归教育领域,深入探讨“完全人格”的建构及“完全人格”的教育理论,先生本人也被誉为“完全人格教育”学派代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陈教授所著为大学生完全人格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是一项伟大的系统性理论工程。

何为“完全人格”?陈教授为何提出“完全人格教育”?这源于他常年对人的问题的认识。陈教授认为“人是什么”即具体的“完整人”是什么,这是教育学的逻辑前提。只有科学解读“人”是什么、理想的人格是什么,才能有效探索科学的教育目标,这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陈教授提出的主体人类学从解读具体的“完整人”视角出发,将人格定义为“现实的完整的有特色的个人”。理想人格模式指具体的“完整人”的人格理想,所谓具体的“完整人”是指“站在面前的,有生命的有特色的完整的个人,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的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依据“主体人类学”提供的“人格结构”,将完全人格的指标凝结为“善、真、勇、美、健”五项指标。其中,“善”对应“思想道德力量”,“真”对应“智慧力量”,“勇”对应“意志力量”,“美”对应“反省力量”,“健”对应“人格需要力”(即“生存需要力”“归属需要力”“发展需要力”均衡发展)和身体健康。由此,陈教授将大学生人格建构的指标系统简约地称为“善真勇美健”指标系统。因此,21世纪中国理想人格模式也可以抽象为“善真勇美健”齐备的人格。[2]完全人格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和根本性职能是“反省人的存在,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完全的人格,建设完全的文明”。这种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是运用主体人类学理论对教育现象作出深刻反思的产物。

完全人格教育理论填补了具体的“完整人”知识空白。人性假设是某些人文社会科学的逻辑前提,千百年来,各种学科对人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遗憾的是,各种对人的解读只究其一面,譬如哲学只照亮具体的“完整人”的本质,伦理学只照亮具体的“完整人”的道德,法学只照亮具体的“完整人”的权利和义务,心理学只照亮具体的“完整人”的心理……都无法照亮具体的“完整人”的全部。陈教授认为,分学科研究具体的“完整人”,至多只能照亮具体的“完整人”的一部分,并不能照亮具体的“完整人”。这类似于寓言《盲人摸象》,将具体的“完整人”切割成碎块,照亮每一个“碎块”,却不能照亮“整体”。可是,人却是以具体的“完整人”存在的,不是以人的“碎块”存在的。无论外界刺激人的哪一个部分,人都必然以具体的“完整人”作出回应。然而,人类至今只研究人的“碎块”,而不直接研究具体的“完整人”,这是人类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重要空缺。[3]陈教授的主体人类学原理建构了“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即“三级结构八种力量”及其运行机制),从整体上揭示和阐述了具体的“完整人”,填补了具体的“完整人”知识空缺。陈教授的完全人格教育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具体的“完整人”前提,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下,依据主体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从完整人的视角提出的教育理论,是对以往教育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教育是21世纪人格建构的主渠道,“完全人格教育”是实现当前“立德树人”“育英才”战略目标的必经之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了“立德树人”和“育英才”的战略目标,为将此战略目标落到实处,“主体人类学”对教育现象、教育理念也作出了深刻反思。陈教授认为,20世纪后半期以来,工具理性主义和“流水线作业”对教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教育理念将学生按“工具”来培养,而没有按照“完整人”来培养。“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已经使相当多的大学变成了加工学生的“生产流水线”,学校已顾不上学生“精神世界的均衡”和“人格建构的完整”,省略了学生创造性智慧和能力的深度开发,省略了学生的人文历史知识和广泛情趣爱好培养,且不同程度地省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人格的培养。[3]因此,新世纪对人的培养要树立“人格建构”的理念。“立德树人”和“育英才”的战略目标给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塑造面向21世纪的“完全人格”,学校必须以塑造人格为己任,坚持塑造完全人格不转向;更要树立“完全人格建构”理念。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人格建构”,教育的根本职能必然是学生的“完全人格建构”。要通过持续的人格塑造和建构,实现培养学生“完全人格”的目标。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完全人格教育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就是“完全人格教育理论和模式”。陈教授提出“完全人格”教育理论以来,在国内若干省的学校做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以陈教授的主体人类学原理为基本理论依据,着重实验培育大学生“完整人格”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价值导向、人文关怀、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从课程开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评估、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教育实验活动。课程是培育大学生“完整人格”的主要载体和主要渠道,我们在高校以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设“结构与选择——大学生‘完整人格’培养”“培养你的‘善’——大学生协调性人格力量培养”“发展你的‘真’——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力量培养”“锻炼你的‘勇’——大学生进取性人格力量培养”“提升你的‘美’——大学生超越性人格力量的培养”“追求与超越——大学生‘杰出人格’培养”等系列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完整人格”和“杰出人格”。同时,我们在高师院校积极探索实践完全人格教育理论的路径体系,提出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我养成、网络教育在内的“四维实践路径”,来全方位实践陈教授的完全人格教育理论。

“‘完全人格’建构不仅是每个人走向成功与幸福的基础和条件,而且也是类群兴旺发达的基本保证。”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依附人格”向“独立人格”转变的过程中,教育的科学对策应当是发展“独立人格”,超越“独立人格”并建构“完全人格”。教育工作者应以先生的完全人格教育理论为指导,树立“完全人格”建构理念,担当起塑造“完全人格”的重任,在大学生完全人格塑造过程中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具有“善、真、勇、美、健”完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光明网.陈秉公原创主体人类学理论填补两项“人的知识空缺”[EB/OL].(2012-05-17)[2014-08-12].http://www.gmw.cn/xueshu/2012-05/17/content_4165327.htm.

[2]陈秉公.深化教育改革与当代理想人格模式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

[3]陈秉公: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8,449-455.

2014-09-15

张小宝(1983- ),女,陕西西安人,长春师范大学女性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性别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邹安祺(1987-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长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性别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人类学人格建构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