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制造企业创新文化培育问题研究

2015-03-20刘志玲程广华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安徽培育制造业

刘志玲,程广华



安徽制造企业创新文化培育问题研究

刘志玲,程广华

安徽制造企业创新文化的发展基础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创新高端人才匮乏、创新融资渠道有限、创新组织规模较小以及创新环境有待完善等。创新文化培育的路径主要有:建立创新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建立促进发明创新的组织制度、建立全员创新的思想意识以及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制造业;创新文化;培育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是产业结构调整、核心竞争力培育等重要任务的承担者。制造业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创新型制造业,是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安徽制造企业创新成果丰硕。2013年,全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7309.4亿元,增长20.4%,增幅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低0.8个百分点,比工业投资高1.8个百分点,比全国制造业投资高1.9个百分点。截止到2014年6月底,全省制造业企业数突破15000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5.6%。制造业实现增加值达3947.5亿元,同比增长13.5%。制造业对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1%,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贡献率为11%,居各行之首。

数据揭示了制造业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数据看,创新驱动的安徽省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比重虽有提高,但较发达国家或地区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组织战略、组织制度、创新意识、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文化建设滞后。因此,培育创新文化,以创新驱动带动制造企业发展,是安徽制造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文献回顾

(一)创新文化

国外学者对创新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具有代表性的如下:Alan L Frohman认为创新文化实际上是引导和培育企业进行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激发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活动,而且这种激发力量很巨大,并最终能帮助企业完成更高的目标,取得不同寻常的成就。Thornberry在《培养创新文化》中则将创新文化定义为一种深入企业骨髓里的,既鼓励组织进行冒险,又激励员工进行创新,并能引导企业对突发危机做出快速反应,进而提高竞争实力的文化[1]。此外,国外还有很多学者站在国家、区域以及企业的战略角度研究案例,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创新文化问题。如萨克森宁以硅谷为例研究创新文化问题,他认为虽然硅谷一直被模仿,但其文化却很难移植[2]。德国柏林科学技术研究院出版的《文化与技术创新》一书重点分析了日本产业的竞争力之源,认为所有的创新经济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文化因素是导致国家间竞争力差异的重要根源[3]。

国内学者研究创新文化也有不错的成绩。宋培林认为:“所谓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其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自我鲜明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与创新物质形态的总和”[4]。金吾伦在《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一文中指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是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内涵。他将创新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文化即观念文化,一种是外在文化即制度文化[5]。朱清时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看问题和处理事情的共同方法,而且创新文化是有利于新生事物诞生、成长壮大的文化,是一种有利于新事物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肥沃土壤[6]。吴金希则认为创新文化的含义是多层次的,包括知识创新文化、技术创新文化,乃至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和消费中的社会文化等[7]。连冬花指出创新文化是由多种因素 ( 要素) 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文化系统,是文化大系统中最有活力的一个子系统,是能不断进行创造的开放性的文化形式,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物质和精神驱动力[8]。

(二)创新文化培育

关于创新文化培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各个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相同。宋培林认为企业创新文化的营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培育和提炼创新价值观、建设创新环境、塑造创新模范、设置与完善企业创新制度、制定创新准则、设计创新网络。

陈景聚主要研究创新文化环境的培育,他认为应着力于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与创新相适应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体制改革,且三者必须合一才能培育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系统的文化环境[9]。

钱春丽则以航天科技企业为研究案例,总结出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创新文化培育途径是: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成立研发中心,建立技术创新基金,不断完善创新激励制度[10]。

王燕、张宗益主要研究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的建设,认为建设路径应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自主创新价值观;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舆论作用;三是不断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机制和法制环境;四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文化建设;五是努力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教育体系[11]。

二、安徽制造企业创新文化发展基础与问题分析

(一)安徽制造企业创新文化发展基础

1.政府政策。近年来,安徽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安徽省政府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这为制造业创新文化的建设营造了有利环境。创新政策的不断健全,为创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2013年安徽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共371家,比2012年增加113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共32家。

2.基础设施建设。安徽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在基础设施方面作了大量的投入,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制造企业创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交通运输、电信、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竞争市场的建立和高级管理人才的流动为创新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3.创新意识。2014年1至10月,安徽省共申请发明专利37040件,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长55.6%,高于全国平均增幅41.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全省共获授权发明专利4288件,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长20.5%,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2.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1位。截至2014年10月底,我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326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56件,同比增长39.7%,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8.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2位。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为创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制造业企业在注重创新的同时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使得创新成果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二)安徽制造企业创新文化培育存在的问题

安徽制造业创新文化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情况。

1.创新高端人才匮乏。虽然安徽拥有国家科教基地,高校较多,但是高水平的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同时,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高技术、高学历的人才外流比较严重,更愿意去发达的省份工作。高端人才的流失和不稳定,对制造业创新文化的培育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2.创新融资渠道有限。2013年全省R&D经费为352.1亿,居全国第12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5%。由于创新的经济风险较大,创新成果的效应需要时间沉淀,创新活动所需的资金数量较大,导致制造业想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非常困难。虽然政府也有针对创新方面的投入,但真正要获得资金支持也是件难事。企业仅靠自筹资金,财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创新成果的孵化。

3.创新组织规模较小。安徽省制造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制造业规模普遍较小。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6193个,而大中型企业个数1758,仅占规模以上企业的10.8%。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组织结构较散乱,创新文化的建设受到限制。

4.创新环境有待完善。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有11806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72.9%。而私营企业家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对于创新文化没有深刻的认识。同时,我省制造业目前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状态,缺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创新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这些都说明了制造业创新文化环境有待完善。

三、安徽制造企业创新文化培育路径

(一)建立创新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

创新文化的培育应该有个目标和方向,这就是战略。与企业的战略相匹配的创新文化才是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否则,没有战略的指引,创新文化的培育就失去了方向。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战略。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战略。就因为战略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创新文化以此为培育方向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希尔认为,企业的战略是通过有效地创建、运用和组合组织结构、战略控制系统和组织文化得以实施[12]。目前,安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制造业以此为契机,保留适应企业战略的文化元素,同时对不适应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只有以战略为导向对创新文化进行培育,才能帮助企业成功的适应外部环境,提高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二)建立促进发明创新的组织制度

Claver Enrique的研究表明:合理的组织结构、协同的工作网络是促进创新的重要文化要素[13]。由此可以看出,安徽制造业要建立起以创新为中心的组织制度,首先需要创新组织体系设置[4]。从顶层设计开始,剔除掉冗余的管理层级,使得信息传达更为便捷,方便创新活动的顺畅开展。可以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体系、圆屋顶型组织结构或者网络组织结构等等,而不能一味的采取传统的垂直型或者职能型结构。其次应创新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使是创新文化的培育也需要通过预先拟定好制度和规范。科学合理的创新组织制度和行为规范能将员工的创新活动引向企业所需要的创新领域。通过创新制度,能够让员工更加清楚的了解到哪些领域需要创新,并能引导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进行切合实际的创新。

(三)建立全员创新的思想意识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观点之一是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的确,企业家是创新文化的塑造者,也是创新文化的实践者。企业家精神决定了创新文化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创新文化的个性建设。对于制造业来说,企业家也是实干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员工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创新文化的培育从企业家自身做起。企业家带头树立起创新意识、制定创新制度、实践创新活动、奖励创新行为,能够将创新文化更快更广更深的传递给每个员工。

同时,应该看到创新文化的培育和传承不仅仅是企业家的事情,更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只有当全体员工都被创新文化熏陶、感染、无形中受到创新文化的影响,才能形成更加浓郁的创新氛围。而一旦企业形成了“人人都想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又可以反过来激励员工不断创新。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创新文化在被实践的同时又被继承与发展了。

此外,创新文化的培育需要引进和招纳高端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为新鲜更有活力的血液,而高端人才的培育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娃娃的基础教育开始,鼓励有新思想新观念的存在,而不是搞模具化生产。给更多有着特殊才能和创造天分的人机会,而不是仅仅依据考分来论英雄。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

(四)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Max de Pree对创新者的心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创新者对组织的忠诚度取决于组织对知识、对创新行为的态度。创新激励制度是以人为中心进行激励的核心内容。有了好的创新人才还要使其发挥创新才能,这就需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14]。

一方面需要创新物质激励机制。将员工的创新行为与绩效挂钩,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刺激员工的创新成果化,达到鼓励员工主动积极创新的目的。同时还需要为员工创造适宜创新的物质平台。制造业企业可以设置培训基地或者培训中心,为员工量身定制培训内容,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激励员工的成长进步。

另一方面需要创新精神激励机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求是最低层次,人们还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此,企业领导需要加强与员工的情感沟通,尊重员工、信任员工。只有满足了员工的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才能获得员工持续的创新激情。创新精神激励机制还需要企业家对创新失败的员工更多宽容和鼓励。创新本来就具有风险性,如果不能做到对失败的宽容,就会打压员工创新的勇气,长久下去没人敢去创新了。

此外,无论是何种激励机制,都需要公平激励机制。企业需要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企业的实际,设置合理公平的激励方式。不仅要做到在制定激励标准时体现公平,还要做到激励实施时公平。

四、结束语

发展制造业,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是安徽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创新文化的培育对于安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环境。构建创新的文化体系,是实现安徽“智”造,振兴安徽经济的重要途径。

[1] Thornberry,Dvpgressman Mac.Fostering a culture of Innovation.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J].2003,129(4):44-48.

[2] 吴金希.理解创新文化的一个综合性框架及其政策涵义[J].中国软科学, 2011(5): 65-73.

[3] 柏林科学技术研究院著.文化 vs 技术创新[M].吴金希等译.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4] 宋培林.论企业创新文化——兼析我国企业创新文化的营造[J].当代经济科学,2000,22(5):60-64.

[5] 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N].光明日报2004-03-16.

[6] 李文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访朱清时、侯自新、李景源、金吾伦[J].求是,2006(18):50-53.

[7] 吴金希.创新文化:国际比较与启示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151-158+161.

[8] 连冬花.论创新文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3(6):12-15.

[9] 陈景聚.企业创新文化环境培育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09(32):51-52+31.

[10] 钱春丽.航天高科技企业文化创新模式和路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8):200-202.

[11] 王燕,张宗益.论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的特性、作用机制及建设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5-19.

[12] CWL HILL,GR JONES.Strategic management:an integrated approach [M].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2001.

[13] Claver Enrique,LIopis Juan.Garcia,Daniel Molina,Hipolito,Organizational culture for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ical Bhravior[J].High Technology Manage ment Research,1998,9(1):55-68.

[14] Max de Pree.Leading for Innovation and Organizing for Results[J].Creative Leadership,2001(3):31一41.

责任编辑:刘海涛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Culture for Anhui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Liu Zhiling, Cheng Guanghua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innovation culture about Anhui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ludes government polic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sense of innovation. The main problems in innovation culture include lack of innovative top talents, limited innovation financing, small-scale innovative organizations and improving innovation environment. The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on culture is to buil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oriented by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he overall ideology of innov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mechanism for reward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culture of innovation; cultivate

刘志玲,安徽审计职业学院会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合肥 230601);程广华,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安徽 六安 237012) 。

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402052054);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2sjjd071)、(2013jxtd098)、(2014jyxm630);安徽审计职业学院院级项目“资产评估与管理特色专业”项目成果

2014-12-20

F270

A

1673-1794(2015)01-0024-04

猜你喜欢

安徽培育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