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命天子的潜质记忆
——论民间故事中少年朱元璋形象建构

2015-03-20李坚怀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凤阳朱元璋皇帝

李坚怀



真命天子的潜质记忆
——论民间故事中少年朱元璋形象建构

李坚怀

正史之中的朱元璋形象写作存在涂脂抹粉现象,对朱元璋形象建构亦不例外。而在民间话语的构建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形象的民众记忆,少年时代的朱元璋是一个令人喜爱、聪明勇敢少年英雄形象;而这些少年英雄形象的塑造中无一例外地将朱元璋记忆成“真命天子”,朱元璋的“文化造型”说明除文人与正典之外,老百姓同样参与了历史制作。

朱元璋;民间故事;少年天子;形象建构

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提到:“传说的创造者很少满足于把世界上伟大英雄仅仅看成是冲出限制他们同代人的地平线,并带回那种像他们同样勇敢并具有同样信仰的人们所可能找到的恩赐。相反,一直存在着的倾向是使英雄从出生时、或从入胎时起就具有非凡的力量。”[1]约瑟夫·坎贝尔的观点或许并不完全适用解读朱元璋成长故事,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朱元璋的帝王历史事实确实具有激发民间记忆及其形象的再创造。保罗·康纳顿的认为记忆通常被认为是个体的官能,但是还存在一种记忆, 称为“集体记忆” 或“社会记忆”,“我们在一个与过去的事件和事物有因果联系的脉络中体验现在的世界, 从而, 我们体验现在的时候, 会参照我们未曾体验的事件和事物。”[2]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流传着的朱元璋形形色色的民间故事中,表现朱元璋少年时代的故事的丰富矿脉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潜在的英雄”品格。其中,放牛娃故事占有很大比例,更具有传奇性。事实上,如果他仅仅是个放牛娃,并不是一个皇帝,那么,传说就不会这样集中在他的身上。反之,如果他仅仅是个皇帝,而没有放牛娃一段经历,那么传说也不会那么多,更不会较为集中地用英雄形象去表现。因为他做了皇帝,朱元璋儿童故事也是那么与众不同。人们便怀着他何以成为皇帝的疑窦去阅读作为放牛娃的朱元璋。

正史缺乏朱元璋放牛故事记载,因此并不能确切知道开始的年代;但是他放牛生涯结束的年代,当是至正四年(1344)入皇觉寺为僧之时。而他的放牛传说,并不仅限于凤阳。他给人放牛的原因,多半是因为穷困,他的东家也有地主、财主、舅舅、姑母,但通常会打他、骂他、饿他。作为一个牧童,朱元璋和其他伙伴受到同样的待遇;然而他是真命天子,所以在放牛时自然也有不同于其他伙伴们的特质。关于朱元璋的牧童生涯,可以大概分成三类的传说:杀牛、扮皇帝、金口玉言的真命天子,以下就由这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聪明机智的杀牛牧童形象

《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称这类传说为《黄牛成仙》[3],讲的是朱元璋放牛时杀牛吃的传说,主要是流传在他的家乡安徽、江苏一带,可见《朱元璋传奇·放牛》[4]:朱元璋杀牛给伙伴们吃,剥了牛皮,又把牛尾从石缝里露出来。等到东家问起,他说牛钻到石缝里,牵不出来了。东家跟着他到山里一看,真是如此,于是拉起牛尾巴狠狠一拽,居然听到了牛的叫声。东家气极,将朱元璋打了一顿。另外,也有描述因为山神土地庇祐,使财主拔不出牛尾巴的传说。

流传在天长、六合一带的《朱元璋传奇·张家瓦屋》,也有类似情节。传说朱元璋还偷吃过姑母的牛,这是流传在山东、临淄一带的《朱元璋故事·吃牛肉,骗过老姑母》。朱元璋杀牛,还不一定是拿来吃的。有朱元璋卖牛还赌债的传说,可见《朱元璋故事·自贫穷到荣达》。为了偷吃、还赌债而杀牛,在道德上是有缺陷的。然而,山西的《朱元璋放牛》传说,却把朱元璋塑造成一个对抗地主、救济穷人的小英雄:朱元璋母亲因为家乡连年荒旱,便一路乞讨来到山西的长子县蛤蟆瓮村,住在村前的破庙里[5]。不久,就生下了朱元璋。朱元璋到了十岁左右,给一个地主放牛。那年,长子大旱,地主却还是照旧收租要债,逼得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朱元璋看到这种情景,就杀了地主的牛,分给挨饿的人们吃。然后他把牛头抬到了山南塞在山缝里,把尾巴插进了山北的石缝。地主问起,朱元璋说自己得到仙人托梦,说他的牛已经放成了神牛,可以上天入地,于是牛真的钻进山里了。地主叫他把牛拽出来,他抓住牛尾,装着卖力拽的样子,果然传来了牛叫声。地主吓得直冒冷汗,但还是半信半疑,便亲自拽了尾巴,只一下,就连人带尾巴跌进山沟里了。牛叫声更加一声紧似一声,似乎那钻了山的牛也感到拽断了尾巴的痛苦。地主连跌带吓,抬回去就得了个半身不遂,村里人都说他是冲撞了“牛神”。其实,这牛叫声是朱元璋的伙伴学的。从此以后,他们隔几天就宰头牛,分给当地的穷苦人吃。后来,当地民众为了纪念朱元璋,就给他出生的蛤蟆瓮村改名为“龙泉村”,并把他小时经常放牛宰牛给穷人吃的地方叫“牛南头”。

朱元璋杀牛的传说,后来也和刘基“寻访真主”的传说结合在一起,可见《刘伯温的故事·凤阳巧遇》:刘基得到异人的指点,到安徽凤阳去找主。在凤阳,他遇见了一个对财主说“牛钻进岩石缝里”的牧童。刘基知道内中定有蹊跷,就故意把牛也说成“神牛”,引得财主一起去看。财主抓住牛尾巴用力拉,竟把尾巴扯断了,人也跌了个四脚朝天。刘基说,财主用力过猛,拉断尾巴,神牛再也出不来了。财主只好自认晦气,没精打彩地走了。原来这牧童母亲病了,没钱买药,想起财主赖了自己两年工钱,十分难受,一气之下,就把牛杀掉,卖掉牛肉去买药。为了跟财主交代,他派另一个瘦伙伴爬进岩洞,夹着牛尾巴,弄成牛钻进岩缝的模样。刘基暗暗佩服这牧童的聪明大胆,便拿出几两银子相助。

虽然在各个传说中,朱元璋杀牛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他杀牛后的处理方式——故弄玄虚,说牛钻进石缝里去了。当然,他的东家有信的,有不信的,但这都无所谓。这类传说的主要目的,在显扬他的个人特质,诸如机智、善良、孝顺等等,正是《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所说的“颂扬朱元璋少时在贫困境遇中的奋发勇为、聪明机智”的精神[3]。朱元璋放过牛,这让许多农村长大的人们感到亲切;而真命天子在放牛时显现出和寻常孩子不同的特质,更教人津津乐道。所以,这类故事才能一直流传不衰。

二、真命天子的少年预演:扮皇帝

这类的传说是着眼在他有“天命”,所以担得起众人口呼他“万岁”,坐得住“龙墩”。在他的故乡安徽皖东一带,就有他放牛时扮皇帝的传说,可见《朱元璋传奇·高粱叶斩少年头》[4]22-24、《朱元璋传·高粱叶斩掉少年头》:朱元璋在放牛的时候,和伙伴们玩扮皇帝的游戏。他们先用石头、土块堆起一个皇帝的“宝座”,朱元璋就要大家轮着坐,坐上去的便是皇帝,大家得一起给皇帝磕头。结果,十几个孩子没有一个受得起别人磕头的,不是上去就跌下来,就是坐在上面东倒西歪,没接受几个头就坐不住了。轮到朱元璋的时候,只见他找来了一些胡须草,编织在一起,挂在嘴上,算作胡须;又拾了一块破水车板顶在头上,算是皇帝的平天冠。然后,他在宝座上坐得稳稳当当,受了所有孩子的磕头。就这样,朱元璋成了孩子王[6]502-504。

这类传说是讲其他孩子受不起别人磕头,但在陕西淳化流传的《朱洪武斩“粮草官”》中[7],是别的孩子受不起朱元璋之拜。在山东濮阳一带也有类似的传说,可见《朱元璋故事·高粱叶斩下少年头》,但还多了父母双亡及讨饭的情节。至于他的扮皇帝游戏,是在野外拾柴草之时发生的。除了用篮子盖金銮殿以外,也有朱元璋用土块堆成宫殿的传说,即《朱元璋故事·土块作宫殿众儿受封》,二者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后者增加了“众儿受封”的情节。

除了扮皇帝以外,也有朱元璋扮军队头目的传说。二者本质相同。这类传说的基型应为《朱元璋故事·受三拜,指挥童子军》。进一步的发展,则在《朱元璋故事·临阵退缩,小孩被斩》中:朱元璋把童子军分成两队,由他与另一个人做带兵官,相互激战。他以“不进、后退者斩”的军令促使“兵士”们奋勇向前,终得全胜。而《洪武牧牛日精峰·凤阳龙兴寺》中,更描述了朱元璋的排阵情形:“皇觉寺里和尚们做道场,朱元璋就扯了纸幡,用竹竿挑着作为旗子,与众孩子按照东西南北中五方站立。又把他们所放的牛分成五队,排下阵图。朱元璋吆喝一声,那些笨头笨脑的牛们竟然井然有序弟跟着孩子们手里的旗子窜来窜去,一点也不错乱。”[6]502-503这则传说不但强调朱元璋有指挥作战的才能,更宣扬他能指挥动物的神异表现,类似下文要谈的“金口玉言”概念。朱元璋小时候扮皇帝玩,是非常普遍的传说,王文禄《龙兴慈记》即有相关记载:“圣祖幼时与群牧儿戏,以车辐版作平天冠,以碎版作笏令,令群儿朝之,望见俨然王者。”[8]

扮皇帝游戏不仅出现在中国,约瑟夫·坎贝尔曾在《千面英雄》中叙述,印度孔雀王朝的创立者旃陀罗笈多王(Chandragupta,公元前四世纪)小时候也曾和玩伴们玩“审判席国王”的游戏。由此可知,扮皇帝游戏也不只是中国帝王的“专利”;就合理的时间顺序来看,印度的这个传说,应当较朱元璋的传说为早,或许对朱元璋的真命天子传说也有所影响。

总之,扮皇帝的游戏,就像一般人小时候扮家家酒,长大了成家一样,有一种“演习”的意味。小孩子们一起玩耍,是许多人的童年;但真命天子与常人不同,玩的游戏自然也不寻常。试想,普通的孩子怎幺会想到玩扮皇帝的游戏呢?所谓“天高皇帝远”,住在乡下的人,其实也很难感受到皇帝的存在,更不用说玩皇帝游戏了。这类传说,特别突显朱元璋有异于常人的天命,即使普通事物在其手里也会具有非同寻常的效力。

三、少年朱元璋的金口玉言

皇帝“金口玉言”的概念,最早的来源应当是“天子无戏言”。在民间的传说中,“金口玉言”就变成真命天子的特征,所以像东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也都有这类的传说。金口分成两种情形,一是别人受不起他叫,二是说话的灵验,通常具有很浓的解释性,可以解释某些现象、某些东西或其特征,或是某些习俗的来源。

据说穷命人是禁不起真龙天子叫唤的,所以就有《朱元璋故事·初开金口父死母亡》的传说。这则传说很可能与朱元璋为亲戚放牛时“父母双亡”的前提有关。另外,在讨饭用太平鼓的传说中,也说他叫爹爹亡、叫娘娘死,要饭时无论走到哪家门口,开口叫谁,谁都会生病,所以后来才要改敲太平鼓讨饭。

关于朱元璋说话灵验的传说,有流传在淮河中游的“黎明前黑黑再亮”之由来,即《朱元璋传奇·还锅》,以及《朱元璋故事·天亮前先黑一阵》、《朱元璋偷锅煮肉》[7]136,乃由他杀牛的传说衍申出来:朱元璋和他的伙伴们煮牛吃掉后,要还偷(借)来的锅时,天居然已经有些发亮了。朱元璋赶紧叫天不要太快亮,话刚落音不久,天色果然又暗了下来。从此以后,每天天亮之初,都有一段由明转暗的过程,就是应了朱元璋“黑黑再亮”的金口玉言。

另外,还有他对动植物的命令传说。传说中的朱元璋,放牛的同时兼职牧羊看鹅。在《朱元璋传奇·高粱叶斩少年头》中,就曾提到朱元璋也放羊[4]22-24。朱元璋也有放鹅的传说,可见《朱元璋故事·天鹅封王权过一夜》、《朱元璋放鹅》[9]。另外还有一个类似的管鸭子传说,承继朱元璋好赌纸牌而杀牛的传说而来,可见《朱元璋传奇·自贫穷到荣达》。无论是赶鹅、赶鸭的传说,与杀牛故事相差无几。一方面显示了朱元璋幼年时代的调皮,甚至是顽劣,这也许是许多人共同的童年,说起来有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机智的一面。当然,在赶鹅、赶鸭的传说中,如果没有真命天子的金口玉言,即使再有小聪明,也是无济于事。

在命令植物方面,山东、临淄一带流传朱元璋牛槽栽草的传说,可见《朱元璋故事·牛槽栽草,日吃日长》:朱元璋因为遇到连年的荒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便去给他姑母放牛。虽是久旱之后,但真龙天子有天祐护,他到哪里,哪里就长满草、堆满草,无论喂牛、割草都很顺利。可是,他还是嫌麻烦,于是拔了一些好草栽在牛槽里,祷祝说:“快着长,快着长,牛猛吃,草猛长。”因为这是真龙天子的金口玉言,那些草也就不敢不长。牛无论吃得多快,草都能供得上,所以他虽一点事不费,牛却吃得肥肥胖胖的。

《牛槽栽草,日吃日长》的传说显然突出强调朱元璋的真命天子形象,因为是他让草地茂盛、让草堆起来的,也因为他的金口玉言,草才在牛槽里栽成功的。至于《慈林晚照》,其实重点在宝石功用,因为是它让草长、让饲料吃不完的,朱元璋只是担任发现者的角色。而且这块宝石的功用,显然是承自“聚宝盆”的传说。聚宝盆又叫“太乙盆”,相传它有“放金金满,放玉玉满,取用不尽”的神奇,明初时为富人沈万三所有,后来被朱元璋用计收了,埋在南京城的聚宝门之下。同时此故事分明具有中国传统故事“两兄弟分家”的情节。除了对动植物的命令以外,还有朱元璋命令泥人传说,称为《泥人割麦》,这种传说到了他当和尚的时期,更发展成他具有命令泥菩萨、泥罗汉的能力了。

凡此种种,都显现了民间对真命天子的看法。真命天子金口一开,命贱的人受不住,所有的命令也都会实现,这在他当和尚的传说中更为明显,也更能显示出他的不凡。这些少年故事特别凸显的是朱元璋的灵异之处,好像不如此难以反映其帝王之相来,这也恰是民间集体记忆的特点之一。

这类传说以朱元璋显露天子形象为主要情节,强烈“暗示”他就是真命天子。此外,朱元璋睡觉时显出“天子”二字的传说,流传亦相当广泛;形成天、子字中的横画之物,除了牛鞭、竹枝之外,也有雨伞。

睡觉时形成“天子”二字,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但也有一种“刻意演出”的传说,即《智赚刘伯温》。朱元璋的天子气味,至此愈来愈重。前头只是杀杀牛、扮扮皇帝玩、对禽兽发发命令而已,这类传说即使有神异的成分,或许还有刚好碰上的可能;现在已经明确有金蛇出现,还有“天子”字样了。朱元璋与刘基的故事说明,“英雄型领袖在过渡性或发展中的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那种社会中,即使最崇拜偶像式的英雄型领袖都能适应领导者和追随者的特殊需要。充当偶像的人一般是受强烈需要爱戴、尊敬和自我实现的欲望推动的。他们需要有一批观众,而观众也需要他们。”[10]

四、结 语

家乡人民心目中朱元璋形象怎样建构,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朱元璋在其家乡同样拥有两套话语系统的建构,一是关于朱元璋少年时代的聪明勇敢智慧的令人喜爱的少年英雄形象;二是朱明王朝后期“凤阳歌”唱词形象,将凤阳人的流浪乞讨、流离失所的困苦生活一股脑地洒向朱元璋,似乎凤阳人所遭受的任何苦难的根源皆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家乡人民对朱元璋少年记忆可谓“五味杂陈”,明初的蠲除税赋,减轻凤阳父老负担的惠政实际效果到底怎样值得思索。家乡对于朱元璋少年记忆基本上是聪明机智勇敢的形象,那么,为什么享誉世界的《凤阳歌》反而唱为:“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如此一来,朱元璋反而并没有带来幸福而是灾星。凤阳的“朱元璋记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发差?朱元璋形象的“文化造型”说明文人及老百姓都是在“制作历史”[11]。

[1] [美]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M].朱侃如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319.

[2]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那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0:73.

[3] 祁连休、肖莉.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258.

[4] 姬树明.朱元璋故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5-18.

[5] 陈庆浩、王秋桂.山西民间故事集·朱元璋放牛[M].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219-221.

[6] 杨清江.中国名胜大观(中)·洪武牧牛日精峰——凤阳龙兴寺[M].台北:汉欣出版社,2000:502-504.

[7]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陜西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118.

[8] 杨清江.中国名胜大观(中)·洪武牧牛日精峰——凤阳龙兴寺[M].台北:汉欣出版社,2000:502-503.

[9] 严一萍.百部丛书集成[M].台北:艺文出版社,1966:56.

[10]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36.

[11] [美]詹姆斯·M.伯恩斯.领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97.

[12]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 回忆 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

责任编辑:刘海涛

On Chu Yüan-chang’s Juvenile Image Construction in Folk Tales

Li Jianhuai

Flattering words were congested in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emperor image writing as well as his image construction as an empero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discourse, public memory of the image of the emperor is ubiquitous, the emperor of the youth is smart and brave, as a delightful young hero image. The good image of the teenager was considered as the "future emperor". The cultural modeling of the emperor was not only created by scholars in the official record, but the ordinary people participa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Chu Yüan-chang; folk tales; teenager; image construction

李坚怀,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及地方历史文化(安徽 凤阳 233100)。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研究成果(AHSK11—12D101)

2014-08-23

K248

A

1673-1794(2015)01-0001-04

猜你喜欢

凤阳朱元璋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凤阳歌体系中基本曲调特征研究
凤阳民歌的美学探究
旧凤阳花鼓
朱元璋与叫花鸡
凤阳乔涧子明代琉璃官窑遗址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军中的治军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