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小说英译中的逻辑问题

2015-03-20贺龙平

武陵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白起刘波英译

贺龙平

(长沙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100)

小小说也称微型小说,是指字数在1 500字左右、具有小说文体一切要素又体现自身特殊艺术规律的文学新体裁。小小说古已有之。可以说,小说这门艺术的发展,是由小小说开始的。在中国,唐宋以前的小小说大多为“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唐宋以后逐渐走向精悍凝练,在清代达到一个高峰,诞生了小小说史上的明珠《聊斋志异》,其作者蒲松龄足以比肩曹雪芹、吴敬梓这些长篇小说巨匠。在国外,小小说也是早已有之。阿·托尔斯泰在《什么是小小说》一文中指出:“小小说产生于中世纪……是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批小鸟。文艺复兴时代的小说家赋予这种笑话以文学的形式。17世纪又把生活及政治的热血灌入了小小说。它还造成了18世纪戏剧创作的百花争妍的繁荣局面。”时至今日,小小说空前繁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争锋之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短篇、中篇、长篇小说的英译和国外推介差强人意,小小说的英译和国外推介更是可谓无人问津,只能找到寥寥数本,主要包括:马家驹编选翻译的《中国历代微型小说选》,黄俊雄编选翻译的《英译中国小小说选集》,江曾培主编、祁寿华翻译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选·中国卷》,江曾培主编、李洁翻译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选·海外卷》,以及大中华文库系列中的《搜神记》《山海经》和《聊斋志异》等等。这种差强人意的局面很大原因在于针对小小说英译的理论研究几近于零。在中国知网以小小说为关键词,对哲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全文搜索,能够找到300多页,19 000多篇论文。以小小说英译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只能找到6篇论文。以小小说英译和逻辑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索,一篇论文也没有。汉语和英语都是逻辑慎密的语言,翻译同时也是一个逻辑转换的过程。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提到逻辑问题,但他所说的“达”可以理解为要求译文自然流畅,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英国的彼得·纽马克在《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中提到:逻辑自然与译作的语法、语义各方面有关。学过逻辑,译者就能够估量原著哪些部分清楚明白,哪些部分话里有话。在选词造句方面,逻辑也是指明方向的罗盘针[1]89。对翻译中逻辑问题的研究,是新世纪翻译理论科学化的任务之一,也是新翻译观的重要内容之一[2]468。小小说的鲜明特色之一也在于其逻辑性。长篇小说可以以情节取胜,可以靠语言动人。小小说短小精悍,必须逻辑慎密,环环相扣。英译小小说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逻辑问题,原因主要在于作者和译者受限于思维定势、措辞不当、上下文理解偏差、忽略常理等等。讨论小小说英译中的逻辑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小小说英译事业的发展,这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积极意义。

(一)因作者和译者的思维定势而导致的逻辑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题西林壁》在哲学上引人深思,因为它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作者和译者局限于思维定势,未能仔细思考作品中角色的立场,从而出现逻辑问题,却浑然不自知。无论是小小说,还是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或者长篇小说,都很容易因作者和译者思维定势而出现逻辑问题。小小说篇幅精短,结构简约,作者肯定反复润色,认真琢磨,仔细推敲,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原文有时候难免会略有瑕疵。译者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时需要发现并更正原文中的逻辑问题。

例1:“是啊!五十年前,秦国名将白起、张若带兵入楚,我楚军奋勇抵抗,虽败亡之兆多次显露,但都因楚国上下同仇敌忾,化险为夷,一代名将白起也因此郁郁而终。”[3]193

译文:“Yeah!Fifty years ago when Bai Qi and Zhang Ruo,two prestigious Qin generals,commanded an army to invade us,we stood up to fight heroically.Though severaltimesbad omensappeared,we escaped narrowly because all the countrymen pulled together.BaiQi,generalofhis generation,also died in depression.”[3]198

例1原文摘自《武陵小小说经典》中鲁少平的作品《将军剑》,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秦军大军压境,楚国危在旦夕,楚国将军李让率军奋勇抵抗侵略者,直至玉石俱焚,时间是楚国灭亡的前几天。原文和译文存在逻辑问题。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将,其中白起绰号“人屠”。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时期中国共战死两百万人,其中一半死于白起统兵的秦军。白起在当时秦国人心中是当之无愧的“名将”,后人站在历史中立的角度,也称白起为“名将”。但例句是楚国主战派所说的话。当时楚国人肯定都对白起恨之入骨,不可能还称其为“名将”。作者这么写、译者这么译是受了思维定势的影响。为保持逻辑上的合理性,原文和译文可修改如下:

“是啊!五十年前,秦将白起、张若带兵入楚,我楚军奋勇抵抗,虽败亡之兆多次显露,但都因楚国上下同仇敌忾,化险为夷,“人屠”白起也因此郁郁而终。”

“Yeah!Fifty years ago when Bai Qi and Zhang Ruo commanded an army to invade us,we stood up to fight heroically.Though several times bad omens appeared,we escaped narrowly because allthe countrymen pulled together.Butcher Bai Qi also died in depression.”

因思维定势而出现的逻辑问题,就好像电影电视里出现的“穿帮”镜头,一闪而过,不仔细看,看不出来,比如说新《三国》里,赵云在曹营厮杀,七进七出,头顶却出现了直升机。看到了“穿帮”镜头,观众哭笑不得。翻译出现类似的问题,作者和译者难辞其咎。避免这种思维定势的方法是:作者和译者修改润色作品时,有时需要站在作品中人物的角度来进行换位思考,想一下他们会怎么说或者怎么想。

(二)由于译者措辞不当而导致的逻辑问题

严复的翻译三标准“信”“达”“雅”,“信”和“达”一直被许多译者奉为圭臬,“雅”则略有争议。有的译者认为,如果原文不雅,则译文如何求雅?事实上,翻译做到“信”即足矣。“信”包括意义和形式,意义即“信”,形式即“达”。既“信”且“达”,“雅”或者“味”或者“风格”即随之。如果原文不“雅”,译者无需强行求雅,否则译文不“信”。上佳译文神形兼备。但中英文差别巨大,译者很难做到两全其美,这时候译者需要权衡轻重,得“意”忘“形”。措辞关乎“信”或者“意”,句法关乎“达”或者“形”。和句法相比,措辞难度大得多。中英文句法毕竟有限,认真阅读一本好的语法书,句法基本上不会出现问题。词汇相互之间搭配组合,却能衍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一本厚厚的词典实际上只收录了词汇的九牛一毛。也就是说,好的译者在做中译英时,能够做到译文通顺,却不敢保证译文有多地道。译者在掌握好扎实的语法基础之后,应当广泛阅读,学习积累外国人的地道说法,否则,小小说英译中很容易因措辞不当而导致逻辑上的错误。

例2: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盂,堕于水中……[4]44

译文:A man was sailing across the sea in a boat.Through carelessness,he dropped his silver flask into the water.[4]47

“through carelessness”逻辑不通顺,直译为“有意不小心”。“有意”和“不小心”自相矛盾。介词“through”应当和褒义或者中性的词连用。可改译如下:A man was sailing across the sea in a boat.Being careless,he dropped his silver flask into the water.

反过来说,中国人教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了”字的用法,以前需要35天。一位老师经过研究论证后,写了一篇论文《“了”》,现在外国留学生掌握“了”字的用法还是需要5天。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看到汉语中的“了”“的”等字也会觉得不好处理。英译中给译文润色时,今天去掉了“的”,明天想一下加回来,后天又去掉。对比中英文词汇,动词、名词、代词、量词、形容词、介词、拟音词等等,它们的使用都存在较大的区别。想要避免因措辞而出现的逻辑问题,译者唯有多下功夫,反复推敲,认真琢磨。

(三)因译者对上下文理解不到位而导致的逻辑问题

翻译理论家认为,最小的翻译单位为词或者词素,最大的翻译单位为篇章甚至文化。翻译单位小,译者容易把握,信息流失较少,但译文可能笨拙呆滞,缺乏生气。翻译单位大,译者不容易把握,信息流失较多,但高水平译者的译文往往精彩纷呈,美妙绝伦。译者一般会折衷处理,以句子为翻译单位,兼顾段落。但译者需要注意,翻译时应考虑上下文,避免出现逻辑问题。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全篇结构,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连贯,首尾完整[5]319。小小说篇幅较短,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相比,一般不会因上下文理解偏差而出现逻辑问题,但并不是没有。

例3:(媪诣黄许报女耗,兼致存问。夫妇大惊。媪劝往投女,黄有难色)既而冻馁难堪,不得已如保定。既到门,见闬闳峻丽,阍人怒目张,终日不得通。[6]524

译文:Matters for the Huang family were getting even tougher.The old man and woman had to leave for Baoding.When they got to the gate of Liu He’s house,they saw it was majestic and beautiful.The gatekeeper kept them standing at the gate for a whole day without announcing theircoming to the master.[6]525

例3原文出自《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宫梦弼》,故事大意是保定人柳芳华、柳和父子挥金如土,家道衰落。亲家黄氏悔婚,但黄家的女儿坚持嫁给柳和。柳家门客宫梦弼在柳和小时候常和柳和嬉戏玩闹,埋石头瓦砾假装是在埋金子。后来这些石头瓦砾都变成了金子,柳家于是又富贵起来了。黄家却遭强盗洗劫,日子难以为续,不得已向女婿求助。上文中有:媪劝往投女,黄有难色。下文中有:妇送出门,曰:“忘嘱门者,遂致参差。娘子言:相思时,可使老夫人伪为卖花者,同刘媪来。”黄诺,归述于妪。根据上下文判断,是黄(the old man)一个人去保定向女婿求助,而不是黄和他的老妻(the old man and woman)。

例4:(婢无言,惟伏地乞死。柴欲挞之。女止之曰:“恐夫人所闻,此婢必无生理。彼罪固不赦,然不如鬻之,既全其生,我亦得直焉。”柴然之。会有买妾者,急货之。妻以其不谋故,罪柴,益迁怒女,诟骂益毒。)柴忿顾女曰:“皆汝自取。前此杀却,乌有今日。”言已而走。[6]1066

译文:Chai angrily said to Shao∶“Now you reap what you have sown.If the maid had been killed,we would have been freed from this trouble.”[6]1067

例4原文出自《聊斋志异》中的作品《邵女》,故事大意是太平人柴廷宾妻金氏不育善妒,先后虐待柴的两个小妾致死,后柴娶妾邵氏,金氏又百般虐待,导致夫妻反目,金氏拿家中婢女出气。一婢女心怀怨恨,怀藏利刃,想杀死金氏,被邵女看破。柴欲挞之,邵氏劝柴卖掉婢女。金氏又因卖掉婢女而虐待邵氏,罪名是“杀主者罪不赦,汝纵之何心?”柴廷宾和邵氏的麻烦之源不是婢女,而是金氏。婢女被杀,麻烦仍在。金氏被杀,他们才能“免除麻烦(be freed from this trouble)”。因此,“前此杀却,乌有今日”是指如果金氏(she)被婢女杀死,而不是婢女(themaid)被杀。

翻译小小说作品时,译者需要假定原文没有逻辑问题。如果译者怀疑原文出现了逻辑问题,必须多方求证,直至确凿无疑,并设法改正。避免因上下文而产生的逻辑问题,译者需要有大局观,整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并不时“瞻前顾后”。小小说作品及其英译需要注意整体性原则,起着决定性支配作用的,就是上下文的逻辑联系。

(四)因作者和译者忽略常理而导致的逻辑问题

小小说短小精悍,结尾经常出乎意料,产生突兀的感觉,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造就脍炙人口的作品。为了这种突兀的感觉,作者和译者有时候会弄巧成拙,过犹不及,出现不符合人之常情的情况。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相比,小小说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比如说《武陵小小说经典》中王军杰的作品《女婿之间》。《女婿之间》的主要内容如下:小姨子与青年工人胡辉相恋,在杂志社当编辑的姐夫刘波帮了很大的忙。胡辉十分尊重刘波,平时又乐于助人,于是经常帮姐夫打杂。刘波的爱人常劝刘波,叫他不要什么事都叫妹夫来做。刘波却不以为然。一个厂休日,刘波家的下水管道出了问题,他又打电话让胡辉来帮忙修理,并说他要到胡辉的工作单位去采访。刘波去胡辉的工作单位是为了采访一个技术革新能手,最近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的青工,他已经和厂方联系好有关事宜。厂领导热情接待了刘波,然后告知:采访对象还没到,现已派人去催了。刘波与厂领导不知不觉闲聊了个把钟头,仍不见采访对象到来,焦急看表时,一个年轻人、他的采访对象风风火火地跑了进来。正是胡辉[3]483-484。译者直译(这里不列出译文①),发现作品不符合人之常情的地方较多:刘波要去妹夫厂里采访,他不会顺便问一下,你们厂有人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你知不知道这么一回事?记者约好厂休日来采访,工厂不提前通知受访人?自己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不和家人分享一下?不告诉自己尊敬的姐夫?就算有这么巧合,刘波和厂领导不知不觉闲聊了一个多钟头,就不会随便问一下受访者的情况?叫什么名字?厂领导不介绍一下受访者?上面列举的情况,只要有一个发生,姐夫和小姨夫见面就没有突兀感了。没有突兀感,整个故事就会平淡。建议原文和译文都增添一笔:到了工厂之后,正好工厂办公室在播放球赛,刘记者和厂领导都是球迷,边看球边聊球边等,等了一个多小时,直到采访对象赶来。有悖于人之常情,这种问题性质很严重,避免的方法却很简单:作者和译者从原文中跳出来,按照人之常情思考一下即可。

表面上看,翻译不过是一种文字转换,似乎与逻辑很少关联。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翻译的全过程,从理解到翻译,直到译后校阅,除了考验译者的双语功底、美学修养等多学科知识之外,还考验译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原因很简单,因为译者所面对的原文,并非只是单纯的文字堆砌,而往往是作者逻辑思维的产物,或者说,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逻辑思维。更何况,语言表达本身也是以逻辑构成其内在文脉的[7]。深入探讨这些逻辑问题,正是我们在新世纪中使翻译理论科学化的任务之一,也是我们的新翻译观的重要内容之一”[2]468。中国小小说走出去,中国文学走出去,任重而道远。

注 释:

①参见王海波、沈英琼主编《武陵小小说经典》第485-486,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韩艳丽.翻译与语言逻辑[J].辽宁大学学报,1997(4):89-91.

[2]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王海波,沈英琼,主编.武陵小小说经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4]张庆年,编译.佛经故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5]张志公,主编.汉语知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蒲松龄.聊斋志异选[M].黄友义,张庆年,张慈云,杨毅,Denis C.Mair和 Victor H.Mair,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7]向红,王雪梅.逻辑思维是合格翻译之基石——TEM 8(2006)英译汉试卷评析 [J].中国翻译,2007(1).

猜你喜欢

白起刘波英译
白起抗命,英雄悲剧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晚霞
谷口村 恨吃“白起”两千年
刘波:大海与我作伴
千万别动手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Flow and Heat Transfer of Jet Impingement inside a Semi-Confined Smooth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