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2015-03-20仝杏花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每学期形势讲授

仝杏花

仝杏花/文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讲师,硕士(云南文山 663000)。

自中央13号文件要求在高校大学生中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以来,各地高校都相继开设了不同形式的形势与政策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形势与政策课在许多方面仍存在差距。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选取西部某省的4所地方本科院校,问卷分为2类: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情况调查(教师卷),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情况调查(学生卷)。教师卷共发放120份,回收118份有效问卷,学生类共发放600份,回收580份有效问卷。调查采取问卷、访谈、数据分析的方式进行。

二、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

教学方式。在调查的4所地方本科院校中,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式的主导模式是:主题课件+视频资料+教师讲授。主题课件是教师根据教育部每学期确定的教学主题制作的课件,或者在教育厅网站上直接下载的现成课件,视频资料是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新闻、纪录片或电影电视资料,在讲授过程中根据知识点需要让学生现场观看,辅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教师讲授,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知识点系统的讲解。整个教学过程体现的两个教育主体的动态过程为:教师:备课—讲课,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通过内容的展示完成课程的讲授;学生:听课—看课,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通过听和看完成课程的被动学习。教师和学生间在课堂上缺乏交互性学习,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学,形势与政策课变成所谓的“形式课”。

任课教师。4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师生比分别为:1∶123、1∶164、1∶108、1∶146,可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严重不足,各学校通过另一种方式补充,即兼任教师。兼任教师的来源为:其他学科相近的学院或教学系部教师(主要涵盖思想政治类、经济类、教育类等学科)、管理部门教师、各学院(系部)部分辅导员。教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来源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教师知识结构、专业类型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课程管理。课前准备:4所院校中,有3所设有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由1-2名专人负责课程的管理,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授课教师的安排、授课时间的分配、成绩考核的方式等,教研室根据每学期教育部安排的主题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展教学。每学期开学之初,选派1名教师参加全省高校形势与政策备课会,再回学校传达会议精神及教学要点。各学校的集体备课会每学期的次数不定,最少的学校只有1次,最多的学校有3次。课程质量监控:各个学校对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督导方式不一,出现两种倾向:第一种是顺其自然。课程安排到教师、班级后,教学部门或教研室没有对教学过程实施部门(教研室)内部的质量监控,学生上课随意性大,出勤率低,教师疲于管理课堂秩序,教学效果更多的取决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掌控能力;第二种情况为面面俱到。严格管理学生的课堂纪律及出勤率,每堂课配备上课教师及督课教师,督课教师负责安排学生座位、学生考勤、课堂纪律、学生平时成绩评定,授课教师专心讲授课程,从课程形式看,这种严格管理的情况确实解决学生出勤率及课堂纪律问题,但是学生经常是 “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学管理严格,但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课后反思教学:4所学校中,只有1所学校定期开展集体教学质量讨论,其余3所学校均是开课前开1次备课会后,学期末授课完毕集体阅卷登分,对课程没有进行系统的质量分析及教学反思。

学时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全校各个专业、各个年级,每学期的主题和内容都不一样,上课时间不能像其他专业课程可以提前排课,一般情况为开学2周后才开课,上课形式为大班教学,每堂课程学生人数均在100人以上,学生跨专业、跨院系、跨年级,排除各班专业课及公共课的时间,形势与政策课的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的7、8节课和晚上9、10节课。下午7、8节课是各院校开展校内外课余活动的主要时间段,教师、学生一天中最疲惫的时候,导致上课时间学生请假人数增多,上课精力难以集中。

考核形式。考核形式分为两种形式:开卷考、课程论文加学生的出勤情况。如Y学校,采取开卷考方式,试卷有4个论述分析题,学生可根据上课主题提前准备考试资料,此种考核方式的问题在于学生更多地依赖于考试资料,考试过程中遇到没有准备资料的考题,就风马牛不相及地把答案胡乱写在试卷上,以期蒙混过关。如X学校,采取课程论文考核加出勤率作为期末成绩的评定标准,成绩结果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种。论文题目紧扣本学期的上课主题,字数1500字以上,需手写,用打印纸打印、缺席2次或在课堂中有严重违纪行为者,本门课程确定为不及格。此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论文并非出于自身的思考所写,更多的是照抄网络和书籍,部分学生的论文还有雷同现象。

三、地方高校教学主体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知

学生的认知。根据问卷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满意度低,“非常满意”的占8%,“基本满意”的占21%,“不满意”的占61%,“不好说”的占12%。学生认为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吸引远胜于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而任课教师以专题形式讲授,每学期每个班级至少会有3名教师讲授,学生对教师不了解,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的课下沟通,经过一学期,哪些老师来上过这门课都不清楚。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意义和作用,有21%的学生认为 “很有用”,45%的学生认为“一般般”,有7%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为“可有可无”,有27%的学生认为“不好说”。

授课教师的认知。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学生不固定,彼此的交互性差,授课教师认为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上课人数多,要分配更多的精力调节课堂气氛和管理课堂纪律,在两个课时很难把一个主题讲清楚、讲透,从学生处获取的职业成就感低。与其他公共必修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教师更愿意讲授其他课程,对形势与政策课有倦怠感。

其他学科教师的认知。部分非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教师对课程存在两个误解:一是认为这门课程本身的意义不大,学生可以自学或从其他渠道获取相关的知识。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意义作用,有71%的非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教师认为 “很有用”,15%的教师认为“一般般”,有11%认为这门课程为“可有可无”,有3%认为“不好说”。二是对授课教师的认知存在误解,认为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是 “万金油”(什么都能讲,什么都讲不透)。“你认为是否能讲授这门课?”16%的教师认为“能”,有46%的教师认为“不能”,有38%的教师认为“不好说”。

四、对策建议

1.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着重培养形势与政策课的专职教师,打造本门课程既有学术研究水平,又有课堂表达能力的教学名师,建设一支持久稳定、专业素质强、政治立场过硬的教学团队。对兼职教师进行梳理,首先,设置选聘兼职教师的标准。一是学科专业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专业;二是学历要求,硕士以上学位;三是能力要求,具备教师表达能力。其次,对兼职教师再教育和再培训,结成教学帮扶对子,以老带新,以专带兼,以强带弱。

2.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各种新媒体涌现的背景下,传统的说教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媒介,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师生感情,传递教学信息。发挥微课、翻转课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教学优势,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上师生的交互性和课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

3.完善教学评价和结课考核方式。在调查的4所地方本科院校中均没有设置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上课结束意味着课程“圆满”完成。设置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方法,规范课程管理,提高任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对学生的结课考核方式,除开卷考核论文考核两种形式,积极探索更适合课程特性的考核方式,例如,现场或视频考核,现场打分,观看或听取学生录制自己对某个时事问题的看法和观点的视频或录音。为减少教师阅卷工作量,这种考核方式可分阶段进行。

猜你喜欢

每学期形势讲授
宁夏超七成检察院领导兼任学校“法治副校长”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让人忍俊不禁的课堂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